《人物》主笔谢梦遥:我如何写特稿的开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物报道新闻稿怎么写 《人物》主笔谢梦遥:我如何写特稿的开头

《人物》主笔谢梦遥:我如何写特稿的开头

2024-05-29 12: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今天的文章来自全媒派,作者是人物杂志的主笔谢梦遥,作为新生代非虚构写作者的杰出代表,他在《亚洲周刊》、《博客天下》、《人物》等多家主流非虚构媒体担任主笔期间,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主要分享如何写好特稿的开头,有详细讲解也有详实的举例。

创作是一件艰苦却又快乐的事情,而模仿是最简单的学习路径,如果能将本文中讲的1-2条经验借鉴过来,很好地付诸于实践,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很漂亮了,自认为长时间徘徊在一个平台期的记者们建议多读多看多写。

文|谢梦遥,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ID:quanmeipai)授权

“特稿的每一个段落,都很重要。但总有一些段落比另一些段落更重要。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开头和结尾上。因为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开头比结尾可能还要重要。能读到(拉到)结尾的是少数人,但至少大家都会扫一眼开头。就像站在《非诚勿扰》的台上,人们的耐心是那么少,你要确保出口就得到喝彩,你要确保头几句话就调动起他人的期待,否则就你就被按灯下场了。”

1

我写稿时,经常卡在开头很久,不是毫无头绪,一般而言我早就想好了开头大概的样子,我会反复打磨语词,调换句子顺序,找到一种最佳的节奏感。

特稿是讲故事的报道,但写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用嘴讲一个故事的开头其实是不一样的。当我们把故事说给别人听的时候,一般而言,首先要为对方建立一个框架,确立时间坐标,让对方得以进入。“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评书式开场。“你们有没有发现,地铁安检特别蠢,就拿我上周的经历来说”——这是脱口秀的开场。写一个故事,则可以抛弃这些暖场垫话,直接从最精彩的部分开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不用一开始就交代时间。在我2011年刚入行的时候,我记得在一次评刊会上,李虎军老师提醒大家,那期杂志有三篇报道都用了时间作为开头的第一句话,一定要注意避免。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交代时间作为开头,是特别平庸的做法。我从来没这样做过。一看到这种开头,我就想起《新闻联播》。

如果你真的觉得在开篇交代某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很重要,你至少可以头两句进行一段描写那件事,抓住读者,再引出时间。之前我写过一篇谈论自己如何入行的小文(那篇文章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开篇是这么写的:

“刚一开口没说几句话,你就感到脸在发烫。你很羞怯,你羞于他人发现你的羞怯。你心里骂着自己,祈祷脸上的血液能流得慢一点。但越是如此,你就越窘迫。你感到你的舌头缠到一起。你想即刻消失。

现在是2011年12月......”

不止是特稿,任何类型的文章——大概会议纪要除外,我建议都不要把时间写在第一句。

在我写特稿的时候,我习惯把自己理解成一个电影导演。受访者就像演员,采访完成就等于拍摄完成,谁的镜头先上,人物怎么出场,就看导演的调度安排了。这是开玩笑,我的意思是,特稿就像电影一样,为读者建立画面感非常重要,这种画面感从一开始就要出现。我会想,如果将这个人或者这个故事拍成电影,那第一幕应该是什么,先是空镜头,插入低沉的画外音,还是从一个局部特写定格,镜头慢慢拉远......

我去写港版罗拉(一个意外成为网红的香港女搬运工),我构想开头的时候,脑中画面是先于文字出现的。我觉得开头就应该是一双手的特写,镜头从手拍到人。

那是双刚健有力的手。那双手能够轻松抓起40公斤的重物。由于常年摩擦,掌心长出了厚茧,不止如此,从指尖到虎口,手掌的每一寸肌肤,都有硬塑料般的触感。一只拇指外翻,无法弯曲,那归咎于一场工伤事故。如果忽略这一点,在搬运工人群体中,那是一双平凡无奇的手。

不同之处,在于那双手的主人。一个年轻的女人。

局部特写开篇的另一个例子,写俞灏明。

那不是一张完美的脸。尽管有粉底遮掩,你仍能看到其中的瑕疵。现在,面对手机直播镜头,那张脸荡漾着微笑。是的,容颜纵然有变,友善、得体、温文尔雅,这些特质从未离开过俞灏明。

写相声演员岳云鹏报道的开头时,我想的那场景应该是,色调暗黑,烟雾弥漫,我要在文字里体现出那种混沌的感觉。

诸事不顺。

剧场停电,音响故障,没带大褂,鞋穿错了。他像是被困在了那个场景里。所有可能的糟糕状态都经历了一遍。直到站上台的那一刻,他发现身边搭档不见了。只剩下自己。

他在半夜惊醒,确定那是一个梦。

那是2011年4月,岳云鹏在民族文化宫大剧场的专场演出前夕——作为一个相声艺人的首场大剧场商演。他告诉搭档孙越,类似的噩梦一直困扰着他。

多说一句,这个开头是一个短句,然后另起一段,这种用法比较冒险,因为颇有装腔作势的感觉,容易引发读者反感。除非你觉得这个停顿的节奏感,是恰到好处的。光是这几个字摆在这里,就能让人想继续看下一段。

我喜欢看商业大片,是因为很多商业大片的镜头设计、故事线铺展非常精致,能够给我很多启发。文艺片就差点意思了,通常很闷,导演好像故意不好好讲故事。而且文艺片按照时间发展的常规线性叙事居多,这些叙事方式太老派了。特稿不需要把故事脉络处理得过于复杂,但相信我,故事从中间精彩段落讲起,往回倒叙,再接回开头,读者体验会好得多。

说到读者体验,我不喜欢《纽约客》的大多数报道,开头结尾、整体架构都很任性。有时候真的要忍受无聊读下去。我和一些同行交流过,他们有同感,但公开把这种感受说出来是另一回事了。我还是喜欢外刊《体育画报》或者《GQ》的特稿,非常注重读者体验。

我通常都是写人物报道,写的强故事型题材极少,《犹在虎口》算是一篇(对不起,其实很不忍用强故事来描述一场事故,毕竟那是一个人的一生啊。讲故事是一种方式,报道能带来的真相、诉求或人与人之间的认知、理解才是目的)。

按照“故事从中间讲起”的原则,我思考过放在开头的故事转折点应该是什么。猛虎进攻的那一刻,是个太容易想到的转折点了。如果换别人会这么写,我就应该避开。(后来成文时,我干脆跳过这一部分情节,我觉得留白的效果更好。)我想到采用另一种平静、柔和的方式,描写主人公在医院醒来的时刻,丈夫告诉她,母亲没有生命危险。一开始就展现一个假像,假像直到后半程才揭晓。回过头来看,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未必是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幕,它可以是安静地发生的。大恸无声。

黑暗中,她听见丈夫在轻轻地呼唤她的名字。她从那个沉睡的世界中苏醒过来了,却发现什么也看不见。她意识到,整个脑袋被绷带缠绕着,眼睛肿得无法睁开。她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麻药起了作用。

「你被老虎咬了。」丈夫说。「你下车以后,后面来了一个老虎,把你叼走了。」

老虎。这个词跳进她的脑子里,发出「轰」地一声。但这个词在记忆里却是没有形象、声音与气味的。她努力回想,碎片慢慢拼凑,她记得了,她从副驾下车,走到了丈夫所在的驾驶位的车门旁,这时斜后方的车喇叭响起来。那是她能够记起的最后一个细节了,但她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再往后,就是一片空白了,像兔子消失于魔术师的礼帽里,连疼痛的记忆都是缺失的。

「妈妈也受伤了。」丈夫声音低沉而平静。

她激动起来,体征监测仪器抖动地厉害,护士赶紧过来安抚她。她想说话,但因为呼吸机插在她的嘴里,只能发出含糊的声音:「妈妈......妈妈......」

「妈妈太着急了,冲下山坡扭到脚了。」

她想象着那个画面。于是场景与人物渐渐清晰了,她似乎看到了母亲从车中追出,直到摔倒时的样子。倒下那一瞬,她甚至看清了母亲脚上的那双鞋。那是一双缀着蝴蝶结的奶白色纯羊皮的凉鞋,母亲很喜欢它。母亲脚拇指外翻,穿太瘦的鞋会磨脚。女儿根据母亲脚型特意选的。

据她自己说,手术后苏醒过来的那个夜晚,在一种迷幻的状态下,她梦见那只老虎,关在一个铁笼里,就悬在她的头顶。她能听到老虎的喘息声,能闻到尿骚味。与她一样,那只老虎正在醒来。

我在写这段的时候,想着的画面一开始是黑屏,丈夫的声音先出现。然后变成主人公视角,眼睛慢慢打开,世界还一片模糊,就像好莱坞电影常演一样。当然,文中所有出现的细节不能想象,全是靠一个个提问验证得来的。

所以这就引到了我的一个重要工作习惯,不能坐下来写稿的那一刻才想到着如何开头,这个思索应该从接到报道任务的一刻开始,贯穿整个采写过程。我一直想着通篇如何布局,哪个场景是需要的,而我将如何获得它。如果需要提问,就要周密设计好问题,如果需要现场信息,那就要让自己出现在那里。因为一旦采访中错过,可能再拿不到那些素材了。

2

很多写作者都是从模仿前人开始的。我觉得通篇结构、逻辑或许可以套用(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你就不会这样做,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是特别的,但初学者可以被谅解),一些桥段可以借鉴,开头绝对不要仿写。因为太明显了,业内人一眼看穿,可能你后面写的很精彩,但这个开头就降低了通篇观感,不值得。而且开头的方法有那么多,干吗要把自己限制在别人塑造的入口里。《百年孤独》的开头可谓经典: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这些年我至少看见六七篇报道仿写了。清一色的,许多年后,某某会想起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其实你应该学习的,是时间轴上跳动的写法,融不同时态于一体的环形叙事,而不是照搬这个句式。

开头要避免落入俗套。有些稿子习惯开头写主角很忙(我承认我刚入行想不到好开头也这么凑合过),把日程流水账似的罗列一堆。谁不忙啊,隔壁老太太还忙着买菜、做家务、照顾孙子呢。我总怀疑这种写法不过是把谈话习惯代入了写稿,因为和人打招呼一般都会从“最近忙不忙”开始,这是脱口而出的第一个问题,特稿就别来这套了。

一般而言,编辑会鼓励记者,用细节作为开头。这类型有个经典套路,第一段细节,第二段背景,第三段直接引语。对于第一段的细节,建议别上来就写,有经验的老手,会让第一句处理成一种上帝视角的评述,会增强文章质感。纽约时报的报道很喜欢这样写,举个例子:

伴随着厌恶而来的,还有一种挫败感。今年早些时候,在自己位于灿烂夺目的上海金融区的办公室里,徐财源无助地看着电脑屏幕上闪动的数字。

股市再次出现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就在几个月前,股市暴跌,吞噬了像他这样的职业投资者相当数量的资产和很多普通人一生的积蓄。这种不稳定蔓延到了全球市场。

“很多中产阶级投资者亏损,却不知道为什么,”38岁的徐财源在上海前法租界一家能够俯瞰一处公园的东南亚餐厅吃午饭时说道。

需要注意,传统而言,不要让开头的这个有名字的人物出现一下就没了,后面最好还有关于这人的叙述。像上面这个例子,徐财源并不需要是文章主角,但应该在后文里至少再出现一次。

细节开头,其实有多种,但很多人都选择了动作细节开头。即某某正在干什么事情。确实,这种开头肯定比“某某最近很忙”的开头好。这样一开始就有了画面感,人物也出场了。但我感到,一些报道的动作细节开头太过常规,有点偷懒,倾向于写受访者在访谈、杂志拍摄中的一些举止。他走进摄影棚的样子,他抽了根烟,她抿了一口茶——如果这个举动在生活中发生都不会吸引你太多注意力,也是很难提升阅读体验的。这些动作确实可能体现主人公的某些个人特质,但天啊,这是开头啊,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

就我自己而言,一直对用细节开头保持谨慎。我会优先考虑综述型的开头。我入行所在的财经天下的主编商思林是个综述型开头的高手,他对我影响很大。他告诉我他的经验是,宏观综述开头,最晚第三个段落要有人物出场或者直接引语,否则就显得沉闷了。

另一个原因是,我总觉得,细节是你采访中看到的,遇见的,你只需要回忆、描写就好了。某种程度上,它像是采访对象双手奉上给你的,而不是你努力得来的。综述型开头则需要你的创造力。你不仅仅是去写出信息,你还是感受那些信息。你甚至要跳脱出来,用不同视角看待那些信息。

开头一下进入故事,写名人、新闻热点人物恐怕还稍好,写普通人对读者吸引力恐怕不够。“天蒙蒙亮,王建国起了个大早,他洗了把脸”,有时候我读到这种开头的报道,我心里就会念叨,为什么要读这个故事,到底想说什么?这人和我有什么关系?综述型开头多少能解决这个焦虑。

我之前写过二人转群像,没有一个名角儿。这也是一篇比较静态的稿子,并没有什么新闻由头。怎么抓住读者呢?我换了几个开头,最后用了以下这个:

你永远不会在二人转演员姓名里找到拗口生僻字,艺名多是师父改的。最简单的才是最易记的,但这也导致名字会撞到一起。你一定知道谁是宋小宝,然后是名气小一些的孙小宝,长春和平大戏院最近在力推的“转星”叫陈小宝,除此之外这家戏院还有两个演员叫“小宝”和“阿宝”。

事实上,真正好玩的游戏叫做在“演员名字里找对子与同花顺”,而最终你的感觉会像迷失在一场复杂的德州扑克牌局里:小沈阳,小沈龙,小飞龙,小龙飞,小黄飞,于小飞,赵小飞,盖小飞,关小飞.......以上都是有一定名气的“转星”。只要你愿意,你大概可以无限接龙下去。

但孙海洋一直叫他的本名孙海洋,他是野路子出身。2007年,他15岁,拎着一个小皮箱坐上汽车,闯进葫芦岛这座城......

也许这不是一种特稿常规叙事,交稿后,头两段被删节了,但最后主编张捷全加了回来,她觉得“这两段话很有劲儿啊”。我当然也可以直接讲故事,从孙海洋进城写,但我觉得这样很容易流失读者。那么我先给你呈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有趣的东西。它和这个人的故事没有直接关系,但又并非和主题脱节,如何起艺名,也是二人转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这里写的是一种我的个体感受,是偶尔所得。当时我在长春的采访完成,剩下半天我到处闲逛,走进一间二人转剧场,看到公告栏的演员名单。我发现演员的名字很有意思,怎么同一个剧场里都这么多叫小宝的。我便试着找出规律。所以,并没有一个游戏叫做“演员名字里找对子与同花顺”,是我凭着一个灵感,总结出来的。

综述性的稿子就是这样,它是属于你的创作,可以融入你的思考。我写过横店创始人徐文荣的稿子开头是这样的:

这里被称作横国是有原因的。红色的城门打开,是开阔的广场,穿过中庭,巍峨恢弘的秦王宫出现。护卫、宫女穿梭其间,如果运气好,你可以见到公主。

古代与现代,刀枪剑戟与自拍神器,王侯将相与游客,铜板与人民币,衙门与快捷酒店,所有矛盾对立物混为一体。依靠步行(或者出租车)而不是时光机器,你可以完成一场又一场的穿越。横国是魔幻的,最多的「皇帝」在此登基,无数「史诗级战争」在此发生。

你看这些句子,不是别人告诉我的,是我看到,感受过,思考过,重新组装的信息。别的记者采访徐文荣,如果他讲述了一模一样的故事,我们写的时候可能在这部分撞车。但这个综述开头,是只属于我的。

再比如我写欧阳靖说脱口秀的报道:

看起来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脱口秀和 freestyle 说唱,但对欧阳靖先生来说,本质是一样的。

都不会一字一句落于纸面,而是按照想好的概念要点,临场发挥。都是自我表达,「需要把你自己的感觉放出来」,越真实——他用的是英文单词「real」,就越能引发观众共鸣,如果同时又能找到切入问题的新颖角度,就更好了。

都需要 punchline(炸点)。

欧阳靖站起身来,做了一个 rapper 惯用的 dap 动作,拖着站立式有线麦克风——那是脱口秀传统的一部分——走向舞台正中......

举个极端假设,如果有100个特稿记者都坐在那个现场,看欧阳靖的演出,采访也都全程参与,稿子里用的细节、引语是不是很容易相同?但开头的那段综述不同,因为是你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藏在你的脑子里,它让你的稿子和其他人不一样。

你越用心,你写得越多,你的感受就会越敏锐。你只要首先突破自己,试试去写综述开头。

3

不要抗拒技巧。

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对素材保持诚实,遵守采写传统,但我们也要负责提升读者体验,就像餐馆里买正规食材、好好炒菜,跟摆盘漂亮、服务周到,并不矛盾。很有趣的是,我经常听到的读者对我特稿的一种评价是平实无华,其实我并非没有使用技巧。这和炫技是不一样的。有次我读到一篇稿子,用了三个比喻句去描述一个事实,而这三个比喻句彼此没有递进,指向相同,这大概就是炫技了。

关于开头的技巧,我试着总结若干则,这不是学术上的分类,只是我个人的实践经验。

(1)让本来无关的信息、语词彼此产生联系,虚实交织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全校师生们迎来2017年秋季运动会”,还记得这个句式吗?开头提天气是老掉牙的操作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能够让人会心一笑:

天空没有被烟雾所遮蔽,中国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张维迎心情乐观,同时具备这两点的下午在中国首都北京并不多见。

拿我自己的稿子举例,写狗仔之王卓伟:

总有一些事情在你意料之外:充满情怀的文艺片导演半夜在小胡同里玩车震;形象清纯的女神激吻其貌不扬的三线男演员;而指挥拍摄下这一切的“内地第一狗仔”卓伟,长着一张显得格外憨厚老实的脸。

“我们算娱乐记者里的特种部队。”卓伟四十多岁,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语气平静。“狗仔队有贬义,但只有用这个词形容我们才够准确。”不同于一般娱记,他和他的工作室的同事不跑新闻发布会,他们瞄准的是名人八卦。

2012年底写的音乐产业稿:

在咫尺可及的日子里,两个预言将很快验证真伪:世界末日,和网络音乐明年收费。不管玛雅人口中的末日是不是靠谱,唱片的末日已经到来,在大势所趋下,数字音乐产业成了音乐的出路。

(2)首尾呼应

脱口秀里有个技巧叫call back,同样的句子,最后再翻出来讲一遍,能产生强烈喜剧效果。同样,行文的首尾呼应也能起到奇效。我不鼓励滥用,但用得合适,就像说唱歌曲里的洗脑hook,是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写新世相创始人张伟,开头是:

中国有超过40万个叫张伟的人。顶着怪异发型的歌手张伟制造了不少流行但颇具争议的口水歌,身高1米83的女篮运动员张伟获得了5次WCBA总冠军,还有一个长相英俊的张伟,是热门喜剧《爱情公寓》的主角。但我们即将要谈论的这个张伟,身高普通,长相普通,他更接近张伟这名字所暗示的意义,一个普通人。

张伟最近——也可能是生平仅有一次的出现在镁光灯下,是《鲁豫有约》的节目里,作为拥有超过40万粉丝的微信公号“世相”的运营者,他与十数位“大号”一同受邀,轮流请上嘉宾席分享心得。

结尾是:

“我内心的安全感比较强,”张伟说,“而仪式感与戏剧性是给人安全的东西。”

中国有40万个张伟,顶着怪异发型的歌手张伟,身高1米83的女篮运动员张伟,热门喜剧《爱情公寓》里的主角张伟。

但他是独一无二的那个。

再比如写林书豪,开头是:

所有的故事都一样,有着起因,经过,结局。对于很多人来说,林书豪的故事开始于2012年2月,坐在纽约尼克斯队板凳末端的那位华裔球员突然爆发。

......

但对于29岁的林书豪自己来说,故事并不是看起来那样。

“我觉得林疯狂是the ending of one chapter。”在4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开着纯黑色的玛莎拉蒂在纽约布鲁克林的街区上,林书豪扭过头来,对后座上的《人物》记者说。“第二个chapter可能是2012年,希望到我从NBA退休。如果我写我的故事会是这样写的,分成这两部分。”

结尾是:

所有的故事都一样,有着起因,经过,结局。“我知道剩下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林书豪说,“There is more,there is better,我真的相信我退休的时候,他们当然会讲林疯狂,可是后来的故事更精彩。”

他说,最近他每个星期都会梦见篮球,那明亮又美好的梦啊,他是健康的,打球是快乐的。他还在等待上场的那一刻,他为那一刻的到来,已经准备太久。

(3)制造错觉

之前说过,我喜欢用电影开头去想象特稿开头。但文字比图像毕竟少了一层直观视觉效果,这可能是劣势,但你也可以将其转换成优势,正是因为读者看不到,你可以引导这种错觉,然后让他恍然大悟。我试过两次。

一次是写马东:

都是“奇葩”。

头发遮住半边脸的非主流高中退学生;在网上更新“死亡日记”的胃癌晚期患者;敢给总理写信的前乡党委书记;号称愿掏千万元征婚的富翁.......他们都来了。

节目尺度很大。与此对应的,是马东的温情。他经常在节目中感动得掉眼泪。当然现在回顾起来,他是不会承认请那些“奇葩”来,是为了突破尺度。“这个东西怎么没人聊过,”他对《人物》回忆,他就是好奇,想聊聊而已。上纲上线,赋予价值,不是他的话语风格。

那位高中退学生首次登上电视访谈,因为他的某些惊世骇俗的观点,他正在成为整个主流社会的众矢之的。节目不求批判也无意褒扬,只求呈现,但马东承认,他内心是有立场的。“喜欢他那个劲儿,我肯定是鼓励他的。”他对《人物》回忆。

他设计了一段开场白,拿来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子,揉一个纸团丢进去。“大家看到这个会想到什么?这是一个年轻人,他想到的,是《杯中窥人》。”接下来,17岁的韩寒出场了。

等一等,你不会以为这是《奇葩说》的现场吧?

那是1999年,马东电视生涯的起点,在湖南卫视做《有话好说》的主持人。他和那个10个编导的微型栏目组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个编外人员,但选题大多依着他的兴趣来。韩寒、陆幼青、李昌平等登上节目的嘉宾都是他欣赏的人。与布景华丽、字幕花哨的《奇葩说》不同,那是一个严肃对话节目。近20年前,“奇葩”这个词尚未成为流行语,但不可否认,换一种包装形式,当年的某些受访者,也是《奇葩说》的候选人。

一次是写综艺节目《吐槽大会》:

开火吧,朋友。

肥胖;大龄未嫁;吝啬;长得丑。他们不会放过彼此身上的任何一个槽点。头大;个矮;不搞笑;“活儿”不行。那个舞台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互相伤害。

中国脱口秀界的第一场吐槽大会,尺度之大让人触目惊心。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至少表面上如此。美中不足是,配套设施实在简陋,临时搭起来的不足两米宽的红幕布前,放着一个立杆麦克风,音响效果非常差。等等,你不会还以为这里说的是去年7月首播的那期网络综艺吧?

这是2013年6月,深圳的一群脱口秀爱好者自发举办了这场活动......这一场的主角是一对80后夫妻档,程璐和王思文,俩人正是因说脱口秀相识。几个月前他们结婚了,朋友们商量如何庆祝,程璐提议,不如搞场吐槽大会吧。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怕看到那种开篇就写陈年旧事的稿子,有距离感,很难进入。特稿毕竟是新闻的一种,还讲究一个新字,我更想知道最近发生的。一开始就写旧事,那么剩下的部分有多少是新鲜的,读者可能会心里犯疑。但过去和现在是有关联的,那段故事如果对于下文是重要的,我至少可以换一种引入的方式,让读者有一种新奇体验。

(4)主角稍后出场

我一直对《笑傲江湖》这部小说念念不忘,除了情节本身,让我觉得很奇妙的是,金庸把主人公令狐冲出场时间安排得也太晚了。第一部快读完,他才现身。我之前一直以为林平之会是小说主角,读者对这个配角的情感理解、代入是先于令狐冲完成的。

小说可以这么写,特稿可不可以呢?我曾经做过一次尝试,在写《舌尖上的中国》幕后故事的特稿中,之前一直在写陈晓卿,在写到快2000字的时候才让真正主角任长箴出场——这稿子总共不到万字,而事实上,陈晓卿和她是属于合作又斗争的双方。

这篇可能有点特殊,一般而言,特稿不可能让主角那么晚出场,名字在开头就要有了。我们可不可以从另一个人身上写起,过渡到他这里呢。注意,也不要硬选一个人,搞到最后读者发现两者关联不大,我觉得要么这两人各自的故事线在稿子里有多次交缠,要么,就是第一个出现的人最近提供了一个由头,让我们从这里开始讨论主角。

比如我写陈冠希的报道,从龙哥写起。看似写龙哥,其实这些段落也在完成对陈冠希的素描。

老板在,龙哥就在。

在这家公司里,龙哥没有正式职位。老板去北京,龙哥就去北京。老板去上海,龙哥就去上海。只要是工作,老板去哪儿,龙哥基本跟着。有些员工有话不敢对老板直说,就先找龙哥。龙哥像个缓冲垫。

现在,他已经是个老人了。老板12岁时,龙哥就做他的专职司机了。老板有过很多女朋友,但龙哥有15年没交过女朋友。这一点,老板是有过问的:“你是不是gay 啊?”

“你神经病。”龙哥说。

“我从没见过你同女朋友聊天。”老板说。

2007年龙哥终于有了女朋友,后来他结婚,邀请同事去海边烧烤。只有老板不知道,他当时人在美国。后来老板埋怨怎么连结婚都不告诉他,龙哥说怕耽误他的事情。

龙哥总是会成为老板童心大发时那个被捉弄的对象。拍网络鬼片《探灵档案》的时候,老板把龙哥推进一个“鬼屋”,在外面把门抵上,过了两三分钟才打开。龙哥生气了,“有没有搞错啊。”

其实,老板很喜欢龙哥。他曾对媒体说,龙哥就像他的父亲一样。龙哥对他说:“不要这样说,你爸爸会把我干掉的。”

他们之间早已超越了雇佣关系,但直到现在,龙哥还是喊他老板,老板则喊他阿龙。香港是个高速流动的都市,艺人更换门庭,公司职员在不同平台跳来跳去,职业经理人签下新的合约。但龙哥一直在。只有一年例外。

那件事发生之后的那一年。龙哥是那个送老板电脑去修理的人。

再比如另一篇写马东的报道。(对,一个月里我写了两次,上篇是年度人物,这篇是封面特写,素材还不能重样,差点没愁死我!)

在最终将马东确立为批判标靶前,梁欢是有其他选择的。他列了一个清单,写下很多公众人物的名字。作为一档时事讽刺脱口秀,那期《恶毒梁欢秀》要谈论的话题是,犬儒主义。

一些人有犬儒嫌疑,但没有发表过犬儒主义宣言,于是,咪蒙、何炅这些名字被划掉了。“他一定要明确的说过一句话,他看不上意义、价值、好坏这些东西。”梁欢认真地进行了筛选,最后缩减到3个备选:大张伟、李诞、马东。大张伟总是玩世不恭、语出惊人;李诞的微博常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他的签名就是“人间不值得”;马东则是因为他在《十三邀》中,对精英与大众、高雅与粗鄙等问题上,与许知远截然不同的看法,引发了争议。

梁欢看了那期节目。他越看越生气,当马东说出那句——“看到那些特别积极地面对人生的人的时候,我就老想乐”,梁欢感到深深地冒犯了。坐在咖啡馆里,他怒不可遏,拍着桌子大骂“三字经”。他承认选择痛击马东,纯粹出于一种个人感受上的受伤害。

从几年前打击假唱开始,到制作这个雄心勃勃但播放量平平的脱口秀,在很多人眼里,梁欢是个姿态略显笨拙的挑战者。他的微博也多次被禁言。他抨击的马东站在天平的另一方,他是现象级综艺《奇葩说》缔造者、米未传媒的创始人。《奇葩说》第四季的广告招商总金额近4亿,《恶毒梁欢秀》没有找到任何赞助。

“最容易导致犬儒的两件事儿,一个是强压的管制,一个是海量的资本,这两样马东是同时在经历的。谁面对这种情况都不一定能守得住。《恶毒梁欢秀》也在妥协,在中国你只要在做内容,都在妥协。”梁欢对《人物》说,“我们为什么绝不会说罗永浩是个犬儒主义者。他做了锤子手机以后他妥协太大了,当他做了这么多妥协以后,你从来没有见过一次罗永浩说自己当年那些坚持是傻逼的,现在还在坚持的人你们没有意义,你们就甭坚持了,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妥协一点都不可耻,嘲笑坚持的人是可耻的。”

《人物》问及马东对那句看似欠妥的措辞的感受,他温和地笑了,表示并不后悔......

当时梁欢对他的犬儒主义批判还甚嚣尘上,两人看起来如此不同,又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我想把这个马东的比照者一开始就放在那里。

最后我想说,逼自己一下,你能写出更好的开头。我入行第一家媒体是《财经天下》,经常合作的编辑张厚是个很严肃的中年男人。(其实只比我大一岁,为什么我要说中年男人?)记忆中,每次我交稿给他,他都会若有所思地说,这个开头已经很不错了,但我总感觉你能写出更好的,再想想。我坚决地说不可能。“你能写出来的。”“我真不行。”“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他总是不紧不慢地说。张厚真是一个噩梦一样的存在。(后来他也会跟别人说我是他的噩梦,说我把他都整出抑郁症了,这是改稿阶段我们因各自坚持而发生的事,以后再表。)

至少我的记忆是这么告诉我的,我和他争辩,争辩失败,回去老老实实地改稿。那么就拼命地压榨自己,冷水冲脸,喝酒找灵感,在微博上喊打败同题,站在楼顶向全世界喊我是最棒的——这我有点夸张了,最后我会交给他一个更好的开头。

版权信息

本文作者谢梦遥,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ID:quanmeipai)授权,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首发文章,特此感谢!

亲爱的读者,

近期公众号改版,

想第一时间看我们的文章,

请一定要将我们“置顶”或“设为星标”,

安卓手机,直接置顶“财经记者圈”!

苹果手机,记得将“财经记者圈”设为星标!

▲将我们设为星标的3个步骤

最近财记君开放了自己的微信私号,想跟主编有更多交流的,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搜索微信号(ID:jinrong301)添加。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相关热文 ( 点击标题即 可查看) :

年轻的时候,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赚钱

顶尖高手,都擅长“倒着思考”

中国40个主要城市的圈层关系版图:这两个城市为何如胶似漆?

陈春花:面对2019,你怎么办?醍醐灌顶

十本很多人都可能忽略的投资书,每一本都是上乘之作

我的借钱观:困扰已久的难题,终于有参考答案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