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 传统机器视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工智能视觉算法 深度学习 + 传统机器视觉?

深度学习 + 传统机器视觉?

2023-06-15 0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是【AI工业自动化第三期】深度学习+机器视觉:下一代工业视觉检测技术路线 的观看笔记,看完之后,收获良多。 文中图片来自 B站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7411f79u

文章目录 深度学习 + 传统机器视觉:下一代工业视觉检测技术路线认识工业视觉系统深度学习的优势与劣势AI工业检测落地流程AI落地工业视觉的难点与阿丘解决之道AI工业检测四大坑AIDI:工业人工智能视觉检测平台软件应用场景解答问题

深度学习 + 传统机器视觉:下一代工业视觉检测技术路线 认识工业视觉系统

cognex官网上的一个截图:https://www.cognex.co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工业视觉与计算机视觉不同:

对检测结果要作出一系列行动。

成像、光源设计这一块儿,工业视觉背景更加单一。

四大领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引导在工业视觉中很重要。

测量:核心在于精度。硬件、光学影响比较大,其实与AI这一块儿关系不大。

识别:条码、OCR字符 复杂度不高,但是难点在于软硬件结合。

引导:对算法要求较高。2D定位:模板匹配(较简单) 3D定位:上下料、物流。

检测:国内有能力做复杂缺陷检测的公司比较少。 AI主战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部分工业视觉的全景

工业视觉检测现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工厂质检员比例:10%->30%

组装这一块儿随着自动化技术提高,需要的人工降低了,但是质检这一块儿,人工比例却越来越高。

对于误检,工厂里边很多这样的:前面AOI系统检测,后边配几个人工review

为什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深度学习的优势与劣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I工业检测落地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红色是用AI去做和传统不一样的地方。

工业里面的并不是一味地堆数据。

数组类型、怎么标注。

第六步中,传统:先做出来,然后再派技术支持到现场部署。 深度学习:先有一个粗略的模型,到现场后再完成算法。

案例:

AIDI用于连接器检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C精密模组检测方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刮伤、压伤都属于行业难点,一般用AI去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IDI连接器检测算法方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真正使用传统算法做的只有圆点超1/2(B面),其他有的是用传统算法辅助。

AI落地工业视觉的难点与阿丘解决之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样本效果好->加大样本测试后效果又变差 ->深渊 :加大数据量后,有的缺陷检测率提高了,有些缺陷检测率降低了,进入震荡期,很多公司到这一步就放弃了。

AI落地工业视觉很难,套路很少。

让算法趋于可控。

AI工业检测四大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很多外行人低估缺陷检测难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缺陷检测难度远远高于定位。

需求之坑:1. 客户要求漏检、过检都为0。客户不懂技术,会有过高的预期。2. 有些公司就让你过来,也不提具体需求,就说你只要把现在的质检员替换掉就OK了,哈哈哈,真实,这样会比较费劲儿,后期需求更改啥的很麻烦,这种客户直接拒绝就好。

数据之坑:

模型之坑:过拟合:小样本上比较好,大样本效果差。

经验:工业检测上,神经网络的层数没必要太多,基本上20多层已经完全够了,层数过深的话,模型复杂度高于问题复杂度,容易出现过拟合。

模型迁移:传统方法通过改参数,AI的话需要进行迁移。

AIDI:工业人工智能视觉检测平台软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步缺陷定位容易出现过检,通过第二步像素级分析,通过一些像素级技术, 降低过检,最后分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应用场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开始推销软件了,哈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答问题 深度学习在工业检测的一个发展方向?

工业图像会有自己的一个特点,比如样本比较少,图片比较大(一张图片上百M,甚至一个G),所以会有几个方向,第一块儿是小样本的问题。第二块儿是非监督模式,用正向本建模的问题(好像是这个词)。第三块儿是数据生成的问题。第四块儿是高分辨率图像处理的问题。

贵司在3C领域的一个产线上线平均周期是多少天?

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客户的一个周期,客户的规划。一般如果客户配合比较好的话,预计2~3个月,阿丘这边比较快,因为阿丘这边不做整机设备,只做AI软件,只需要和视觉系统集成商,包括设备公司去合作,一般2到3个月,第一套、第二套上线,后边copy的话,如果类似的产品,时间会比较快。

转产的成本如何控制?

转产的成本我没太理解,我就按迁移吧,从0到1、以及从1到N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说产品类似的话,大体上,基本上98%的基准版是有了,但是后面还需要上线,根据产线的数据再做一个迭代,等于说是你软硬件的工作是有了,主要核心迭代算法模型就OK了。这里边一般需要一个技术支持在现场,去采集一些图片,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加一下样本,尤其是检测不太好的样本,做一个refine。

工装治具在流转过程中,出现脏污的情况下,目前是否可以成功落地?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是因为他看起来具体但有点抽象,这和场景关联度比较高,以及它脏污脏在什么地方,这个如果有问题,可以私下交流。

有AOI或者AVI的案例可以分享吗?

其实阿丘不是做AOI或者AVI这一块儿的,我们是做AOI或者AVI里面的AI软件或AI算法算法工具平台这一块儿,有点偏通用的属性。可能行业里边知道的,康耐视、WIDI、SuaLab,所以我们偏软件这一块儿,但是我们的产品,AI、DI这一块儿会在客户的AOI系统上面去使用。比如说对精密结构件的检测

怎么看待深度学习无法进入工业流程核心环节

首先,工业流程核心环节是什么,检测这个事很多人可能认为它不是工业流程中特别核心的一个事,会有这种认知。我觉得我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吧,首先工业里边哪些地方需要AI吧,目前看来,几个地方比较多,第一个就在于设备的预警这一块儿,第二个在于质量控制这一块儿,第三个在于设备参数的优化这一块儿,但这一块儿更倾向于传统机器视觉。所以关于工业流程的核心,质量控制也是企业很关心的一个点。 做外观检测或者做检测绝不是简单的为了替代人,它是质量管控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稍微展开一点,检测这一块儿分为过程中检测和最终环节检测,过程中检测主要为了监控它,我究竟出现哪些质量的问题,哪些出现的概率比较高,哪些出现的概率比较低,我下一步决定干什么,出现概率比较高的缺陷与哪些工艺相关,哪些工艺设备对它的影响比较大,这样可以去做质量的工艺分析,去改善工艺制程,在面板半导体领域等,已经在往这方面去做了。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进度。

工业AI需要多大的一个数据规模?

这要根据场景的复杂度,根据我们的经验,不需要的太多,单一的缺陷的话,图片在30到50张,多一点的话,100张、200张,超过千张的比较少。

数据打标签有什么技巧?

这个问题如果结合案例来讲的话会更好一点,打标签核心的话,就是标注信息的时候把信息量标出来,就有些的你不一定只标注缺陷,缺陷的一些周边信息,背景信息都标注出来,可能会有助于你解决问题。

国内视觉传感器和(国外老牌机器视觉公司)差别在哪,有机会追赶吗?

有信心

灰度图像GAN生成的一个正样本质量可以支撑训练吗?

正样本一般不需要生成,正样本非常好收集,一般会生成负样本,比如划伤。17年研究过数据生成,但是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和真实数据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当时做的不太深。但是19年,我们也在尝试,在用神经网络去做,但这个目前不是一个通识的问题。

工业的一个应用标注数据是一个大问题,如何实现小数据AI?

确实,在工业场景是需要研究小样本问题的,大数据不在于它数量的大,而在于它信息的大,尽量让信息的密度加大。就比如说,一类缺陷可能有三五十张,20类的话,也就有1000张左右,只要它能够把主流的模式涵盖调,再使用一些数据生成的技术,把它扩一下,但是真的不需要太多。技术细节不能在这里share,哈哈

OCR的缺陷检测方法有吗?

OCR的识别简单,但是如果涉及到中文、日文、英文的字符,比如缺了一个点,这属于印刷品缺陷检测,这有一定复杂度,但是可解。

成品的服装检测难度是更大吗?

看场景吧,不能一概而论。

纺织品的缺陷检测?

最近有接触过智能验布这一块儿,目前没有完全上线,技术论证这一块儿还需要一些优化。

请问什么样的缺陷检测用什么的方法?

精细一点的缺陷需要用分割辅助其他的一些方法,大的比较宏观的缺陷用正样本建模就OK了。这里面有使用不同模块儿的问题。

缺陷检测如何保证较高的一致性?

对缺陷这一块儿不能单纯的看成图像的问题,缺陷认知三段论:缺陷分关键的缺陷、重要的缺陷(我觉得这里阿丘嘴瓢了,应该是不重要的缺陷吧)、主观性的缺陷(有争议的缺陷,需要去和客户谈一个标准)

AIDI跨行业通用性如何?

AIDI我们目前涉及的行业六七个有了,如果具体场景的话,六七十个场景是有的。

集成商需要多久的二次开发?

正常如果我们不参与协助辅导的话,这个时间不太可控,如果他们有有经验的工程师的话,一个两个月的都有。如果我们去协助的话,是以周为单位。

模型上线后未知的新缺陷如何识别出来?

这个也是客户喜欢提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有点钻牛角尖了。首先,确实会出现

一些新的缺陷之前在设计模型、训练没有做的这种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AI算法识别不出来,AI算法其实是一个偏模式的特征工程,比如说你这个新缺陷和之前的某个缺陷比较像,而且比较像,一般情况下能识别出来。如果识别不出来,就在模型的基础上把这些东西加进去,重新refine一下。如果有问题,再调整一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

主流的网络?

真的想落地的话,公司需要具备设计网络的能力,可以参考VGGnet,或者说

Googlenet等一系列经典的网络,细节这一块儿,比如loss函数,很多地方需要自己调整。

客户项目的预算也就百来万,***(没听清)你们能达到盈利吗?

很多人和时间扑上去,开始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随着你做的有经验,这个边界成本会降下来,我们的客户群主要以中间商为主,很少做终端客户,即便是终端客户,也是他们的自动化部门。所以,目前公司其实是没有很大的人员投入

如何降低过检率?

这个问题很专业。传统方法的需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去设计算子,但是深度学习会好很多,成本会降低,效率会提升。

手机3D玻璃盖板有成熟的检测方案吗?

我们不做最终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中有在做这方面的一些检测。其实目前并没有看到特别成熟方案。手机2.5D缺陷检测这一块儿,有些公司做的还OK

不同行业,客户要投入多少资金和时间可以有好的收效?

这个和行业差异有关,有钱的行业它的容忍度高,比如3C的话,大概在一年半以内。 拿我们AIDI来做的话,大概6个月到12个月,能够回收成本。

参考: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7411f79u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