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拨开数据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人口状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口普查确定标准时间 人口普查:拨开数据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人口状况

人口普查:拨开数据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人口状况

2024-06-27 21: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翟杨 搜狐城市

11月1日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

就在这之前,苏州已有5.5万名左右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逐门逐户摸底了5.8万个普查小区。根据摸底数据汇总,苏州市共登记上报户籍人口745万人。而据苏州市统计局数据,2019年末苏州市户籍人口为722.6万人。

至于苏州户籍人口究竟增量几何,还得等待七普数据的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与苏州类似,历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全国的人口总量、年龄结构、生育水平等等数据,都将被重新评估。

而同时,这些数据将会对国内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及宏观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内社会治理体系与制度设计提出新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普查数据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过往经验表明,确保一项由数亿人口参与的普查,真实准确、不重不漏,并不容易。

2020年10月29日,北京,市民经过人口普查的宣传横幅/视觉中国

-01-

从“四万万”到“大国点名”

早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就曾在全国开展过现代人口普查的尝试。

1927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通知各省民政部门调查全国人口;同年7月,内政部发布户口调查统计报告规则,要求各省主管机构开始进行人口调查。

但截至1931年夏,仍有十二个省未上报相关数据。为及早取得人口总数,内政部经过适当调整与估算,公布1933年全国人口为444486537人。

即便从那时起,“四万万同胞”成了当时人们对中国人口数量的一个宽泛共识,但由于准备上的不充分,组织上的不完善和经验的不足,本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难以称之为一次成功的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全国以1953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表明,当时全国总人口为59434.7万人。

而在毛泽东创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便有一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其中这“六亿”便指的是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出的人口数。

第一至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搜狐城市制图

随后,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分别开展了第二到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数也一路增长至137053.7万人。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颁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1月1日零时。我国人口普查也随之进入了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十年后的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结构也在十年间出现了显著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为了破解上述人口难题,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要求,正在进行的第七次人口普查,要查准查实人口总量、分布、结构等重要信息,为编制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科学制定经济、民生等政策提供扎实的人口数据资料。

而具体到个人生活,人口普查信息可以帮助分析一个地区有多少适龄儿童需要就学,有多少老年人需要照料,从而指导相关部门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甚至当遭遇地震、洪水、重大疫情时,人口普查信息也可以辅助确定需要救助的人员和物资数量。

于是,当普查信息已成为各项政策制定的决策基础时,数据的准确性就尤为重要。

-02-

五普与六普的数据冲突

不过,任何的人口调查都既有人口的漏登,又有人口的重登;而重漏相抵以后,就是人口的净误报率。

以1990年四普普查公报公布的数据为例,在人口数上,四普的重登率为0.01%,漏登率为0.07%,重漏相抵后,人口数净差率为0.06%。

然而,到了五普公报,却只给出了人口的漏登率。

五普公报显示,“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抽取602个调查小区进行了登记质量的抽样调查,抽查结果,人口漏登率为1.81%”。

据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统计分析,1.81%的漏登率,是以往历次人口普查中登记误差最高的一次,同时也是四普人口漏登率的25倍有余。

至于漏登人口的年龄分布如何,以往的研究表明,由于计划生育考核、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低年龄人口瞒报、漏报更具有系统性。

2013年,时任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普查处处长的崔红艳,对五普中低年龄人口的漏报问题进行了评估与测算。

崔红艳将五普与六普的年龄结构进行比较,正常情况下,2010年普查的a+10岁人口应为2000年普查a岁的存活人口(a≥0),即为留存率,并且人口留存率应严格小于1,并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但在绘出了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2000-2010年的留存率曲线后,崔红艳发现,2010年10-19岁的男女两性留存率均大于1,即2000年0-9岁的人活到2010年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

2000-2010年,各年龄段男女性的留存率/人口研究

崔红艳推断,这主要由2000年0-9岁人口的漏报所致。

她将2010年六普中10-19岁人口按照留存率回推后,与2000年普查0-9岁的人口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000年0-9岁累计漏报人数达1689万人,占2000年0-9岁实际登记人口的10.61%。

2010年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应年龄的比较/人口研究

就在五普与六普之间,因低龄人口漏报产生数据矛盾的同时,人口普查的数据与户籍人口数据、统计局统计的出生人口数据,也存在着相互打架的现象。

-03-

普查数据与户籍、出生数据间的矛盾

为了评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陶涛,将六普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及公安户籍统计数据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2010年0-9岁人口在不同来源的数据中差异明显。

总体而言,2010年0-9岁人口,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中最低,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出生人口累计数少1527万人,平均每个年龄少150多万人。

而与户籍统计数据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对较低,尤其在某几个年龄上,如0岁、3岁、5岁、7岁等,相差非常明显。

陶涛认为,由于户籍统计数据在低龄组人口覆盖并不完全,存在着很多未上户口的情况,因此不能以此为据准确判断第六次人口普查低龄组的具体漏登人数,但是足以说明第六次人口普查确实存在低龄组人口大量漏报的情况。

0-9岁低龄组同批人不同来源数据对比/人口研究

除低龄组数据依然存在漏报之外,陶涛还发现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呈现出了青年组部分年龄段人口重报的新特点。

其研究表明,六普数据中16-21岁人口,相对于户籍统计数据的同批人出现了异常增多的现象,每个年龄组平均重报了100多万人。

对此,陶涛给出的解释为,六普在以往人口普查的基础上,改变了登记原则,由“常住地登记”转为“现住地登记”,亦即“见人就登”。这种改变的初衷在于解决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大量漏报的问题,但是却给第六次人口普查带来了新的问题———青年人口重报,从而使得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面临漏报与重报的双重难题。

不难发现,上述结论的得出有一个前提,即默认户籍统计数据或出生人数的准确性高于普查数据,从而对普查数据进行修正。

但对于这种修正,也有多位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认为,人口统计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不断开展人口调查,而另一方面又不断用过分的统计调整来否定这些调查结论。

郭志刚指出,虽然普查数据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毕竟来自于实际调查,用人为大幅度调整过的以往公报统计来证明直接调查结果有误,首先在逻辑和方法上就是荒谬的。

曾多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梁中堂也曾直言,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往往被迫向小样本的日常统计看齐,以维护有关部门的数据正确性,但这显然有悖于全国性普查的初衷。

在梁中堂看来,小样本的日常统计,应以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数字汇总为衡量标准,检验其是否真实,而不是相反。

但不可否认,正是历次普查数据之间的前后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普查数据的可信度,继而才引发了部分学者使用其他统计口径的数据,修正普查信息的结论。

由此可见,问题的核心始终还是在于如何提高人口普查的准确度,让普查数据更具说服力。而在这次七普中,些许转机已经显露。

-04-

首次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

随着新阶段与新技术的出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普查方式和方法上都有了明显变化。

本次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除了新增了“公民身份号码”作为普查内容,其余的指标设置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体相同。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超表示,这是出于数据比对的目的,统计部门将实现与公安、卫健等部门行政记录的比对核查,进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普查首次采用了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以“入户登记”和“住户自主填报”两种方式共同进行,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数据采集。

普查对象如需自主填报,住户可在普查员上门摸底时说明,请普查员提供自主填报的二维码及自主填报码与密码,并在11月5日前完成信息申报。

若是选择“入户登记”,普查员则通过询问户主,进行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住房、婚姻生育、死亡等情况的登记,随后再通过配置了“定制版”企业微信的Pad或手机电子采集器进行扫描、自动识别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点击上传,一次入户登记就完成了。

而这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纸表入户登记方式相比,电子采集的方式将登记时间缩小到了20分钟以内,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后期数据录入、处理的难度,提高了准确度。

有了上述种种措施的保驾护航,可以预见,七普的数据质量将会胜于过往。而我们也亟需拨开数据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人口状况。

参考资料:

[1] 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家统计局

[2] 中国人口调查与人口普查历史研究,南方人口

[3] 人口统计的历史回顾,中国统计

[4] 从去登记站到用计算机,历史上上海经历的人口普查,上观新闻

[5] 从“主要数据公报”看第五次人口普查存在的问题,中国人口科学

[6] 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人口研究

[7]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年龄误报与分析,人口研究

[8] 六普人口数据的漏报与重报,人口研究

[9] 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中国人口科学

[10] 专家质疑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真实性,财新网

[11] 江苏50 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今起入户登记,扬子晚报

[12] 如何15天完成14亿人口普查数据登记?云计算、大数据立功,澎湃新闻

end-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