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力量 探访抚松县人参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参被誉为中国人参的正宗产量出品量均居全国首位 传承的力量 探访抚松县人参文化

传承的力量 探访抚松县人参文化

2024-07-17 2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走进抚松参宫博物馆,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模拟复原场景惟妙惟肖,宛如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循着先人的足迹,感受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人参故事。

  抚松县是我国人参的核心产区,素有“人参之乡”的美誉。在漫长的岁月变迁过程中,那些与人参相关的生产劳动、经济贸易、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和艺术创作等,经过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人参文化。在这里居住的许多劳动人民都是几代人从事着与人参相关的行业,靠山吃山养山,对于使得他们安居乐业的人参,有着特殊的情感。

  听“老把头”讲挖参习俗

  抚松县北岗镇西泉村的崔长安老人是家族的第四代“老把头”,有着丰富的在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的经验。在老人的家里,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使用多年的鹿骨钎子、索宝棍、快当刀、快当斧子、红绒绳、铜钱等放山工具。据老人介绍,用来“锁”参的一对铜钱已经有600年的历史。这些被悉心保管的器材虽然看起来饱经风霜,但却并不影响使用。

  展示之余,老人乐呵呵地讲起了当地的放山习俗。过去常把参与放山看作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在野兽横行的深山中寻挖野山参,危机四伏,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情况都可能遇到。放山过程是对人的智慧、胆量、体能以及道德的考验和锻炼。经过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交流探索,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等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民间习俗。习俗包含拉帮(组织帮伙)、进山、拜山、搭地戗子(窝棚)、观山景(观察环境情况)、排棍儿(分工)、压山(寻参)、叫棍儿(敲击树干以互相联系)、开眼儿(找到棒槌)、抬棒槌(挖参)、砍兆头(在松树上标记)、撒参籽(将获取的棒槌籽撒入土中)、拿觉(在山上过夜)、下山、还愿等十几套规矩。“放山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规矩,重三钱以下的参是绝对不能动的,有经验的老把头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些可以采,哪些不能采,绝不允许为了一时的贪念伤了让我们吃饭的宝,伤了人性。”

  神奇的人参故事

  抚松县人参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德富认为,放山习俗中的崇拜信仰、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放山人在祖祖辈辈的劳作过程中发现人参这种东西不一般,需要给予极大的尊重。穷苦的放山人在劳作之余创作出了《人参姑娘》《人参娃娃》等极富神奇色彩的传说故事,体现了老百姓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有一个流传较广的人参姑娘的故事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在抚松县还叫作“甸子街”的时候,有一个贪婪的人叫作东霸江。他听闻在桃花水下来的时节,顺着松花江往船厂放木排,在江边笔直的石砬子上,会出现一个头插海棠花、身穿绿色裤褂的“人参姑娘”。东霸江恶从胆边生,打算将这位美丽的姑娘占为己有。善良的年轻人水生为了让姑娘免于劫难,不顾自己受伤,千辛万苦地爬上陡峭的砬子报信。结果,人参姑娘用法术狠狠惩治了邪恶的东霸江和他的狗腿子刁七,与善良的水生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除了这些人参故事外,《挖参苦》《山神老把头》等歌谣类的文艺作品也是由民间老百姓自发创作的。

  文化促进产业发展

  谈起人参产业近些年的发展,王德富觉得,人参文化是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下,我们更应该重视人参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这不仅是许多做人参产品的企业的要求,也是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没有文化就打了折扣。应当致力于为人参产业注入人参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人参产品的文化品位。“纯粹以进行人参产品的生产、销售来获利并不是明智的行为,文化是影响产品独特性、实现竞争力的一种重要因素,没有了它,产品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参文化内涵作为附加价值对于产品的研发、销售方式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人参养生文化氛围的形成,会令我们的人参产业大有可为。”

  如今,每年的九月抚松县都会举办人参节活动,以丰富和发展人参文化,让人参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传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