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研究之小学数学亲子课程思与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亲子课有用吗 一课研究之小学数学亲子课程思与行

一课研究之小学数学亲子课程思与行

2024-07-15 2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听一听:小学数学亲子课程思与行语音版

读一读:小学数学亲子课程思与行文字稿

亲子课精彩瞬间展示

亲子课程思与行

——以数学亲子课“Make 7”为例

一、缘起

随着对儿童研究的深入,人们惊讶于早期经验对儿童的重要影响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亲子关系的特殊意义。近年来,科学育儿观念深入人心,亲子这一概念被人们广泛运用,在我国许多幼儿园、亲子教育机构的教育实践中都增加了亲子活动,随着孩子的升入小学,家庭对孩子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学科学习,渐渐忽视了亲子互动。笔者曾布置了一次数学魔术的家庭展示作业,返校后孩子向我抱怨说“我妈妈不愿意来看我的变数学魔术”。

随后就“最近一次和父母玩游戏的时间”对两个自然班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右图。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校决定充分调用学校资源,以自愿报名参与为形式,以增进亲子关系为目的,以数学益智游戏为载体,在周末空闲时间定期组织开展亲子课程。

二、设计与实施

校内亲子课的参与主体及时间都相对固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应体现一定的序列性。教学目标应从重情感沟通慢慢转向合作互助,作为其载体的学习内容相应的由浅入深。亲子课既要体现学科性又要有亲子功能,是针对家长和儿童的双主体课程。本文以起始阶段的一次数学亲子课“Make 7”为例与各位同仁讨论亲子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 准确定位课时目标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同,亲子课的目标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又是亲子活动评价的依据。亲子活动中,目标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与一般教学活动不同的是亲子活动指向家长和儿童双主体。课时目标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据实际情况确定初始目标

每一项课程都有一个宏观的大目标,在宏观目标下逐渐分解确定序列中的点目标。在序列目标制定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近期发现的实际情况确定初始目标。如亲子课“make 7”设计之初,笔者从学生描述中得知部分家长不愿意陪孩子玩游戏,本着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确定了 “通过本次亲子课使家长感受到孩子对父母陪伴的渴望” 课程初始目标。

2. 根据问卷情况制定双向目标。

随着亲子课程的深入展开,家长与儿童对于亲子关系的认识以及处理方式都会有所改变,在课程设计之前应根据初始目标设计问卷调查,准确掌握亲子课程主体的实际情况,根据问卷结果确定干预措施和方式。在上述目标确定过程中笔者根据初始目标设计了“你喜欢和父母(孩子)做游戏吗?你为什么喜欢(不喜欢)?”的问卷调查。在问卷反馈中发现,有83.7%的家长能意识到陪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真正喜欢和孩子一起玩的家长仅占28.6%。学生群体中有31.8%不喜欢和父母一起玩游戏,这是问卷前所没有预料到的。根据这一情况本次亲子课针对家长主体的目标是:使家长感受到孩子对父母陪伴的渴望,感受亲子活动的乐趣。学生的目标为:体谅父母的心情学会沟通。二者的共同目标:增进对对方的了解,学会“Make 7”棋盘游戏。

(二) 精心选择学科内容载体

作为载体的学习内容是亲子课程有效开展的基础,亲子活动不同于平时开展的教学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则:

1. 互动性原则

亲子课的整个过程都是多向互动的,在教师和儿童、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儿童这三对相倚关系中,通过彼此的语言、动作等传达信息,互动交流。三方在交流中增加了解,促进感情沟通。因此作为活动载体的内容选择首先要满足其互动性。“make 7”这个棋类游戏载体即满足了这种互动性。可以是亲子对弈,也可以是家庭之间对弈,教师作为组织者亦可参与其中。

2. 适应性原则

适应主体的知识储备,作为载体的学科内容不宜超出参与儿童的知识能力范畴,难度应适应主体需求,选择的内容以可以设计多层难度水平为宜。如“make 7”这载体是笔者根据手机游戏“make 7”改编而成。保留原来游戏界面,用“正六边形密铺”形成的图形为棋盘。调整原来的规则,适应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将第一层级水平确定为“最先把数字棋子连成一排,并且和是7的人为胜出者”。考虑到学生的统筹能力只提供“1、2、3”3种数字棋子。

3. 趣味性原则

数学亲子课以数学内容为载体,以亲子共同学习促进亲子关系为主旨,因此选择内容应有一定的趣味性。通过父母与子女的互动交流在学习一项技能的同时体会到一起活动的快乐。如“make 7”这个内容载体的选择,第一层次运用加法运算,一方满足一排连续的数字棋子和为7即胜出。需要以掷色子的方式确定先后手,同时需要抢占最佳位置,在简单运算中包含运筹学的知识,可以制定不同水平层级可易可难满足各个层级家庭的需求的同时有一定的挑战性,游戏中不会产生焦虑亦不会枯燥乏味,满足趣味性。

(三) 巧妙设计情感沟通

1.回放问卷,牵动心房

在学校的课前问卷中呈现了孩子最真实的想法,与家长一起回看课前问卷,触动家长心中的柔软更有利于家长倾情投入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家长人能够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如前期调查一样,能够做到静心陪伴的家长却不多。在“Make 7”这节上,第一个环节我便与家长分享了课前问卷。“我很喜欢和妈妈一起玩,但妈妈不想和我玩。”、“我觉得和妈妈一起玩很幸福”等等。这些情况在很多家庭里都上演过,这些汉字被二年级学生歪歪斜斜的写出来映入眼帘的时候,触动着父母的心。

2.精心安排,真情述说

亲子沟通是家长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情感的过程,既是父母了解子女行为与心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子女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有些父母对沟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时孩子虽然想和父母沟通,但父母会以工作忙或要求孩子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为由,对孩子的要求敷衍了之。因此在亲子课上安排一个真情对话的环节相当重要。在“make 7”这节亲子课中就设置了一个“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环节。由于二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所以课前准备了问答纸“妈妈(爸爸),我最喜欢和你……,我希望你可以……。”

(四) 把握主旨,体味数学

数学亲子课程兼具数学与亲子两方面功能,在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还应具备通过亲子课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父母和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功能。

1.重述促进理解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要解决问题,先要理解问题。”重述是促进理解的一种方式。在“make 7”的游戏规则后,教师引导孩子向自己的父母重述游戏规则。重述规则既可以让学生熟悉规则,又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的重述能力。

2.自主游戏积累经验

“make 7”游戏除了要运用运算计算技能外,要取得胜利还需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与一般的教学一样,在提炼方法之前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悟与实践的时间。让孩子在游戏中逐渐摸索、感悟胜利的法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教师要细心观察,在给个别家庭进一步明确规则的同时,需提醒家长不要过早的介入学生的思考过程。

3.适时分享,促进学习。

亲子课中的分享是指家长和儿童将亲子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进行分享。因此这里的分享包括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分享和游戏过程中互动感悟的分析。在“make 7”的教学中,由于知识内容是针对二年级孩子设计的,下棋策略的提炼只针对学生。所以针对学生的分享用“怎么下数字棋子,你有什么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和“刚才和爸爸妈妈玩了10分钟的数字棋,你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或者大家说?”这两个问题引导。在孩子表达后再引导家长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里可以是对于亲子关系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孩子应对方面的了解进行分享。

4.自定规则,延伸课后。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延伸性,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到一个相近的探索点。数学亲子课在第一层次目标达成后,应鼓励家庭将游戏向外延伸。引导家长和孩子协商寻找新的邻近点,进而再造游戏。教师在“make 7”中设置的规则是数字棋子连成一排和为7,仅仅局限于加法运算。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四种基本运算,棋盘是六边形密铺结构,这些都为建立新规则服务。在课的尾声教师鼓励家庭再造游戏回家时间,后期班内分享。

课后笔者利用问卷星针对学生群体再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喜欢和父母做游戏的孩子比例上升到了97.9%。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目前笔者所在学校舟山第一小学已将“亲子课程”确定为家校合作共同体建设品牌孵化的重要项目,亲子课程已从数学学科拓展到了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欢迎兄弟学校与我们携手共建!

精彩瞬间

审核人:雷素芬 李晓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