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思】如何帮助不幸的孩子走出亲人离世的阴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亲人离世后的4大禁忌李双林 【哀思】如何帮助不幸的孩子走出亲人离世的阴影?

【哀思】如何帮助不幸的孩子走出亲人离世的阴影?

2024-05-01 08: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谁亲近、谁陪伴、谁情绪稳定就谁来说

告知孩子消息的人,第一必须是和孩子亲近的和信任的大人;第二必须是情绪相对能够稳定的人,至少能完整地叙说和回应孩子;第三必须是当下能够陪伴孩子至少一段时间的人。

所以,谁亲近、谁稳定、谁陪伴,谁来说。

怎么说?

清晰简洁、能听懂,不要说“走了”“离开了”“睡着了”

告知的方式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不同、理解力不同而采取不一样的方式。但总的原则是清晰简洁、能听懂,同时给予支持和交流机会。不要用“走了”“离开了”“睡着了”来代表死亡。告知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十分重要。

0~1岁儿童

无法感知理解语言,但能感知大人的情绪和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所以,这时大人的告知多是大人自言自语,但大人的情绪却可以传递给孩子,所以照料者的情绪稳定尤为重要。如果是主要照料者去世,接替的照料者需尽量保持孩子原有的生活规律和活动。

2~3岁儿童

对语言有一定的理解力,但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意义,关注的多是现实的事物,不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告知时可以抱着孩子,告诉他(她):“小宝,××(逝者)死了,不能再回家陪小宝了。”孩子如果出现哭闹,可以认可孩子的情绪,说:“小宝伤心(生气、难过)了,我也很伤心(生气、难过)。”如果孩子没反应,可以直接说:“别害怕,我(或和另外的照料者)会一直陪着小宝的。”可以用零食或游戏安抚孩子并陪伴。孩子一般不会问为什么死了,如果问的话,可以直接回答“新冠肺炎”或“严重的病”。

4~5岁儿童

充满想象的年龄、开始了解死亡的意义,但觉得死亡是暂时的可逆转的,对因果的理解很表浅直观。告知时,需要一对一的环境,可以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坐下来说,也可以边玩游戏(搭积木、乐高、画画,不要在玩电子游戏时)边说:

“小宝,今天医生告诉我,你的××(逝者)在医院死了,医生想了很多办法,没有救活他(她)。”

可以停顿一下,等待孩子的回应,再继续说:

“他(她)不会再回家了,我很难过,(另外的家人)也很难过,我们会想念他(她)。”

“你是个好孩子,××很爱你,他(她)不在了,我们仍旧很爱你,我们会陪你玩,陪你做(以前逝者陪伴做的事)。”

在整个过程中,准备随时停下来回答孩子的提问。

如果孩子问及为什么会死,可以回答:“我要告诉你,××死了不是你的错,是病毒太毒了,医生的武器还不够,以后等人类发明出更厉害的武器,就会打败病毒了。”

如果孩子问,你也会死吗,可以回答:“你不用担心,我会好好保护自己,一直陪着小宝的。”

如果孩子问,想××了怎么办,告诉孩子:“我想念××的时候可能会哭,会给××写信(或者其他悼念活动),如果小宝想××了,也可以给××画画(折纸、剪小星星等孩子会做的事)。”给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的锦盒,来存放孩子给逝者的这些礼物。

如果孩子问,人死了去哪里了,可以回答:“不知道,但我想他(她)一定会在天上看着我们。”

6~10岁儿童

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够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但对亲人死亡的反应差异很大,可能有自责、否认、退行等不同反应。告知时,一对一,安静环境,内容和上述告知4~5岁儿童的接近,但可以更加直接具体,如实告诉孩子逝者的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告知孩子不必对亲人的死亡负责,安排近期的生活,表达大人的哀伤反应。

告诉孩子,如果想念逝者,可以告诉大人,可以用写信画画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同样准备好存放的锦盒。

告诉孩子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就是安全的,其他亲人会好好保护自己,不用担心。如果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可以问大人。同时可以通过拥抱、牵手来传递情感安抚和陪伴。

有些孩子如果表现出没有悲伤,照样玩耍或打闹,请不要指责,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哀伤。

11岁以上青少年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发育程度不一样,有些孩子更偏向于年龄更小的儿童,有些则表现为过于成熟。告知的方式需要根据孩子的成熟度,用更加正式的方式和语言。

告知的内容包括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悼念安排、近期生活安排、今后生活安排。建议孩子用写信、语音、网上祭奠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哀伤。

还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是否可以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能够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但不要增加孩子的负担。家里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否认哀伤,但不能沉浸在悲伤中,要和孩子讨论如何相互鼓励、好好生活,是否需要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可以缓解情绪压力。

告知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分次进行,比如今后的生活安排、如何调整情绪的方法可以在后续交流中逐渐讨论。避免在孩子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时继续唠叨,避免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如何悼念?

不强求形式,建议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思

小学低年级以下的孩子,宜尽量少参加特别隆重的祭奠活动。因为隆重的仪式和亲属的情感反应可能使孩子感到恐慌,受到惊吓。即使参加,也需要有情绪稳定的大人始终陪伴在身边,预先用孩子能听懂的话简单告知现场大致的情形,让孩子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孩子出现害怕或想要离开,应该立即带孩子离开。如果仪式中需要孩子参加,如磕头,也可以让孩子只是到场一会儿,随即离开。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在预先告知会发生什么的前提下参加追悼会整个仪式,但也需要有人陪伴和允许中途离开。可以参与家庭的常规祭拜仪式,但应尽量避免参加隆重的宗教仪式。

中学生的家庭,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祭奠活动的安排,听取孩子的意见。一般情况下,孩子可以参加所有祭奠活动,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参加也不要勉强,可以建议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思,如网上祭奠,大人也可以采纳孩子的意见,或者另外陪孩子用孩子的方式表达哀思。

在家庭通常的仪式外,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告诉他(她),如果有话想对逝者说,可以在某个时间,例如每天的某个时间,或者每周的某个时间,对着逝者的相片或其他特定的方向、标志说,也可以用写或画的方式。但既不要强求,也不要提醒孩子去说去写或去画。

遗像如何摆放?

不要长期悬挂,避免人睹像思人、长期沉浸于悲伤

亲人去世后,放置遗像的习俗各地不同。但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遗像不要长期悬挂放置。在最初的哀悼期过后(有些家庭是在逝者安葬后),大的遗像可以被放置在特别的地方,如抽屉锦盒里,在举行祭奠仪式时再拿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家人睹像思人,沉浸在悲伤中,以利于开始新的生活。有孩子的家庭更是如此。

如何处理孩子异常的学习和行为问题?

维持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同时留出释放情绪的空间

孩子的哀伤反应会表现为退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松懈,当然也可能表现为特别努力地学习。前者的话,家人会担心孩子的前途,而后者则可能会担心身体。

在哀伤的初期,要帮助孩子尽快回归正常学习状态。家长不要担心,孩子的情绪行为会随着哀伤的过程而改变。早期最重要的是维持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如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适当运动和学习。孩子需要大人陪伴管理,安抚情绪,对学习的要求适当降低。

对于一些退行的表现,如原来独睡的孩子不敢独自睡觉了,可以暂时陪伴。对于青少年的学习,与其担心不如鼓励,比如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最近很想念××,我也一样,我有的时候会不想做任何事,你会不会啊?”“没关系,我相信你也想学习好,尽力而为就行,有什么困难告诉我,我们一起来解决。”在认同共情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和青少年讨论一些控制情绪和时间管理的方法,如集中一个时间段表达思念,缩短并固定学习时间段。

青少年的哀伤如果表现为无所谓,或者变本加厉地玩可能更会让家人生气,但这其实也是正常的——孩子有可能把伤痛深深藏在了心里,而表面上在极力伪装。所以家长不要去指责,要更多去关注、耐心对待。

哀伤中的家长也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开始宠溺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不作任何要求,这样可能为以后的教育埋下地雷。家长既要底线管理,也避免正面冲突,拿捏好度,也可以寻求心理专业人员帮助。

编辑 || 楚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