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地方行政长官,为何有太守、刺史、郡守等不同的名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京师的地方长官叫什么 古代的地方行政长官,为何有太守、刺史、郡守等不同的名称?

古代的地方行政长官,为何有太守、刺史、郡守等不同的名称?

2024-07-01 16: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汉京师附近的直属区不再称内史,而是分为三个部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它们与郡同级,合称“三辅”。三辅的长官也就叫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东汉的京师在洛阳,洛阳所在的河南郡成为中央直属区,其长官不叫太守,而叫河南尹。

汉代地方上除了朝廷直管的郡县以外,还有皇室、贵族的封国,这些封国或与郡同级,或与县同级。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朝廷集权不断增强,汉景帝将朝廷任命的“相”派到地方管理具体行政工作,因此这些封国的相就与太守、县令同级。

刺史的出现相对要晚一点,刺史这个官职在很多史料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但刺史到底是个什么官,估计有些读者还有点陌生。

说起刺史就要讲一讲汉代的行政等级制度。汉代在地方行政上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设置了州,汉武帝元封五年,为了加强对全国(103个郡国)的控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部分就是十三州部(好比明清时期的省),每个部派出一名刺史去巡察郡县、监督百官、检举不法。因此各刺史所监督的部分郡县就成了朝廷的一个监察区,称为“刺史部”。

本来州部是监察区,各州部并不实际管理地方政务,也无固定的治所。但后来随着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就逐渐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从东汉建武十一年开始,刺史有了固定的治所,有了下属僚吏,所以就形成了州辖郡、县的国定制度。原来的郡县两级制,就变成了州、郡、县的三级制。

刺史部是汉代由监察区演变而成的高级行政区,其长官称为刺史,汉成帝时改称“牧”。东汉之初又恢复刺史之称,东汉末年又改称牧。

各州之牧都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后就发展成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与混战。比如刘备是徐州牧,刘表是荆州牧,刘璋是益州牧,袁绍是冀州牧,董卓是并州牧。后来刘备占领了四川,在正式称帝之前,仍然自称益州牧。

不过西汉、东汉时期,京师所在的直属区都不称刺史或牧,而设司隶校尉,故而直属区也称为司隶校尉部,与其他刺史部一样。司隶校尉的权力很大,外出则有督查郡县之职责,入京则有纠察百官之重任。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也让自己担任了司隶校尉一职。

隋代时将若干州、郡合并,而且合为一级,前期称州设刺史,后期称郡,设太守,也就是说,隋朝时期刺史和太守是平级的,不是上下级关系。

唐代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实行的是道、州、县三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京师直属区长官称尹。“道”在唐代初期时其长官叫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不难看出唐初时道主要也是监察区而非地方行政区。

唐玄宗时为了军事的需要,在内地若干军事要地设置了都督府,长官都督叫“使持节”的头衔,被授予处置一方军政大事的权力,故称为“节度使”。

唐中期以后地方实力派几乎全是各地的节度使,有的节度使还被加上了宰相头衔,称为“使相”。其中有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最终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宋代的情况也很复杂,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如有兴趣可以翻阅御史之前的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