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发展痛点及解决途径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产业园收入有几点 智慧园区发展痛点及解决途径分析

智慧园区发展痛点及解决途径分析

2024-06-02 19: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智慧园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全球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园区”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的产业园区也向着智慧化、创新化、科技化转变。但究竟何为“智慧园区”,如何实现“智慧”,目前国内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又将走向何处,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一、“智慧园区”概念

“融合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具备广泛信息采集、智能事务处理和丰富的服务提供能力”;“实现园区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企业经济竞争力、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园区发展理念。”

这些概念放之四海皆准,但大而空洞,很难从中提取方法论和操作步骤,具体实施起来就见仁见智,大相径庭。园区智慧建设、智能化升级,是一盘很大的生意。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内对智慧园区的年投入超1000亿人民币,新启动项目近400个。为了招商和政府基金,各式各样的创意园区、科技园区、产城、物流仓储园等都打着“智慧”旗号层出不穷,鱼龙混杂,实则可能仅仅是装了几个摄像头,门口放一块大屏,上了一套OA系统,噱头满满但肚腩空空,名不符实,与想象中用互联网技术革新产业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发展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落地智慧园区建设,就需结合园区实际情况,打造一个适合自身、适合园区内企业和人群的智慧体系。在此之前,首先应细致盘点园区项目情况,了解自身在园区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各类缺陷,明白入驻企业真正的互联网技术应用需求,进行相应“痛点识别”。

二、智慧园区发展痛点

截止2018年,园区运营商大多仍沉浸于简单粗放的租售模式,以智慧园区、增值服务为代表的产业运营体系缺乏自己的应用市场,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难

效率低下、粗放易错、运营成本高

传统园区的人工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例如最简单的租金账单,园区管理人员月初找到每个入驻企业的合同,根据合同打印出纸质账单,再一家一家送达仍然是主流的管理模式。遇上迟交产生的滞纳金,每月水电费用的变动,不仅有大量重复性劳动,人工计算出错也很难避免。

再比如,由于企业间办公时间有差异,园区或联合办公的公共空间灯光、空调等存在很多隐形能源浪费。之前算过一笔账,如果采用智能节能设备,一个2、3000平的联合办公空间,每个月可以省下高达4000块人民币。

客观上,很多习惯了产销模式的地产商转型做园区运营,缺乏相应产业生态、产业集群塑造、清差补优经验,不清楚如何服务好特定的产业人群。同时,创业企业增多也会带来租期缩短、面积分割、变动频繁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就会滋生混乱。

2、关系弱

园区和企业之间仅是“租客”和“房东”的弱联系

中国的园区经济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大家习惯于业主-租客的二元关系,即较为简单的租赁模式。这种关系,容易让资产持有方陷入“躺着赚钱”的假象中。只要园区行业不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各类入园企业急需的产业服务,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今互联网已如此发达,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被各式各样的创新服务所围绕抢占,为获取流量,互联网企业已然是挖空心思不择手段。而天然有流量聚集效应、急需更多交流手段、广泛统计的园区,却多年来小心翼翼地和企业保持着“柏拉图”式的关系,实在是很“逆势”。

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互联网运营思维,二是缺乏有效触达手段。产业运营本身是苦活累活,在以简单租赁、住宅销售尚能维系现金流、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园区管理方没有相应动力去做。

而本身“租赁”的单一关系也限制了园区运营的场景和频次,从而导致没有触达,没有触达就没有转化,企业和员工每天在园区待8小时,轻轻地来、悄悄地走,除非有外界的强烈刺激,否则“智慧园区”这类再巨大的金矿基本只是路边的风景。

3、盈利手段单一

园区收入局限于租金、物业费、水电煤

同理,由于园区和企业之间的弱关系,导致园区收入只能居于“业主-租客”的单一场景。要想“开源”,挖掘产业的增量价值,必须创造新的场景。

而要创造新场景,园区运营方就要突破“地主收租”思维,认识到园区是“产业”的集群,更深一层,本质上是特定“人”的聚集,即人群。

而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职能和诉求,新的场景必须围绕“人群”的活动,用技术手段全面感知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智慧的泛在信息源,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无缝连接,并引导它们协同联动,从而精准化地提供服务,构建能够内生发展的园区小型生态。

4、数据没有沉淀

基本是临时性、单维度数据,无法有效挖掘分析

所有的智能化都基于数字化,这基本上是“智慧”的门槛。传统口口相传,经验至上的管理办法如果不进行数字沉淀,是没有办法做到标准化管理的,更别说分析决策了。而同时,数据不进行有效管理和储存,其留存、安全、信息传递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5、缺乏金融属性

资产难以估值,融资手段单一

前文提到,到2018第3季度,地产的增量红利时代基本结束了,以往3、5年能回本的高周转模式难以为继。自持运营是个重模式,又逢经济下行期,资产价格涨幅趋缓,对现金流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何使资产增值,如何周转变现,是摆在每个资方面前的老大难问题?

国外有REITs、CMBS等很成熟的资产证券化模式,但因受限于土地产权和税收等问题,虽然市场呼声很高,但实际进程缓慢。从近几年新派、中信等仅有的几单来看,不仅要求苛刻,实施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而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资产进行估值。除了资产本身,对未来租赁运营的收入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资产估值需要大量数据支撑和计算分析,现行办法只能是专业机构进行评测。试想如果所有经营信息能够无阻交换,全面实现数字化运营,甚至是资产数据上链(区块链),那资产价值本身就是透明实时的,评估成本趋近于零。

如何解决当前智慧园区发展的困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小点出发。

准确定位

无论是不是“智慧园区”,园区本身的定位很重要。规模大一些的园区一定是和城市化管理相融合的,要遵循城市化管理规划和方向,肩负聚集核心产业,打造产业路径的重任。从园区自身来说,也需树立品牌形象,创造差异化竞争力。

因此,在建设智慧园区的初期,就应该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哪些是原动力,哪些是可有可无?明确自己设定的智慧园区系统将服务于哪一类人群,在此基础之上定向营建自己所需的产业生态等内容。

建设规划

除后期改造的项目,很多智慧化软硬件需在早期园区基建时就考虑进去。例如,园区动线对监控摄像头有要求,物业构造对网络、路由的影响,门面是否有大屏位置,门禁、停车也需要尽早规划以免更换成本高等。建设过程中,如果有专业软件管理预算和成本,也会避免无畏的浪费。

互动的招商

传统CRM软件对客户管理的支持已经比较成熟,但“房间单元”这样一个特殊的产品,具有非标和唯一的属性,客户需要明确知道自己的意向房源详情,而园区企业为强化竞争力,也需向特定人群展示自己的产品业态。因此,将二者关联起来就是一个行业需求。

运营差异化

园区运营和大部分互联网运营存在较大差异。一个原因是园区关联角色众多,运营需要照顾到各方多样化的需求。相应地,智慧园区的系统建设也要面向对象,面向场景,不仅要通过组织架构、权限、流程化将核心数据隔离、流程合规化,也要兼顾用户体验,使各方角色在一个场景下的应用形成闭环。

经济效益保障

为什么通篇在强调落地,因为智慧园区的建设是很花钱的,而且园区行业本身又不是赚快钱的类型,根据目前园区运营情况,产业盈利一般是3—5的事儿。当定位、规划或第三方供应商的选择存在问题时,纠错的成本也是相当高昂。因此,如果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试错阶段的话,不妨选择一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园区行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到新兴、从单一到综合、从租赁到服务、从分散到融合的转变过程,其中技术必定发挥着重要推手作用。作为坚定不移的“技术派”,相信无论大小与否,智慧园区一定是未来趋势,也是2019年度每个园区在转型升级、应对生存问题,要细致考虑的问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