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博士三十五岁是个坎?而国外却不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井胧几岁 为什么国内博士三十五岁是个坎?而国外却不是?

为什么国内博士三十五岁是个坎?而国外却不是?

#为什么国内博士三十五岁是个坎?而国外却不是?|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单单是35岁,而且男女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原因有俩,一个是青年基金,一个是四青帽子。简单介绍一下,

国自然青年基金属于国家级基金,要求申报者男性不大于35,女性不大于40岁,一个人只能申报一次。这个金额虽然少,但是一个是可以用博后甚至直接用硕博期间工作去申请,另外一个是大锅饭,会按照地域,学校,性别这些因素去分,而且没有大佬去明面上竞争,所以对于青椒来说算是非常友好的基金了,而且他还属于国家基金,对于学校来说是个政绩。一般来说拿到青年基金基本上就可以保证一定时间内的生存(6年一般是)

四青帽子代表的就是优青,也是男38岁以下,女40岁以下,还有青年长江啥的这些。这个虽然就涉及到门派,出身这些事情,但每个学校却都非常在意这个,因此就算你入职的时候不太可能立刻拿(院士门生另算),但是总得有个盼头,希望你有这个潜力。一般四青帽子都要看你通讯的工作了(依然天子门生另算),不过也不绝对。所以如果你35岁入职,你就只有两次机会,你要是31入职(正常普博➕一届博后),你就有6次机会。这个东西也是看脸熟的,你多去露脸机会当然大一些,所以学校也爱要年轻。

如果说多大效力呢,青年基金能保证你40岁之前有份工作,之后就不一定了。优青之类的小帽子来一个,基本上这辈子都是铁饭碗了,当然你非要去清北这种还只能从副教授零时工干起,要是别的211和非一线985基本上还是随便去的。

因此,综上所属,35岁的卡主要是针对男博士,女性其实反而有优势(更迟截止,到40岁),而且,基金委也是要讲政治正确的,我老板去年参评那个组,就是最后因为前面通过的女性比例太难看了,最后几个pk的本子全选的女性,别的人做的再好也没用。所以女性如果真的有成果,目前国内形势反而好出头一点。而且现在各个高校也爱造神女性,可以回忆下,现在常推送到那些年轻明星科学家是不是女性居多?当然,要是在往上,杰青院士这些没有年龄界限,又咬的一嘴毛的,就是另一回事了。

21.4.15补充:

评论有人说为啥不按博士毕业年限,因为目前我国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许多地方院校或者研究所的部分正、副高没有博士学位,此外还有在职博士这个大杀器,如果按照博士毕业年限,很有可能就是50岁的某地方院校的副教授去申请青年基金,某位60岁快退休的教授读一个在职博士去申请杰青,到时候不给不还是算年龄歧视。一刀切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钻孔子行为

————————————-

分割线补充下

我看别的回答里,有人觉得年龄限制是年轻人不好,本质上是老人对新人的压迫,但这个结果明显是弄巧成拙,制度本身是为了保护青椒,设想一下,如果优青没有年龄限制,35岁的人怎么和55岁的人去竞争?就算你成果出产率是别人5倍,你干了4年人家干了24年,你也没别人成果多,更何况人缘和名气这种东西呢?

年龄限制一开始是为了保护青椒,避免被大佬们扼杀了,但是我国科研人才明显不均衡,有的领域像环化材生,内卷的厉害,海归背景+大牛推荐+一堆顶刊才能当个特聘副研究员,有的专业像燃气轮机,高压电输送,清华的土博留本校做个博后直接去东南大学当教授,华北电力的博士和老板闹翻了也能去东北大学当pi。而在内卷最厉害的学科,比如化学生物,还非常依赖基金委的钱,据说已经到了连青年基金的二三十万都开始找院士/准院士级别的背书了,降维打击根本没法竞争,人家院士随便挂个名字发了nc这种oa期刊(有的院士连通讯都不要,完全单通),你从哪个角度都没法拼,人家也没违规,所以如果没有大佬背书,那就只能靠多参评几次混脸熟撞运气了。

这样一来,年龄限制反过来又倒逼高校搞年龄歧视,本身用来保护青椒的机制反过头扼杀了大批青椒尤其是男博士的生存,要知道女性多了三年不是仅仅三年,是多了一倍的积累时间和试错成本。

说实话,对这个体系性问题,我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解决;很多人一说学阀就恨之入骨,但真接触了了解了就知道,你从哪个方面都拼不过这些名门高足,更优秀的平台带来的是全方面的压制。开玩笑说句话,人家院士组水文的垃圾回收站,都比中国98%科研人员的上限要高,毕竟(文科和数学不了呢)科研圈不是武侠小说,胜似武侠小说,武当派的就是比海沙帮的强,因为学术圈可没有隐居的风清扬,或者猴肚子的九阳神功给你逆袭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