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小故事:井冈山上的女红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井冈山老婆 井冈山小故事:井冈山上的女红军

井冈山小故事:井冈山上的女红军

2024-07-14 1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98年6月21日,井冈山老红军、原中组部副部长曾志在北京溘然长逝。7月1日,陶斯亮和蔡石红遵照母亲生前的嘱托,将母亲的骨灰撒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旁的一处僻静山坡上,并种上一株柏树。在一块三角形的墓碑上镌刻上“魂归井冈”。

曾志同志的后事都是按照她的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而安排的。当我读到这份特殊留言时,被深深地感动了,对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这位从井冈山走出去的女红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留言上写道: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要写生平,我想这样做才是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人死了,本人什么都不知道,亲友战友们来悼念,对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的忙碌,让我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事改革者!”

老人之所以选择井冈山作最后的归宿,是因为这座革命的山,有太多刻骨铭心的事情让她梦回萦绕。

1928年4月,曾志与蔡协民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5月4日,在宁冈砻市举行了两军会师和红四军成立大会。之后蔡协民被分配到红四军三十二团任党代表,曾志随他到团党委办公室工作。两军会师后,部队在大小五井进行全面整训,在小井,曾志参观了一个展览,展览上陈列了几根针、几条线、几个红薯、几束禾草等。旁边附有说明: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旁边还摆了一个水桶,一把扫帚,说明红军要帮助孤寡老弱的百姓挑水、扫地。这次整训,让曾志第一次接受了组织纪律、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等方面的启蒙教育。 

6月,整训一结束,曾志就随部队来到了永新和宁冈交界的地方开展群众工作。当时,湘赣敌军纠集五个团的兵力“进剿”井冈山,这是红四军成立以来遭遇的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年仅十七岁的曾志拿起了刀枪,勇敢地投入到反进剿的战斗。经过一场鏖战,我军赢得了龙源口战斗的胜利,歼敌千余人。第一次参加这么大战斗的曾志既受到了教育,又得到了锻炼,鼓舞和鞭策了她后来的战斗与生活。 

8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率领三十一团三营到桂东迎接攻打郴州失利的红军大队,途经宁冈时,发现怀有身孕的曾志还在走村串户地忙着工作。为安全起见,毛泽东让她尽快到井冈山后方留守处去,并将自己的马让给曾志。曾志骑着毛委员的马,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宁冈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经茅坪艰难地翻过海拔1300多米的黄洋界,到达了红四军后方留守处——大井。 

留守处共一百来人,主要是安置一些跟随部队上山的干部家属,处长是50多岁的邓允庭。曾志在留守处虽然没有明确的任务,然而,挑粮、建小井红军医院等她都争着参加。当时,留守处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粮食,一百来人经常以竹笋和辣椒干拌盐泡汤充饥,长期的营养不良,使得已有身孕的曾志身体十分虚弱。在那时,能吃上一顿南瓜便是绝好的美味。 

就在曾志刚到留守处不久,湘赣两省的敌人乘红军主力部队在湘南,以四个团的兵力又一次“进剿”井冈山。当时守山红军不足两个连,为了打退数倍于我的敌军,井冈山进入了全民皆兵的紧张战备。

腆着大肚子的曾志,白天和军民们上黄洋界修筑工事,将擂木、滚石搬上山,晚上将竹子削成两头尖尖的竹钉。战斗一打响,战友们不让她上前线,她便往返于大井和黄洋界之间,为部队送水送饭,护理伤员,直到战斗结束。

随着前方战事的发展,伤员们越来越多。为了妥善安置伤员,使伤病员得到良好的医治,根据前委“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的指示,红四军决定在小井建设一所红军医院,由留守处负责筹备医院的建设。曾志和战友们一起上山砍伐,然后将树木抬到小井,往返六里多路,一天不知要走多少个来回。这位将要临产的孕妇,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与战友们一道奔波在搬运建筑材料的山间小道上。在大家的努力下,小井红军医院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便顺利建成,住进了第一批伤员。

井冈送子 

1928年11月7日,正是“十月革命”11周年的纪念日,曾志临产了,当时后方留守处没有谁会接生,加上没有医疗设备,难产使她整整痛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来了,然而由于身体虚弱,流血不止,曾志几度昏死过去。好在处长邓允庭原来是个牧师,懂得中草药,才把她从死神手中救了回来。

经历过出生入死的战斗考验,曾志知道,自己是没有办法带大孩子的,经过反复考虑,26天后,她把孩子送给了王佐部队一个姓石的副连长。石连长是井冈山罗浮人,三年前,他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可惜不久孩子便夭折了,当曾志将孩子交给石连长夫妻俩时,他们高兴地将孩子收留下来。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军决定离开井冈山。前委为了做好沿途的群众工作,成立了一个工农运动委员会,下设妇女组,考虑到曾志做过地方群众工作,有经验,前委任命她为妇女组组长。离开井冈山时,已没有一丁点儿的时间让她再看看自己的孩子了,第二天一早,曾志拖着虚弱的身体,忍痛别子毅然随部队离开了井冈山。可孩子毕竟是母亲的骨肉,从此,揪心的牵挂和无尽的思念便一直伴随着她。

1951年夏天,中央革命老区慰问团在广州慰问演出,时任广州电业局党委书记的曾志,得知慰问团将去井冈山慰问,顿时,遥远而熟悉的井冈山又撩起她无尽的骨肉思念…… 

她委托参加慰问团的闫宝航同志到井冈山后,打听一下她孩子的下落。她给闫宝航提供的线索很简单,就是1928年,在大井把孩子交给一个姓石的,这个姓石的是王佐部下的连长,石连长的妻子三年前生过一个孩子,后来死了。他们也很想有个孩子,而且她嫂子也刚生完孩子,可以一道喂养,就这样,连名字还来不及取,石嫂子就把出生26天的孩子抱走了。

慰问团在井冈山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24岁还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的石来发。在苦海里度过了20多年后获得解放的石来发得知妈妈的消息后,思母心切的他很快来到广州,见到了妈妈,母子俩百感交集,眼里噙满了辛酸和幸福的泪水。而曾志望着眼前从井冈山下来的陌生而又熟悉的亲生儿子,不由得又怀念起曾与她朝夕相处的蔡协民,以及在井冈山那段令她难忘而又欣慰的艰难岁月……

在广州呆了20多天后,石来发便要回井冈山。他多么想留在母亲的身边,享受母爱的温暖,然而他更尊重母亲的意见。母亲对他说:“你是井冈山人民在艰难岁月里养育成人的,你养父一家为了你的成长,含辛茹苦,经历各种难关,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代价,前辈的革命遗志还需要你继承,井冈山的革命传统需要你们发扬光大。”

石来发回到井冈山后,便改名为蔡石红。他牢记母亲的谆谆教导,在井冈山上担任了几十年的护林员工作,不辞辛苦地巡逻在崇山峻岭之中,为管理、保护好井冈山的绿色森林而兢兢业业地工作。

1998年6月30日,陶斯亮和家人护送曾志的骨灰来到井冈山,等待已久的长子蔡石红,见到妈妈的骨灰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妈妈,儿子在您生前不能相伴,今后可以竭尽孝道。”他要为一生历尽磨难的妈妈在井冈山修个好墓。可母亲在留言中,多个“不”字,“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在家里设灵堂”、“不要来京奔丧”、“不要写简历生平”、“绝不要搞什么仪式”。儿子尊重母亲的遗言。他们在母亲战斗过的地方,在战友们长眠的身旁,将洁白的骨灰撒向大地,并献上了四束小花,花上插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7月4日,当新华社播发的讣告惊悉四海的时候,曾志已魂归井冈,融入红土。从此,曾志与井冈山融为一体,井冈苍翠的松柏、绚丽的杜鹃,将永远相伴她和战友们长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