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坪古村:留存的潘氏宗祠 延续的凝聚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通庙为什么被拆 荆坪古村:留存的潘氏宗祠 延续的凝聚力

荆坪古村:留存的潘氏宗祠 延续的凝聚力

2024-07-09 12: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特色

古村农家基本都是由一个个小院落组成的明清建筑群,与周边山水田园相融。酒歌、傩戏、渔鼓、霸王鞭等民俗文化要素流传至今。

◎荣誉

2007年3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该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氏宗祠

“不仅是精神依归的象征,还是水患时的避难所”

进村之前,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建筑,便是雄震渡口、睥睨江河的潘氏宗祠。宗祠保存十分完好,旁边古柏苍翠,四边是高筑的封火马头墙。

潘氏家族的老族长潘中兴领我们入祠堂。进大门的那面墙上,山水、人物、走兽等浮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进门后,先有戏台,然后是聚会厅、厢房、天井,最后是正厅。正厅后壁的神龛上,密密麻麻摆满祖宗的牌位。

潘中兴说,走进祠堂,就如同进入数百年历史的时间隧道。宗祠见证了数百年来的风风雨雨,经历过战争、匪患以及洪水,在封火马头墙上,还能依稀分辨几次水患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几次大洪水淹没过村庄,作为村中最高的建筑,潘氏宗祠的屋檐上曾爬满躲避水灾的村民。

“荆坪人每隔若干年就会把祠堂修葺加固一次。对潘氏族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精神依归的象征,而且还是水患时生命的避难所。”潘中兴说。

九宫八卦巷

风水上讲究“藏纳”,功能上兼具防御外患

一条长长的古驿道,穿过整个村庄。中方县旅游局副局长杨荣欢告诉我们,古驿道起源于秦始皇西征,汉代为五尺官道,唐宋时期为战略通道,明清时期主要为商贸通道。“水运和陆路在这里交汇,古时这里已有高度的文明。潘氏家族来到这里后,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整个村落的布局也大概是那个年代形成的。”

驿道旁,一汪池塘成弯弯的月亮形状。“月满则亏,潘家人挖建池塘时非常讲究。”杨荣欢说,所有房屋坐北朝南面向池塘,并按照易经建造九宫八卦巷,既有风水上“藏”的讲究,又有“防御”功能。“过去这里多土匪,封火墙很高,只保留了八个出口,土匪即使进去了也会迷路出不来,很大程度保存了这个古村。”

杨荣欢说,在潘氏家族来到这里之前,此地就已经形成高度的文明。古村周边有4万平方米的古墓葬群,跨度从战国到汉代。潘氏家族来到这里之后,此地的军事作用逐渐弱化,潘家人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在这里繁衍生息。“村中总共1800多人,潘家人占了90%以上。”

文化传承

每年召集族人举行祭祖活动,“希望潘氏族人依然有凝聚力”

破“四旧”和“文革”期间,荆坪周边的一些祠堂都被拆掉了,为什么潘氏宗祠能一直保存至今?

潘中兴告诉我们,村里的老人们想防止数百年的祖业被毁,“彼时的村支书很有脑筋,在这里办学,还特意请了外面的公办老师来教学。不仅村里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连附近村的娃娃都跑到这里来读书了。”就这样,学堂一直办到上世纪80年代,祠堂名正言顺地保留下来,谁也没敢来拆过。“我们应该向前人学习,把它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作为现在的潘氏族长,潘中兴感慨,“你以为这个是祠堂正门?其实这是端门,走进来之前要鞠三躬,拜门坊,进顶门。”他说,“我去北京故宫,别人转一下就出去了,我在里面待了三天,走遍了每一个角落。去看它的每一道门、每一块砖,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说法。”

除了物质上的保护,潘中兴还会在每年春节、清明和冬至,召集族人举行祭祖、扫墓活动。不仅仅村里的人参加,很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潘氏族人也会赶来聚会、祭祖。他回忆,最大的一次祭祖活动是在2003年,总共号召来了6700余族人。

“虽然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让潘家文化传承下去。潘氏族人依然有凝聚力。”潘中兴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