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的“杀胡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胡乱华羯族吃人 冉闵的“杀胡令”

冉闵的“杀胡令”

2024-04-17 04: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湮没于历史风尘中的冉闵,鲜少有人知晓他的存在,然而在他短短三十来年的岁月中,却因为一道曾经为后世所争议血腥的政令,而被历史的正反认知摹画得面目模糊,今天,当着把他从历史的记忆中重新复活过来的时候,让后人对他保持一点客观的认知吧。

说实话,知道冉闵的人真的一点不多,这也不怪,因为我读到他的这个名字也才不过几年的时间,而且还是从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则史料中知道了这个名字。

那个史料说冉闵是拯救了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也知道了因为他所下的一则《杀胡令》的政令,让濒于灭绝之际的汉民族得以延续生存下来,有此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居然名不见于经传之中,着实令人吃惊。

今天不管历史评价如何,我只想将这个历史人物从记忆中摘录下来,让曾经存在的历史得以忠实再现,也让人们更进一步知道中华大地曾经经历的血与火的历史。

之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是因为我们所学的历史中根本没有讲过关于冉闵的事,因为没有讲过,也就无人知晓,我们就片面认为他的不存在。

可是不存在,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然而不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

这个有点绕口令的迷惑人了,简单讲就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只是我们所学的历史不讲他罢了。

之所以不讲他,是因为我们史观的问题还有民族团结的因素,当然还有因为他的那些有巨大争议的作为和所建立的仅存在三年的短命王朝,不足以记入正史。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进入正题,却来说说关于冉闵的那些事儿。

先说下历史背景。

公元266年,随着司马氏灭魏,三国割据的时代也基本结束,中华大地进入晋朝时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的就是这个司马氏的事。经过14年的对抗和精心准备,晋朝一举灭掉东吴小朝廷,从而奠定了天下一统的格局,经过东汉以后的分裂,统一的局面再次形成。

按说这时候司马王朝该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可是王权得来的不地道,让他们也不能讲不心虚,而且内部纷争不断,随之而来的“八王之乱”,将一个大好的江山整治得落花流水一塌糊涂,最终引得胡人大量进入,并渐有取而代之的趋势,进而导致司马氏的西晋无法立足于黄河流域,公元317年衣冠南渡,在长江淮河流域建立了偏安一隅的东晋,这样汉人的政权才得以喘息下来,王羲之的永和九年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文坛盛事才有空间和时间发生。

当然在一个孔子早死礼崩乐坏的时代,东晋也不是什么好鸟的朝廷,他们的奢侈无度沉迷酒色的作死之举也是要把自己尽快地推向国破家亡并最终由隋朝取而代之,从此中国历史走向了较为正常的迭代更序。

然而衣冠南渡,只是汉人小朝廷得以生存,那些没办法跟随王朝南下的大量汉人只好停留在淮河以北的地方苟延残喘地求生下来,因为没有了作为王朝正统的辟荫,曾经的作为优势民族的汉族,也被之前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视之如猪狗一般的弱小种族朝不保夕,中原大地进入了历史的至暗时刻。

这个时期也就是历史记载的“五胡乱华”时期,先后有十六个民族国家存在。他们之前没有道义可言,更没有中华礼仪约束,有的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互相倾轧彼此屠杀,那真是人吃人的时代,史书上所讲的把人叫做“两脚羊”当作随军食物的事情也出自这里。那是个民族大灭绝大屠杀的时代,更是命如草芥的时代,是整个民族最为哭泣的时代。

说是“五胡乱华”,只是指的当时较为强盛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还有些其他民族,相对于汉族的正统地位,他们是从西域而来,也是当然的少数族群。

这时候,讲到冉闵应该登场了。

冉闵(320年-352年6月1日),字永曾,小名棘奴,魏郡内黄县(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冉魏开国皇帝(350年-352年)。果断敏锐,以勇猛著称。出仕后赵,授游击将军,封修成侯。数从征伐,屡立战功。石虎死后,拥立石鉴,然后屠胡灭石。永兴元年(350年),即位称帝,建立冉魏,改元永兴。永兴三年(352年),兵败突围不遂,为前燕君主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追谥武悼天王。冉闵后人冉华(染华)的墓志铭则称冉闵为“平帝”。

这个是粗线条的关于冉闵生平的介绍。

冉闵原来并不叫冉闵,这个冉只是他登基后恢复的本姓。他原来的名字叫石闵,这是因为,他原来是羯族所建立后赵政权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石虎是历史上有名的坏事干绝的暴君,石虎在位期间,生活十分荒淫奢侈,极为残暴,表现出种种残暴的一面,对百姓杀人不眨眼,对亲生儿子更为残暴,关于他的暴行可以去查查历史,这里姑且不讲。

石闵的父亲冉良,字弘武,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后赵明帝石勒击败陈午,俘获冉良。当时冉良十二岁,后赵明帝石勒命他的侄子石虎收他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冉良勇猛多力,攻战无敌。历任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史传年幼时就果断敏锐,石虎很宠爱他,如同对待自己孙子们一样抚养他。冉闵成年后,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多计谋。授任建节将军,改封修成侯,历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咸康四年(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战中大败,后赵各路军队都弃甲溃逃,只有冉闵带领的一支军队未遭创伤,由此冉闵威名大显。

这时候的冉闵可以因为战功而被朝廷看重,并曾被嘱意于太子的人选。

可是战功显赫的人物往往容易功高震主,尤其是本只是养孙的身份,让他虽然自小被石姓皇族收养也没有被看作自己人,仍然对他颇有猜忌,担心他的实力继续壮大导致尾大不掉难以处置,一度被朝廷密谋要将其杀之而后快。

好在冉闵不是单纯的一介武夫,他倒也有防范的心计,别看整日里征战沙场,可对着一群没有信义可言的石姓诸族而言,他也采取了安插内线的办法来预先防范。

于是朝廷想要谋杀他的消息还没有实行,就被他安插的亲信密告了出来。

先下手为强的办法是处置这类谋杀最好的办法。

这对一个赳赳武夫豪气干城整日来奔波征战的将军而言本就不是件难事,如今不是自己要谋反,而是一群朝廷宵小之辈在算计于他,他不能不出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冉闵旋即劫持了李农及右卫王基,指使将军苏亥、周成率领三十名甲士在如意观拘捕当朝皇帝石遵,这个就讲到关于要立冉闵为太子的事情。

当初石虎驾崩之后,经过三十三天在朝之后,短命的继任者太子石世被他的另一个兄弟石遵废掉自己登基做了皇帝,这个石遵真是个做皇帝也是混蛋的家伙,他在一次酒后允诺冉闵将来要立为太子的话,可是事后并没有兑现,这让心有期许的冉闵十分不满,也给自己埋下了死亡的种子,果不其然,当着他的密谋被泄露之后,冉闵并不客气,于是联合其他手大将杀死石遵。此时的冉闵并无彻底的反意,他只是有些逼不得已的意思,灭掉想要杀他的皇帝后,他仍然是将石氏皇族的大权交由另一个他认为较好的人来当皇帝,于是石虎第三子石鉴走马上任,旋即委以重任任命冉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

这政权的更迭,并没有叫后赵的形势平稳下来,石虎的其他几个儿子心有不服,在另外的地方自立为王联合其他势力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接下来的争斗中,双方彼此杀来杀去,互有伤亡,而冉闵仍然得以存活。

这场有攻有守互有伤亡的争斗,其实看来只是统治集团内部此消彼长的实力斗争,尚且离所谓的民族矛盾也还十万八千里距离,无非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已。

被朝廷重用的冉闵只是用武力征伐得来的权力,并不是我们传统的认为威望积聚所致,作为四处征战,他积累下赫赫战功,本人也有万夫不当之勇,此时他的战力可以毗美西楚霸王和三国吕布张飞,但凡他参加的战事,基本可以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下。这样一个勇武犹如天神之人的猛将,既成为后赵可以倚靠的股肱之臣。

可也因那些积累的军功让后赵当政者颇为忌惮,而且养子并非亲生的身份也让那些血统正宗的石氏子孙们本能的把看作异类,因此那些石虎另外的子孙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消灭这非我族类的外族之人,哪怕是他所拥立之君也是如此,他充其量讲到底并不是一族之人,所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猜忌永远无法消除,为防止皇权旁落,那些人也都是想着必须铲除冉闵。

只可惜实力支撑不了野心。

但是他们还是行动了。

这是在石虎死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后赵朝廷就走马灯似的换了四个皇帝的情况下,在一次次的危机中都将冉闵置于风口浪尖上的形势下,一次最集中的危机爆发,那是都要将其置之死地方后快,整个后赵皇族都是把他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形势整个对冉闵十分的严峻,生死就在一线间。

矛盾的爆发是在后赵征西将军、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羯兵暗中埋伏在胡人居住的区域,带领士众攻打冉闵和李农,未能获胜,冉闵、李农进攻杀了孙伏都等,从凤阳门至琨华殿,横尸遍地,血流成河。

此时的冉闵可以说形势所逼不得不起而反抗,这场你死我活的争斗,谈不上正义与否,只是对立双方的争权夺利。差别的只是实力和战力而已。

冉闵虽然杀了意图谋害他的另一派人员孙伏都们,带头大哥被杀后,他手下的一帮小弟们也还存在,战力尚存,死灰复燃的可能性还极大地存在,此时宫内宫外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也还扑朔迷离,死亡的恐惧时刻摆在眼前,是死是活也就是眨眼一瞬间的事情,冉闵们当做何选择。

这种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来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所以他立即下令告知宫廷内外,“六夷凡敢动用兵器者一律斩杀”。这是要告知那些意图继续杀戮的残敌放下武器停止抵抗。

可是那些歼敌自知死罪或免活罪难逃,放下武器等于束手等死,这对天性残暴的胡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命令一下,不仅没有消弭兵灾,反而让激发了他们的对抗意识,这些胡人残敌有的攻破城门,有的越墙而出,逃亡者不可胜数。

冉闵知道胡人不可用,下令“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命城门不再戒严,索性不再禁止他们,于是大开城门,于是百里之内的赵人都进城来,离城而去的胡羯也堵满了城门。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冉闵明白胡人不愿为己所用,一道针对胡人的必杀令也就是前文所讲的备受争议的命令《杀胡令》下达下来。

文书中说:“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全国各地所在承闵书诛之。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汉人都纷纷起兵。甚至远在陇西的麻书收到冉闵的“讨胡檄文”后,都杀掉所部胡人响应,因为陇西胡人太多,麻秋带领部下斩关向东出关中去投靠冉闵,中途与胡人王朗干了一仗,杀朗部胡人数千。

这个命令虽然有争议说是后人杜撰,但杀胡之事确有其事。

在此后,冉闵索性也不忍了,与其老子长期效力于你石姓家族而不被待见,不如我另起炉灶单干,于是在这种打压的气氛中委曲求全野蛮生长的冉闵在杀尽石氏皇族三十八人将其灭族之后,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是谓“冉魏”,也恢复了冉之本姓,终于有了个自己的出头天了,汉人又重新执掌了政权。他也曾向一水之隔的东晋王朝发出过友好信息,但那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因为以往在与后赵的争斗也曾被冉闵多次打败而损兵折将心有猜忌,最终未予响应,这样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新生王朝在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终于被绞杀,成为短命的小朝廷。

而回到当时的事情,冉闵发出的杀胡令影响力还是昭彰,这种打着民族复仇的旗号非常富有号召力,对于长期受到胡人虐待的汉人来讲,可谓生逢其时,一时间登高而招应者如云,命令告知内外赵人,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凡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一天之内,杀了数万胡人。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达二十余万,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集居在四方的胡人,当地的军队依照冉闵的命令杀了他们,当时外表长得高鼻多须的人有一半因滥杀而死。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这个事件,既是对胡人的大屠杀时代,更是民族仇恨的大爆发时代,当着五胡进入中原,汉民族的代表东晋政权逃往南方,流落在北方黄河一带的汉族不再受到待见之后,血腥杀戮就降临在汉民族的头上,那一时期,北方的近两千万人口中,汉人残余也就只有四百余万不到,而且仍将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当时的北方基本是被胡人占领,北方四分五裂,烽火连天,北方的汉人是"十室九空",胡人每到一地都会进行大肆掠夺,男人和老人都会被屠杀,女人和小孩则是白天被作为行军粮,晚上则被当作玩物。各个胡人政权为了地盘彼此之间也会打仗,他们对彼此的仇视程度并不亚于对汉族的仇视程度。以至于有部分汉人不得不奋起面抵抗,在这样绝境下,北方还有一只汉族流动武装—"乞活军"在顽强抗争乞活军,名字起得都十分可怜,顾名思义,只是为了活着的军队,其地位低下卑微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当时的乞活军首领是李农,其作为冉闵的心腹,背后的军队故此也是冉闵的支撑。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历史上的这一大事件,虽然是个大大的悲剧,导致多达百万之众的诸胡的被杀或逃离,中原地区长期置于这些消失于历史动荡中的少数民族之手,很难想像我们今天还会赞叹所谓的表里山河祭奠着炎黄始祖。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一统的发展取向使得民族的融合是一个大趋势,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是由百越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戎狄集团融合而来的。华夏集团在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灭绝是蒙元帝国的大屠杀,除了当时的一些叛将,顺民能活下来,真正的汉人除了福建一带,已经几近绝迹,日本人所说的“崖山之后无中国”固然有其阴险的目的,但这样的讲法也与这次民族的灭绝有关系。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锐减和大迁徙有赤壁大战之后的人口大萧条,有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大混乱、大屠杀,元朝的蒙古兵南下的大屠杀,满清入关后的大屠杀。历史上这几次大的战乱,是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剧烈变动的主要原因。

到公元349年,冉闵屠胡之前,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政府强迁进来,有主动迁进来,也有武装打进来的。总之有一种鸠占鹊巢反客为主的意思。 晋朝统治时期,在“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东区域,不断地有各胡酋占山为王,扰乱地方。但大都不敢公开反对东晋的统治,为害的区域只是个别郡县,不对晋朝统治集团构成威胁。直到匈奴人刘渊和羯族人吸桑石勒等的出现,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铁骑横扫了整个黄河流域,建立了后赵。 后赵统治北方时,当时的汉人不超过五百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胡人人口还在增长,而汉人不断减少。 所以《晋书》上讲:“方今四海有倒悬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以冉闵为首的汉族人,对入关的胡族的复仇行动,是汉人发起的绝地反击。

冉闵的这次杀胡令的屠杀,固然造成了胡人的大量灭亡,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前提是有汉人赖以生存的北方中原地带的失去,曾经是汉民族龙兴之地尽行丧失,进而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进入,王道不再是乐土,只有腥膻之地,汉人白天成为军粮晚上成为玩物,生命毫无尊严可讲,能够苟活只是幸运。

虽然史书评价说冉闵的杀胡之举,其实并不是主动的民族反抗,本质上还是上层政权之间的争斗所致,但是其间一个最主要的名义就是民族矛盾,此时号召汉人起来的反抗,正是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对立恶化到极致的总爆发,也更是一因多果的结果,不然不能解释没多久冉闵建立自己的冉魏政权恢复了冉的本姓以继承汉人正统,而且也给远在江南的汉人政权东晋发去的信息,以示正统。虽然当时的东晋没有理会,但 是这一信息的合理性还是存在的。

当然后人也有极力表彰冉闵的杀胡之举,认为他是拯救汉民族的大英雄,也有人十分贬低他的举动,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屠夫,但不管怎么样,那种民族矛盾尖锐对立造成的悲剧,有其历史的成因,历史的局限性不能苛责其所作所为,还是客观地看待最好。

冉魏政权的存在在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史仅有三年极其短暂,在当时的少数民族强大的政权的攻击下就亡国消失了,但这个消灭他的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慕容氏政权还是极其害怕冉闵身份的号召力,这个慕容氏也就是《天龙八部》里的那个心怀叵测妄想复国的慕容复也就是神仙姐姐王语嫣的表哥的远祖,不然杀害他的时候据说天有异象“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此时的慕容俊也有些惶恐不安,求天祈福都不起任何作用,他思来想去就认为是杀了冉闵的缘故。于是慕容俊亲自祭祀冉闵,谥号为武悼王,没想到祭祀过后,当天就下了场大雪,古人们大多迷信,认为下雪是吉祥的预兆,所以更加坚信乃是冉闵显灵,从此之后胡人再没有对汉人进行大规模的杀戮。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漫长的人类发展,一个三年的政权转瞬即逝,但一个人的三年,却也有极其值得书写的三年,冉闵三十二年人生岁月在这三年里,因其对民族的存亡续绝的发展所起的任用,在中华大地各民族共存共荣的发展史上,也是曾经有过的一缕时代颤音。(文章内容有引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