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广济】张炳星:悠悠千年光耀世界的广济禅宗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祖寺的图片简笔画 【人文广济】张炳星:悠悠千年光耀世界的广济禅宗文化

【人文广济】张炳星:悠悠千年光耀世界的广济禅宗文化

2024-07-01 20: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慧远法师

灵山秀水生态圈优势。武穴是一个让佛教关注和亲睐的美丽地方。武穴北部群山环抱,中部肥田沃野,南部濒临长江,山清水秀,美丽富饶。尤其是北部山区阳光充足、雨水充沛,自然生态生长好。这里年均降水量1278-1442毫米,山上溪水潺潺,瀑布成串,瀑岩呈淡紫色,水流其上似滚珠泻玉,独特壮观。瀑布周围绿树陡峰,景色怡人。站在峰顶北可望荆楚,南可眺吴越,巍巍群山尽收眼底。武穴的横岗山、层峰山、太平山、九龙城、惠山、灵山等林区为水源涵养林,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这里山有多高,水也有多高。据资料记载,武穴年均晴日125天,日照时间1913.5小时,太阳辐射量106.709千卡╱平方厘米,气温16.9摄氏度,无霜期262天。其中,从3月24日到11月20日连续242天日平均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这正是适于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最适合于佛教栖身、修行和发展。从尺山、柯家墩、鼓山文化等遗址发掘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3000-5000年以前,武穴就有人类活动。山区群山连绵,山深林密,绿树掩映,寂静幽深,是佛教栖身、修行和发展的最佳场所。中国佛教向以山林为栖身、修行为乐、为雅、为静,十分喜爱在山林区间栖身、修行和发展,佛教禅宗从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传经弘法都是在山高林密、崇山峻岭地带。二祖慧可在禅宗发展挫折时期,就曾劝诫三祖僧璨,只可隐居山林传法,可见中国的佛教传播大都是以山林为最佳选择场所,这里远离尘嚣,宁静淡心,少有世俗干扰。从武穴来看,当佛教在武穴盛行时都大致如此,几乎山山有寺庙,寺寺建山上。素有“小西天”之称的灵山,在佛家盛行时,曾一山建有寺庙30多座,成为佛教栖身、修行和发展的重要圣地。武穴的灵秀山水,是孕造佛教禅宗文化的天然场所,也成为佛教文化在武穴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摄影 王源泉

禅宗崛起重镇圈优势。早在隋唐时期,鄂东一带已发展成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在鄂东一带活动,形成三代禅宗聚鄂东,蕲黄禅宗甲天下的可喜局面。禅宗真正开始发展,形成气候,正是在鄂东这个时候。其领袖人物是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道信继承三祖僧璨成为四祖,在今黄梅双峰山建造四祖寺,宇内流布,聚众弘法,广引信徒,有教无类,把双峰山变成禅宗修身、弘法的重要场所,吸引门徒达500多人;推行农禅并重禅风,边农耕,边弘法,改变佛教一衣一钵,化缘为生的禅风,基本解决了僧人生活自给自足问题,开一代禅宗新风。四祖道信是禅宗发展本土化的第一人。五祖弘忍传承四祖衣钵,在黄梅冯茂山创建五祖寺,大开山门,广揽僧徒,进一步推进了禅宗发展,五祖寺门徒发展到800多人,所传弟子遍及全国各地。在鄂东形成的东山法门,是四祖和五祖的共创结晶,造势鄂东,享誉全国。东山法门的形成,标志着禅宗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业已形成。鄂东不仅是印度禅到中华禅的转换地,而且是禅宗改革创新的根据地,同时也是禅宗派系发展的辐射地。东山法门的兴起,使禅宗南能北秀,北渐和南悟正式确立,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现在人们一般认为,禅宗形成于四祖,发展于五祖,成熟于六祖,正是对于禅宗发展的一种科学诠释。四祖作为武穴人,对于武穴禅宗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是不可估量的。没有四祖道信,武穴禅宗文化不可能得到发展。只有禅宗的崛起,只有禅宗重镇圈的形成,才能催生武穴禅宗文化形成和发展。

四祖道信

禅宗革新中心圈优势。禅宗文化源在道信,充分说明了佛教革新在佛教发展中的中心作用。禅宗文化源在道信,也印证了道信创造和推动了武穴禅宗文化的孕育和发展。在道信以前,禅宗在佛教八大宗派中,是一支很弱小的宗派。禅宗一祖达摩、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粲都是传承印度禅风,在生活上,要么靠国家供养,要么靠乞讨为生,所谓一衣一钵,游乞化缘,成就佛缘。在传法和弘法上,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教门只对佛缘人,少则传法一、二人,最多也不过十余人。所传弟子很少,也就很难使禅宗思想得到广播,禅宗一派得到壮大发展。加上早期佛教各流派间斗争激烈,相互倾轧,禅宗发展处境极为艰难。道信成为禅宗四祖后,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改游化传法为定居传法,开道场,建寺庙,立佛像,宇内流布,广开山门,接引群品,使禅宗门徒近远皆至,络绎不绝,大大扩大了禅宗队伍的发展和壮大。道信推行佛教农禅并重禅风,一边农耕,一边修身弘法,既改变了僧人生活自理和自立问题,又远离了政治,净心修身,大大增加了禅宗发展的独立性和可发展性。在理论上,道信极力主张戒修和禅修相结合,楞伽经和般若经相解,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劳作相并的禅法,从而把禅宗推向一个新阶段。他的佛法盛威也渐渐红遍了大江南北,各地朝拜双峰山的僧俗络绎不绝,形成“诸州学道,无远不止”的辉煌局面。道信的这一作用和影响,决定着武穴禅宗文化因时而生,应势而起,乘势而上,享誉千秋。

摄影 陈宇航

二、禅宗文化千年一脉,功彰广济

武穴禅宗文化形成和发展优势,决定着武穴禅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走向、文化底蕴、文化特色和文化地位,推动着武穴禅宗文化深植武穴大地上。

1、禅宗文化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武穴源远流长。佛教传入武穴,始自东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从东晋开始,历朝历代都有佛教在武穴传播和发展,其中以禅宗为主流。隋唐时期,佛教禅宗盛极一时,以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为代表。唐末、五代时期南宗顿悟说盛行市内,主要是南岳系临济宗、沩仰宗及清原系曹洞宗支派,以临济宗弟子最多,至宋代渐成一统。从唐末到元代,历经战乱,寺庙屡建屡毁,僧尼时多时少。从明代中期到清初,佛教渐趋兴盛。清初至民国时期,虽经社会动乱,但市内许多寺庙香火仍很盛。纵观武穴佛教发展可以看到,佛教在武穴源远流长,从不间断,并显示着四大特点:一是慧远开传播之早。据清康熙丁末《广济县志》载,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慧远于东晋太元初(公元376-380年)卓锡武穴,在双河口(今兰杰村老虎垅附近)立寺庙,后于太和六年(公元381年)去庐山,慧远是在武穴传播佛教的第一人,同时也为禅宗在武穴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道信创禅宗之盛。在梅川出生的司马道信(公元580-651年),7岁从僧学法,14岁师事禅宗三祖僧粲,后继承衣钵,是为禅宗四祖。道信是把禅宗由印度禅变成中华禅的第一人,道信承上启下,改革创新,既传承禅宗,又发展禅宗,使禅宗发展走进一个繁盛的新阶段,为禅宗发展成为佛教第一教派奠定了基础。道信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推进了禅宗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武穴禅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三是历代高僧助发展之久。禅宗在武穴的发展,千年一脉,源源流长,涌现了许多高僧大德。仅隋唐时期,就有头陀祖师、大德禅师、存英和尚、惠普和尚等。清乾隆癸丑《广济县志》载:“头陀祖师本县人,生于隋文帝二年,尝往来卓木尖。无姓氏,称头陀,唐武德七年卓锡五峰山,贞观时示寂。还有本县人詹宏简,幼出家修行,至马口义台山建道场,唐武德年间去世,贞观元年(公元628年)谥大德禅师,其道场敕封为马口寺。”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及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均载:“唐贞观年间,唐僧存奘和尚(俗名蒋祖)远游暹罗(今泰国),来到广济,建大藏寺居之。”唐元和十二年(公元628年),蕲水僧人惠普(俗姓宋)卓锡广济青著寺,与众弟子刀耕火种,卉服布装度日,日夜经声不绝,如是涉三十载,于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坐终。这些高僧大德是推动武穴佛教发展的功名人士。四是佛国造影响之极。禅宗在武穴发展,影响巨大,素有广济佛国之称。武穴历朝历代,代代高僧辈出,各领风骚,引领着武穴佛教之风长盛不衰,成就了佛国,佛国的巨大影响又推动着佛教的蓬勃发展,形成内化交融效应,使武穴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在一定时期登峰造极,影响巨大,为武穴禅宗文化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巨大能量和内在推动力。

摄影 陈宇航

2、禅宗文化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武穴重镇成景。武穴佛教日益深入人心,直接推动了武穴佛教寺庙的建设。在隋唐初,四祖道信足迹遍及武穴各地,先后在武穴大金建有幽居寺,在大法寺建有正觉寺,在余川建有四祖寺,在横岗山上传有四祖学法洞和传法洞,在梅川镇内至今保留着当年四祖出生沐浴时的“浴佛井”。道信成为四祖后,武穴是享誉全国的“千寺之县”,境内庙宇林立,香火缭绕。仅梅川就有寺庙25座,镇东灵山有寺庵36处,横岗山、太平山一带有寺、观、庙、庵150处,境内其它各地也是一里一寺庙,二里一庵堂的佛教文化景象。清乾隆辛丑版《广济县志》录入武穴境内的有名寺庙就有105座,其中著名的古庙有:在兰杰村老虎垅附近,东晋慧远大师建造的黄牙寺;在后峰寨东,唐贞观年间,存奘和尚从暹罗国(泰国)来此卓锡建造的大藏寺;在层峰山,建于唐元和年间的青著寺;在大金舒家冲东侧,由禅宗五祖弘忍在此营建的幽居寺;在五峰山卓木尖,建于唐代的头陀寺;在梅川镇东南,南唐时建造的南山寺;在郑公塔镇,唐显庆年间(公元656-660年)僧日新主持建造的禅居寺;在武穴镇内,清康熙元年(1662)仲果和尚主持修建的栖贤寺;在位于横岗山之巅明崇祯二年(1629)由僧晓尘主持重修的真武殿。此外,还有马祖寺,在灵山东,建于唐代;马口寺,在杨桥八峰山,建于唐代;石门寺,在四望山,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元寺庵(又名继宗禅林),在荆竹水库,建造年代不详;万民寺(又名城隍庙),在梅川镇东门,明洪武十九年(1386)始建;青林庵(又称九晶禅林),在太平山一尖附近,建造年代不详。从唐代至今,无论历史风云怎样变幻,无论是古代朝廷的灭佛,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在武穴这块神奇的佛土上,总是“寺庙毁不尽,春风吹又生”。素有“广济佛国”之称的武穴,历经一千多年后,仍然是名山寺占尽,好水佛先饮,一山二十寺(横岗山),一村六庙堂(余川镇孙弄村),构成了佛国广济特有的人文景观。据不完全统计,佛教昌盛时,在武穴境内有大小寺庙近千座。那一座座历史遗留下来的禅宗寺庙和一处处具有传奇色彩的禅宗故事,以及名山圣水,蕴藏着丰富的禅宗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佐证着佛国广济文化的源远流长,显示着佛教禅宗文化深植武穴大地。

3、禅宗文化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武穴名震一方。千佛之国,让禅宗文化深植武穴大地,更让武穴佛教闻名遐迩。武穴前称广济县,广济县前称永宁县,历史发展千年,浸润着悠长的佛教福缘,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寄托着崇尚佛教的土地上人们的一种信仰和期盼。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武穴从蕲春析出,设立永宁县,隋末废,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广济县。无论是永宁,还是广济,都有深受佛教熏陶和影响的成分。县名立永宁,反映了佛教思想开始浸入武穴人心间,南北朝时期,因为当时战乱不断,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统治者和人民都希望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所以取了一个永宁县名。取名广济,是撷取佛教用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而来,佛教在武穴那时因为禅宗四祖道信巨大影响的缘故,因为禅宗在武穴蓬勃发展的缘故,已是名扬全国,颇受朝廷关注。大概是为了张扬武穴这片佛土的作为、影响、声望和祈望,唐王朝为武穴取了这样一个充满佛教色彩的地名——广济。广济,在今天更多时被人们诠释为广济天下。近年来,有人称这个名字是唐皇帝玄宗亲自钦赐,历史典故上并没有记载,武穴早先也没有这样的传说,显然是靠不住的,但它反映了一部分武穴人想叫响武穴的一种心愿和构想。从历史看广济,一个地名的更改,最初是因为当时永宁县在全国有几个,如河南永宁县,江南东道永宁县,不能重复,所以要改。但怎么改,改什么?就更能反映原因了。永宁改广济,全国独此一家。唐王朝能够给武穴赋予这样一个县名,体现了佛教禅宗在那个王朝时代的地位,更反映了一个地方在弘扬佛教禅宗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和影响。可以想象,一个地方有了这样的称号,其佛教繁荣景象、浩大声势和远近声誉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现在的佛教禅宗祖庭不在武穴,但广济作为鄂东地区最早的佛教禅宗文化的发源地、发展地和繁盛地是毫无异议、不可诋毁的。一个县名一喊千年,或者叫千年喊叫不衰,显示了佛教禅宗文化的经久魅力。佛教禅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武穴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而且是武穴文化发展中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三、禅宗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武穴禅宗文化历经1400多年历史发展,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着鲜明的文化特色。

1、武穴禅宗文化是富有历史特色的地方文化。禅宗文化在武穴地方文化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长的社会发展,孕育和成就了禅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四祖道信到五祖弘忍,从南能北秀到北渐南悟,千年一脉,广纳于武穴文化中,形成了武穴禅宗文化的发展长河。禅宗文化以佛教禅宗在武穴的兴起和发展为源头,以南能北秀的辐射发展为进程,以禅宗发展终成佛教第一教派为高潮,发展绵长,融会贯通,形成特色,从没断裂。一部武穴佛教发展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一现象,显示出武穴禅宗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互联性和厚重性。禅宗文化积极传播、吸纳、融汇和消化禅宗的文化精髓,具有传承性;禅宗文化千年一脉,一路前行,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具有互联性;禅宗文化吸纳精华,扬弃糟粕,领禅宗文化发展先风,展禅宗文化无限魅力,使之特立独行于武穴文化中,显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具有厚重性。禅宗文化的历史特色,决定于它的地方特色。禅宗发展兴起于武穴,禅宗的发展重镇在武穴,禅宗发展的领军人物是禅宗四祖道信,构成了禅宗文化兴起和发展的源流,也推动着武穴禅宗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武穴前称是广济,广济是佛国,广济和佛国这一鲜明的地理标识,孕育和催生了武穴禅宗文化,也印证着禅宗文化的地域特色。人们提起禅宗文化,很容易会想到四祖,想到广济,想到佛国,想到武穴。因此,禅宗文化既是武穴富有历史特色的文化,也是武穴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呈现出显著的文化历史性和地方性特征。

2、武穴禅宗文化是充满创新发展的智慧文化。禅宗文化的核心是智慧禅,从印度禅到中华禅,从东山法门到东方顿渐,从南能北秀到五家七宗,禅宗的一路发展,充满着禅智慧。武穴禅宗文化在智慧禅的指引、传承、弘扬和开发的基础上,形成了充满创新发展的智慧禅文化。武穴禅宗文化形成发展一千多年,秉承禅宗的传承和创新,开拓和发展智慧,自始至终展现着武穴人的智慧文化和智慧精神。武穴禅宗文化是开放的、积极的、发展的、前瞻的,武穴人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精神也是开放的、积极的、发展的、前瞻的,显示着一种智慧文化的特征。早在武穴立县永宁,武穴人就把县的建立立足在天下永宁,国泰民安的祈望上,让分崩离析的社会撕裂痛苦远离故土,远离人民,展示着大德智慧。再后来,武穴改永宁县为广济县,虽然只是一个名号的更改,但武穴人秉承“广施佛法,普济众生”的教旨,却又展示着一种胸怀天下,雄视寰宇的大气,以普天下众生共享幸福美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为己任,具有世界的高度,天地的情怀,让广济文化发展千年,闻名遐迩。撤县建市后,改广济而名武穴,虽然已将这些厚重而奔放的历史阻隔在广济历史长河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担心广济的历史和人文,将被渐渐淡忘和淡化,但千年一脉,发展悠长的禅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脉,是一种历史脐带,是一种历史乡愁,切不断,理还乱,并没有使这一文化出现阻隔、割裂和断裂。相反,因为有了禅宗文化,使武穴和广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源源流长。武穴禅宗文化的智慧特征,同样渗透进武穴的社会发展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武穴人以禅宗文化的智慧,发展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处处弘扬智慧、实践智慧,展示智慧和发展智慧,推动了武穴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武穴文化,如佛教文化、港埠文化、军事文化、武术文化、竹艺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名村(镇)文化和戏曲文化等,其中佛教禅宗文化和港埠文化是武穴文化的核心文化、精神文化,两者交相辉映,融会贯通,互补所长,构成武穴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武穴禅宗文化展示的智慧结晶,也是武穴禅宗文化显示出的无限生命力。

摄影 田英

3、武穴禅宗文化是展示丰富内涵的多彩文化。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宗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紧密。赵朴初先生曾说:“谈中国的宗教文化离不开禅宗,禅宗如一股源头活水,曾一度为中国文化带来活泼生机,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性灵文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把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带入了一个注重自然、和谐、灵性、气韵生动的崭新境界。”武穴禅宗文化坚持禅宗的思想一脉,坚守禅宗的文化神韵,创造富有丰富内涵的禅宗文化,使禅宗文化在武穴显现一种文化的多彩性。概括地讲,就是禅宗文化在武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禅经典、禅圣迹、禅艺术、禅农耕、禅中医、禅素食、禅武术、禅慈善等具有地域特征的禅宗文化。例如: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形成于武穴,成为武穴佛门文化的经典篇章;浴佛井、幽居寺、传法洞和横岗山等历史遗存,成为武穴禅宗文化的地域圣迹;广济、佛国、小西天,成为武穴禅宗文化的历史文化名片;武穴历代文化名人,吟诗作赋,留下了灿烂的诗篇,成为武穴禅文化闪耀艺术光辉的艺术佐证……等等,构成了武穴禅宗文化的丰富内涵。灿烂的武穴禅宗文化,多元多彩,风姿卓约,摇曳多姿,使武穴禅宗文化显示多彩文化特征,呈现着自然、和谐、灵性和气韵生动的新境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一文化不断地沉淀、累积、融汇、发展和提升,使武穴禅宗文化充满着美丽动人的文化魅力,闪耀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光芒。

4、武穴禅宗文化是显示厚重底蕴的品牌文化。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常常产生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并形成品牌效应。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中华民族先后产生了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诸多文化。这些诸多文化都以地域为特征,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以楚文化为例,它奔腾、大气、秀丽而灿烂,独秀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构成湖北文化的历史性、地域性特征,成为湖北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品牌文化。禅宗文化在武穴兴起和发展,经过漫长的文化洗炼,积淀、融汇、升华和发展,也成为武穴闪耀着千年文化光辉的地域品牌文化。武穴禅宗文化承载了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的精神内核,从武穴文化历史发展就可以看出,在广济时期,武穴是四祖道信降生地,有千年佛国之称,因此,它首先蕴含着佛教文化特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它与儒家文化相契合,孕育和发展了具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普世价值观,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境界,因此,它又蕴含着儒家文化的特质。另外,禅宗和道教自传入中国后,就被传播者缠搅在一起,因此,它就具有道家的洒脱和飘逸的智慧情怀。《道德经》有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起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广济一词,顾名思义就是以站立红尘之外的高度俯视众生,超然名利得失,以一种大智大慧的胸怀泽济苍生。武穴之所以能长久成为县治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武穴千年文化根基里具有外其身而身存的精神元素,正是因为武穴世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里具有后其身而身先的豁达情怀。武穴禅宗文化展现的这一精神内核,激扬武穴人民承前启后、开拓创新、超常跨越,使千年武穴奋勇向前,一路发展,成为了鄂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杆。武穴禅宗文化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最好诠释,反映武穴禅宗文化充满着地域品牌文化特征。

四、禅宗文化济泽苍生,光辉武穴

武穴禅宗文化如阳光照耀着武穴大地,如雨露滋润着武穴人民的心田,对于武穴人的思想观念、个性特征、民风民俗和社会时尚影响很大,弥久而深远。

1、禅宗文化孕育和影响武穴人的思想观念。武穴禅宗文化是武穴的源头文化。禅宗文化形成和发展早,千年一脉,源远流长,开文化兴起之源;禅宗文化承上启下,除旧布新,大胆革新,开文化创新之源;禅宗文化推动武穴众多文化形成和发展,开文化动力之源。历史上,当一种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众多文化的源流时,那么这种文化可想而知应是极富生命力和极具魅力感的文化,不仅影响众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影响尤甚。禅宗文化在与儒家、道家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相互借鉴,互补融合,文化特色十分鲜明,不仅有超逸的处世态度,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不仅有以佛禅心性论为主导,激发人自立自强的意识,也有促生世人不惜牺牲的精神,不畏强权的坚定信念;不仅有讲随缘任远、处处是禅,何必逃避社会责任的自省,也有积极入世,普度众生,与孔孟“救世之深心”一样的可贵精神。禅宗文化显现的这些思想,深深影响着武穴人的思想观念孕育和形成,世世代代,从没断传。禅宗四祖道信是武穴禅宗文化形成的先行者,在佛法弘传中,大力推行农禅并重的思想,教育僧人一边潜心弘法,一边实行农耕,其显现的社会意义传承千年,弥久而深远。武穴人既传承着禅宗文化的思想,又实践着禅宗文化的农耕理念,但更多的应该是继承了禅宗文化里的农耕理念。可以说,在这样的文化基因里,武穴人继承、弘扬和显现的最为重要的是农耕思想。农耕思想与儒家的入世思想——不逃避社会,入世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民本意识——民以食为天等,一脉相承,不谋而合。正是这一自立自强、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文化精神显现,使武穴人更加注重追求人的物质发展需求,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注重人的生活发展和质量提高。作为一种源头文化,武穴禅宗文化也是武穴港埠文化的发展之源,方向之源,对武穴港埠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孕育和影响了港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思想层面上讲,就是禅宗的农耕思想的作用。港埠文化是发展文化,港埠文化凝聚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内聚了武穴人的发展意识、发展实践、发展力量和发展推力,是港埠文化的力量,也是禅宗文化的隐性力量。

摄影 陈宇航

2、禅宗文化孕育和影响武穴人的个性特征。武穴禅宗文化源在禅宗,成于武穴,贴近武穴,影响武穴,深深扎根于武穴民间。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禅宗大德大多是来自社会底层,提出“行住坐卧,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平常心即是道”等,深受武穴社会底层大众欢迎。禅宗根据人民大众的不同根机和心性而应机说法,因材施教,有的机锋棒喝,有的默然不语,有的直指人心,有的绕路说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禅宗发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传统,进而广行利他事业,修桥补路,赈灾济贫等,以及自立自强、无私无畏、普度众生,处处是禅的精神闪现,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对于武穴人的个性特征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广济县志》载:“广济俗多朴茂,民爱稼穑,士喜读书,以孝友为先。然其人椎而憨。”正是对武穴人的这一个性特征的形象描述,概括和体现了武穴人的性格特点,也反映着武穴禅宗文化对其的影响。武穴禅宗文化催生了武穴人的文化精神的形成。文化的力量也是精神的力量,文化精神集中体现着文化的力量。在今天看来,这一文化精神,概括起来讲,就是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刚毅强悍、争强好胜和大志抱远的精神。从立县永宁到改县广济,再到撤县建市成立武穴市,一路发展,一路高歌,体现了武穴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从不怕苦,不怕累,大搞水利建设,历经30年建成“一洞连四库”、“一港串五湖”的水利网,体现了武穴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从宋关佑揭竿而起,开仓济贫,张朝宗不畏权势告经承以及震惊中外的“武穴教案”发生等,体现了武穴人的刚毅强悍精神;从武穴清末民初第一个兴办武穴煤矿,第一个开办利济趸船公司,第一个创办光明电灯厂,第一个创办广武汽车运输股份公司等,体现了武穴人的争强好胜精神;从武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的名扬天下,有的造福武穴,体现了武穴人的大志抱远精神。也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形成,让我们看到武穴人的奋进、开拓、创新和发展能量,看到武穴始终站立在鄂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离开了这一武穴文化精神,武穴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禅宗文化的魅力由此略见一斑。

3、禅宗文化孕育和影响武穴人的民风民俗。文化的特点是由风俗和风气两部分来展现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过一句话:风俗是自下而上,风气是自上而下,两者相互碰撞,影响我们的生活。武穴禅宗文化生根、开花、结果于武穴,民风民俗无不深受其影响。禅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禅宗扎根武穴民间有关,与武穴人积极迎合、信仰禅宗有关。禅思想、禅实践、禅智慧,对于武穴人来说,已长期成为一种文化的追捧,成为武穴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武穴文化的圭臬。武穴地处鄂赣皖毗连地区,先民多来自五湖四海,其传统习俗,本地与其他地区交流融合,兼收并蓄,以汉俗为基本里俗,但也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如广济方言,如民爱稼穑,如士尚读书等。这一地方特征构成了一个地方文化成形的主因,但其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地理环境、语言构成和民风民俗上。禅宗文化显示着对于武穴人的民风风俗影响十分之大。以禅食为例,在武穴至今都有喜食广济大发饼、吃芥菜粑和野菜粑的习惯。在武穴民俗化的岁时节日里,就有三月三这个传统文化节日。《广济县志》记载:三月三是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的生日,旧时武穴民间每年要举行盛大的三月三庙会,以纪念四祖道信诞辰,到横岗山真武殿朝山的人特别多。这一天,家家吃芥菜粑或野菜粑,传说是为纪念道信,以为吃了不生疮;武穴郊区农民用地菜花煮鸡蛋吃,以为吃了不生头痛病。三月三又称“鬼节”,俗云这天为孤魂野鬼假日,农村人大都备酒肴烧钱纸举祭,晚上到野外看“鬼火”,以占卜人事凶吉。每逢三月三演戏酬神。至今武穴还沿袭着吃菜粑和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近年,武穴更是兴起了了每年三月三举行四祖庙会热,使禅宗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可见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一个地方民风民俗的影响是何其弥久而深远。

4、禅宗文化孕育和影响武穴人的社会时尚。武穴禅宗文化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是显示巨大生命力的文化,也是充满巨大魅力的文化,在今天充满着文化的现代意义。近年来,禅宗文化在武穴得到进一步传承,大力弘扬禅宗文化,推进武穴文化蓬勃发展,已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识,禅宗文化大力弘扬,空前热闹。一是出现研究热。如成立禅宗文化研究中心,编撰系列丛书,创作系列影视、戏剧作品,全面宣传和弘扬禅宗文化,已编辑出版了《广济与禅宗文化》、《禅宗四祖道信外传》、《武穴文化研究集成》等。二是出现建设热。利用社会力量,大力规划建设知名寺庙,核心是广济禅寺,还有黄牙寺、林隐寺、头陀寺、大藏寺、马祖寺、幽居寺等,力争打造禅宗寺庙群,让禅宗文化展现灿烂光辉。三是出现活动热。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如四祖论坛、文化法会、文化庙会等。在梅川,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都要举行梅川禅宗四祖文化庙会,一年一届,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出现良好效果。四是出现旅游热。开发禅宗文化产业,建设四祖文化体验园,发展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正在规划建设的四祖文化产业园项目,已经正式启动,项目规划包括:修禅项目——建设禅宗文化交流中心、农家禅院和山林禅院集群;美食项目——建设禅文化美食一条街;养生项目——建设禅意养生一条街,包括禅医、禅药;禅居项目——建设禅意宾馆、禅意居民小区、禅意安养院等;禅武项目——开办少林武术学校,传承中华武术;禅艺项目——开发禅诗、禅画、禅乐及其他娱乐一条街;观光项目——建设横岗山、一尖、二尖以及梅川、荆竹、仙人坝等几大水库一体的禅意生态观光园,打造湖北禅宗四祖文化体验园和文化创意园等。以此展现禅宗文化魅力,显示禅宗文化生机,必将推进武穴禅宗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推动武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精神力量和一个重要杠杆。

作者 原武穴市广播电视局

封面图片来自王源泉摄影作品。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