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为什么这样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星红旗五颗星代表什么人 “红岩”,为什么这样红?

“红岩”,为什么这样红?

#“红岩”,为什么这样红?|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为大力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浓厚氛围、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金东区融媒体中心、金华日报社金义新区分社、金东区新闻工作者协会启动“追寻·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年轻记者兵分多路重访和重温百年党史上的重要地标、重要事件。

在筚路蓝缕的石库门,在星火燎原的井冈山,在确定根本宗旨的延安,在“进京赶考”的西柏坡,在印下血书的小岗村……从今日起,“金义新区”发布开设“追寻”专栏,通过记者采访手记、历史事件亲历者讲述等方式,探究历史脉络,寻找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奋斗的精神密码。

“金义新区发布”视频号、“掌上金东”、“金义新区新闻网”、《今日金东》同步推出专题报道。

此为第五期。

红是重庆的颜色。辣椒之城,人间百味尽在其中;网红之都,热烈奔放无拘无束。这里更是红岩之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红岩精神”: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4月的重庆阳光明媚。我们沿着山城的蜿蜒道路,拜访了桂园、渣滓洞、红岩村、施光南大剧院等地,一路追寻:“红岩”,为什么这样红?

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这是《红岩》一书中,江姐的难友们赞颂她的话。

歌乐山山腰,渣滓洞、白公馆。4月28日,我们来到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在满目苍翠中寻访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数百名共产党人被关押于此,在这里斗争、在这里牺牲、在这里长眠。铁窗之内,残酷的斗争不断上演,但革命的初心始终激荡。1949年11月27日,解放军的炮声已隔江可闻,新中国的曙光即将洒向这里。然而,枪声、喊声,火光、血流,革命志士倒在了黎明之前,慷慨赴死、血洒沃土。

“他们太不容易了。”在渣滓洞参观的人群中,一名佩戴党徽的老人,在一段段文字介绍前细看。他叫郭东明,来自内蒙古。两天的重庆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是女儿为他“量身定做”的红色之旅。

我们和郭东明来到当年的刑讯室、囚室。一间刑讯室内,老虎凳、皮鞭、铁镣等刑具映入眼帘,那件件锈迹斑斑的刑具,不知沾染过多少英雄的鲜血。在后院的囚室,视觉感受更加强烈。狭窄矮小、潮湿阴冷,令人窒息。

这里记录着曾被关押于此的名字,一张张照片映衬出一张张年轻的面容:江竹筠牺牲时29岁,马秀英26岁,黄玉清23岁……还有些相框内镶嵌了花朵,代替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的烈士。

年仅9岁就遇害的“小萝卜头”,更加让人动容。在“小萝卜头”8个月大时,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从小吃着发霉发臭的米饭,长到八九岁的时候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头大身子小、面黄肌瘦,大家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在狱中,“小萝卜头”经常为党组织传递秘密情报,最后在大屠杀中遇害。

“环境比我想象的还要恶劣。”62岁的北京人王华说,许多先辈将自己的生命永久地定格在这里,让人痛惜。

青山无罪,因血染悲。

红岩忠魂,永垂不朽!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一颗金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红岩》小说中,这段革命者在渣滓洞中“绣红旗”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在距离渣滓洞不远处的重庆红岩魂陈列馆,我们看到了这面与众不同的五星红旗。讲解员说,这正是《红岩》作者罗广斌等人绣制的。

一路走来,我们的心情沉重而悲痛,仿佛看到了那个红色年代:江姐的坚贞不屈、许云峰的视死如归、成岗的临危不惧,许许多多大义凛然、舍身取义的革命烈士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革命战士的血和泪,见证了众多革命英雄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留下的是不朽的“红岩精神”。

刚柔相济的弥天大勇

“铭记过去,是为了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是一名来自河北省保定市的参观者在重庆桂园观众留言簿上写下的话。

重庆桂园,国共谈判的重要见证地。

1945年,抗战虽取得胜利,但国内形势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抉择与考验。当年的重庆,是蒋介石倚重的南方大后方,驻有国民党重兵。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冒险由延安赶赴重庆,入住桂园。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

1945年8月到10月,毛泽东与蒋介石在这里开展了为期43天的谈判。在政治时局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日夜为民为国奔走忙碌,如行走于刀锋之上。也正是在桂园,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促进抗战胜利后的国内政治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方向发展。

坐落在渝中区中山四路的桂园,肃穆、宁静。青砖小院内,小楼别致雅气,见证了当年峥嵘岁月的两株桂花树安静地伫立在一旁。这是重庆谈判之前,住在此处的原国民党上将张治中亲手种下的桂花树,也是“桂园”名字的由来。

“作为重庆红色景点之一,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很多。”桂园讲解员介绍,毛泽东与周恩来同志在桂园这座小楼里会见了各界民主人士,做出了很多影响当时政局的重大决定。虽然在重庆只有短短的43天,却是对那时的共产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对外界,展现的正是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精神,各界人士更加了解了共产党的大义。

绕过几个山弯,我们来到红岩村52号。红岩革命纪念馆映入眼帘,造型犹如一块巨大的红色岩石,象征着红岩英烈们的坚毅、勇敢、不屈……

80多年前,这里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红岩荒谷耳,抗日显光辉。”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守8年,高举抗战民主旗帜,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间培育形成了“红岩精神”。

“即使头顶不时有日机轰炸,百米外就有国民党特务监视,但无数进步青年追寻着红岩而来。”讲解员说,当时,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条件极其艰苦,要到两公里外的嘉陵江边挑水,蔬菜都是自己亲手栽种,一个月难见荤腥。

“今昔对比,先辈们这种不求吃穿、一心革命的精神,让人钦佩。”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游客董明月站在橱窗前,端详陈列内容。刚刚离开大学校园的董明月说,过去对“红岩精神”的了解仅仅是书本上的概念,而今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能看到某种必然,“以诚相待、刚柔相济、逆势而上,最终走向胜利。”

重庆红岩联线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作为重庆最珍贵、最鲜活的红色资源,他们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红岩联线”先后整合文物遗址53处,其中有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1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1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折不挠的时代赞歌

此次寻访,我们感受到满满的金东印记。

重庆谈判前后,中国民主党派在重庆发祥,民主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是重要地点之一。

中国民主建国会慈溪市基层委员会一行20人,来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民主建国会于1945年12月16日在重庆成立,我们追寻民建创始人黄炎培、施复亮等先贤的足迹。”听说我们是来自施复亮故乡的记者,中国民主建国会慈溪基层委员会副主委王挺辉十分欣喜。

陈列馆讲解员龚菲带着我们来到“民主建国会展区”。“施复亮先生留下了不少影像和文字资料。”从建馆之初就来到这里,龚菲对每个角落都很熟悉。

施复亮原名施存统,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人。他不仅是中国民建创始人,还是最早的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五个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任团中央书记。

陈列馆内,在一张1946年“重庆市市民医院处方笺”上,记载着“施复亮门诊号41099,颈部与右殿部挫伤,特此证明”。这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施复亮在“较场口事件”中被打伤的伤情报告。

龚菲说,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庆祝政治协商会闭幕,但国民党特务疯狂破坏,主席团李公朴、章乃器、施复亮等奋起抗议时,被埋伏的特务包围殴打,造成了“陪都血案”,又称“较场口事件”。受伤后,《新华日报》登载了施复亮《愤怒的抗议》一文。

施复亮是金东的骄傲。我们在展馆里看到了施复亮在东叶村故居的留影,也看到了他与夫人钟复光在劳动部工作的影像。新中国成立后,施复亮任劳动部第一副部长,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他仍然保持勤俭本色,一双皮鞋穿了20年,一件毛巾布衬衣,补了好几种颜色的补丁。施复亮为家乡做的第一件事是写信给东叶村农会,将他家两层小楼房、四亩地捐献给村农会办民校。他没给子女留下财产,临终前将最后一笔积蓄捐给自己的故乡,用来筹建学校。这个心里有阳光的人,把阳光播撒到别人心里。

施复亮在重庆期间,安家在长江南岸的南山山麓。在这里,他不仅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作出重要贡献,还教育出了一位谱写时代赞歌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

1940年8月22日,施光南诞生的这天,正值日机轰炸南山,施复亮和夫人钟复光的住所也没能幸免。好在钟复光住进了广益中学路边一座院子里的红十字医院生产,全家躲过一劫。也因此,施复亮在夫妻两人的姓名以及孩子的出生地南山中,各取一个字,起名“施光南”,希望儿子未来能“为南山争光,光耀南山”。

施光南未辜负父母的期望。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是他音乐创作永恒的主旋律,为人民创作、为时代谱曲是他坚定的信念。施光南为工人、农民、战士写歌,为科技人员、老师和孩子写歌,为南极科考队员、体育运动员写歌,为中日青年友好、港澳台同胞写歌。在举国悲痛的日子里,他吟唱出人民对周总理的殷切怀念;在胜利的时刻,他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

走进重庆市南岸区的施光南大剧院,随处可见“光南元素”。剧院大厅里,一幅长11.5米、高4米的施光南巨幅铜像格外醒目。在剧院会客室中,还挂着一幅著名歌唱家关牧村为剧院所题的字:“让人民音乐家精神发扬光大。”

“南岸启蒙了施光南先生的音乐旋律,他的音符也同样丰盈着这方土地。他与好友梁上泉合作,创作了一首南山的歌曲——《山城的花冠》。”施光南大剧院运营经理王一虎说,大剧院也很有特色,主打音乐元素,今年将有一批音乐剧上演。

重庆的“光南记忆”不仅限于此处。在重庆南山植物园内,我们找到了施光南广场,这里遍布鲜花,边上是施光南的塑像。“环境优美,这里是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重庆市民刘薇薇说,施光南先生的歌曲脍炙人口,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所以平常来参观的人也很多。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金东区,也有这样一座广场——施光南音乐广场。一直以来,金东人民对施光南怀有深厚感情。这些年,金东区建设施光南音乐广场、施光南音乐厅、施光南纪念馆,把区政府正门马路命名为光南路。与此同时,光南小学、光南中学相继挂牌并成为“学在金东”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东区还组建了施光南农民合唱团、少儿合唱团,在各村建设光南大舞台,在浙江师范大学挂牌成立施光南音乐学院,举办施光南音乐节,传唱光南曲,弘扬光南精神。

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

歌乐山下,沙坪坝正街人流如织。这条长不过两三公里的小街,聚集了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大学和南开中学的文化一条街,因小说《红岩》而为人所知。

我们在此拜访了乡贤、重庆大学教授方俊华。方俊华是塘雅镇马头方村人,从重庆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研究与应用。

“重庆的每一个红色景点我都去过好几次,有外地的朋友过来,我会带他们去参观。”在方俊华看来,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红岩魂则是一种信仰。昔日硝烟弥漫的岁月早已远去,但红色基因一直在这里传承,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在重庆生活的38年,方俊华也致力于成为红岩精神的继承者、守护者和传播者。

“家乡的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工作做得很好。”近年来,方俊华积极与家乡企业进行合作。去年,在方俊华的牵线下,成都瑞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一行人专程来到金东,实地查看浙江金锅锅炉有限公司的环保炭化设备,并将设备运往成都。

方俊华介绍,其研究项目选用热解法污泥处理工艺,即在高温低(缺)氧条件下,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裂解成“炭”,该技术是实现污泥“四化”、自然营养循环的有效技术,工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节能减排效应明显,“这个合作项目于去年5月中旬确定,项目金额达1500万元,能为家乡企业多做些事,我很高兴。”

乡思如井,点滴情深,魂牵梦绕,挥之不清。

“我是澧浦镇郡塘下村人,2000年到重庆上大学后就留在了重庆。”说起家乡,重庆特斯联科技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程文广打开了话匣子。

“虽然我人在重庆,但总能感受到家乡对我的关心。”程文广说。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程文广选择留在重庆过年,但他很牵挂家乡的父母。有一天,他接到了澧浦镇干部打来的电话。“他们特意打电话问我在哪里过春节,听说我留在重庆,主动提出要去我家拜访我的父母。”程文广说,这让他觉得非常安心、感动、温暖。

每次回金东,程文广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小到道路的整洁度,大到政府的系列贴心政策,让他印象深刻。在为家乡感到自豪的同时,程文广也常常思考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他时常向重庆朋友推荐金东,希望他们能来金东投资创业。

记者手记:

从婺江之边到嘉陵江畔,金华与重庆,千里之隔,因为红色文化连接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座不屈之城,也感受到中华儿女的使命感。渣滓洞、白公馆的阴森,没有吓倒革命者,红岩魂的坚贞不屈,激励了几代人。每一处红色景点,都是一本活的教材和一个历史坐标。

无论重庆还是金东,当年人、当年事已成为书页上的一段历史,但那些支撑我们一路走来的精神和信仰,始终不变。它藏在屹立百年的古楼建筑中,更镌刻在后辈的心里。瞻仰这些过往,重温这些精神源泉,使我们更加强大、自信,在不懈奋斗中延续红色血脉,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红岩精神”,别样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