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景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台山景区风景大全 五台山景点

五台山景点

2024-07-01 08: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WuTaiShan Mount of Shanxi, Sacred Place of Buddhism亦作:Wu-t'ai Shan;Wutai Shan;Wu-t'ai, Mount

       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位於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在《2008中国避暑名山榜》上,五台山位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8’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发布暨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五台山以“中国佛教名山之冠”入选 “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并入选《2008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历史年鉴一书五台山景区图。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繁峙县砂河镇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58公尺,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署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壁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每年6月举行盛大的骡马交易大会,进行物资交流、文艺会演和消夏避署。台怀镇人口6,954(1989)。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迁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典型奇特,是全国地质科考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它们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雄旷,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挺拔壮丽,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作“清凉山”。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怀地区比台顶早一个月入春,迟一个月入秋,温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低,湿度大,常有雨水。       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座。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五顶胜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特色活动       跳布扎       时间在农历六月十五前后,起源于西藏,是五台山黄教每年举行的重大佛事活动。在活动前一天,寺内喇嘛就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萨顶,穿街绕巷,最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浩浩荡荡的往罗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安泰。       骡马大会       每年农历六月举办,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化活动、骡马牲畜交易大会。朝会活动内容丰富,其主要一项是四方僧侣云集台怀镇做道场、诵经,使五台山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游人不但参观了五台山的寺庙建筑群,而且欣赏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兴盛的朝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会逐渐演变,从而形成了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为展示佛教圣地五台山的镇山文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台山佛教文化节       时间:8月21日—9月21日, 活动地点:忻州市五台山, 活动内容: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终年香火缭绕、梵音不断,宗教气氛浓厚。每年8月,这里举行盛大的旅游节庆——“五台山佛教文化节”,届时各方宾客和僧众云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盛况空前。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艺活动。

五台山寺庙导游图       五台山风景区进山费门票 168元   淡季140元(11月1日-3月31日)

       小交通50元(景区环保小交通,买进山费的时候必须一起买)         台怀镇常去寺庙群 :显通寺10元  菩萨顶10元 塔院寺7元   黛螺顶6元   五爷庙免费  还有殊像寺,广化寺,碧山寺,圆照寺,广宗寺,南山寺,佛母洞,观音洞,善财洞等等寺庙,门票均不超过10元   黛螺顶缆车上行35下行30往返 60 

        下面有介绍五个台顶风光的,朝台车价格为:东台70元西台70元南台60元北台70元中台80元,可在台怀镇金界停车场买票,可以包车有14座全顺和6座公羊车供选择。       佛光寺和南禅寺虽然是唐代的古建,但是交通不便没车一般去不了

 

南台锦绣峰       南台顶。旧指翠岩峰,继指古南台。今指锦绣峰,也称仙花山。五台山五大主峰之一。今南台位于台怀镇南20公里。五台山其它四台为连绵起伏的一列山脉,唯南台另为一峰。台顶高度海拔2485米。属五台之中较低的一座。远望山形,犹如一匹卧马。立于山巅,又觉站在覆盂之上,台顶面积200余亩,建有寺庙普济寺,主供智慧文殊,属文殊菩萨五大化身之一。南台山系旧有宗教灵迹21处,分别为仙花山、普贤塔、古南台、古罅与神龟、石城、白龙池、插箭岭、万木坪、龙宫圣堆、圣钟山、圣僧崖、古竹林、臆阳岭、志公洞、法华洞、七佛洞、千佛洞、金阁岭、天盆谷、蛇沟、海螺城。古人咏诗赞南台说:“南台孤耸隔诸台,极目氤氲瑞气开。花满重岗堆锦绣,岩藏湿雾锁莓苔。千寻宝刹摩云出,百道飞泉带雨来。欲证菩提何处是,暂从法地一徘徊。”

       南台顶关键词:锦绣峰、赏花、山花烂漫、普济寺、智慧文殊菩萨       南台顶旅游指南:从台怀镇驾车1小时即可到达。道路平缓,一年四季均可游览。

 

西台挂月峰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顶平广,周二里,由明月西沉时远望,有如悬镜而得名。

       西台顶建有法雷寺,主供狮子吼文殊,在佛教传说中,文殊菩萨以狮子为坐骑,象征其威猛。

       西台距台怀镇约13公里,有简易公路相通。台顶有法雷寺,寺内供: 狮子吼文殊菩萨 站立台巅向西观望,只见山峦层叠,松林茂密,枝叶繁茂,郁郁葱葱 当值秋日,秋高气爽,日落夜静,月挂中天,景色迷离而诱人。

       西台顶关键词:挂月峰、狮子吼文殊菩萨、法雷寺、大朝台       西台顶旅游指南:从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驾车需要1.5小时即可到达西台顶。从西台顶步行到中台顶需要2小时,步行到吉祥寺需2小时。驾车到中台需要40 分钟,到吉祥寺需要30分钟。步行到西来寺需要30分钟,驾车到西来寺需要10分钟。       自驾西台顶注意事项:       1 从中台顶到西台顶和吉祥寺到系太低这两段路况较差,尤其有一段下坡路非常陡峭,弯度较大,容易擦挂地盘,底盘较低的车辆慎行,越野车行驶中注意提前鸣喇叭,与交会的车辆掌握好会车的地点,否则,极易引起发动机熄火引发事故。       2 路况较差的路段应在2档以下慢速行驶,要联系自驾联盟随时了解路况的变化。       3 中台到西台的雪后和雨后不建议行驶,可绕行吉祥寺到西台顶。

 

中台翠岩峰       位于台怀镇西北22公里。山顶有寺庙演教寺,寺内供“儒童文殊菩萨”。中台顶巨石堆积,石面杂生苔藓,阳光照射,碧翠生辉,如蛟龙腾起,人们称之为“龙翻石”。五台山气象站就建于中台顶上。

       中台顶在《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文殊菩萨为童子面孔,孺童文殊象征佛法清静无染,孺童文殊纯真无邪,永有一颗赤子之心文殊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中台顶关键词:翠岩峰、大朝台、儒童文殊、演教寺、云雾山

       中台顶游览指南:从台怀镇大白塔驾车需要1.5小时即可到达中台顶。步行1小时可到达浴澡池、步行2小时-1小时到西台顶,步行2小时可到达吉祥寺。驾车30分钟可到达西台顶,40分钟可到达吉祥寺。

 

东台望海峰       五台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来命名。分别称为东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其中东台、北台、西台、中台为一列山脉,南台独立为峰。山石多为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组成,强度较大,不易剥蚀。形成了山顶平缓,可降飞机;沟谷纵深,状如 U形的特殊风貌。五座台顶,又各具景观。东有离岳火珠,北有玉涧琼脂,西有丽农瑶室,南有洞光珠树,中峰则有自明之金,环光之壁。一代诗宗元好问惊叹:“此景祗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东台又称望海峰,海拔2795米,顶端若鳌脊。东台面积在五个台顶中最小,仅七万平方米。台上曾建有望海楼,据传登楼能远眺东海日出,故名。今楼已毁,但登此台晨观日出,眺望群山秀色,欣赏云海变幻,依然壮丽非凡。幸运时,还可看到难得一见的佛光。

       据史载,隋文帝曾下诏在五台各建一座寺庙,供奉名目不同的文殊菩萨。东台顶建有望海寺,主供聪明文殊。望海寺古迹现仅存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至1125年)建的笠子塔,主要建筑为近年新建,气势宏伟。

       东台交通较为方便,距砂河镇至台怀镇的旅游公路仅二公里,台顶望海寺与旅游公路的鸿门岩之间,有简易公路相通。

       东台顶、望海峰、研伽罗山,五台山五大主峰之一。位于台怀镇以东10公里,台顶高度海拔2795米。远望山形,犹如一只站立的巨象。居顶环视,又似一个特大的龟甲,面积100余亩。台顶建有寺庙,称望海寺。寺内主供聪明文殊,属文殊 菩萨的五大化身之一。东台山系 旧有佛教灵迹26处,分别为那罗 延窟、笠子塔、观音坪、华严谷、枣 林、五王城、天城、大会谷、华林、温 汤泉、马跑泉、龙泉关、旧路岭、铁 铺、栖贤谷、观音洞、化竹林、青峰、 现圣台、明月池、石佛岭、漫天石、 研伽罗山、黄巍岭、观来石、紫府。 古人咏诗赞东台说:“攀岩耸步上 层峦,身世悠然宇宙宽。一望沧波 迷大海,遥瞻紫气接长安。丹峰隐 隐霞光映,碧树重重月影团。怪道 阴云生石洞,从知灵物此中蟠。

       东台顶关键词:东台看日出、望海寺、聪明文殊、大朝台

       东台顶游览指南:从五台山台怀镇大白塔出发驾车需要40分钟即可到达。驾车30分钟可到达北台顶,步行30-60分钟即可到达鸿门岩,步行3-6小时可到达北台顶。

 

北台叶斗峰       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灵应寺创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庆年间(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二○○一年,灵应寺再度扩建和维修。新建文殊殿五间、龙王殿三间及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石砌筑。大殿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一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龙王殿置於两米高的高台上,面阔三间,拱卷式门洞,也是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汉白玉石雕护栏,护栏栏板浮雕各种各样的花卉、草叶纹饰,极为壮观。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後,後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北台顶关键词:华北屋脊、海波3061米、灵应寺、无垢文殊、五爷祖庙(广济龙王殿)、大朝台、黑龙池、千年雪、万年冰       北台顶游览指南:从大白塔自驾车——鸿门岩——北台顶,27公里,时间需要50分钟。从大白塔步行——东庄村——宝华寺——北台顶需要5小时。       周边景点寺庙:驾车到东台顶需要40分钟,步行需要4-6小时。步行到澡浴池需要1-2小时,到中台顶需要2-3小时。

 

黛螺顶——小朝台       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有台内五峰”紧紧环抱:黛螺顶、菩萨顶、寿宁寺、灵应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顶上座落,与腹地巍然高耸的大白塔相呼应,它们确实象雄伟壮阔的生座会预下面秀丽挺拔的“台内五峰”。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       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两条山路从山脚下分开,到山顶寺前交汇,如括弧形。北端的山路略缓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从南端山路上黛螺顶,在山脚下先经过善财洞。善财洞分上下两院。上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岩洞内曾掘出文殊、弥勒、善财童子铜像三尊,系唐代遗物。寺因以名。下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善财洞现存建筑以下院为主,前有上下各三间的楼阁式建筑,中有前接抱厦的大殿,后有面阔五间左右前三出廊的大殿。中轴线楼殿的两侧,配以厢房,布局显得平整。上院地势陡窄,岩壁上砌数丈高的院台基,上筑红围墙,象是黛螺顶的一条裙带。上院建有主供善财童子的大殿,殿左侧有岩洞,即为掘出善财等三尊铜像的原址。仁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       黛螺顶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和补修。寺内中殿檐台下左侧立有石碑,正面刻有乾隆十五年冬御制大螺顶碑记,对大螺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碑背面又有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登黛螺顶御笔题诗:“峦回谷卷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者黎疑未识真宗。”石碑正面和背面所描述的黛螺项,时隔三十六年,景象却迥然不同。这是由于帝王崇建,这里已“供养五台曼殊像”。曼殊即是文殊的另一种梵语音译。传说乾隆屡欲朝拜五台文殊,终因风大路险,没能如愿,遂欲摹拟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总塑于此,以便朝会者到此参拜。黛螺项就是人们所说的“小朝台”之处。五座台项各有一尊文殊菩萨法像,人们转遍五座台项,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萨,叫“大朝台”。黛螺顶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就叫“小朝台”。要把五座台顶部转遍,不具备较强的体质,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顶,来回有半天时间就够了。同样能了却“朝台”的心愿。所以人们常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黛螺顶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计有殿堂僧舍二十余间。过牌楼,进山门,见院内的山门背后立有石碑两块: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照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看来,黛螺顶又名青峰顶,佛顶庵是黛螺顶寺宇的另一种称法。寺内的第一座殿为站坛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作为殿建,在五台山寺庙群中别具一格。殿内主供站坛佛,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趺坐形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之上。又站坛佛亦称旃檀佛,因原来的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故名。第二座大殿为五文殊殿,正面三间,侧面两间,外加半间宽的四面出廊,单檐歇山顶。殿内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坛上,中间供中台孺童文殊,左侧供北台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智慧文殊,左侧殿坛供东台聪明文殊,右侧殿坛供西台狮子吼文殊。自从黛螺顶供五文殊以来,小朝台的盛誉闻名遐迩。大殿前立的石碑,就是清乾隆御制碑,石碑背面的乾隆亲笔题诗,其字迹的结构丰满圆润,笔法刚劲流畅,堪称书法艺术珍品。第三座后殿面阔五间,悬山_顶,殿阶台下长有一松一拍,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围粗均在九尺左右,即是乾隆诗中所称的“阶下千年不老松”。松柏树高大直立,无有弯曲,望去有如戟指蓝天,为寺宇生色不少。       “无穷松韵清双耳,不尽云山豁两眸。”站在这里极目远望,但见南台、中台、北台横出天际,与寺院背靠着的东台绵连在一起,象是天然大屏障,围护着台怀腹地的寺庙建筑群。俯瞰台怀,又见殿宇鳞次,楼阁峥嵘,佛塔对峙,石阶层叠,琉璃瓦反射着金光,红围墙一道又一道,呈现出一派佛国风光。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时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五台山由五座主峰组成,根据它们的地理方位,分别称之为东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习惯上,称五峰以内为台内,五峰以外为台外,台外环基五百余华里。

大朝台与小朝台: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法身。对普通旅游者而言,笼统地说去五台山,就是指台怀镇。而虔诚的佛教徒则不然,他们除了朝拜台怀镇的各处寺庙外,还要转遍五座台项朝拜五尊文殊菩萨,他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朝台。他们朝台,通常以台怀镇为中心和起点,沿顺时针方向,先后朝拜佛母洞、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最后回到台怀镇,全程近百公里。最虔诚的佛教徒通常是徒步甚至一步一叩地完成朝台之路的。       徒步大朝台路途漫长,台顶又气侯多变,过去常有朝台的信徒冻死在朝台路上,于是,在台怀镇的黛螺顶上,人们把各个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因此,人们将朝拜黛螺顶称为“小朝台”,朝拜五顶称为“大朝台”。       关于小朝台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乾隆来五台山屡欲登台顶进香拜菩萨,都被风雨所阻。乾隆四十八年春,将黛螺顶的青云和 尚诏入行宫,问他:“听说你在中台顶的演教寺住过二十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去呢?”青云和尚将中 台顶变化多端有气候禀告了乾隆。       台顶气候异常恶劣,以中台顶为例,一年十二个月,(每年宵历九月开始降雪,第二年五月止), 有八个月降雪,二百五十多天是积冰期。全年有二百多天刮大风。因此登台顶都是选择六月天,其次是 五月和七月,八月初也勉强可以攀登。除此日期外,最好不要登台顶。       乾隆知道台顶气候严寒恶劣,变化多端,难以攀登。暗自放弃了登顶的奢望,可是他又想朝拜台顶 的五方文殊,于是给青云和尚出了道难题:“三年后我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 我办这件事。”青云和尚只好答应不敢违抗。一年过去了,件过去了,到第三年还没有想出办法,这可 把青云和尚愁坏了。说来也巧,这个寺院有个小和尚叫拴柱,由于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了。出家人 有五戒: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这次他犯了偷盗之戒,据 《清规证义记〈卷五:“在清规中明确规定肃众(即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 处置外,若僧众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者集众捶摈(开除僧籍),轻则罚钱、罚香( 打香板)、罚油(罚跪),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实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攻出。 ”可是青云老僧这次没有按清规戒律,而是限他三天之内,“想出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最好办法。

       三天头上,拴柱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青云和尚很满意,立即照办。这个办法是:模仿五个台顶的五 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 孺童文殊,合塑于正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台顶,进正殿朝拜五方文殊等于朝拜五台顶的五方文殊。乾 隆于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提诗:        峦迥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找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闱黎凝未识真宗。       这首诗刻在大螺顶碑记的背后,落款的日期是乾隆丙年午暮春月。

“小朝台”的路线概况       小朝台的目的地——五台山黛螺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清水河对岸的青峰山顶。从塔院寺的大白塔出发,大约1.5公里左右,其中趟过清水河后,登1080台阶“智慧路”,或者乘坐缆车可以到达青峰山顶的黛螺顶。

小朝台的所需要的时间       从大白塔到1080台阶大约步行10-15分钟,驾车需要5-6分钟即可到达青峰山脚下。然后,步行攀登智慧路需要12-60分钟,奔波于五个台顶的采蘑人需要12分钟,天天进行体育锻炼者需要20分钟左右,小孩子攀登时基本需要20分钟左右,不经常体育锻炼者需要40-80分钟。乘坐缆车需要10分钟。

小朝台的注意事项       1 夏季温度较高的季节易于早晨进行。       2 天气寒冷时易于中午前后进行。       3 攀登1080智慧路要保持有氧状态,即深呼吸状态,如果气喘如牛则对身体有害,严重者出现身体的严重不适。       4 下1080台阶必须注意控制好速度,以慢为宜,绝大多数的游客,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下山时小腿部严重颤抖,容易发生危险。

 

五爷庙       五台山五爷庙又叫万佛阁,塔院寺山门东侧这座院落便是万佛阁。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万佛阁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

       万佛阁(俗称五爷庙)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不用我讲,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再看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       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佛教圣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恐。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五台山塔院寺山门东侧这座院落便是万佛阁(五爷庙)。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万佛阁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五台山五爷庙关键词:古戏台、万佛阁、佛道儒、五台山许愿还愿最灵的寺庙、五龙王殿、文殊殿       游览指南:步行时间:从长途汽车站步行10分钟、从显通寺步行5分钟、从南山寺步行30分钟、从黛螺顶步行20分钟即可打到普化寺       驾车游览:寺庙群停车场0分钟即到、从南山寺5分钟即到、从佛母洞15分钟即到,黛螺顶5分钟即到。       周边酒店:通达宾馆、福泰山庄、朝阳宾馆、台怀宾馆

 

显通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客巍峨,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一派佛教胜地风光。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东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曾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字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座,无一协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柱额花纹,格扇棂花,全以铜铸钩勒而成。铜塔两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 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檐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 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 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入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为了感谢母恩,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祚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巳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龙虎斗”、“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形美丽。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它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        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们称为“释源”。而显通寺的初建时间,可以和白马寺相比。        据记载,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相传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峰相似,所以这座寺庙,初名大孚灵鹫寺。据《清凉山志》载:“后魏孝文帝再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园,故又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家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寺内院落重叠,树木交荫,苍松翠柏,肃穆安宁。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建筑样式各异,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        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系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此殿占地一亩二分,高大肃穆。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下面条幅横悬,两旁锦幡垂挂。殿台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面是药师佛,西面是阿弥陀佛,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均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宽敞,经案上佛灯高照,宝鼎焚香,摆着各色供果,敬有美丽鲜花。东面的经案头,还摆着鼓、磬、铛、木鱼等佛家乐器。不仅本寺僧人在这座殿内做早晚功课,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主持,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集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        显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显通寺       五台山显通寺关键词:青庙领袖、五大禅处之一、最早的佛寺之一、显通铜殿、罗汉        游览指南:步行时间:从长途汽车站步行20分钟、从五爷庙步行5分钟、从南山寺步行20分钟、从黛螺顶步行10分钟即可打到显通寺       驾车游览:寺庙群停车场0分钟即到、从南山寺5分钟即到、从佛母洞15分钟即到,黛螺顶5分钟即到。       周边酒店:通达宾馆、朝阳宾馆、福泰山庄、雁苑山庄       门票:8元

 

罗睺寺       罗睺寺在塔院寺东侧,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罗睺寺之得名,与释迦牟尼父子的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罗睺眠罗为释迦在俗时之子。相传,释迦牟尼得道回家后,其子罗睺罗愿跟随佛祖出家作沙弥,为佛家有沙弥之始。沙弥,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中国内地俗称“小和尚”。罗睺罗出家之后,“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被称为“密行第一”,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罗睺寺的命名,即是由此而引出来的,意为佛普渡众生的地方。罗睺寺创建于唐代,因此地显过神灯而建寺,曾取名落佛寺。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明万历年间重建。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比较完整的巨刹之一。全寺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配殿、后殿、藏经阁,以及厢房、廊屋、客楼等建筑,各殿的脊饰和塑像齐备无损。寺宇规模齐整,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110余间。

       罗睺寺院落布局呈长方形,入寺需先走一段红墙夹道的弯曲石路,才可到山门前。弯道顶端有一棵古松,如伞如盖,遮罩四下。这石路红墙,虬然古松,自成一景。山门前立有石狮,为唐代遗物。如今,在五台山中心区,唐代石雕卧狮,就此地仅存了,唐代石狮雕刻艺术采用大胆取舍、突出传神等创作方法,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罗睺寺的这对石狮,圆壮雄大,凶悍威严,很好地体现了唐代风格。二狮雄居山门两侧,给寺院平添了庄重气氛。山门左侧建有一座高达丈余的西藏式砖塔。塔圆肚南面,凹进一块地方,里面雕有文殊菩萨像,肩两旁有花,花上放经书和智慧剑。

       罗睺寺为黄庙。其殿宇内的主要塑像,也有着明显的喇嘛教风格。第一座大殿为天王殿,内供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东方持国天王,肤色乳白,持琵琶;西方广目天王,肤色红棕,一手把长蛇,一手握宝珠;南方增长天王,肤色青黑,手拿宝剑;北方多闻天王,肤色乳黄,一手攥老鼠,一手拿巨伞。这些天王塑像,高大魁梧,怒目而视,身子坐在高台上,脚伸到地下,压着各种妖怪,那妖怪还没有天王的一只脚大,这种雕塑同其它青庙大殿里的四大天王踏八怪的样子略有不同。       第二座大殿为文殊殿。殿内供奉的文殊菩萨骑狮像,也明显的和青庙文殊殿不同。文殊菩萨的面部呈乳白色,而不是贴金的黄色,肩膀两边伸出了肩花,花上分别放着经书和智慧剑,文殊菩萨坐狮卧在莲花上,而不是或站或卧在砖台上。这些都体现了喇嘛教中文殊像的塑造格式。       罗睺寺内还供有头戴尖顶帽的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宗喀巴大师生于1357年,圆寂于1419年。史载,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老年著书立说,明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派大臣四人,随员数百人,到西藏恭迎宗喀巴来汉地,他婉言辞谢。后令弟子释迦智到京朝见永乐大帝,释迦智被封为大慈法王。释迦智又从北京来到五台山住了一个时期,朝拜文殊菩萨的圣迹,当地汉僧对他厚礼相待,与他一起切磋汉藏佛学。从此,便有喇嘛教徒屡屡朝拜五台山;到了清代顺治年间,五台山有十处青庙改为黄庙,殿堂塑像和陈列都按藏族风格重新更置,并开始兴建喇嘛教殿堂,喇嘛教就在五台山兴盛起来。由此出现了五台山佛教圣地青黄二庙并存,汉藏僧人兼有的情况。       罗睺寺最吸引人的还有“开花现佛”。这一由机关操纵的奇妙景象于1984年底修复。在寺院的最后一座大殿里,殿中央有一个木制彩绘的大莲花,莲花茎部下方连着一个大圆盘,上面刻有水浪纹案和十八罗汉过江的雕塑,圆盘外的方台上塑着二十四诸天像,方台四角站着四大天王。上部是一朵能活动的八瓣莲花,花茎安装在圆盘正中,高达丈余,上达屋顶,四尊阿弥陀佛背靠背分四个方向端坐在莲花中心。八片花瓣合围于外,每片花瓣上又有金色佛像,花瓣是红色,显得异常鲜艳。平时,莲瓣紧合,呈莲色形状。当莲台转动时,莲瓣便在空中徐徐绽开,四尊阿弥陀佛像慢慢现出,这就是闻名退还的“开花现佛”。拜佛上香的善男信女们,特别是千里迢迢而来的少数民族佛教徒,为此一见,认为终身大幸。佛家将出污泥而不染的鲜红洁净的莲花,象征为脱离尘俗,往生净土的神化境界,“开花现佛”体现了这一意境和情趣。       罗睺寺关键词: 开花献佛、 十大黄庙。       罗睺寺旅游指南:从大白塔到罗睺寺步行6分钟、从五爷庙步行7分钟、从显通寺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罗睺寺。       自驾旅游指南:停车位置殊像寺停车。停车费10元。然后步行115分钟即到。

 

菩萨顶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由于它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喇嘛宫。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

       据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据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菩萨像,塑工安生前来雕塑。一天夜里,文殊显圣,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展示真容,故此寺改名真容院。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满族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清康熙御制菩萨顶大文殊院碑记称:“五台并高数十里,如覆盂,如县栈阁,如鹘摩天,如鳌脊出海。飞鄂穹岫,飘渺超忽枣台怀居五台之中,左襟右带,前俯后仰,若在怀抱。其地阳陆平林,旧多梵刹。有菩萨顶文殊院者,相传文殊示现于此,其殿庑庄严弘邃,殆福地之精蓝,神垌之奥迹也。”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宝贵的艺术品。       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代。清顺治十三年将这里改为喇嘛庙,康熙皇帝曾赐菩萨顶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其中原因,据说与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的一段风流韵事有关。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台山,路过营坊街,见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长得象梅花一样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台山专为之修建的皇宫),情动于衷,吟咏成诗一首:“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梁。玉指杆头托,金莲裙底忙。轻起笤,慢簸扬,回道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指娥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康熙诗稿置于书案之上,内侍太监发现,猜知帝意,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抚能长大后送到菩萨顶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赐予提督印等特权,称“当朝一品”。梅枝亦被封为妃子,住在菩萨顶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喇嘛死后,续代的大喇嘛承袭了全部特权,横征暴敛,渔肉乡民僧众,人皆切齿痛恨。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检讨的五台县蒋坊村人郑禧,到陕北和晋西北调查灾情,慰问灾民,顺便回家省亲,下访民情后,和五台县知县陆长华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的罪恶。雍正皇帝旨令钦差查办,大喇嘛畏罪自杀,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达赖派住菩萨顶的大喇嘛罗桑巴桑,爱国爱教,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连任。罗桑巴桑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常务理事,还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一九五四年圆寂于北京。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正中嵌有康熙手书“灵峰圣境”。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 有又因山门前的大石阶,中间不是一级一级的,而是斜升的大平面,雕有九龙吸水。九龙翻腾,互相缠绕,真可谓“活龙活现”。人们附会道:这是象征山西旧属的九府,九龙吸水下面的一百零八级台阶,暗指山西旧属的一百零八县。可见,菩萨顶寺庙建筑中富丽的皇宫气派和象征权力统括山西的说法,与清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        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这里,是很好的登高览胜的观景点。一九四八年春,党中央机关从延安开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过五台山,陈毅同志作诗道:“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        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和腊月初八各用一次。六月庙会喇叭们过佛教节日,做斋饭,用白面蒸魔王,供“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斋僧。因这三口铜锅大得少见,人们便附会了许多夸张趣话。大铜锅原来都在后院的伙房里。有一年腊八的前一天,老僧们谈论教谁去洗刷大铜锅的时候,被一个因家贫而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听到了。他想:自己进寺不久,为了给师父和师兄弟们留个好印象,这个苦活该他干。于是,他就不声不响地来到后院,下到大铜锅里洗刷起来。到晚上上殿烧香念经做功课时,僧众里缺了这个小和尚,到了上灯时分,仍不见小和尚的踪影。这可急坏了一位老僧,赶紧寻找起来。他走着喊着,来到后院时,只听得一口铜锅里发出了小和尚的喊声。原来小和尚是蹬着梯子上去,拽着绳子下锅的。天寒地冻,当小和尚洗刷完最后一口大铜锅后,早已冻得手脚麻木,加上劳累,精疲力尽,他再也没有力气攀着绳子上来了。在悬嵌“灵峰胜境”匾额的木牌楼两侧,蹲卧着一对石狮子,只要留神细看,就会发现,左侧那只石狮子竟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菩萨顶的和尚都在下面的显通寺里吃饭。可是有那么几天,人没有增多,米也没少下,而饭却不够吃了。当家的和尚就责问做饭的和尚,做饭的回禀说:“前几日我也很纳闷。昨天早上,我做好饭,有事出去了一下,返回来,见有两头又凶又大的野兽,扒掉锅盖,一口就吃了多半锅。”当家和尚惊诧道:“会有这等事?”第二天清早,做饭的和尚把饭做好后,那个当家和尚就手握铁铲,藏在锅台下,不一会儿,只听得伙房门“哗”地一声碰开,果然有两只野兽一前一后闯了进来。走在前面的那只野兽前爪搭上锅台,扒掉锅盖,就伸下头去吃粥。就在这时,藏在锅台下的当家和尚猛一下站起来,挥动铁铲,照着那只野兽的嘴铲了过去。仅一铲,就把那只野兽的舌头铲了下来,那野兽“嗷”地一声惨叫,转身就跑,另一只也慌忙脱逃。饭后,当家的和尚上菩萨顶观看修建工程怎样,发现最近几天才雕成安置的一对石狮子里,右边那只的舌头没有了。啊,原来是这两只石狮子作怪。接着,当家和尚又吩咐工匠们在菩萨顶台阶下修一座大照壁,堵住了石狮子看显通寺伙房的视线。眼不见,嘴不馋,从此,这两座石狮子便老老实实地蹲在那里一动不动,显通寺伙房里再没出现野兽偷吃饭的现象。在菩萨项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从清代喇叭教传入五台山开始,每年农历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场、办法会,菩萨顶当然是中心,其它青庙也大开庙门,迎接各地的香客游人。六月十四日,全山的喇嘛们头戴各种脸谱面具,身空各种服饰,念着护法经,跳着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魔”;十五日,又在罗侯寺“跳神”,并出来绕街转道。前头驾着弥勒菩萨像,接着大喇嘛坐八抬大轿,二喇嘛骑高头大马,其余僧众,敲锣开道,击鼓鸣号,吹奏庙堂音乐,热闹异常。当地群众和外地游人如潮水般涌着,争相观看。这个古庙会,后世在内容形式上虽有所改变,但一直流传到现在。据说,五台山的六月古庙会是由西藏传来的。唐时,西藏出了一个叫郎达尔玛的藏王。他鉴于前代藏王极端崇信佛教,一切朝政都请高僧决断,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经律为准,引起臣民不满的教训,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实行灭法政策,臻使藏地寺院关闭,僧人外逃。于是,在藏喇嘛中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郎达尔玛藏王灭法,持戒喇嘛仅留下四人,他们商定了一个举办舞会让藏王出来观看,乘机杀死他的办法。六月十五日,由剩下的四个受比丘戒的喇嘛带领,和没受戒的众喇嘛一起,头戴各种面具,在却玛赞楼台下跳舞,藏王在楼上观看。大喇嘛拉龙巴拉丹计预先在袍袖里藏了弓箭,把骑的白马染成黑色。舞蹈进入高潮,藏王看得出神,突然一箭飞来,射中了他的喉头。大喇嘛急忙上马而逃。黑马横渡过雅鲁藏布江,经江水一洗,又变成了白色。藏王手下的人不见了大黑马,也就不再追赶。拉龙巴拉丹计喇嘛安然逃往外地,在一个山洞里坐化。受戒喇嘛够五人才能传戒,现在剩下三个了,就请了两名汉人和尚,又组成五众僧团往下传戒。为纪念这两名汉僧,喇嘛们原来用黄线缝制法衣,从此改用蓝线缝制。为了纪念拉龙巴拉丹计挺身护法,凡喇嘛庙都在每年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举办盛大的法令。这个传说,反映了汉藏僧人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        菩萨顶位于灵鹫峰上,为五台五大禅处之一,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名“大文殊寺”,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僧人法元重建称真容院。明代以后该寺仍称大文殊寺至今。清顺治十三年(1656)菩萨顶改为喇嘛庙,全寺占地4100多平方米,殿堂楼房110间,殿堂上覆盖着黄绿蓝色琉璃瓦,通向菩萨顶山门共有一百零八级石阶,象征世上的一百零八种烦恼。        寺内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弥陀佛、弥勒佛,我国藏传佛教的达赖、班禅活佛朝拜五台山时都在这里讲经说法,菩萨顶的文殊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礼拜的地方。汉地佛教徒朝拜时,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佛教徒朝拜时,则行“五体投地礼”,十分恭敬和虔诚。菩萨顶前后院之间的过堂和后院分别立有乾隆御碑,碑文分别用蒙、汉、藏、满四种文字镌刻,抒发了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感受。       五台山菩萨顶关键词:黄庙领袖、一百零八级石阶、大铜锅、庙宇、牌楼        游览指南:步行时间:从长途汽车站步行30分钟、从显通寺步行5分钟、从万佛阁步行10分钟、从南山寺步行30分钟、从黛螺顶步行10分钟即可打到菩萨顶       驾车游览:寺庙群停车场3分钟即到、从南山寺5分钟即到、从佛母洞15分钟即到,黛螺顶5分钟即到。       周边酒店:雁苑山庄、电力宾馆、福泰山庄、武警中心

 

殊像寺       五台山殊像寺座落在塔院寺和万佛阁西南面不足一里的地方。在寺外牌楼的前下方,就是清澈见底的般若泉、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结冰,水中冒热气,夏天却十分清凉,喝上几口,顿觉周身爽快,甘甜沁入心脾。

       清泉取名“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是说饮此水者能长智慧,去愚痴。明朝五台山高僧觉玄曾写诗赞道:“般若池边止渴时,山瓢一吸乐何支。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历史上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贡品,深受佛门重视。

       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住在菩萨顶,非般若泉水而不饮,至今还留有茶厅痕迹。许多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们,常将泉水装进瓶里,带到远方。送给亲人。当地人叫“万水泉”,极言其水源充足,长流不息。近年来,经科学家初步考证,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之效,确系稀有的珍贵矿泉水,为饮用及医药用水难得佳品,学者名流曾赋予“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称。为开发五台山特产资源,,根据有关方面的建议,现已开始修复般若泉水亭,配制各种冷热饮料、保健食品,以满足广大游客、朝圣者的需要。        殊像寺坐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候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现占地面积为六千四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寺内正中文殊阁,殿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上心区最大的殿宇。寺内康熙御制殊像寺碑文载:“兹殊像禅寺,开基台畔,结宇山阿。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峰曰梵仙,望层峦于天际。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肃穆,群瞻龙象之尊。仪度庄严,共礼狻猊之座。青莲妙相,琉璃光映于林瑞。碧树幽栖,钟磐声闻于岭外。”由此可见,殊像寺确为一处胜境。        殊像寺关键字:十大青庙之一,五大禅处之一、最大的殿宇、最大的文殊像        游览指南:从大白塔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殊像寺停车场。游览时间:40分钟。|       殊像寺周边景点寺庙及步行时间:梵仙山20分钟、普化寺20分钟、文殊寺10分钟、五爷庙5分钟、塔院寺8分钟、显通寺10分钟、菩萨顶20分钟

 

金阁寺       金阁寺距五台山中心台怀镇十五公里,位于五台山南台和中台交接处。除了建于五台之上的寺庙外,金阁寺是海拔最高的一座寺庙。该寺占地面积约二万一千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约一百六十间。全寺的建筑布局分为前、后两院,其间以石洞相通。前院的主要建筑是观音殿,后院的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观音殿面阔五间,为二层。殿内供奉着一尊高十七点七米的千手观音像。这尊菩萨像内为铜铸,外敷一层薄泥,再贴金,神态慈祥。用这种手法制作的如此巨大的观音菩萨像,这不仅在五台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释释迦牟佛,其左右分别供着药师佛和弥陀佛,两厢为十八罗汉的塑像。

       在前院和后院中间有一排二层房屋。下层十九间为石券窑洞,位于中间的一洞是前后两院的通道,其余的窑洞是众僧们的住所;上层的十九间是木结构房屋,为毗卢殿、地藏王殿、药王殿、五百罗汉殿、送子观音殿等。

       金阁寺始建于唐朝。关于它的初建和命名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年),有一位法号叫道义的高僧到五台山礼佛,当走到南台与平台交接处时,大风突起,道义和尚便就地而跪、叩头诵经、求佛保佑。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童来到道义和尚面前,说师父有请。于是道义和尚随童子一道去拜见长老。当跨入长老所在的寺院时,眼前一片辉煌,殿堂、墙壁全为金色。长老所赐茶水异香扑鼻。茶后,童子领道义和尚参观寺庙,道义和尚被寺内的各种景色迷住了,陶醉了;待他定神再寻时,童子、长老、寺院及刚才眼前的一切美丽景象都没有了,只是那金碧辉煌的殿宇形象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随后,道义和尚将脑海中寺庙的形象描绘下来,献给唐玄宗。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当时的皇帝李豫下诏,旨令从印度来的三藏法师不空,按照道义和尚所留下的图纸在五台山修建了一座寺庙。因寺庙的殿堂屋顶全铺鎏金铜瓦,因此寺庙就取名为金阁寺。

 

南山寺       南山寺是五台山的一座大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从台怀中心区沿公路南下至杨柏峪村,转向西过清水河,行数百米,就来到南山寺所坐落的山脚下了。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积九十多亩,计有殿堂楼房窑三百多间。南山寺整个寺院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极乐寺,上三层名佑国寺,中间一层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们的总称。该寺创建于元代,以现存寺内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所立石碑为证,当时称“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九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代末年,有一个皈依佛门的九宫道首领叫普济,是寺院的住持和尚,他同清政府关系密切,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真如自在”木匾赐普济,普济还将其字刻印在石上,供奉起来。民国初年,由东北信徒捐资,普济和尚将原有的极乐寺、佑国寺、善德堂三处合建在一起,称为南山寺。普济死后,寺院修建未停,建筑工程浩大,规模壮观,连续动工二十三年,后因“七七事变”停工未竣。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筑样式别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汉白玉石构成,石雕内容兼有佛、道、儒三家的色彩。       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阿房宫时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台山南山寺,有着同样的气势和风姿。步入寺内,回栏曲径、亭台楼阁,应接不暇;甬道深处、院落门首,多有石刻题词、对联,特别是各类建筑物上的石雕,题材多样,内容纷繁,游历其中,有步移景换、多姿多彩的感觉。在寺庙中,象这样宏观浩大、微观精细的群体建筑是很少见的。       南山寺建筑依托山势,层次高低分明,错落有致。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长十七点三米,高约八米,石彻底座,砖砌壁身,顶部壁檐有砖雕,壁面嵌有汉白玉石,上刻题词和对联。左边的石刻对联是:风化神中梦,迷路天作合。右边的石刻对联是:了道心圆地,真光上明天。中间圆形的石面上也刻有同样内容的字迹。从影壁旁入寺院,首先登一百零八级石台阶。台阶尽头的高台上,立有二座高大的石牌楼,长十二点八米,宽一点六米,高约九米。牌楼下有三个门洞,上分三层楼头,一层比一层内缩,居中的楼头最高,两侧配以对称的分层次的四个楼头。中门洞额的石面上题有“苍松无毁智转云中飞腾万里山水乎”字样。两个边门的外侧和内侧,都刻有楹联。牌楼的背面也有许多石刻题词和对联。       石牌楼后面的建筑是大钟楼。钟楼分两层,下层是敦实的石建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