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位一体什么是灵魂和生命 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05-14 0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道路的自信,源自对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论断和重要任务,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自信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呈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们要在历史长河中看待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现代化的重要贡献,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认识文化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要影响,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国理政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政治智慧、经世理念等,蕴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启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具体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与特征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这一特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少强调以民为本、以民为先的经典论述,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先天下之忧而忧”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内嵌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大同”“小康”“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创造性发展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价值理念,是“均富”与“民本”理念的当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文明追求“物―我”合一的思维方式,坚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行动范式,这一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智慧涵养了中华民族理性、温和的性情。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古人践行着“仁爱自然”“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等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不认同“零和博弈”“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坚持“尚和合”“和而不同”“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始终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增殖和扩张为价值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康社会”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把社会财富“蛋糕”切好分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大力践行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理念,进一步发展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要求,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价值观,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新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生态兴文明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美与共”理念,摒弃了两极分化、对外扩张侵略的现代化老路,为人类文明谱系增加了新的表现形态。坚持胸怀天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文化自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质量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华章。

(作者:杨洁,北京市第64期中青一班学员,所在单位: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教师:张文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