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十年成长路:促进消费升级 服务实体经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导致实体经济发展 消费金融十年成长路:促进消费升级 服务实体经济

消费金融十年成长路:促进消费升级 服务实体经济

2024-07-05 18: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栉风沐雨:消费金融十年成长路

  来源:金融时报

  2009年至2019年,自全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落地至今,消费金融公司已完整经历了10年的发展周期。

  “10年来,消费金融公司在促进消费升级、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推广金融知识、维护金融秩序、推动发展转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渐显现,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金融服务和组织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对消费金融公司1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如上的总结。

  由最初的4家到如今的24家,消费金融公司第一个十年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正如《报告》中所强调,消费金融公司的未来发展,面临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以及金融牌照优势日益显现等方面的机遇,但也面临复合型专业人才储备、资本实力、融资渠道、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只有通过场景与金融深度渗透、线上与线下紧密融合、风控与获客全面强化、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创新等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才能应对未来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

  试点起航

  新中国个人消费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信用卡的出现令消费金融这一业态出现在大众面前,但一直并未有专门从事以消费为目的、发放小额信贷的正规专业化金融机构,而这一局面在2009年被正式打破。

  为了促进消费金融业的发展、规范经营消费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2009年,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正式起航。在试点落地之初,受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监管政策、消费场景不够丰富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消费金融的市场渗透率较低,但因首批试点仅有北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和锦程消费金融4家试点公司,机构发力早、竞争小,相关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

  作为其中唯一一家外资企业,捷信消费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其中国地区的消费金融营业收入达到约147亿元,总放款金额达到约945.12亿元。

  尽管已有信用卡,但当时社会大众对于信用消费和消费信贷等概念仍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消费金融公司也更多地采用线下模式,与电信、家电零售等领域的门店进行驻店合作,业务员需要准确了解消费分期的流程,并挖掘具有潜在小额消费信贷需求的客户。

  经过前期5年的模式探索与市场培育,修订并完善过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也随之进一步放开。截至2019年9月底,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发展到24家。

  更多市场参与主体的加入、利好政策的出台、内需市场的爆发、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很快就引爆了消费金融需求,市场不断成长壮大。

  正是在试点放开的这一年,电商平台首次“试水”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京东数科上线了“京东白条”。蚂蚁金服随后在2015年推出了“蚂蚁花呗”,二者已发展成为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消费金融产品。

  回顾这10年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历程,在互联网、大数据等快速崛起的信息技术影响下,消费金融的地域限制被打破,服务客群不断下沉,大型的消费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筑起行业壁垒,形成了规模效应,对传统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业务带来了极大冲击,行业发展也迎来了转折。

  转折出现

  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渠道,主要是依赖利息收入,因此贷款规模的扩张对机构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毫无疑问的是,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快速崛起的同时,市场竞争加剧,业务同质化严重,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没有试点早期时那样顺遂。特别是在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机构加速融合的趋势下,消费金融产业链日渐成熟,消费金融公司依托线下网点服务C端的模式在运营成本、运行效率、客户体验等方面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

  发展出现瓶颈也直接反映为消费金融公司利润规模的下降。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至2018年,行业内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由最初的亏损转为盈利,包括招联、马上、苏宁等。

  当前,消费金融公司仍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压力。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因越来越多的机构涌入消费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导致重复授信问题、欺诈问题凸显,有的消费者在不同类型的消费金融平台与机构之间进行资金拆借,很难被及时识别,这也直接增大了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风险,对其风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在风控系统、IT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了投入。

  此外,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席卷之下,消费金融公司开始推进布局互联网信贷,加强科技应用,向O2O模式的消费金融服务平台转型;而部分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则直接将互联网消费信贷作为主要模式,通过数字化管理重塑合规的运营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长期看,合规化是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转型承压,经营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同时也受到了外部互联网消费金融乱象的影响,但消费金融公司整体仍然保持着较为稳健与谨慎的发展态度。

  变革已至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要回归本源,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脱离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服务会背离政策初衷,也不利于行业的良性与健康发展。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回归本源、服务实体、践行普惠不仅是机构当下努力的方向,更是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在波折中前行,在逆境中成长。如今,消费金融公司已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额消费信贷专业机构的发展道路,立足消费本源,依托3C产品、房屋装修、旅游出行、教育培训等线上和线下消费场景,持续推动产品创新迭代,服务长尾客群。

  在试点之初,难以想象短短10年间我国的消费金融行业能有如此快速且巨大的进步。10年后的今天,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密集落地,而经过了起步、发展、困境、转型、回归等曲折过程的消费金融公司,正身处更为广阔的市场之中。

  拥抱趋势,变革已至。未来,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方向,消费金融公司也不例外。数字技术正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向更高阶发展的必要工具,机构正积极运用涵盖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的金融科技手段,不断强化金融风险的防控与消费场景的获客。可以看到,近两年来,消费金融从业者们也在多个场合强调数字技术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场景、运营、风控、获客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性。

  从落地的项目看,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该公司加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上线了唇语识别检测系统、智慧双录平台、智能空号检测系统、智能客服打断服务、在线智能空号检测系统等,目前已自主研发系统700多套,累计申请专利220项。

  数字技术早已成为消费金融领域不可忽视的驱动力。有了技术的加持,消费金融公司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发展也迈出了关键一步。在数字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下,传统消费金融的信贷逻辑逐渐转变,消费金融公司设想的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的发展理念正变为现实。

  上一个十年,消费金融依托流量红利、政策红利得以实现爆发式发展。未来,数据和技术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拓展发掘客户、提高风控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此同时,也需要消费金融公司加强自律,继续坚持合规稳健经营,这也是行业能够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责任编辑:张国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