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街道有“社区节”、有500多人的互助街坊群,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互助群是什么 上海这个街道有“社区节”、有500多人的互助街坊群,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上海这个街道有“社区节”、有500多人的互助街坊群,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2024-03-05 2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社区营造”是一个新名词,百度百科上对它的定义是“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由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社区营造活动是怎么开展的?请听活跃在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的社会组织——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金静在“一席”演讲上的介绍。

金静在演讲。(图片由“一席”演讲提供)

我为什么从事社区营造工作

我来自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大鱼”),是一名社区工作者。

“大鱼”的成员们都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的是建筑师,有的是规划师,有的是媒体人。我们这群人在一起做什么呢?就是和居民一起去设计我们自己的街区。

经常有人问我:你放着好好的设计师不做,为什么要去搞什么社区营造?

我从小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弄长大,对弄堂空间有着很深的感情。大学时我学的是空间设计,所以有机会参与了一个石库门里弄的改造设计项目。当我向当地的居民了解情况后,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些老居民说,他们不想离开这里,因为这里有他们几十年的生活圈子,但是越来越多的邻居搬走了,他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另一些居民则非常期待拆迁,希望赶紧住进新房子。我当时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这时候,一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这本书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书的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书中收录了他探访的日本17个小乡镇传统街区改造的故事。这些乡镇里的居民都很有主人翁精神,他们主动地去维护和改善自己社区的环境,有的人甚至干脆成了社区的设计师。

读完这本书后,我决定去日本学习。2011年,我来到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成为社区营造专业的博士生。

没想到,我刚到日本不久,日本就发生了大地震和海啸。灾难发生后,我看到灾区的群众收到了大量物资支援。同时,我也看到了另一种支援灾区的方式。

有一位艺术家叫北泽润,他第一时间赶到福岛县当了一名志愿者。他发现,因为核污染,这里的渔民们都失业了,孩子们也不能去上学,大家都在避难所里闲着没事干。于是,北泽润就开始在地上编地毯。编着编着,孩子们过来跟他一起编,后来一些老年人也来帮忙。渐渐地,他们编出了一条和街道一样长的地毯,人们坐在这条地毯上喝茶、聊天。

等他们从避难所搬到临时住宅区后,他们把一条街变成了一个市集,每一块小地毯上都是一个摊位。在这个市集里,孩子们成了主角,因为他们有非常强的创造力。有个男孩才七八岁大,非常喜欢妖怪,他办了一个“妖怪电台”,没想到邻居们好评如潮。接着他又开了一家“妖怪食堂”,和妈妈及一些阿姨一起研发了“妖怪套餐”,很快就卖空了。

居民们每两三个月就搞一场这样的市集,直到三年半后他们要搬到新的住宅区去,才决定告别这个市集。那时候,他们的市集已经办了十二届。虽然市集告一段落,但是这群人的关系被保留了下来,大家依然会互相帮忙、互相鼓励。

在整个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紧密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走出阴影。

正是从这段经历中,我找到了信心,决定专门从事社区营造的工作。

社区设计应该听谁的

2018年,上海迎来了新一轮城市更新。于是,我回到上海,尝试在社区里开展设计,但是也因此遇到了很多难题。我们发现,居民们一直都没有参与街区设计的机会。其实,居民在社区里有各种需求,他们也会吐槽一些不喜欢的设计。我们就想:有没有可能让社区居民成为主角,让他们参与社区设计的全过程呢?

新华路街道的人口结构比较多元,是一个极具活力的综合性社区。在大家的印象中,新华路的两边都是梧桐树和老洋房,非常幽雅。但事实上,这个街区里还有很多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居住环境比较狭小。

武欣是一位规划师,也是“大鱼”的一员,她的家就在新华路街道。她发起了一个“街坊四邻见面会”,让邻居们一起来讨论怎样改善环境。最终,他们把焦点放在了一条比较脏乱差的街上。这条街处于两个居委会的中间地带,是管理的盲区。居民们为改造这条街出了各种各样的主意,他们希望这条街变得更安全、更友好,可以有步行的空间,也可以有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于是,武欣和设计师们开始对这条街进行改造,设计稿经历了十几轮才最终定稿。改造之后,原来的台阶都变平了,有了步行空间,居民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街道也变得整洁有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设计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如果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更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设计师的改造就有可能让更多人满意。

接着,我们搞了一个“新华·美好社区节”。第一届社区节就把这条街道当作一个重要场地。我们向周边的商户借桌子,摆起了各种小摊,街坊邻居们都来光顾。实际上,我们一共才花了500元钱。

这个社区节到现在已经搞了四届,第四届在新华路上举办。新华路上已经有4家店在疫情期间关闭了,可去年竟然开了一家新店,叫CROSSOVER咖啡馆。老板薛哥是这里的老居民。CROSSOVER咖啡馆办了一个有趣的展览,叫“这位街坊”。每个星期,咖啡店门口就会放上一位街坊的大头照,走进咖啡馆,还可以看到墙上贴着这位街坊的各种金句。在这届社区节上,我们把所有参加“这位街坊”展览的邻居们都邀请来了。我们希望身边的这些普通人都能够被看见,街坊邻居可以给彼此带来小惊喜。

我们还邀请街坊邻居一起办了一本街区刊物——《新华录》。它每年只出一期,出刊速度比较慢。

《新华录》里有些什么内容呢?我们会向大家介绍新华街区的日常生活信息,比如,哪些地方适合年轻人去玩,哪些地方适合遛娃,哪些地方适合遛狗,等等。

我们也会关注这里的一些店铺。比如,有一家叫马哥孛罗的面包店,在新华路上开了20多年。经营者是一对老上海人,年轻时去了台湾,这是他们回上海开的第一家店,也是最后一家。2020年,他们年事已高,决定关掉这最后一家店。我们得知这件事情后,就去给这家店做了一个告别仪式,帮他们记录下马哥孛罗面包店最后的瞬间。

其实,一个街区上人来人往,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持续地关注这些店、这些人的变化,能够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这个街区就会更有生命力,会让更多人喜欢。

现在,新华路街区邻居之间的关系已经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我们有一个500多人的街坊群,大家会一起去夜跑、交换闲置物品、帮忙寻找丢失的狗等等,生活变得越来越充满温情。

所有居民都可以成为策展人

在新华路街区的案例之后,我们又来到机场新村,尝试一种新的社区营造实践。

机场新村,顾名思义,这个小区里住的很多人都是机场工作人员。有的家庭三代都是机场人,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说是一个熟人社区。

我们一开始改造了一间闲置的房子,把墙刷白了,把窗户清理干净,装上明亮的灯,总共花了3000元钱。我们把这里叫作“小白屋”。很快,小白屋成了居民们的第二个居委会,经常有人来问各种社区里的事。我们也会和居民们一起讨论小区未来的建设,比如你希望小区的广场变成什么样子等等。

孩子们是社区活动中最活跃的群体。为什么呢?根据我的观察,因为孩子们很单纯,对参与社区事务不会有什么顾虑,而且一旦参与,就很有成就感,成年人反而会有各种顾虑。

这个社区的很多设计都是孩子们完成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带着社区里的孩子一起去寻找属于机场新村的颜色,一起设计能代表社区的飞机标志。最后,我们把孩子们收集的素材以及他们的设计稿都应用在社区的各种场景里,比如街道的装饰墙或是一些导示牌上,有的建筑外观还用孩子们设计的飞机图案进行装饰。

在小白屋的斜对面,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社区参与式博物馆。

这里本来是一个闲置的电脑房,我们把80平方米的空间改造成了一个参与式的博物馆,所有的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这里的策展人,来这里布展。

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博物馆呢?我们了解到,这个社区的很多居民都是机场人,他们的故事非常值得被看见。所以,这个博物馆里的第一个展览,主题就是“我们都是机场人”。此外,这个博物馆也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互相沟通的活动空间。

不久前,小白屋被改造成了新的2.0版本,不变的是它依然向所有居民开放。我们意识到,因为社区居民的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所以设计和改造也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

闲不下来的“闲下来合作社”

还有另外一种社区营造的方式,就是设计师也不知道这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社区空间的设计全部由居民们说了算。这个典型案例就是“闲下来合作社”。

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小区有一个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地下防空洞,经过改造之后,它变成了一个社区活动中心。

我们刚刚来到小区做前期规划和调研的时候,居民们普遍反映小区里没有活动空间。居委会告诉我们,这里有防空洞,但不知道怎么去利用它。

于是,我们先向居民们进行调研:你们想在这个地下空间里做些什么?居民们的需求很多,有的说想跳舞,有的说想开手工作坊,也有的想开展老年活动。

我们又组织了“看房团”,向社区外的人征求对地下空间的需求。大约花了6个月时间,我们听到了很多有趣的需求。比如,有人想在这里设一个录音棚,有人想开一个艺术工作室,大家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我们又通过搞艺术展的方式,邀请艺术家和本地居民一起成为策展人,来展示他们想在这个空间里做些什么。在这个策展过程中,有很多趣事发生。比如,有位张阿姨特别喜欢打毛衣,她在展厅里进行现场编织,她织的毛衣还卖了出去,有很多人喜欢她的手艺,她感到非常高兴。还有一个“百姓大舞台”,集结了好多广场舞阿姨的团队,一整天都排满了。

汇总了这些经验和需求之后,我们对这个空间进行了改造,这个地下空间被命名为“闲下来合作社”。如今,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被分成两个部分:A区是服务于社区的,是一个社区中心。B区是一个众创中心,年轻人可以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并且每个月举行一次社区活动。

张阿姨在这里租了一个空间,叫作“阿姨驿站”。张阿姨本来是一位家政服务员,空闲时,她让其他家政阿姨来这里休息。没想到,这群家政阿姨们发挥出了更大的潜力。比如,有一位阿姨擅长收纳,她就在这里教年轻人怎样收纳自己的空间。阿姨们发现有的年轻人还没有另一半,于是又搞了一个“知音角”,其实就是相亲角。现在,“阿姨驿站”成了“闲下来合作社”里最热闹的地方。

此外,这里有一个交换二手衣物的空间,非常受年轻人欢迎,还有录播间、闲人客厅、书吧等等。每个空间都有一位主理人,他们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自主运营。这一年运营下来,“闲下来合作社”没有出现亏损。

看到这个空间的价值被大家认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与你的街区谈一场恋爱

我从事社区营造的工作已经有4年多了,我们从几个人开始,慢慢形成了一个由许许多多居民组成的网络。我们创设了很多社区营造小据点,同时还有很多社区行动者,还有各种各样的志愿者。

这个网络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当你发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很快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很容易有人来给你“搭把手”。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候,这里的街坊邻居反应非常迅速,很快就开始为身边人提供帮助。当时,口罩很紧缺,一位裁缝马上做了200个口罩,送给街坊四邻。

还有一家咖啡店,他们平时不经营食物,但是看到身边一些居民一日三餐出现困难,于是开始提供免费配餐。

线上也有互助网络,街坊微信群里有人有了困难,邻居们马上就会提供各种帮助。线上线下的联动,让我们这个社区变得越来越温暖。

最后,我想邀请大家,尝试和自己的社区发生一些联系吧,去认识一下你的街区,去与你的街区谈一场恋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