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运营行业深度:驱动因素、盈利模式、竞争壁垒、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慧博出品) 作者:慧博智能投研 充电运营位于充电桩产业链中下游环节,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服务,定位于新能源汽车服务后市场,受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智能充电桩加盟是真的吗还是假的 充电运营行业深度:驱动因素、盈利模式、竞争壁垒、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慧博出品) 作者:慧博智能投研 充电运营位于充电桩产业链中下游环节,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服务,定位于新能源汽车服务后市场,受益... 

充电运营行业深度:驱动因素、盈利模式、竞争壁垒、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慧博出品) 作者:慧博智能投研 充电运营位于充电桩产业链中下游环节,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服务,定位于新能源汽车服务后市场,受益... 

2024-07-02 1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慧博,(https://xueqiu.com/3966435964/257367998)

作者:慧博智能投研

充电运营位于充电桩产业链中下游环节,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服务,定位于新能源汽车服务后市场,受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单车带电量的提升。充电运营行业存在较强的资金、场地、电网容量、数据资源壁垒,竞争格局较为集中,龙头运营商存在显著的先发优势。短期来看,随着充电时间利用率的逐渐提升,预计部分龙头运营商已跨越盈亏平衡点;中长期来看,“后跑马圈地”时代,充电运营商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包括“共建共享合伙人”轻资产运营、柔性充电、峰谷分时定价、“光储充”一体化以及车网互动,为充电运营商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下面我们就围绕充电桩行业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盈利模式、竞争壁垒、充电运营产业链、行业格局及相关公司、市场空间、核心突破点及未来发展方向这几方面展开论述,希冀对充电运营这一行业有所了解。

01

历史复盘

1.充电桩行业历史复盘

(1)起步期(2014年之前)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起步,彼时充电桩主要是由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家队”进行建设。

(2)粗犷发展期(2015-2017年)

2014年11月18日,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首次将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与充电设施补贴奖励挂钩,并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充电桩行业,2015-2017年,充电桩建设速度加快,年度新增充电桩数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250%/270%/200%。

(3)洗牌期(2018-2020年)

经过前期“跑马圈地”式的发展,部分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导致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盈利亏损,部分技术和运营能力不足的企业率先被清洗出局,行业发展降温叠加2017-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充电桩建设节奏趋缓。

(4)发展新时期(2021年以后)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成为七大产业之一,同时伴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向上,充电桩迎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2.新能源车放量带来充电桩新一轮建设周期

充电桩建设对比新能源车销售:走势整体相近,各阶段有差异。

充电桩的建设现状来看,中国充电桩保有量从2017年的44.6万台增长至2022年底的521.0万台,复合增长率达到63.5%。截至2023年5月底,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已达到635.6万台。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10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达到521万台,车桩比达到2.5:1,相较于2017年4:1有大幅改善。但距离车桩比1:1的发展目标仍有差距。

充电桩结构来看,以私桩为主,2022年,充电桩保有量521万台,其中公共桩179.7万台,占比34.5%,私人桩341.3万台,占比65.5%。公共桩布局加快,公共桩保有量从2017年21.4万台增长至2022年179.7万台,年均复合增速53.1%。

02

驱动因素

1.需求催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国内外市场共振

(1)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2.18万辆,2022年销量已经达到687.23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5.3%。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5.6%,相比2021年增加12.2pct。2023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93.84万辆。

(2)新能源汽车消费从政策驱动逐渐走向市场驱动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21年开始呈现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特征。根据国家发改委报道,与“十三五”初期相比,2021年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从47%提升到78%。消费者购买意愿大幅提升,根据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调研,愿意在购车时考虑电动汽车的比例从2019年的55%提升至2022年的68%。消费者的决策因素中对电动汽车本身的性能的考量权重更高,根据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调研,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素中,牌照的影响权重低于低廉的使用成本、环保、智能化等因素。

补能问题依然是用户购置和使用新能源车的重要顾虑。根据新出行的消费者调研报告,充电不方便、长途出行续航焦虑依然是用户对新能源车的最大顾虑。为实现新能源车的进一步推广,需要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充电桩作为新能源的配套基础设施理应加速布局,以减轻消费者的使用顾虑。

2.政策驱动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新阶段,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配套产业迎来密集催化。

(1)国家相关政策

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车位占比预期不低于小型停车位的10%,形成一批典型的综合能源服务示范站。

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表明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充电设施服务保障能力。5月《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6月,《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大中型以上城市经营性停车场具备规范充电条件的车位比例力争超过城市注册电动汽车比例,农村地区充电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

(2)地方相关政策

顶层设计陆续出台,地方政府措施接踵而至,充电桩政策端将迎来超预期发展。2022年以来,各省级政府陆续发布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或补贴政策,对于加速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解决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完善、结构不合理、服务不均衡、运营不规范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03

盈利模式

充电运营目前的盈利模式以收取电费和服务费为主,充电桩时间利用率是盈利核心。

1.充电定价公式“电价=电费+服务费”

以市场主流的充电运营商星星充电和特来电为例,目前二者的充电电价均由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构成:以同样时间段为例(15:00-18:00),星星充电(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燕莎友谊商城)的充电电价(原价)为1.4265元/kWh,其中电费为0.8265元/kWh,服务费为0.6元/kWh;特来电(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太古里北区)的充电电价为1.6469元/kWh,其中电费为0.8469元/kWh,服务费为0.8元/kWh。

2.时间利用率是影响充电运营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单桩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提高充电桩利润和缩短投资回收期的核心因素。我们对充电桩单桩利用效率和度电服务费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对单桩利润的影响:假设度电服务费保持0.5元/kWh不变,当单桩利用效率从6%提升至10%时,单桩利润则从-0.20万元提升至0.59万元;平均单桩效率每提升1%,利润增长0.20万元。

对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假设度电服务费保持0.5元/kWh不变,当单桩利用效率从6%提升至10%时,投资回收期从15年下降至5年,显著小于设备可使用年限(10年左右)。

04

竞争壁垒

充电运营行业主要存在资金、物理场地、电网容量、数据资源四大主要壁垒,龙头企业先发优势、规模优势显著,且难以被新进入者追赶,有望在行业竞争中持续保持的领先优势。

1.资金壁垒:充电运营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回收周期长

(1)充电站运营属于重资产运营行业,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

根据相关测算,在四种充电站场景下(小型-公交、大型-公交、小型-乘用、大型-乘用),前期投资费用均在百万元级别。

以大型-乘用车充电站为例,其中充电设备投资占比约30%,配网设备投资占比27%,建筑安装费占比36%,其他费用占比7%。

(2)头部运营商融资渠道通畅,更具备资金优势

以充电运营商头部企业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例,其中: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是上市企业,融资手段丰富,2014年以来,公司陆续通过定增、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可转债等方式募集资金,同时陆续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对特来电进行增资;星星充电属于未上市公司,2020年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8.55亿元,2021年完成B轮融资,由高瓴资本领投,投后估值达155亿元。

在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充电运营行业,具备较大充电资产规模的头部运营商融资手段更加丰富,融资渠道更加通常,相较于中小运营商企业更具备资金优势。

2.物理场地壁垒:天然具备强排他性,城市公桩密度提升有限

充电桩的建设天然就具备强排他的属性:某运营商一旦在特定的物理场地内进行充电桩投建,其竞争对手将无法在同一区域内安装其他充电桩;考虑到充电桩的使用年限一般在5-10年内,因此充电桩物理场地的排他性持续时间较长。考虑到运营商采用场地租赁的方式,即使租赁到期,凭借多年的合作经验和客户服务黏性,预计原有运营商续约可能性更高。

在充电桩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多数城市的充电桩规模逐渐提升,城市空间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存量发展阶段。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数据,目前,城市的公共车桩比和公用充电桩密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超过半数的城市车公桩比在6以内并且公用桩密度不超过20台/平方公里。这说明,即使车桩比下降,但一定区域内可供建设充电桩的数量有限,公桩密度难以提升,体现出充电桩建设较强的场地壁垒属性。

当前中心城区公用桩平均覆盖率超70%,超大城市超90%,充电桩可“圈”之地有限。《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中用“公用桩覆盖率”指标去衡量中心城区公用桩服务能力,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公用桩900米半径覆盖的建设用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中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32座样本城市中心城区公用桩的平均覆盖率为73.3%,其中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公用桩覆盖率超90%。城市规模越大,中心城区公用桩的覆盖率越高。因此,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尤其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可供覆盖的充电桩建设范围有限。

3.电网容量壁垒:考虑电网容量,充电站建设运营规模受限

伴随着充电桩建设数量和充电功率的大幅提升,电动车充电对电网容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充电桩对配电网的主要影响:

(1)加大负荷峰谷差距,导致线路重载和变压器负载

电动车充电行为通常与居民日常负荷曲线高度重合,会造成峰上加峰,导致峰谷差距加大。负荷高峰会严重影响供电的安全与平稳,需要改进线路与变压器,电网要多花额外的成本铺设新的馈线与添置变压器;由于峰谷差巨大,尖峰负荷时间短、幅度高,导致配电网资源闲置成本高,设备使用率偏低。

(2)电压偏移与电压越限

供电系统由于负荷变化,系统中各节点电压随之改变,偏离系统电压额定值,即电压偏移,会影响电能质量。由于充电桩充电瞬时功率大,容易引起电压偏移加大,甚至超过规定限值,即电压越限,影响配电网安全。

考虑到对电网容量的冲击,一定区域内充电桩建设、运营的数量和功率存在上限,同时电网扩容需要增大投资以及获得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和设计规划。因此,行业先进入者往往具备较强的电网容量垄断性。

4.数据资源壁垒:先布局者获得的数据资源更丰富

充电网是用户、车辆、能源的数据入口。充电网是典型的分布式、数字化的工业互联应用,实现了用户、车辆和能源的实时在线、高粘性、高强度交互,形成了基于用户、车、电池的海量用户行为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和能源大数据。运营商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价值挖掘,可以全面提升充电网的数据价值和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可以增厚运营商的盈利,另一方面可以持续改进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形成有效的正反馈。

龙头运营商入局较早,经过多年的充电网运营平台建设以及APP运营,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粘性客户以及充电数据资源,有望通过规模优势率先受益盈利模式创新。

05

产业链

1.充电桩产业链

上游:主要为充电桩设备元器件供应商,包括充电模块、功率器件、接触器、变压器、连接器等,代表企业有许继电气、科士达、英可瑞、沃尔核材等。

中游:充电桩生产和运营方存在业务重合部分,很多主流的充电桩企业采取“生产+运营”一体化模式,代表企业有盛弘股份、绿能慧充、南方电网、星星充电、特来电、公牛集团等。

下游:充电桩下游主要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充电服务运营解决商为主,代表企业有比亚迪、特斯拉、东方电子、施耐德电气等。

2.充电运营位于充电桩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充电运营位于充电桩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定位于新能源汽车服务后市场,受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单车带电量的提升,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充电运营行业存在较强的资金、场地、电网容量、数据资源壁垒,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头部运营商存在显著的先发优势。

(1)公共充电桩运营市场集中,CR5占据约7成市场份额

截至2023年5月,全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208.38万台,其中排名前五的运营商分别是特来电(40.98万台)、星星充电(38.66万台)、云快充(32.62万台)、国家电网(19.65万台)、小桔充电(11.09万台),占据全国运营市场68.6%的份额。

(2)充电运营高度繁荣,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头部集中度逐渐降低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中国公共充电桩运营商CR5份额从2017年85.0%降低至2023年5月的68.6%,反映出充电桩运营行业的快速增长,吸引新的投资者进入市场。

06

行业格局

1.充电运营商主要有三类参与主体:资产型、第三方和车企

中国的公共充电运营服务商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的资产型运营商,专注于自有资产运营,并与其他运营商和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以实现用户端的流量互补;二是以能链智电、快电为代表的第三方充电服务商,通过第三方充电网络连接用户及资产型充电运营商;三是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车企充电运营商,为自有车主提供公共充电服务。

2.行业马太效应显著,头部运营商地位难撼动

从总量上看,基于中国充电联盟统计的数据,国内公共充电运营商行业马太效应显著,呈现高度集中状态,2019-2023年2月,行业CR5分别为81.5%/83.9%/77.8%/69.8%/70.2%,CR10分别为93.3%/92.7%/89.2%/86.3%/86.6%;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等运营商充电桩运营市占率排名靠前,龙头特来电、星星充电市占率在20%左右,地位保持稳定。集中度趋于稳定且集中,头部运营商地位难撼动。

3.特来电在专用桩、直流桩、总功率和充电量领域处于行业第一位置,市占率大幅领先

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公共充电桩可分为公用、专用充电桩,按照充电功率不同可分为直流、交流充电桩。在某些细分场景下,充电运营行业集中度更高,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如按照专用充电桩、直流桩、充电电量等方式统计,2023年3月行业CR5均超过80%。其中,特来电在专用充电桩、直流充电桩、充电总功率和充电电量领域排名均为第一,市占率分别为38.9%、28.3%、23.0%、25.0%,分别超第二名19.8pcts、13.1pcts、6.5pcts、1.5pcts。

4.头部运营商概览

07

相关上市公司

1.特锐德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4年,一直以来高度专注于智能箱变产品的集成设计与研发生产,业务主要涵盖电力装备制造、汽车充电生态网、新能源微网三大领域。2018年以来,公司营收自58.74亿元增长到116.30亿元,2022年同比增速达23.18%。

公司自2014年开展电动汽车充电业务起至2022年末,迅速形成并持续积累充电网规模优势,实现累计充电量超160亿度,拥有在营公共充电桩36.3万台,市场份额占比28%,2022年总充电量、充电桩数量均稳居国内行业第一。同年,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为公司总营收贡献45.69亿元,占比39.29%,毛利率达19.08%。研发方面,公司目前已经完成20kw欧标充电模块、面向车企定制终端的小型化液冷系统预研等项目的开发,为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专门化针对性优质服务做足准备,同时,公司积极投入居民小区充电管理系统、车辆底部充电接口设计、充电机械手(ACD)等的研发,为保持和扩大技术服务优势、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蓄力。此外,公司十分重视充电网生态建设,在规模上通过扩大产业协同打造覆盖全国的电动汽车充电网,在类型上探索充电网在不同充电场景的区别化建设,提出“五张充电网”理念。

在合作伙伴方面,公司已经同比亚迪、宝马、保时捷等70多家国内外车企以及天猫养车、途虎养车等城市头部服务商建立坚实合作关系,提供充电+电池检测+洗车服务的便利化差异化充电服务,促进充电网万物智联的推进。

2.万马股份

(1)充电领域头部运营商,多样化商业模式降本提效

公司深耕充电桩行业13年,跻身国内头部充电服务企业。公司于2010年进入充电桩行业,以国家电网充电基础设施为主体,聚焦产品研发制造,满足设备需求。2014年开始独立投建、运营充电站,投资1亿元设立爱充网,构建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的战略布局。2017年,公司跻身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企业运营充电桩行业前十。目前,公司产业链完备,具备设备制造、投资建设、服务运营的一体化优势。

充电桩布局趋于完善,聚焦重点城市业务运营。公司累计设立22家充电运营公司,充电站下辖17家城市公司,实际业务覆盖全国50余城市。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全国充电电量集中度较高,集中于广东、江苏、四川、浙江、上海、北京等区域。目前公司布桩任务基本完成,短期扩张趋势放缓,主要提升重点城市的业务运营,未来将进一步拓展一二线城市业务。

新能源业务营收增速显著,充电使用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22年,公司新能源业务实现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15.74%,毛利率18.33%,同比上升4.5pcts。2022全年充电量达4.23亿度,同比增长5.75%。在自营场站中,位居自营站充电量前三强的北京东大停车场充电站、广州番禺石基站、番禺江南创意园站,年充电量均达到400万度以上;河南开封北站、成都军安卫士花园站、大丰客运站等场站,充电时长超过日均6小时,充电使用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多种业务模式并行,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充电桩运营整体资产结构较重,自投自建自运营模式对资金和运营管理的要求较高。中小型运营商拥有厂站资源,但不具备生产运营能力。公司逐步调整经营策略提高运营效率,在自有桩体运营的基础上,拓展和第三方企业接入、托管、运营等多种业务模式,加速回收货款,实现盈利改善。

(2)产品矩阵完备,紧跟趋势布局直流充电桩

公司充电桩产品品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公司拥有从7kW到480kW功率的产品线,包括大功率一体式/分体式直流充电桩、壁挂式交流充电桩、智能交流充电桩等。主力产品为60kW/120kW/180kW/240kW/360kW直流单桩新系列产品,解决处理器实时性问题、提升人机交互体验,实现远程设备故障定位和远程升级。产品应用场景丰富,覆盖公共充电站、专用充电站、商业中心、住宅小区等,广泛应用多种场所。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扩充直流充电桩产品。充电桩主要分为交流和直流两种类型,交流充电桩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充电时间较长;直流充电桩设备复杂、投资成本高,能够大幅度缩短充电时间。伴随电池能量密度与包电压等级不断提高,以及电动车用户群体对提高充电速度的核心诉求,大功率直流充电桩成为行业主流发展方向。公司紧跟技术迭代趋势,积极扩充直流充电桩产品,目前共有8种型号,最大功率高达480kW。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止2022年底,公司直流充电桩保有量为1.4万台,同比增长20%,位列行业第八。

积极拓展行业间合作,打造充电互联生态圈。客户方面,公司客户以运营车辆为主,包含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物流车等;线上APP公司合作方面,公司与小桔充电、曹操专车、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均有合作,已经实现互联互通;主机厂合作方面,万马新能源与一汽奥迪、广汽新能源、东风出行、小鹏汽车、威马汽车等车企建立平台合作。公司合作规模持续扩大,放大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构建充电互联生态圈。

(3)充电桩自研自供,外售业务已实现盈利

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整桩自研自供降本提质。公司专缆与新能源板块成立联合研发实验室,自研充电枪,从外观到枪线线缆全部实现自主设计及生产。充电枪线缆采用公司专利技术研发智造,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公司自研自供降低成本,并且质量普遍优于采购产品,实现降本提质。目前,公司部分产品已完成整桩零部件全部自供,功率模块、枪线等完全自研,预计未来将实现全产品线自供。

优化业务结构,充电桩外售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并已实现盈利。充电桩板块前期建设投入较大,自运营业务模式依靠充电服务费盈利,现金流回收较慢,导致新能源板块整体亏损。2017-2022年,充电桩外售收入从0.19亿元增至1.06亿元,CAGR为40.42%。2022年万马新能源充电设备对外销售发出同比增长39.13%,随着充电桩销售量的不断提升,代运营、代运维等业务也逐步扩大。我们预计公司将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充电桩外售规模及比例,持续加速推进现金回流以扭转新能源板块的整体亏损。

3.盛弘股份

公司成立于2007年,2015年完成股份改制,2017年正式登陆创业板上市,自成立以来,公司持续专注于电力电子技术在工业配套电源与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成功完成了由点及面的业务拓展。

公司根据各应用领域的具体需求,开发出能够实现变换和控制电力核心功能的各种产品,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下不同电力形式的需要。公司主营产品为工业配套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和电池化成与检测设备。

公司较早布局欧美充电桩市场,依托特色产品成功开拓B端及C端市场,并成为首批进入BP、壳牌等欧洲头部能源企业充电桩供应商名单的中国厂家。2022年公司充电桩业务开始放量,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同比高增117.02%,预计2023-2025年公司电动汽车充电桩业务收入分别为6.6、9.9、12.9亿元,同比增长55%、50%、30%。

4.附:国内前十充电站运营商

08

核心突破点及未来方向

后“跑马圈地”时代,充电运营商的核心突破点、创新模式及未来发展方向具体有哪些呢?

1.“共建共享”打造轻资产运营模式,缓解前期资金投入压力

考虑到充电桩建设属于重资产、长周期投资,为了缓解前期资金投入压力,部分运营商创新推出“合伙人”模式。运营商通过招募拥有充电站建设所需资源(场地、设备、资金等)的集团或个人共同进行充电站的建设运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益共享。与独立建桩运营相比,合伙人模式可以减少自有资金投资充电场站的比例,由重资产改为轻资产运营,运营商更多专注于充电场站的运营和维护等工作。

2.软硬件升级叠加分时收费策略,充电利用率逐步提升

(1)柔性充电堆解决单桩功率固化问题,灵活分配充电功率,提升设备利用率

柔性充电堆核心优势在于:

解决充电桩单桩功率固化问题:单个充电桩功率固定,无法满足更高功率车型的充电需求,随着快充车型升级,无法“向上兼容”;柔性充电堆是电源集群,可按需分配充电功率,满足更高功率的充电需求。

灵活分配充电功率,提升设备利用率:柔性充电堆可根据车辆BMS下发的充电需求,按需分配充电功率,有利于充电设备工作在最佳负载率范围,提升充电桩的设备利用效率。

显著降低投资成本,不需要重复增加后续投资:对投资者来说,柔性充电堆解决“向上兼容”问题,无需担心前期投资建设的充电桩不匹配后续更高功率车型充电需求,无需重复增加后续投资,显著降低投资成本,提升充电桩建设意愿。

(2)头部运营商功率灵活分配及柔性充电相关技术较为成熟:

以行业龙头运营商特来电为例,其群充电产品将所有功率模块集中在充电箱变中,已可形成最大1600kW的功率池,采用独创的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功率分配方案,实现单模块颗粒度功率调用,在当前公共场站满足多车辆、多功率同等需求情况下,群充设备通过功率共享,提升了模块利用率。

星星充电的“北斗”二代360KW分体式直流充电系统将整桩功率统一管控,单枪最高输出功率达360KW,通过按需分配、整体最优、灵活定制原则,使整体充电效率提升10%,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

(3)分时充电电价收费策略有望调节用户需求,提升充电桩时间利用率

目前主流充电运营商推出分时充电电价收费策略,充电高峰时段电费更高,低谷时段电费更低,用低价策略鼓励用户在低谷时段充电,对充电需求进行跨时间调节。以特来电和星星充电为例(地点选择同上文),峰谷收费价差分别能达到0.5794、0.5502元/kWh,因此,相较于“峰”时,一辆带电50kWh的纯电车在“谷”时充电(从0到充满)可节省约28.97/27.51元。

(4)充电运营商时间利用率各有差异,预计部分头部企业已跨过盈亏平衡点

基于中国充电联盟2023年2月份披露的各运营商充电桩保有量、总功率和充电量数据,测算部分充电运营商的充电时间利用效率。根据我们测算结果来看,小桔充电2月的平均充电时间利用率超过10%,达到11.6%,处于最高水平;头部运营商特来电、星星充电的时间利用率分别为8.4%和9.3%;云快充、南方电网充电时间利用率偏低,分别为5.7%、3.2%。根据前文对充电桩盈利模型的测算,预计头部充电运营商中如特来电、星星充电、小桔充电等今年以来在某些充电需求较为旺盛的月份已跨过盈亏平衡点。

3.光储充一体化系统优势显著,峰谷套利提升充电运营商盈利能力

(1)“光储充”一体化系统优势显著

“光储充”一体化系统是由光伏发电、储能、充电集成一体、互相协调支撑的绿色充电模式,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伏发电,余电由储能设备存储,共同承担供电充电任务。“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

峰谷套利、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电价较低的谷期利用储能装置存储电能,在用电高峰期使用存储好的电能,避免直接大规模使用高价的电网电能,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峰谷电价套利;

减少对电网冲击: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以及超级快充的普及,大功率充电对充电设施的供电容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现有充电网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光储充”系统可利用光伏发电、自发自用,成为对电网的有益补充。

(2)“光储充”系统经济性逐渐显现,未来有望加速推广应用

限制“光储充”系统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因素主要是经济性问题,前期由于电池成本较高、循环性能较差、峰谷价差较小等因素,导致“光储充”系统前期投入大、盈利模式差,因而经济性不高。近年来,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循环次数逐渐提升、电池成本不断下降,叠加分时电价政策的推广提升各地工商业和大工业电价峰谷价差,“光储充”系统的经济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有望得到加速推广。

4.车网互动,有序充电、V2G助力充电运营商向资源聚合商角色蜕变

(1)车网互动

车网互动是指电动汽车通过充电桩与电网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互动,按能量流向可分为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V2G)。

有序充电可以缓解电网压力,实现削峰填谷。根据2019年10月国家电网发布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白皮书2019》中的定义,有序充电是指在配电网、用户、充电桩及电动汽车之间进行的充分的信息交互和分层控制,全面感知配变负荷变化趋势,动态调整充电时间和功率,优化配变负荷运行曲线,实现削峰填谷。这既满足用户充电需求,又提升了配电网设备和发电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电网和发电设备的投资。

(2)V2G技术使电动车具备负荷管理功能

V2G(Vehicle to Grid),指“车辆到电网”,又称双向逆变式充电技术,相当于将电动车动力电池作为一个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满足行驶需求的同时可通过双向充放电桩向电网传输电力。当电网负荷过低时,给电动汽车充电,存储电网电能;当电网负荷过高时,充电运营商通过数字化系统,将电动车动力电池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虚拟电厂,通过V2G充电桩向电网放电,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调节能力,减少电网负荷。

(3)充电运营商是优质的资源聚合商

和工业园区、商业楼宇等负荷侧资源相比,充电行为的调节可以通过有序充电和V2G技术加以实现,因此,电动汽车是一种较为优质的负荷资源,因而服务电动车充电的充电运营商成为天然的负荷资源聚合商。未来,充电运营商有望通过整合零散的电动车负荷资源,按照电力市场需求灵活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辅助服务等,增加盈利来源。

(4)针对不同充电场景灵活调度,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增加盈利空间

通过筛选合适的电动车和充电站类型,充电运营商聚合可调度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需求响应市场、旋转备用市场交易,增加自身盈利空间。一般,用车行为规律、充电需求较大的电动车类型是较为优质的可调控资源,运营商通过优化充电时间和充电量,可以获取较大的盈利弹性。

(5)应用端:2022年支持车网互动充电设备渗透率约10%,市场规模快速发展

根据南方电网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与发展白皮书》(2023)中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支持车网互动的充电设备约53.5万台,占总充电设备的10.3%,其中特来电支持车网互动充电设备数量最多,达到37万台,其次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蔚来等企业;截至2022年,全国车网互动设备累计提供调峰电量约1.8亿千万时,车网互动市场规模正在迅速发展。

09

市场空间

1.充电桩保有量持续提升,车桩比逐渐下降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数量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而不断增加。车桩比是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充电桩保有量之比,是衡量充电桩能否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的指标,车桩比越低,代表充电桩供给更加充分,新能源汽车充电更加便利。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达521万台,车桩比为2.5,较2015年的11.6实现大幅下降。

2.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单车带电量提升,带来充电运营服务市场规模提升

根据GGII数据,2020-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单车电池装机量分别为46.1/47.3/51.4kWh,有显著提升,主要受长续航需求驱动所致。目前,充电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充电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均和充电电量呈正比,因此,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单车带电量的逐步提升,充电运服务收入规模有望得到大幅增长。

3.行业空间:预计到2027年充电运营市场空间达2981亿元,对应2022-27年CAGR达48%

对充电运营行业市场空间进行测算,核心假设条件如下:

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假设2023-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900/1140/1560/2028/2535万辆,增速分别为31%/27%/37%/30%/25%。

2)伴随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渐提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随之增长,假设2023-2027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分别为2010/2889/4068/5596/7331万辆,增速分别为53%/44%/41%/38%/31%。

3)考虑未来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能量密度提升,进而提升单车带电量,根据GGII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单车带电量约47kWh,假设2023年开始每年提升5%。

4)考虑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次数和用户使用频率相关,谨慎假设约一周充电一次,一年充电次数约52次。

5)基于目前行业收费标准,谨慎假设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单价分别为0.8/0.5元/kWh。

基于上述假设,预测到2027年,中国充电运营市场行业空间(电费+服务费)规模达2981亿元,对应2022-2027年CAGR达48%。

10

参考文献

1.安信证券-充电桩行业系列报告(1):国内海外同频共振,政策需求双轮驱动

2.天风证券-电力设备行业:充电运营的经济性路在何方?

3.中信证券-特锐德-300001-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智能充电运营龙头,迎来疫后增长拐点

4.财通证券-特锐德-300001-两大板块共同发力,稳固充电运营商龙头

5.国金证券-盛弘股份-300693-厚积薄发,充电桩、储能业务成长加速

6.国信证券-盛弘股份-300693-半年度业绩预告点评:业绩表现亮眼,储能与充电桩业务齐发力

7.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二):充电运营,迎接后“跑马圈地”时代的曙光

8.中信建投-电力设备行业新型电力系统报告(二):聚能入网,充电桩运营商变身“负荷聚合商”

9.华宝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充电桩迎来加速期,出海认证+渠道+技术构建α壁垒

10.华宝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二):边际盈利改善,充电桩运营商有望迎来黎明前的曙光

11.中信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先进制造&充换电设施观察4:政策引领发展,快充设备、充电运营同步受益

12.光大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2023年4月充电桩月度数据点评:公共桩建设加速,充电量提升打开运营商盈利弹性

13.中信证券-万马股份-002276-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受益高压线缆扩容,引领高分子材料进口替代

14.西部证券-万马股份-002276-首次覆盖报告:电缆绝缘料龙头,高压陆缆海缆绝缘料进口替代有望放量

15.招商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电池与电气系统系列报告(102):欧美充电桩市场快速增长叠加直流快充技术普及,充电桩产业链有望量利齐升

以上相关研报原文可在“慧博智能策略终端”PC版或“慧博投资分析”APP中查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