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云在青天水在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前一句 李翱: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云在青天水在瓶

2024-06-22 01: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穿越两千五百年,寻找儒家14位圣贤》,呈现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立夫讲国学”儒学篇系列课程,带您追寻儒家贤达们的身影。接下来,让我们认识强调文以明道,主张反佛、"复性",开宋明理学先河的第一人李翱。

自动播放

唐朝的文人里面能够称得上思想家的屈指可数: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简称韩李柳刘,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唐朝的中后期,而且他们都与佛教有关系。韩愈是“排佛”,李翱是“融佛”,柳宗元是“赞佛”,刘禹锡是“尊佛”。那个时候真正反佛的人不多。

一、柳宗元、刘禹锡为什么对佛教有好感?

韩李柳刘,这4个人都曾经被贬官,仕途坎坷。不同的是,韩愈几次被贬以后,很快又东山再起,他对人生还没有表现出幻灭感。但是,柳宗元、刘禹锡就没有韩愈那么幸运。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永州。那个地方是我的家乡,原来是很落后的。他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给湖南永州打了一个千年广告。异蛇具体是什么蛇?他也没有直说,估计是当地的“五步蛇”,咬你一口,走几步就死了。但他说“触草木,尽死”,那是文学的夸张,住在山里的人就知道,蛇再毒也不会把草木毒死。永州现在还有柳子庙。熟悉一下柳宗元的生平,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佛教有好感。柳宗元曾经说过:

“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shi,无拘无束)然,不与孔子异道。”

意思是说,佛教(浮屠)确实不能全部否定,如果你真正喜欢它,就会发现佛教与《周易》、《论语》有相通之处,有助于调节人的性情,与孔子的学说并不矛盾。柳宗元还说,那些真正有修行的读书人,不爱官,不卖弄才能,乐山水而悠然自得。他这段话是针对韩愈的。韩愈曾好几次指责柳宗元不该读佛教的书,柳宗元就写了这段话。柳宗元深受佛教的影响,他有一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禅趣诗”。唐朝是诗歌的时代,和尚也做诗,那叫“禅诗。文人受佛教的影响,写带有禅味的诗,那叫“禅趣诗”。柳宗元这首《江雪》很空灵,被评为禅趣诗中的第一名。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它字面上是表达“千万孤独”的情感,但思想境界很高,一切对待都没有了,只剩下白茫茫江雪中的一叶孤舟。这跟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异曲同工。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很大,它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禅与诗歌融为一体,叫“禅诗一味”。佛教对中国人的喝茶也有影响,禅与喝茶融为一体,那叫“禅茶一味”。

再来说说刘禹锡。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官,一贬就是23年。刘禹锡却很豁达,你看他的《陋室铭》,那是一种纯净无染的气度和精神状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也是他写的。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读来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叹。但是,你得把全诗读完,才能品出其中的三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安慰他的朋友白居易的,也是他的自我安慰。一个人被贬在外23年,仍然坚信诗和远方,坚信人生有未来,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刘禹锡为什么如此乐观豁达、宠辱不惊?因为他在佛教中找到了答案。刘禹锡很崇拜一个叫元暠(hao)的高僧,感叹说:

“予策名二十年,百虑而无一得,然后知世所谓道无非畏途,唯出世间法可尽心耳。”

策名就是考上进士,榜上有名。刘禹锡说他考上进士后,一直想为国家出力,但是,20年过去了,碰得头破血流。他在反思,却茫无头绪。正是元暠这位高僧大德,终于让他明白,人生之路险恶可怕,这叫“畏途”。刘禹锡说,只有佛教的“出世间法”才能最好的安顿心灵。

刘禹锡曾经为好几位佛教高僧写过碑文,碑文相当于墓志铭,虽然都是说好话,但那得研究当事人的生平和思想。比如刘禹锡撰写的禅宗六祖慧能的碑文,叫《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那第一碑是谁写的呢?柳宗元。他们两个惺惺相惜,而且都愿意给高僧写碑文,给后人研究佛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关于柳宗元、刘禹锡我们就说这么多。韩愈是“排佛”,柳宗元是“赞佛”,刘禹锡是“尊佛”,这个三个人对佛教的态度反差很大。我们接下来谈李翱,李翱是“融佛”。比较起来,李翱这个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要高一些,比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都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李翱是开宋明理学先河的第一人。

二、李翱是开宋明理学先河的第一人

讲宋明理学必先讲李翱,因为宋明理学针对汉唐经学是一种转向,转向心性之学,李翱就是第一个系统谈心性的哲学家。李翱的思想影响要大于韩愈。比较起来,韩愈文学的光芒盖过了思想的光芒,而李翱是思想的光芒盖过了文学的光芒。李翱的文章写得也很好,但与唐宋八大家相比还是有点差距,所以《古文观止》里面他的文章就选不上了。

李翱虽然也反佛,讲道统,提倡古文运动,但是他与韩愈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韩愈骂佛教,是要废掉佛教;李翱骂佛教,是要超越佛教。后面这一招,恰恰是宋明理学的做法。所以说,李翱是开宋明理学先河的第一人。

但是,儒学要超越佛教,你得先研究佛教,搞清楚佛教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说白了,你得先拜和尚为师,然后想办法超过师傅。不过,文人士大夫未必有闲工夫去研究佛教,李翱与佛教的结缘,应该与他个性有关。他是一个性格特别急躁的人,也明白急躁不好,于是想办法去补救,那叫“缺什么补什么”。

1、李翱是个急性子

李翱比韩愈少6岁,他的性格比韩愈还要耿直,《新唐书》说他:

性刚急,议论无所避。

性格刚强急躁,说话从不顾及别人的面子。你看他的文集,里面有好几篇议论别人的文章,其言辞之激烈,几乎不留余地。即使是对他的老师韩愈,也一点情面都不讲。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李翱的急性子还真对他的命运产生了影响,他也因此和佛教结缘。

李翱年轻的时候做了多年的底层官员,他嫌官小,很不满意。他越想越气,就在中书省谒见宰相李逢吉的时候,当面破口大骂,说宰相的种种不是。这位宰相装作没听见,不与他计较。但是,说出去的话像泼出去的水,李翱很后悔,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觉得自己的行为过于鲁莽,于是自己请求休假。一百天以后,按照制度要把他的官职停了,这个时候,宰相李逢吉上奏举荐他为庐州刺史,相当于做庐州市长,当时的一把手。我们现在看到唐宋时代的中央官员,犯了错误,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你到落后地方去做过县令或者刺史什么的,这是个值得研究的古代官场现象。

李翱做过中央的国子监博士,还有史馆修撰、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等,这些官位确实不大。地方官做过几任刺史,如庐州、郑州、潭州(今长沙)、朗州(今常德)、贵州刺史,后面还做过一个节度使,叫做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管理的区域包括湖北、河南、重庆的一部分,是当地的军政一把手。这是他最后一任,最后在这个节度使任上去世。

李翱在做地方官时,与当地的很多的高僧有交往。根据佛教方面的记载,至少有四五个,比如西堂智藏、药山惟俨、鹅湖大义、紫玉通道、南泉普愿。这些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高僧,还留下几段佳话。其中有两个特别有名的公案:一个叫做“南泉救鹅”,一个叫做“云在青天水在瓶”。

2、“南泉救鹅”

李翱曾拜访过南泉普愿禅师,于是有了这段对话:

李翱直接问大师一个问题:“有个人在玻璃瓶里养了一只鹅,鹅慢慢地长大了,瓶子快要撑不住了,但是养鹅的人既不想打破瓶子,又不想伤鹅,这该怎么办?”南泉禅师并不急着回答。李翱就很急。突然,普愿叫了一声:“李翱!”李翱吓了一跳,立马回答:“在。”禅师说:“不是出来了吗?”

这个公案,理解起来有点难度,一般人看得莫名其妙。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星云大师引了这个例子,标题叫做“作茧自缚”,一语中的。其实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3、“云在青天水在瓶”

第二个公案叫做“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个与药山惟俨禅师有关。李翱在做朗州刺史时,朗州就在常德,那里有个药山寺。有一天特来拜访药山寺的惟俨禅师,可药山没把他当回事,继续跟别人说话。侍者提醒说,太守大人在等您呢。注意,这里的太守和刺史在古人看来是一回事,指当地的最高官员。药山继续装糊涂,不当一回事。李翱心中抱怨,说了句“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你名气虽大,见了面也不过如此嘛。等了好久,药山禅师才突然喊他的名字,李翱马上答应。禅师问:“太守为何贵耳贱目?”太守大人为何重视耳朵、轻视眼睛呢?这都是双关语。李翱这才放下架子,他赶紧向禅师请教:“请问什么是道?”“道”在这里指的是“佛法”,佛法的根本在哪里?药山禅师用手指了指上面的天,又指了指面前的瓶子,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心中多年的迷惑顿时消失,恍然大悟。他为此而写下千古名句: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我们很多人总以为佛法有多么的高深,而禅宗的高僧们却用极其平易的方式告诉你,佛法就在当下,蓝天白云、行云流水都是佛法。

前面提到,李翱25岁的时候在汴州认识了韩愈,拜韩愈为师。其实在此以前,他还跟了一个老师,叫梁肃,而梁肃的老师是天台宗大师湛然。这两个老师对李翱都有影响。李翱批评佛教对国家不利,提倡以儒学为本,与韩愈有关。李翱吸取佛教的优点,与梁肃有关,也跟他多年与禅师打交道有关。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李翱不可能写出他的哲学作品《复性书》。

三、《复性书》说什么?

李翱虽然与高僧的私交很深,但作为世俗的士大夫,他在政治、文化的立场上与佛教是有隔阂的。加上当时的佛教整体上出了问题,李翱作为政府官员,也是心中有数的。李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去佛斋》,说佛教扰乱了圣人的礼教。还写了一篇报告,叫《与本使请停率修寺观钱状》,说佛教:

“惟土木铜铁,周于四海,残害生人,为逋逃之薮(sou)泽。”

批评佛教花费钱财,损耗国家的经济资源;而且出家人多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人跑到庙里去做和尚,影响社会秩序。但是,李翱不像韩愈,没有直接去硬刚佛教,而是以温和的办法,从文化的层面反思,提出超越佛教的心性之道,这就是他写《复性书》的目的。

1、《复性书》的方法其实是釜底抽薪

李翱主张恢复儒家文化的道统,但他说的道统与韩愈有点不同。韩愈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个系统,李翱列的道统人物却是:孔子、颜回、子路、曾子、子思、孟子、公孙丑、万章,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就中断了。韩愈更强调外王,推崇周公文王这些有事功的圣王,而李翱更注重内心修养,推崇颜回、子思、孟子等人。

韩愈把《大学》抬出来,强调《大学》中的“修齐治平”,认为佛教不能治天下。李翱却认为,佛教最厉害的地方,不是修齐治平,而是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所以,李翱抬出《中庸》,把《中庸》的心性论重新发挥一遍,企图用儒家的心性论取代佛教的心性论。他的这套方法叫做“釜底抽薪”,这个思路恰恰是宋明理学的思路。

2、《复性书》的人性论:“性善情惑”

李翱以前,谈人性要么只讲性善,要么只讲性恶,后来有人讲到人的情感问题。比如魏晋玄学提到了“圣人有情而无累于情”,但太简略;韩愈提出了“性三品”与“情三品”,但有点乱。

李翱明确地将人的精神分成了两种:性和情。它们有什么区别?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善的,好人和坏人都有善根,恶是从情而来。这叫“性善情惑”。注意,李翱说情是“惑”的。比如你看到美女帅哥就迷惑了,冲昏了头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李翱说,人性如水,水里混了沙土,不是水本身的问题;人性如火,火里冒烟,不是火本身的问题。喜、怒、哀、惧、爱、恶、欲叫“七情”。尽管人人都有性有情,但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就在于对情的处理。圣人虽有情而未尝有情;普通人会为情所困。所以,区别凡圣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好性与情的纠结。

3、《复性书》的修养方法:“复性明诚”

《复性书》关键在于“复性”。但李翱担心纯粹谈“复性”,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混到一起。于是,借《中庸》的“诚”来说修养。那么,如何处理好性与情的纠结,而成为精神高尚的人?李翱提出分两步走:

第一步,“斋戒其心”,就是纯洁心灵,让心灵不受外界干扰。

第二步,“动静皆离,寂然不动”。一个人要不为情所困是很难的。比如别人伤害了你,你会生气。即使一个人独处,也会思绪纷纷。李翱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寂然不动的状态,这就是至诚,回到了人的本然状态。

四、《复性书》有“山寨”的痕迹

《宋高僧传》里有一篇《惟俨传》,上面说,李翱把他的《复性书》交给韩愈看,韩愈看着看着脸色就变了,他说了一句丧气的话:“吾道萎迟,翱且逃矣。”意思是,我们儒家没希望了,李翱被和尚俘虏了。宋朝的朱熹也说,李翱的《复性书》是“明佛理不引佛书”,骨子里面还是佛教的东西。还有一位宋朝的思想家叶适也说:

“此吾儒所未尝言,非自佛发之乎?”

叶适认为李翱这一套东西儒家从来就没有说过,其实就是佛教的思想的翻版。看来,李翱的复性说没有得到儒家方面的好评。

我们今天看来,《复性书》在表面上发挥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主张复性明诚,实际上混合了魏晋玄学、天台宗、禅宗的一些思想。本来,《中庸》的“诚”就是不自欺,是慎独,哪里像李翱说的那么复杂?李翱的复性思想除了来自儒家的《中庸》、《易传》,实际上还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自于天台宗。梁肃是天台宗的俗家弟子,天台宗有“性具善恶”的看法,说人性同时具备善和恶,他们是不可分的,李翱的“性善情惑”,与“性具善恶”是同一种思路。

第二个来自于禅宗。《坛经》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还有三无: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是“念而不念”,无相是“于相而离相”。李翱的“动静皆离,寂然不动”与这个比较接近。

第三个来自玄学。李翱的“斋戒其心”,与《庄子》的“心斋”、“坐忘”接近,他的“圣人虽有情而未尝有情”是玄学家早就说过的原话。

尽管如此,我认为李翱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韩愈、朱熹、还有叶适等人,他们都是用严格的儒家“道统”标准来裁决,他们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在他们看来,原来李翱做了个“山寨”版的《复性书》,不值得炫耀。但我们知道,佛教还有玄学对人性、人心的研究远比儒家要深刻,佛教都看破了红尘,站得比你高,你儒家怎么去超越它?儒家在世俗的政治、伦理道德方面有绝对优势,但在心灵修养层面跟佛教还是差一个层次。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柳宗元、刘禹锡“赞佛”、“尊佛”的原因。儒家的优势在生存论,佛教的优势在境界论。李翱写《复性书》,就是想在境界论上学习佛教,超越佛教,他是在“融佛”,把佛教那套有用的思想融进儒家里来,但正统的儒家们一点也不满意。问题在于,后来的宋明理学家就能做得让大家满意吗?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讨论,下一次我们讲周敦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