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人游临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邦东茶业 临沧人游临沧

临沧人游临沧

2023-12-13 0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里未来可期。随着墨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中缅新通道海公铁联运枢纽形成,邦东成为临翔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东大门,临沧茶文化将由这里走向世界,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一幅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澜沧江畔徐徐展开。

昔归地处临翔区海拔3429米的省级自然保护区邦东大雪山东麓,澜沧江西岸。属典型的低纬度、低海拔、高温、高湿地 峡谷地带。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昔归茶味强、浓香、回甘的个性特点。

来自邦东大雪山东南坡下沉的冷空气与澜沧江抬升的暖湿气流在昔归忙麓山形成浓厚的夜晨积雨云和丰富降雨量,九点之前,浓密的云海笼罩昔归忙麓诸山,故昔归又称“藏在云里的秘境”。阳光穿过云海,散射到茶树上,减少了叶面蒸腾,有利于保持茶树的持嫩性。另外,山地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同化作用强,夜晚温度低、代谢作用弱,从而提高了茶叶体内养分的积累,提高茶树芳香物质、多酚类、氨基酸等成份的含量,也就提高了茶叶品质。加之昔归土壤属于矿物质含量较高的酸性赤红壤,山体岩石密布,完全符合“上着生烂石”的地质环境,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茶树生长的“天堂”,也造就了昔归茶味强、浓香、回甘的个性特点。在《临沧县志》记述中,对昔归茶的评价最为突出,“较名贵的初制青茶是忙麓茶和晓光山茶,忙麓茶产于邦东乡忙麓村,茶水的浓度高,清澈,经久耐泡,饮后爽口回味”。

据考证,公元前1066年,临翔最早的人类濮人就开始在邦东种茶。在邦东乡政府东北7千米、海拔1230米处的“老邦东新石器遗址”和邦东乡政府东28.7千米的澜沧江边、海拔810米处的“昔归新石器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锛、石锤等石器,炭屑、陶片、陶罐等器物,两处遗址是濮人在邦东生活、种茶的有力佐证,昔归茶文化历史悠久。

昔归遗址位于临翔区邦东乡邦东村委会昔归组大银铺南约500米的澜沧江边二级台地上,2002年 9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澜沧江糯扎渡电站回水淹没区的文物考古调查中发现。文化堆积层厚1.5-2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采集器物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锛、石斧等41件,多为双肩石斧,属新石器时代满怀文化类型。昔归遗址为研究临翔区早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依据。 2003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糯扎渡电站即将截流蓄水,2008至2009年,由省考古所主持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回填。发掘面积为3000平方米。

新地梁子遗址位于临沧市邦东乡昔归村北,澜沧江与麻利河交汇处的台地上,2016年5月至7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临沧市文物管理所、临翔区文物管理所等对该项目建设用地涉及的新地梁子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 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出土较多瓷片、钢钱、少量陶片及大量石制品,编号小件共计220件。铜钱以清晚期“咸丰通宝”、 “光绪通宝”等为主。石制品为此次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文化遗物,以打制双肩石斧为大宗,打制双肩石斧为洲 沧江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典型的器物,均本地取材,利用澜沧江边的砾石打出大石片,再修整出柄部和肩部,刃部多未磨制,呈徽弧刃状的双肩石斧。此外,还有较多打制条形石斧、尖状器、砍砸器及少 量砺石、网坠等。

该遗址为澜沧江沿岸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早期遗址,通过对该遗址的掘,不仅增添了澜沧江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研究的新材料,为研究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状况、聚落分布、社会结构及人群迁徙与交流等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途经昔归,东入滇中,西出缅甸,北上西藏,南下湄公的盐茶古道历史悠久,因其地处澜沧江中段连接东西两岸的盐茶古道,昔归古渡曾开设多家盐茶商号。

茶马古道南道,缅宁(临翔)至景东的驿道,经丙兔、五台坡、璋珍、邦包,到邦东街,过澜沧江嘎里古渡入景东。邦东境内沿途有邦东古镇遗址、嘎里古渡遗址等古迹,虽然山川险阻、行旅艰难,交通运输仅靠人背马驮,但内外贸易均备,国外运至缅甸腊戌、仰光,省内到云县、耿马、景谷、墨江、昆明等地。马帮商贾络绎不绝、盛极一时,林间驿道驼铃声声,江边客栈人欢马啸。位于忙麓山脚的嘎里古渡成为缅宁至景东、云州至景东两条古驿道在邦东古镇交汇后过澜沧江的交通要塞,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缅宁县志》记载:“澜沧江上渡,既本县之嘎里渡。距城东140里,为通景东要津,设船以渡。”清光绪、宣统年间,县内外,省外客商在此开设多家茶号、盐号。民国时期,邑人(同乡,下同)杨来卿、邱月楼设长兴号,景东人苏三宝设允丰号,邑人邱岐山、嵩玉三设同庆号,景东人王义贵设义兴号,先后在嘎里渡经营以盐茶为大宗的水上营运,是当时两地货运的重要通道。1986年改设昔归渡。诗云:一水过山川,缅宁几道弯。大清开摆渡,嘎里造商船。盐号沧江过,茶商古道穿。如归于老店,笑傲在险滩。由此可见昔归当年之兴盛。

邦东黑大叶茶是云南省地方标准品种中的独有良种,是临翔区和临沧市古今茶叶种植的主要品种之一,昔归茶是邦东黑大叶茶的珍品。

邦东乡是世界大叶种茶原生地,早在大叶茶驯化种植之前就有大量的野生茶,邦东大雪山目前仍保存有成林成片的古茶树群落。邦东大雪山野生茶有红花油茶、红山茶、小红花茶、小白花油茶、大叶茶、小叶茶、牛皮茶、小山茶、老苦茶等10余种。现在的邦东茶有野生、驯化、引进三类。驯化种植的黑大叶茶古茶园在曼岗村一带最多,邦东村、邦包村、和平村、璋珍村均有分布。据《缅宁县志》记载:“本县气候土质最宜种茶,自前清宣统元年,由署通判房星东向省购颁茶籽,分发各乡栽种,当时成活者已数十万株。”1982年国家农科院茶科所,云南省茶科所到临沧县帮助调查茶叶品种资源,证实临沧茶叶品种均属云南大叶种群体,邦东乡大叶茶被国家茶科所列为优良品种。1987年12月,由云南省标准化研究所提出,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负责起草,邦东乡曼岗村云南大叶茶群体,被云南省标准计量局批准为云南省地方标准茶树地方品种:邦东黑大叶茶DB/5300 B35009—87,其植株性状为乔木型,主干明显,树势高大,树姿半开展,分枝密,叶片形态为叶阔椭圆形,颜色较深,抗寒性较强,产量高。

“团茶”是昔归茶传承千年的传统紧压茶,它既寓团圆、圆满、吉祥之意,又便于储存、携带,利于生茶后发酵,昔归团茶制作工艺已被确定为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族是昔归的世居民族,昔归,在傣语里面的意思是“搓麻绳的地方”。昔归儿女在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礼尚往来、婚丧嫁娶、祭祀和宗教活动中,茶叶成了不可缺少的信物和供品。“团茶”是昔归茶传承千年的传统紧压茶,它既寓团圆、圆满、吉祥之意,又便于储存、携带,利于生茶后发酵,2015年昔归团茶制作技艺被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关于昔归团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明朝后期,博尚镇商贾大户永和康家少爷康茗和何家女儿何清相知相爱,一日,康茗随马帮去普洱贩茶买盐,康茗久去未归,何清沿古道问寻至澜沧江嘎里渡口,因江水暴涨,未能过江寻找。多方打听,有人说康茗被抓了壮丁,有人说康茗路上害病而亡,何清一律不信,干脆在忙麓山住下,种茶为生,为了便于存放、售卖,何小姐把茶做成团状,寓意团圆。五年过去了,康茗归来,久寻不见心上人,伤心之余,在寺院出家为僧,寺院佛爷酷爱饮茶,差使康茗外出化茶(佛教中把化缘得来的茶叫“化茶”),偶然间化到昔归忙麓“团茶”,寺院佛爷喝了赞不绝口,康茗遂慕名到昔归化缘,与何清相逢,两人回到博尚,将“团茶”供奉佛堂,主持尽解其意,禅允康茗还俗,康茗、何清有情人终成眷属。

知闻书里东坡墨,故恋茗中忙麓团。茶因民生而用,因文化而兴,因经济而盛。邦东乡始终把茶叶这一大自然馈赠之宝作为兴乡富民的重要产业,持之以恒抓落实,在振兴茶产业道路上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在茶叶科技、文化、品牌、市场上下功夫,实现了组织强、文化活、产业兴、村民富的目标。随着途经昔归的滇缅国际大通道的贯通,昔归告别了山水险阻,经过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昔归踏上繁荣茶业的新征程,创造了茶业发展的新时代。时代选择了昔归,昔归必将承载起引领、带动临沧茶业大发展的历史重任。今日忙麓,迎来四方宾客。明日昔归,必将再创辉煌。

资料来源: 茶韵邦东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恒春临沧”

扫码关注了解更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