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省永善县历史人物介绍图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2024-07-11 21: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关于7.1级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的讨论

 第一考察队认为极震区长轴方向为北西向,第二考察队则认为是北东向。对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第二考察队到达震区较晚,对强余震造成的叠加破坏难以区分;两队对发震断层的认识不同;两队评定烈度的主要依据各有侧重等,尤其前两个因素影响较大。因第二考察队是6月28日开始考察的,而6月15日在震中东北方向,原一队报告中评为Ⅶ度点的蒿芝坝一带先后发生两次5级以上强余震,最大震级为5.7级,造成主震与强余震的叠加破坏,两者又很难分开。因此二队报告将蒿芝坝烈度评为Ⅷ度。更应指出的是,二队报告中Ⅸ度区的东北部,没有Ⅸ度破坏的控制点。加之他们认为北东向断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因此该报告将极震区长轴定为北东向,权衡两队资料,我们认为一队报告中的等震线是较为恰当的。

(二)7.1级地震双向共轭破裂特征

 前已多次提到,一、二队报告对大关7.1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我们在研究了有关震区地质构造、主震、余震、宏观烈度、震源机制和形变场特征之后,认为大关7.1级地震是完整块体内双向共轭破裂的结果。

 1.在震区地质背景一节中已经指出,震中区没有明显的地表断层,震区为一完整块体,两支考察队提出的北西向或北东向发震断层均属推测,且无深部资料证实。

 2.主震:从图6和表3可以看出,7个可定参数的震源点,破裂持续时间为62秒,在开始数秒内发生了能量不超过5级的数次较小破裂(P1、P4、P6三点),且它们大致分布在走向近北东的带内。  自震源点A以后的60秒内,又发生了4次能量可达7级的大破裂 (A、B、C,D四点),除D点外它们均大致分布在一个北西向的带内,使大关7.1级主震表现出一次双向共轭破裂过程。

 3.余震:从图7看出,余震活动有一个由北西转向北东的发展过程。图7(b)为5月11日主震后至6月5日4.9级余震前M≥3.0级余震震中分布,在主震后25天内,余震活动的优势方向为北西向(北西23°),尤以主震后10天最为清楚,且这10天内发生的几次4级以上余震震源机制结果(表4中编号1―4)也与主震的极其相似。一般认为主震后不久的余震分布方向可能代表了主破裂方向。

 6月5日4.9级余震之后到6月15日5.7级最大余震发生止, 余震活动突然转为北东 40°方向上,两次5级以上余震发生在余震北东带的东北端[图7(c)],6月15日到7月8日,5.7级余震的次级余震仍在北东带内活动[图7(d)]。 7月9日到7月30日,余震活动跳到北东带的西南端即主震的西南端,7月10日发生一次5级余震;1975年3月8日在余震活动的北东带的东北端又发生一次5.2级晚期余震。从1974年7月9日以后余震活动是在余震活动的北东带上两头跳,但总体方向仍在北东向上。余震活动的方向转换过程跟由10个破裂点组成的主破裂过程和分布方向均极相似。

 4.第一考察队给出的7.1级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西35°。宏观考察中未发现原生地裂缝。

 5.从震源机制解和震后立即进行的微波测距复测结果,得到这次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两个节面为:

节面    走向    倾向    倾角

Ⅰ    57°    NW      81°

Ⅱ      328°   NE      86°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关7.1级地震是一完整块体在近东西向区域应力作用下,产生双向共轭破裂的结果,主破裂方向为北四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