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转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的民族文化及其如何创新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转型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转型

2024-07-14 02: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转型

——以纳西族为例

主讲:郭大烈

(一)

2004年11月5日,原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云南民族学会会长郭大烈研究员应邀到民族文学所,以《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转型》为题,同与会的研究人员就纳西族文化的转型问题做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

(二)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民族文学所,我和文学所的几位所长相处都非常融洽。郭家骥所长和我相处了20多年,他本人十分重视田野调查和学习,曾经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学术功底十分深厚。我本人是纳西族,研究纳西族的时间比较长。我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的时候,中央民院的纳西族学者周汝诚先生曾将方国瑜教授1944年写的《麼些民族考》借给我,我开始学习纳西族的历史文化。纳西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今天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清纳西族文化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我先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讲起。”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的重要概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但这种自觉是历史实践中早已存在,由此也可揭示一些民族历史发展奥秘,我们以纳西族为例来进行分析。

一、纳西族为什么能在川滇交界的横断山脉夹缝中、在周围强大的民族之林中生存延续

纳西族在《华阳国志》和《三国志》中被明确地记载为“摩沙夷”。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纳西族现今人口30.88万人,居住在云南有29.55万人,占云南总人口的0.7%,丽江市有23万人,其中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12万人,古城区有8万人,宁蒗有2万人,永胜有9000多人,华坪有一些,中甸、维西、德钦有4.5万人,其中维西有1.5万人,纳西族在昆明市有8252人,是昆明市非土著的第一大民族。纳西族还散居在全国700多个县市,妇女外流的比较多。纳西族妇女十分勤劳,《民族团结》杂志曾登载过《远嫁绍兴的纳西女》,文章反映了80年代初期,很多浙江人到丽江做生意,纳西族妇女远嫁绍兴并在异乡发展生产的情况。

纳西族的生存环境是滇、川、藏三江并流峡谷地带,山川阻隔,气候寒冷,一般海拔在2400-2600米左右,很多地方不产稻谷,交通也很闭塞,过去丽江到昆明要走18天,中途强盗土匪出没,一般人少不敢单独前往。现在四川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到木里县城要走10天,到永宁要走4天,到丽江奉科要走2天,到中甸洛吉要走12个小时,中间还要翻越3900米高的大山。

纳西族周围有藏族(541.6万人)、彝族(776.23万人)、白族(185.81万人)、傈僳族(63.49万人),还有人口众多的汉族,与纳西族共居的还有普米族、苗族、傣族、回族等许多民族。数千年来,纳西族能在大民族的夹缝中生存下来而不被同化,十分不易。

纵观历史也是如此,唐朝时纳西族在处在南边南诏、西边吐蕃、北边唐王朝三大势力夹缝中回旋,它的向背也直接影响到三大势力平衡,特别是南诏把纳西(“磨些”)族视为卧榻边的老虎,千方百计要除掉它。公元738年,南诏并吞了位于今宾川县境内的越析诏,把纳西族赶到金沙江以北。794年,南诏破吐蕃军于铁桥城后,又把纳西族万户迁移到滇中地区。但纳西族主体仍在金沙江流域,宋朝仍与大理政权相始终。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曾活跃在北方的大舞台上,20世纪60年代初,翦伯赞曾写过《内蒙古访古》,当年他应内蒙古政府的邀请到呼伦贝尔考察,文章中说呼伦贝尔是各个游牧民族的后台,在那里梳妆打扮,尔后来到内蒙古草原表演,堪称威武雄壮,结果匆匆西去,成为历史过客。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也是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的产物。匈奴曾与两汉抗衡,鲜卑曾建立北魏(386-534),羯人石勒建立后赵(319-351)据有北方大部分领土,与东晋抗衡。继后赵氐人建立前秦(352-394),其国君苻坚统一北方后发兵90万打东晋,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契丹建立辽王朝(947-1125)历时178年,实行“一国两制”。党项建立西夏王朝(1037-1227)共190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四次,死不瞑目,遗言要对其屠城杀尽。女真建立金朝(1115-1234)共120年,把宋朝的两个皇帝掳走。南宋岳飞抗金,填写《满江红》,发誓“壮志饥餐胡虏内,笑谈渴饮匈奴血”。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叱咤风云的这些民族所建立的王朝亡了,民族主体也不见了。而纳西族历尽两千年仍自立与西南民族之林,为什么?

总结起来,它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一)亲近大自然,善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视为人类的同父异母的兄弟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纳西族既不臣服于自然,战战兢兢,敬畏天神,也不凭空自擂,超越自然,而是乐观地在大自然中生活,向大自然索取自己生活的资料,即使终老病死,视为“白鹿归雪山”、“天鹅归大海”,生者为死者唱的挽歌或奏的古乐平和而安详,咏叹性地告别。

东巴文化核心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纳西族在魏晋时期已经从事定居农业,保持生态,安居乐业是其根本。

(二)和合共居,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和”才能生存

在处理民族内部人和人的关系上,纳西族具有众多因素在相互联结基础上协调的亲和性,他们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强调万物有“出处来历”,彼此相对立的矛盾(事物),又在同一世界中,又相互依存,彼此都有应有的地位,扮演相应的角色,凡事强调“多商量”,并有一群度量测算师、占卜师、智者策划,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应当产生的矛盾。

(三)善于处理民族关系,与周围的民族友好通婚

纳西族东巴经中把藏、白等族视为一母所生兄弟,木氏土司娶妻嫁女有许多是周边的民族,这种政治联姻也有利于民族团结,丽江坝子纳西族往往也有许多山区“客爸”(老主顾),世代友好。

(四)在与中央王朝政府关系,主动接受统治

亲自曾到丽江考察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木氏(纳西族)土司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盖大兵临则俯首受绁,师返则夜郎自雄,故世代无大兵燹。且产矿独盛,宜其富冠诸土郡云”(《徐霞客游记》)。

1999年5月2日,江泽民书记游览木府,看到大门口的对联:“凤诏每来红日近,羽书不到白云闲”(土司木泰诗句)。他听取木氏土司与明王朝亲密关系的介绍,亲自记笔记,并对丽江领导说:“你们木老爷,当时的木氏土司太聪明了,他懂得生存的哲学,讲政治,假如他不这样的话会被吃掉。木氏土司很聪明,从正面就保护了民族的生存。”这方面,丽江木氏土司起了很大作用,它经历元、明、清三朝传位22代470年,给予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空间和时间。

纳西族首领1253年迎接忽必烈,1382年迎接明军,1659年又迎接清军,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地方也“世代无大兵燹”。纳西族的知识分子多,信息灵通,知道以弱小的军队抗击中央王朝是“以卵击石”,甚至1936年红二方面军在贺龙的率领下进入丽江地区的时候,纳西族群众纷纷欢迎,红军也打开牢门,释放囚徒,焚烧碉楼,红军也顺利通过纳西族地区。

(五)纳西族也能顺应潮流,社会转型较快

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归流,木氏470年统治(超过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时期)的结束,也是和平进行,没有象其他地区诉诸武力。木氏土司整合纳西族力量,积极开挖矿藏,发展经济,使纳西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解放后民主改革等激烈的社会变革、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在纳西族地区相对平缓得多,许多“红头文件”容易贯彻。纳西族地区还保留了毛主席塑像,现在已经成为文物。纳西族人口比例下降,与当地计划生育政策贯彻落实得好有很大关系。

当然,这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民主改革中本已经离土离乡的手工业者又回到农村,皮革、铜手工等优势就丧失了。

二、纳西族文化为什么能在强势外来文化千百年冲击并未失去自己文化核心特征

纳西族文化也有特殊的地位,唐代,纳西族地区既是吐蕃、南诏和唐王朝逐鹿之地,又是文化交流平台,明代又是藏族文化南传,云南内地汉文化北传的交汇地。纳西族文化也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从宗教学来说,东巴教正处于自发多神教向人为一神教过渡中;从文字学来说,东巴字正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中;从语言学来说,纳西语正在羌语支与彝语支分界点上,具有双向相似性;从现实来说,纳西族木氏土司热衷于学习汉文化,从明代以来,成为开放的民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其特殊的地位,近百年来,参加研究和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著述也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成为无可争执的研究热点之一。

反观历史,中国历史上许多强大的民族的文化有的消失得比较快,北魏孝文帝在位28年(471-499年),他把都城从平城(大同)迁到洛阳,强制在全国推进鲜卑族汉化进程,说汉话、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完全抛弃本民族传统文化,这样鲜卑人很快同化于汉族,文化也没有了。50多年(557年)后立国171年的北魏(后分为东西魏)也灭亡了。满族统一中国260余年,传位10代,但至今能够说满语的不到100人,基本上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特征。纳西族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不是取代自己的文化,也能宽容地接受外来宗教。

纳西族在顺应历史发展中却一直能保存自己的文化,同时纳西族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本民族文化体系,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整体,包括生产生活方式、上层建筑、知识体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其他能力及行为准则。纳西族文化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特征:

(一)热衷于学习汉民族等的先进文化,并未失去自己传统的古老的东巴文化

纳西族自元代以来全面接受汉文化,明代木氏土司热衷于学习汉文化,并到达相当的造诣。《明史•土司传》称:“云南诸土官中,知诗书好礼守义,以木氏为首。”木氏22代土司中有6代诗文传世,同时,作为纳西族的“智者”—东巴,用2100多个象形文字书写了1400多卷古籍,系统全面地把先民创造的文化传承下来,至今不衰。

(二)有相对传统的、影响民族社会行为的心理素质

这些包括体现纳西族内在力量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自识性和民族意识;热爱家乡和祖国的链环构成的内向亲和力、凝聚力。

(三)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收并蓄、信而不笃的态度

由云南内地北传的道教和汉传佛教、以及由西藏往南传的藏传佛教,都在丽江交汇,但他们逐步转向世俗的民间文化而存留。在一些场合,东巴和喇嘛同时做法事,并行不悖。甚至近代基督教可以在城中建教堂,虽信徒不多,但也未排斥。

(四)逐步建立了本民族的中心城市—丽江古城,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场

自元以来,经过纳西族木氏土司22代470年的经营,形成了开放而独具特色的、纳西族同胞聚居的活生生的古城,它也是纳西族文化的传承场,公园中有古乐,四方街有民间歌舞。因而,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2200多座县城,仅有山西平遥和丽江被列入“名录”,在中国广大的民族地区,也仅此一座。更重要的是成为“天雨流芳”—文化人才辈出的摇篮,清代出现了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60人,50多人有文集传世。近代出现了许多作家和留学生。当代出现了5个大学校长,30个博士和3000多个教授。

(五)在处理本民族和外来文化关系上,不是简单的取代或拒绝,而是善于从总体上吸收融合,重组新的文化系统,既有较表层的形式上的吸收融合,又有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吸收融合,这种定向性的进化,有不断调整自己心态以适应新环境的功能,造成了该民族近两千年自立于民族之林而不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内力。

(六)不断进行文化转型,开始形成文化生产力。

这方面纳西族也有较高的创造性,比如纳西族东巴教是一种民族宗教,它不属于五大宗教,也没有法定地位,但却是纳西族文化的载体。为了宏扬其文化,80年代初,纳西族“智者”们把它变成了东巴文化,这不仅是名称上的转变,内涵也改变了,从而带来很大的传承空间,有个美国学者说“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是从宗教到文化的转型。还有道教洞经音乐,原来是宗教娱神科仪音乐,50年代变成了“丽江洞经音乐”,80年代又变成了“纳西古乐”,现在成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品牌。据说丽江70%的产业与文化有关,文化从文化力走向文化生产力。

三、纳西文化未来展望

纳西族传统文化已经发展了近2000年,以后能否持续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因为:

1、纳西族文化是世代继承相传的活态文化。

纳西族文化经历2000年的坎坷,一直没有丧失核心部分,到现在仍是活生生的大众文化。

2、纳西族文化具有内在联系的文化体系。

这是一个由内在的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的文化体系,包括:

——由价值观、文化精神、心理素质等构成的民族文化观念层;

——由语言文字、经济生活、文化发展、民族共存共荣等构成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层;

——由文化传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民族行为文化层。

此外,还有反映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宗教、体育、文艺、民族等体系,反映了纳西族丰富多彩的社会形态。

3、纳西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产力”。

纳西族地区由非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中,仍可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求文明保证和文化支撑,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物质消费的从简惜物美德、生活方式、人与人相处的“合和”平等准则,寻求安居乐业的精神境界。

鉴于此,她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和“建立民族文化大省”中仍会成为重要元素之一。

四、纳西族文化面临的危机

近50年来中国剧烈的政治变革和全球一体化各方面的冲击,使纳西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地位面临消失的境地,如:

1、语言:在丽江古城中纳西族小学生只有10%的学生会说纳西话,30%的学生会听,70%的学生不会说不会听了。估计如此下去,50年后丽江古城中不会有人说纳西话了。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一旦失去主体居民语言,将会失色。

2、文字:纳西族至今保留了古老的象形文字2000多个,用于宗教祭祀和日常记事,但这种文字书写的古籍不是一字一义,而是提示性和符号,必须从小学习记忆,而现在掌握这种文字的和古籍的约100左右,其中精通的不到10人。

3、宗教:纳传佛教(喇嘛教)寺庙虽然还有5座,但教徒很少,不到10人,东巴教更是失去了传统意义宗教特征,很多仪式成为了游客服务的文化项目了。

4、服饰:古城中只有少数老年妇女平常穿自己的民族服饰。

5、建筑:除古城保护区外,许多城镇建设抛弃了原有风光。

6、歌舞:许多年轻人不再会唱自己的传统民歌,失去了民众自娱特色。

此外,同许多西部民族一样,纳西族也面临性别比例失衡、黄、毒品、艾滋病、性病蔓延、生态恶化、农民边缘化、电站建设移民等问题。

五、余论:文化自觉面临新的挑战是十分重要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城市化、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正在加快。党中央号召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文化上,针对西方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亨廷顿)和文化霸权主义(布什于2002年提出:“美国的价值观普遍适用于全球,包括伊斯兰国家。”),我们主张文化多元化,保护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对此费孝通也说:“各美其美: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美人之美:对别的民族觉得美的东西也觉得美;美美与共:能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 存在,进而赞赏它,创造共同的价值标准。文化上要求存异求同,和而不同。文化是民族最显著的特征,民族平等重要的是文化平等。

(三)

“首先感谢郭老师精彩的报告,这是一个族体研究的范例性的、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听了报告后,可较清楚地了解纳西族最核心的文化特征。报告给我们提供了纳西族在各种历史关头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社会的转型,在各种民族势力的夹缝中成功地周旋,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今天纳西族又面临着比以往任何一次历史转型更为严峻的历史挑战和社会转型,我相信纳西族也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完成转型的。”郭家骥老师说。

“你如何看待纳西族的‘殉情’?”石高峰老师问。

“全国15-26岁的人口中,每年有20多万人自杀。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泸沽湖地区没有殉情发生,但是过去丽江地区比较突出。这个与文学作品的渲染有关,纳西族对殉情的态度比较宽容,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郭大烈研究员答。

“纳西族贯彻政策比较好,有时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比如,大炼钢铁的时候,连门扣都拆下来炼掉,如果上级的政策是失误的,对纳西族的负面影响就会很大,对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还有土改的时候,很多出去外面做生意的商人,一听家里要分田地,马上又回到丽江,放弃了原有的事业。对这个现象郭老师怎么看?”李旭老师问。

“王连芳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云南的少数民族能主动保护自己的权益,生活会好一些’,纳西族因为是一个弱小的民族,所以行为是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郭大烈研究员答。

“纳西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比较多,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赵乃骞老师问。

“纳西族通婚不受限制,有约20%的家庭是多民族的。”郭大烈研究员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