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江尾:养一方幽兰 圆百姓致富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江尾镇 韶关江尾:养一方幽兰 圆百姓致富梦

韶关江尾:养一方幽兰 圆百姓致富梦

2024-07-01 07: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位于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的巨扬园艺场。

  初秋九月,经历三个月高温后,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的兰花销售很快就要迎来旺季。

  在江尾镇长达16公里的“仙鹤兰花长廊”两旁,种植大棚在田间依次排开。沿着245省道公路前进,数辆运载着兰花的货车穿镇而过,奔赴省内、福建、江苏等全国各地的花卉市场。

  “大家都在冲刺中秋节旺季。”9月7日下午,在各个兰花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正忙着打包出货,全好兰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永红说,随着兰花市场前景看好,今年江尾的兰花根本不愁销路,客户订货比往年早了两个月,很多农户的货都已被预定了。

  江尾镇是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近年来,江尾镇不断延伸兰花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径。2016年,江尾镇实现生产总值9.89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0882元,蓬勃发展的兰花产业,圆了无数百姓的致富梦。

  搭上兰花产业快车

  在中园兰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控温大棚里,伴随着轻快柔美的音乐,一株株兰花在恒温控温的智能温室里花开正好。

  “所有设备都是自动化,工人只需要施肥和打虫,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公司负责人陈科夫今年49岁,是江尾镇仙北村人,从事兰花行业已有20多年。

  近年来,江尾大力发展兰花产业,看中商机的陈科夫,于前年和妹妹一块回家乡创业。去年陈科夫开始着手建设种植基地。

  陈科夫说,平均下来每亩地成本将近100万元,得益于政府的贴息政策,他才能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建成生产基地。

  2011年到2016年,江尾镇原有兰花企业和专业户从120多户增至200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3家增至70家,周边75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超1.5万元。

  在众多江尾兰花种植户眼中,江尾兰花产业之所以在短期内飞速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

  几年来,江尾镇通过重点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社员”等生产经营模式,从技术、资金、农资、种苗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兰花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梦”。

  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

  江尾镇与兰花结缘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通过台商带动,培养本地专业户,江尾镇兰花产业飞速发展。

  不过,仅仅依靠生产、销售传统模式,兰花产业难以持续发展。延伸兰花产业价值链、提高整体种植水平,是激发兰花产业活力的关键。为此,江尾镇开启了全面发展兰花产业的探索。

  转变的第一步,从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开始。2011年,韶关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在江尾镇正式挂牌,打造集生态农业种植、高新技术研发、特色农产品展示和开发、农业物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平台。

  从2013年开始,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加速调整兰花产品结构,引进组培育苗企业,研发新品。

  9月7日,在江尾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巨扬园艺场的兰花组培室里,品种不一的兰花种苗在“植物工厂”的流水线上进行大规模 “克隆”,数以万计的玻璃瓶整齐地摆放在多层架子上,里面有的放着细小的嫩芽,有的养着幼小的植株。在组培基车间内,女工熟练地把兰花嫩芽切成细小块状,放入玻璃瓶,接种到培养基上。

  “一个优秀母本只要性状良好,就可以无限繁殖下去。”巨扬园艺场场长李凯介绍,嫩芽接种到培养基后,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生长,可以不断分裂长出新的叶片。这一无性繁殖组培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种源采集方式,使兰花种苗可以快速繁育,由此实现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通过组培实验室生物基因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为兰花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苗,还有利于研发兰花新品种。

  对此,从事兰花行业已有17年的李凯深有感触。他说,以往种苗都是从福建、云南、上海等地引进,成本较高,2016年,基地成立了组培实验室,改变了基地种苗从外地采购的历史。

  如今,江尾镇已经拥有9家组培育苗技术企业,建有9间组培实验室,覆盖从组织培养至成品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此外,通过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农科院、全好兰花专业合作社等进行技术合作,新品种研发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以前,我们的兰花种苗都是从外面进口。如今有了育苗组培企业,不仅不用进口,还做起出口生意。”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管委会主任李金桓说。

  依靠创新,传统农业转变成了现代农业。目前,江尾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兰花远销全国各地。2016年,江尾镇兰花产业年产值超过8亿元,当地培育出来的“北江荷”“仙鹤锦”“九仙牡丹”等已成为兰花中的精品。

  构建兰花产业生态圈

  “我们这有现成的兰花展,可以直观地感受兰花文化,吸引了很多来江尾旅游的散客。”德芳兰园负责人刘芳说,前面是门店展示厅,陈列着各式各样已经组盆的兰花,后面是种植基地,供前来游玩的散客挑选,这种“前厅后场”模式,为公司带来不少客源。

  在江尾特色产业助农增收上,乡村旅游亦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江尾镇一方面依托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科研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区;另一方面则由政府引导,统一规划,打造有客家田园特色的农家乐、农庄等地方特色的风景线。

  2013年以来,江尾镇引导一批兰花展示厅和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建设,镇政府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并筛选出10家靠近兰花长廊两旁,实力较雄厚、规模较大的兰场作为扶助对象。

  同时,江尾新增仁川社学等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农家乐接待站,支持民营企业启动热水温泉度假区项目建设,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江尾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

  “兰花小镇处于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范围,未来能便捷连接广州、深圳等珠三角消费市场。”江尾镇镇长朱志辉说,正在建设的武深高速公路将于2018年通车,该高速公路在江尾镇有高速出口和武深高速特色服务区,为兰花小镇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

  按照规划,创建的兰花特色小镇以粤台园区鹤仔岗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总规划用地约9.7平方公里。小镇定位为特色产业型小镇,以国兰为核心,以兰花科技种植为主导产业,将现代科技与特色文化融入兰花产业,大力发展兰花科技研发、生产服务和文化体验等产业环节,构建现代兰花产业生态圈。

  朱志辉说,兰花小镇拟建设项目53个,计划总投资逾70亿元,目前在建项目5个,总投资3亿多元。借助2018年举办中国兰花博览会的契机,小镇将加速将现代科技与特色文化融入兰花产业。

  对话

  江尾镇镇长朱志辉:

  壮大特色产业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南方日报:江尾镇将发挥哪些基础优势切实打造“兰花小镇”?

  朱志辉:江尾镇是全国知名的“中国国兰之乡”,2016年被省农业厅授予“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是广东省唯一的兰花专业镇,也是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江尾镇从1998年开始引进兰花种植,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趁着培育特色小镇的契机,我们镇争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迸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江尾镇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南方日报: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欠发达山区镇,江尾镇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还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不充裕、产业发展程度不够深等困境,江尾镇如何克服这困难?

  朱志辉:在基础工作方面,我们加大力度投入更多资金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加大设施建设,强化基础保障。同时,我们要整合现有村庄资源,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打造文化创意村、“3D”文化村、特色农家乐等重点项目,以打造旅游名镇名村,发展农业休闲乡村旅游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实现我们镇的转变跨越。

  在产业扶持方面,我们将积极主动寻求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举办兰花产业种植技术培训班,推广兰花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新品种的研发。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兰花协会、兰花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与帮扶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我们要借助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的平台,加强与外企合作,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引进兰花新品种和新技术,实现合作共赢。

  在资金方面,我们正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建立金融平台,引进实力强大的投资主体,以兰花专业种植公司和国企央企的引进、旅游项目的开发作为招商重点,科学规划设计,落实特色小镇的政策,稳步推动兰花小镇建设项目落地。

  小镇名片

  江尾镇距翁源县城12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总人口四万七千多人。镇内对外交通较为便利,现有省道244与省道245两条南北走向穿过镇区,县道349东西走向连接两条道路,形成纵横道路网络。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0%,拥有品牌特色农业产业。小镇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资源包括南塘湖心坝民居群、古村落葸岭八卦围、九仙桃、长江罗盘围和文阁塔、绵延十几里的兰花种植基地、万亩油菜花、古驿站道铁石径、西华寺庙、九仙嶂森林公园等。

  江尾镇是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是广东省唯一的兰花专业镇,全镇兰花种植面积达1.3万多亩。8月29日,江尾兰花小镇入选广东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示范点名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