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云南泼水节变味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勐腊傣族泼水节 为什么云南泼水节变味了?

为什么云南泼水节变味了?

2024-07-11 09: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撇开关于“恶习”的细节表现不谈,旅游场景中的泼水节在相关论文中所提到的变化至少有这些——

①主导角色变化了。原来民俗节庆的主导角色就是民间,而泼水节如今的主导角色涉及到政商各界;

②内容形式变化了。从原本的节俗扩充出文艺晚会、艺术展、特色表演等内容,即便是原本属于节俗一部分的“赶摆”也有了新的内容;

③节期时间变化了。有的是将节期拉长,有的则是将活动时间压缩但提高频次,不同的确还会将时间交错,以便于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在这些里面,出现最多“恶习”报道的广场泼水狂欢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却也是旅游活动空间较大、标志性较强的一个。

(网络图片)

很明显,将这些变化剥离以后,一个民间主导的、内容形式较为质朴的、节期时间遵照节俗的便更接近大家心目里没有变味的。

广场狂欢式的泼水节大家见过很多了,那就看看这几个来自勐远纳卡村的泼水节视频吧!(完全是为了这几个视频凑了这一篇文,哈哈)“在傣族寨子里,这里的泼水节,是请佛爷念经,放高升,斗鼓,洒水。一切都是对美好新年的祝福”——

(知乎id:洋芋小姐10授权转载)

纳卡村:一个被雨林环抱的静谧傣寨,著名傣族神话雀公的家乡,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关累镇,地接雨林核心保护区,傣王钦点的贡鱼地。一共有54户,254口人,小伙都姓“岩”,姑娘都姓“依”,每一位都是善良且纯朴的傣族人。(文字介绍摘抄自公众号:纳卡雨林指南)

(知乎id:洋芋小姐10授权转载)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泼水节”可能是我国民族节庆旅游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不仅形成了固定的旅游品牌效应,而且延展了丰富的内涵,游客不论是想作为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能找到满足对于旅游体验的活动和角色。

这也势必带来另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粗暴来说,旅游场景之中的泼水节是将真实的泼水节“商品化”的结果。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势必会影响到其“真实性”,却对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个命题有点大,实际上参与民族旅游的游客们绝大多数并不在乎这所谓的“真实性”,他们更想得到的是有别于自己日常生活的旅游体验,甚至是超日常的体验。

马凌的文章提到了泼水节的一些游客体验——

①全民参与性的集体狂欢仪式;

②超越,甚至是颠覆日常生活的活动行为规范;

③释放与宣泄压力的情绪价值;

④脱离神会身份的自我更新与交融。

从这些不难看出,泼水节之所以是民族节庆旅游中的佼佼者,给了游客一般旅游所不具备的体验价值,而这些价值集中在广场狂欢泼水这个环节上。相对应的,这些体验也是脱序的,不论是从众心理还是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在脱离日常准则以后不同人所能体现出来的言行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也就是那句“永远不要试图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根本经不起试探”的现实注脚。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锡杖簪:酒肉穿肠过,佛簪头上戴 | 人间万物

博物馆应该赶走“野生讲解员”吗?从知识的习得性无助聊起……

随便扯扯:为什么汉服买卖终究难逃一“挂”?

“战国袍”潮流:本为历史装,却作影楼衣

-

春梅狐狸 🦊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