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云南生活着这么多民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分布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族 为什么云南生活着这么多民族?

为什么云南生活着这么多民族?

2024-07-17 1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云南是中国西南边陲上一个特别的省份。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哈尼、白、傣、苗、壮、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时显示,现在还有侗族户籍人士、土家族户籍人士一起生活在云南。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世居或绝大多数在云南居住,被称为云南世居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3.12%,大约1/3。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 ”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中期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北广大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围及邻近地区;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僳僳、怒、独龙、哈尼、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

云南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各种动植物和矿产资源等等都集中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多样的动植物养育了多样的民族。云南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之丰富堪称民族博物馆,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与汉族的互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绚烂的文明成果。

图片 |  山谷云南与高原云南

但云南为什么能生活着这么多民族,他们的世界又是怎样的精彩呢?

云南的地理环境主要由两个地理版块组成。以元江和云岭山脉为界,云南被分为了东西两个地区。以西是由青藏高原余脉组成的横断山脉,在大量东西向的中国山脉中极为特殊的南北走向山脉;以东则是云贵高原的一部分,虽然是高原,海拔却只有2000多米,这和动辄4000米海拔的横断山脉比起来要宜居很多。

总的来看,在农耕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云南其实并非农耕民族聚居的优选地域。

滇东北零散的各种坝子(西南方言对盆地的称呼,在四川等地也有这样的用法)如滇池坝、陆良坝、洱海坝、昭鲁坝、曲靖坝等等,土地平坦而肥沃,水资源丰富,是适合发展农业的土地。

因此云南各地的坝子也就逐渐形成了云南的大城市和文化圈。如滇池坝形成的滇文化中心、洱海坝形成的大理洱海文化中心以及昭鲁坝形成的昭通朱提文化中心,正是多彩云南的三大文化中心。

图片 |  云南的主要坝子亦集中于东部滇池、陆良、曲靖可视为一个大区域,这里也是云南的核心区。

如今分布在云南的彝族、白族、傣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先民,大多是几个曾经活跃在汉族外围的古民族。他们在生存资源的争夺中落败,便纷纷南下,在偏远的云南寻找肥沃的坝子和河谷休养生息。

这些坝子能够提供的农业用地是人口聚居的基础,云南险恶的山水环境则成为了大量少数民族形成的酝酿环境。这一点可以用两个逻辑推导:

其一,滇西的横断山脉可谓全中国屈指可数的超级天险。这些南北走向的险峻山脉和穿流其间的河流,可以在东西走向上彻底杜绝外来入侵的可能。在南北走向上,过于湍急的水流也不能给船只运兵提供什么方便,隐藏其中的民族得以自由繁衍。

滇东的高原山区也只是比滇西稍好一些,曲折蜿蜒的山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走法,中央王朝很难插手此地事务,这才有了长达千年的土司制度。

其二,山水的隔绝不仅是对汉人王朝而言,对迁居到云南的少数民族而言也是如此。在各个坝子或河谷定居的部落,可能从此不会再相见,便会根据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演化出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一点,有点像南太平洋岛国上的各个民族,他们的血缘来源相仿,却拥有种种独特的社会风俗。只不过在云南,山峦如同海洋,坝子则是一个个孤岛。

在这一过程中,来自大西北的氐羌系民族、来自南方的百越系民族、来自汉江沿岸的濮系民族、来自四川盆地的蜀民和来自湖北的楚人,都云集云南,各自演化出了不同的文化。

图片 | 云集彩云之南。

从西北地区南下的氐羌系民族是现在包括彝、纳西、哈尼、傈僳、阿昌、景颇、怒、独龙、拉祜、基诺以及白、藏、普米等在内大量汉藏语系藏緬语族的民族的先祖。

他们受到秦西扩的影响,南下建立新的聚落。其中最大的两支叫做叟和昆,分别来到了肥沃的滇池坝和洱海坝,也就是建设昆明和大理的最早先祖。他们的生活习俗,也逐渐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向了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

氐羌人的另一支,是被称为僰( bó)人的部落。他们很早就从相对蛮荒的氐羌人当中分化,来到了四川盆地内发展。对农耕文明的经验,转化成了僰人的文化发展力,使之成为了和汉人沟通最亲密的种族。

但僰人还是无法抵挡汉人的冲击,沿着秦人开辟的五尺道南下,来到了云南。由于对汉文化的理解比较深,他们成为了中央王朝在云南地方的代言人,并逐渐和来到云南的汉人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白族。

图片 | 来自三大语族的影响汇集于此,尤其是藏缅语族的影响颇为强大。

百越人原本分布在包括今天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的东南沿海。这些族人的习性更面向海洋,和从高山上下来的氐羌系有所不同。但他们两者进入云南的理由都是一样的:被汉族王朝的扩张所挤压,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来自福建和广东的越人,从秦汉开始就已经有了沿红河(元江)流域定居的记录。东至文山,西到保山,都有这些越人的足迹,可谓与氐羌系南北分治云南的另一支强大的势力。

但汉王朝如影随形的追踪,使得这些越人继续深入西南,最终和中央王朝形成了划红河(元江)而治的局面。在王朝的鼎盛时期,越人王国俯首称臣,自愿作为皇帝抵抗交趾国(越南)的前线;到了王朝衰落或者地方经济有起色的年代,则会变为边患。

由于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山地障碍,即便是在强盛的汉朝,中央王朝也必须得到南越地区(两广)和云南—元江的土司支持,才能加强控制越南地区。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便是北宋时期侬智高发动的大南国叛乱。虽然侬氏叛乱最终没有成功,但侬氏对当地的控制依然不减。元朝之后,侬氏后人依然担任云南当地的土司,越人也仍是当地少数民族事务的重要掌权者。

濮人则是原先活跃于长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仍旧是受到了中原王朝扩张的影响进入了云南。不过他们的命运比起氐羌人和百越人来说还要好一些,因为濮人被中原王朝挤压的前期,楚国对濮人非常宽容。

在当时的中原诸侯眼中,楚国已经算是南蛮了。但同时,楚也是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新边疆。

但还是有部分濮人决心从江汉平原出走,借道四川进入了云南。云贵地区著名的古滇国、夜郎国等地方政权的建立过程中,都有这些濮人的身影。他们当然也参与了很多现代民族的形成过程:逃到西部的分支是现在彝族的先民;追随被灭国的滇国南下的分支则成为了滇南壮族、傣族等的先民;还有一些北上进入了贵州,成为了仡佬族的先祖,可谓开枝散叶,子孙遍地。

云南西南部刀砍斧削般的山壁和东南部与越南的来回争夺,逐渐削弱了中央王朝对此地的控制能力,这也就给了这些少数民族混杂、繁衍、独立发展的机会。

云南的特殊地貌,将云南地区的土著百姓,分割成若干个小单元,这些小单元里,云南土著居民建立了各自的村寨。而紧邻的村寨之间形成一个个的小团体,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族群——族群和族群之间由于山峦等因素的分割,即便存在影响,也很难将不同的族群之间融合为一个族群。

近代民族观念来自西洋,而当代云南的少数民族鉴别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当时的新中国,根据习俗、语言甚至历史沿革,确立了今天云南境内所存在的民族数量。而从1954年开始的云南民族识别工作,既是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中国民族平等理论在云南的实践,还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民族问题,在法律的层面实现了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目的,对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意义重大。也是在此之后,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荣,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视频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宣传片。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筹建于1987年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牢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多年来依托丰厚而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摄制、出版和发行了一万余种以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优秀音像出版物,涉猎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被外界誉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和 “云南民族文化的音视频数据库”。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部分重点项目——

1、救亡之旅:怒江各民族群众援救中国远征军人员纪实 (中文、英文、傈僳语、怒语)

抗日战争期间的1942年-1945年,中国先后派出近30万远征军赴缅甸,与美、英同盟军共同抗击日军。1942年,因战事变化,远征军分几路撤退回中国。其中,第五军直属部队及九十六师约4万人选择了从缅北葡萄地区翻越高黎贡山途经怒江福贡回国。穿越野人山,走出热带丛林,无数英烈魂留异乡,余下6000多名远征军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中国怒江。怒江各民族男女老少为援助远征军创造了“一根蔑溜渡过千军万马”的奇迹,跋山涉水运抬枪炮、救助伤员,通宵达旦赶编蔑溜、运送过江,家家户户捐出粮油、让屋腾地……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共同抗日的颂歌。

2、古滇文明:带您走进神秘的古滇王国    (中文、英文)

50分钟的《古滇文明》专题片,带您走进神秘的古滇王国。古滇青铜史诗,是云南人的骄傲。从史书的记载,到滇王金印的发现,从牛虎铜案、战争贮贝器、编钟、扣饰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出土青铜器的介绍,到考古学家深入浅出的讲解,浓缩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50分钟爱上古滇文明。

3、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

于2020年8月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历经两年、策划摄制出版发行,出版物视频总时长150分钟,包括概述和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忠实记录了傈僳族先民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因为濒危的第一手史诗资源的抢救与挖掘、并以高质量影音摄制作为主要记录手段,《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跻身国家民族文字出版项目库入库项目、云南省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项目。

4、大理守艺人:研究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文献   (中文、英文)

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系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历经三年策划拍摄和精心制作才面市,是研究大理,研究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文献。纪录片浓缩了13项民族手工技艺,在精彩荟萃的浓缩影像里,深入浅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积淀。

5、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  

在云南西南边陲的热坝雨林、山谷盆地和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繁衍生息着8个古老的人口较少民族,他们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种类,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原生音乐,堪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百科全书”,生动展示了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知识、伦理道德和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是珍贵的艺术遗产,拥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音像出版物于2015年5月被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评为“优秀”,2016年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荣获2016年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6、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    (中文、英文、彝语、藏语、傣语)

“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彝医药、藏医药、傣医药》,透过云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多样性,看到云之南独特、智慧的民族文化魅力。彝医、藏医、傣医中表现出的人体与宇宙天体、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心理病例的平衡与关联,已经包含了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内容,这与现代医学的认知出奇一致。它们不神秘,它们是科学。

7、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  (中文、英文、彝语)

《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于2020年8月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历经两年、策划摄制出版发行,包括中文版、英文版、彝语版。出版物视频总时长60分钟,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它对以彝族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了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8、阿细先基:彝族口头传唱创世史诗 

《阿细先基》又名《阿细人的歌》,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口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地区的阿细人聚居地。由于长诗是由艺人用阿细语创作并演唱,散落于民间,所以长期不被外界所知闻。20世纪40年代,经诗人光未然、语言学家袁家骅先后搜集整理出版,才得以广为外界所知。《阿细先基》是阿细人精神和文化的表征,为研究阿细人的历史、文化、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独特的视角,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它以口传方式一代一代流传至今,现在能用阿细语演唱的人日益减少,能全面掌握《阿细先基》演唱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将其以音像媒体传承记录,《彝族口头传唱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具有非凡意义和价值。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