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进攻乌克兰时为何会受到当地一些民众欢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战乌克兰人欢迎德军 二战德军进攻乌克兰时为何会受到当地一些民众欢迎

二战德军进攻乌克兰时为何会受到当地一些民众欢迎

2024-07-09 20: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德军在乌克兰每经过一个村庄总会有一群当地村民拿着鲜花、面包、美酒、热水招待他们。当时的乌克兰之所以出现这种场景当然也不排除有德国出于政治目的美化宣传的因素。侵略者往往会歪曲事实把自己塑造成当地人民的解放者:日本侵华不也是打着所谓“大东亚共存共荣”的旗号吗?日本侵略者不也通过摆拍等方式创造出一些所谓亲善的影像资料吗?德军在入侵乌克兰时同样也是打着解放乌克兰人民的旗号。

不排除一部分乌克兰人可能是迫于德军的威逼利诱拍摄了一些与德军亲善的影像资料,不过当时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乌克兰人是自愿主动欢迎德军的。二战期间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地确实有一些民众把德军当成了帮助自己摆脱苏联控制的“解放者”。整个二战期间仅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三大加盟共和国就为纳粹党卫军提供了6万兵员。

出自东斯拉夫族系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这三个民族在外界眼中通常被视为同宗同源同文同种。公元882年诞生的基辅罗斯大公国是东斯拉夫人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个基辅罗斯大公国正是如今的俄罗斯人、白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并不是像古代中国一样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而是由一大群封建领主王公组成的松散联盟。

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命各支宗室以长子统率出兵远征欧洲。西征的蒙古大军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也烈赞、科罗木纳、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等罗斯公国。1240年冬蒙古大军开始围攻基辅罗斯的都城基辅城。124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术赤的嫡次子拔都建立了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钦察汗国(因汗王宫帐为金色,又名金帐汗国)。

当时基辅罗斯绝大部分领土都被西征的蒙古人占领吞并后只有位于西部的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和波洛茨克公国在波兰、立陶宛等国支持下保持着独立。正是这个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最终演变成为日后的乌克兰,而波洛茨克公国则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民族由此开始形成分野。从1240年到1480年俄罗斯被蒙古人统治长达240年之久。

蒙古入侵之前俄罗斯是由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小公国组成的。在被蒙古人征服的罗斯公国中就出现了一个莫斯科大公国。到了1480年日渐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终于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莫斯科大公国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逐渐征服其他罗斯公国逐渐形成了如今统一的俄罗斯民族。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民族的早期历史来看确实是同宗同源,但蒙古人的统治早已使三个民族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隔阂。

尽管普京根据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渊源强调乌克兰本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部分,可如果站在乌克兰的立场上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既然罗斯文明最早的发源地是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基辅,那么乌克兰人当然会自认为是罗斯文明的正统继承者。换句话说乌克兰人不认同普京所谓的乌克兰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部分这种说法,反而还认为俄罗斯在历史上才是乌克兰的一部分。

乌克兰人认为罗斯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基辅罗斯,所以基辅是“所有罗斯人统治之地的城市之母”。换句话说乌克兰人认为自己才是罗斯正统,而俄罗斯则是被蒙古征服同化过的“白色鞑靼”。当俄罗斯被蒙古人征服时位于如今乌克兰境内的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打着“罗斯王国”的名号一直顽强生存到1349年才被波兰和立陶宛瓜分。从此以后乌克兰在波兰人的长期统治下民族习惯渐渐改变。

尽管乌克兰可能打心底里并不想被波兰同化,可寄人篱下的现实处境使得乌克兰只能在躺平与反抗之间来回摇摆:既得在波兰主子门下求生存,又不想丢掉自己的民族灵魂。随着俄罗斯崛起之后乌克兰就一直处于俄罗斯和波兰的争夺之下。1648年春乌克兰爆发了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领导的反波兰起义。1653年沙俄应赫米尔尼茨基之邀以保护和支持乌克兰为名向波兰宣战。

1654年东乌克兰的哥萨克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的《佩里亚斯拉夫合约》宣布东乌克兰正式与俄罗斯合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克兰与俄罗斯大结盟。既然俄罗斯与乌克兰同出一源,历史上又曾长期结盟,那么似乎应当关系融洽才是。没承想俄罗斯和波兰没打几年就沿着第聂伯河把乌克兰给瓜分了。由此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乌克兰东部被俄国占据,乌克兰西部被波兰占据。

1772~1795年间沙皇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一起先后三次瓜分波兰。波兰统治下的西乌克兰地区在经历这三次瓜分后成为了奥地利帝国的领土。1848年西乌克兰地区的利沃夫城爆发的反奥地利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与此同时沙俄统治下的东乌克兰地区也对自己的境遇不满。沙皇时代的民族压迫政策把俄国变成了列宁口中“各民族的监狱”。沙皇统治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是:民族有大小、优劣之分。

因此小民族服从于大民族、劣等民族俯伏于优等民族麾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沙皇时代俄罗斯民族被称为“大罗斯”,而乌克兰民族则被称为“小罗斯”,介于两者之间的民族则称为“白罗斯”。事实上“乌克兰”这个名称在俄语中本身就有边境、边地的意思。这在乌克兰人看来就是赤裸裸的蔑视:乌克兰人认为自己才是罗斯正统,然而俄罗斯人仗着胳膊粗窃取了乌克兰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统治西乌克兰的奥匈帝国和统治东乌克兰的沙皇俄国都崩溃了。西乌克兰的亲欧人士在基辅成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此同时在东乌克兰城市哈尔科夫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两派乌克兰人随即展开了惨烈的内战。在一战期间得以复国的波兰趁机再度占领西乌克兰地区。直到二战以前西乌克兰地区在波兰-立陶宛、奥匈帝国、德国等各方势力之间几经易手。

然而西乌克兰地区在二战以前从未像东乌克兰地区那样被纳入俄国的统治,也从没被征服了大片东斯拉夫人土地的蒙古人统治过。长期统治西乌克兰地区的立陶宛和波兰曾试图使这一地区接受天主教。尽管波兰人在西乌克兰的同化政策并未完全成功,但从那时起西乌克兰地区就已逐渐形成了“西化”的传统。西乌克兰地区由此与长期处于蒙古人统治下坚持东正教信仰的俄罗斯人形成了心理隔阂。

一战后期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与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中一度放弃了自己控制下的东乌克兰地区,可等到德国战败投降后苏俄又在第一时间重新夺回了东乌克兰地区。苏俄尽管成功拿回了东乌克兰,但西乌克兰仍处于波兰的统治下。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击战的形式发动了对波兰的入侵,半个多月后苏联红军趁机从东线开进了波兰统治下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

这是西乌克兰地区首次与俄罗斯被纳入到同一个国家政权的统治之下。1942年苏军与德军在乌克兰哈尔科夫激战之时西乌克兰的利沃夫等地出现了活跃的民族主义运动。这时一个名叫斯捷潘·班杰拉的西乌克兰人开始鼓吹要建立统一的乌克兰国家。早在1929年20岁的班杰拉就开始参加各种反对波兰统治的暴力颠覆活动。30年代班杰拉曾被波兰人逮捕并以杀害波兰内务部长等罪名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

1939年苏军开进西乌克地区后班杰拉趁着混乱的局势逃出了监狱。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苏军为争取当地人心把这个反波兰的民族主义斗士放出了监狱。如果班杰拉真是被苏军释放的,那么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班杰拉固然不愿让乌克兰接受波兰的统治,但他也同样不愿让乌克兰接受苏联的统治。出狱后的班杰拉很快就溜到了纳粹德国占领区开始为德军服务。

在德国正式对苏联发起军事行动之前以班杰拉为代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就已配合德国人在乌克兰制造各种破坏活动了。等到德军入侵乌克兰以后班杰拉分子一方面配合德军行动,一方面发布声明宣布成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家并服从于纳粹的新秩序。班杰拉这个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虽出自于西乌克兰,但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乌克兰国家。

如果说历史上有西化传统的西乌克兰地区与俄国存在心理隔阂,那么东乌克兰地区是否也受到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呢?事实上东乌克兰地区同样对苏联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离心倾向。这种离心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沙皇时代民族压迫政策的历史记忆。苏联尽管一再批判沙皇时代的民族压迫政策,但日积月累的民族矛盾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而且苏联的一些政策更进一步加深了乌克兰的离心倾向。

斯大林为推行国家工业化一方面对外购买工业化设备,另一方面大量出口农产品赚取外汇。苏联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就拼命从乌克兰等地收取粮食。当时苏联各地都在强制推行集体化农村经营方式:农民被要求除了最基本的口粮之外把所有粮食都上交国家。集体农庄的组建过程实质上就是剥夺富农的过程。这项政策是在苏联全国各地推行的,但首先在乌克兰、北高加索等地引起风波。

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本就与主体民族存在积怨。对集体化农庄不满的情绪与民族积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当地对苏联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1932-1933年发生在乌克兰的大饥荒造成315万—718万人死亡。在这场大饥荒以前乌克兰号称“欧洲粮仓”。为什么有“粮仓”之称的乌克兰会发生如此惨烈的大饥荒呢?对集体化农庄不满的那些乌克兰人很自然地认为这是由于苏联政府对乌克兰的掠夺所致。

可想而知在经过这场灾难之后乌克兰对苏联政府会有何等不满。斯大林也意识到了乌克兰人的不满情绪,然而他的解决策略却是夺取波兰统治下的西乌克兰。斯大林试图用统一乌克兰这种方式来安抚当地人的不满情绪,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却让乌克兰东、西两地的民族主义运动合流了。班杰拉这些人早在波兰统治西乌克兰时期就已开始闹事了。1939年苏军开进西乌克兰后这些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开始把矛盾对准苏联。

班杰拉等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活动开始由西乌克兰逐渐渗透到东乌克兰。班杰拉等人的目标是建立独立于苏联的乌克兰统一国家。苏德战争爆发后班杰拉等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德国人的刺刀保护下回到了乌克兰,但德国人的目标绝不是建立一个真正独立的乌克兰国家,所以在利用完班杰拉等人后就把他们投入监狱。由班杰拉建立的名义上独立的乌克兰政府被纳粹德国任命的乌克兰专员取而代之。

旗开得胜的德国人利用完了乌克兰独立分子就毫不客气把这些他们心目中的“劣等民族”一脚踢开。当班杰拉等乌克兰独立分子在与纳粹德国的关系由互相利用发展到过河拆桥时另一些乌克兰人选择站在苏军一边抵抗入侵的德国法西斯。二战期间的乌克兰实际上分为了亲纳粹德国和亲红色苏联的两大阵营。随着德国在乌克兰日益深入也遭遇到了更加激烈顽强的抵抗。

到了1942年初乌克兰大地上已遍布反抗德军的苏联游击队。到了1943年乌克兰一些地方60%-80%的林区或农区都处于游击队控制下。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部队为报复乌克兰人对苏联游击队的支持展开了日益残酷的扫荡和屠杀。 当时的乌克兰地区不仅活跃着支持苏联的共产党游击队,也同样活跃着众多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武装组织——所谓的乌克兰起义军。

所谓的乌克兰起义军几乎和一切人为敌:苏联人、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1942年到1944年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组织了对波兰人的大规模屠杀。在这场屠杀中包括大量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在内有10万人被杀害。1944年2月29日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分子袭击了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瓦图京一行人。这次袭击造成瓦图京腿部(膝盖以上)受伤且大量流血。

瓦图京先是被送到罗夫诺,后来又送到基辅继续治疗,但他还是在4月14日夜死去。这当然不是乌克兰独立武装给予苏军的唯一伤害:在此前后苏军为了剿灭乌克兰独立武装投入了大量兵力且损失了数千人。乌克兰独立武装有时也会与德国人发生冲突,但总体上双方的勾结与合作更多:即使是这时已被德国人软禁的班杰拉等人也依然在为希特勒服务。他们甚至鼓励一些乌克兰人直接参加纳粹德军。

1943年4月组建的党卫军第14步兵师(也称为乌克兰第1师或“加利奇纳”师)就是主要由西乌克兰“志愿者”组成的。这些人在屠杀苏军战俘、共产党员、东正教神父、犹太人、波兰人时甚至表现得比德国人更凶残。德国战败投降时以班杰拉为代表的乌克兰独立运动领导人大多逃到了美国控制下的西德地区。这些人继续遥控指挥留在苏联境内的乌克兰反苏武装从事各种破坏活动直到1956年。

班杰拉一边继续遥控指挥乌克兰反苏武装的活动,一边依靠美国和西德的庇护在国际上宣传他的乌克兰独立主张。1959年10月15日班杰拉突然暴死于慕尼黑。事后西德政府的官方调查结论是他死于克格勃的暗杀。尽管我们一直说到这儿都是以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为中心主角,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二战期间同样有太多乌克兰人是站在苏联红军一边与纳粹德国作战的。

二战期间有数百万乌克兰人参加了红军,数十万乌克兰人参加苏联游击队。卫国战争中狙杀309名德军的苏联红军王牌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就是乌克兰人。二战后期乌克兰人在很多苏军部队中占到了总员额的四成左右。四年战争期间有1000多万乌克兰人死于战火和德军的屠杀。按说乌克兰在经历如此惨痛的历史上后应当对纳粹主义深恶痛绝才是。

然而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人对当年的历史又开始要求重新翻案。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乌克兰东部地区生活有大量说俄语、信东正教、亲俄罗斯的俄罗斯族裔;乌克兰西部地区则生活有大量说乌克兰语、信天主教、亲西方的乌克兰人。乌克兰独立后以利沃夫为中心的西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竭力扩大在乌克兰全国的影响力。

在这种背景下以班杰拉为代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开始被吹捧为乌克兰独立的先驱和殉道者。 2010年1月22日时任乌克兰总统的尤先科追授班杰拉为“乌克兰英雄”。此举不仅引发了俄罗斯以及亲俄的东乌克兰政治势力不满,也激怒了曾遭到西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屠杀的波兰人和犹太人的愤怒与抗议。2011年1月相对亲俄的新总统亚努科维奇又宣布撤销班杰拉的英雄称号。

2014年2月22日亚努科维奇被乌克兰国内的亲西方势力驱逐下台后随即流亡俄罗斯。乌克兰政治局势转向后当年与纳粹合作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又重新被认定为英雄,与此同时当年在乌克兰与纳粹德国作战的苏联红军反而被视为“侵略者”。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朱可夫元帅在内的一大批俄罗斯名人雕像被清除,公开打出党卫军第14步兵师旗号的西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屡屡与乌克兰国内的俄罗斯族、犹太人等族裔发生冲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