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趣谈】二十八 把面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十三把面发儿歌 【年俗趣谈】二十八 把面发

【年俗趣谈】二十八 把面发

2024-02-23 06: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洗邋遢、把面发、打糕蒸馍、贴花花”,都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岁时风俗。“洗邋遢”有什么特殊含义?怎么“把面发”?为什么要“打糕蒸馍”?“贴花花”又有什么古往今来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道说道。

洗邋遢

继上一回说到谚语有云“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意味着腊月二十八也是继腊月二十七之后继续为辞旧迎新做好准备,人民洗抹刮擦,忙得不亦乐乎。

把面发

腊月廿八是中国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汉族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北京民间讲究,从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炒菜,因为其谐音听起来像争争吵吵。为了一年的幸福和美,人们就在年前把年后吃的食物提前准备好,到时只要馏馏就可以了。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

打糕蒸馍

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酵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 发面不会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发出来了,二十八这天开始蒸枣花。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菜中的蒸食除了馒头外,还有另外一些面食。金世宗后裔完颜佐贤在《康熙遗俗轶事饰物考》中列出的满族年菜中的蒸食就有:蒸馒头、蒸喜、蒸花卷、蒸枣泥方圃、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春节时候的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

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上喜庆红色的花花,年味更浓了。

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如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地区、安徽省宿松与太湖交界之处的地方有许多姓的人家是在腊月二十八过年。

腊月里,应着各种民风民俗,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忙碌地准备中,而忙完了过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人们就开始享受过年的欢乐了。在春节七天长假里,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祥和、吉庆的浓郁气氛中,人们尽情地休闲娱乐、迎春接福、探亲访友,其乐融融。

来源:邮来邮往

审核编发:杨东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