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杨玄感兵变,隋朝就不会短命而亡?学者:这是迟早的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二六兵变失败原因 没有杨玄感兵变,隋朝就不会短命而亡?学者:这是迟早的事

没有杨玄感兵变,隋朝就不会短命而亡?学者:这是迟早的事

#没有杨玄感兵变,隋朝就不会短命而亡?学者:这是迟早的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兵变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次数不少。

且每次兵变的原因多样,从篡位夺权到为民请愿。

抛开正邪黑白不言,历来能够举得动反抗大旗的必是勇猛之辈。

然而,历史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正所谓,成王败寇。

兵变所带来的历史发展改变,往往是循序发展中的一记重锤。

而杨玄感兵变,作为我国朝代更迭中为数不多被记载下来的兵变,在隋朝灭亡的进程中拥有十分浓墨重彩的一段历史。

追根溯源,解为人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溯源其小时候塑造的性格、所处的环境。

也正因此,杨玄感的成长之路或许可以解惑其为何走上兵变的道路。

杨素——杨玄感的父亲,便是这条兵变路的开路人。

出生于关中氏族的杨素算得上隋朝的开国将军。

他参加了灭北齐一役,后随王轨救援彭城,俘南陈主,再随杨坚平乱。

隋建国后,其又主讨汉王杨凉叛乱。

作为隋朝建基瓦匠中的核心成员,他必然深知“叛”的分量。

杨素一路看着这个王朝的夺宗、登基、平叛历程。

而不可避免的是,功劳越大,权力越大,对王的威胁也就越大。

久而久之,学会掩盖锋芒成为杨素的必修课。

因为其稍有不慎,引来的是杀身之祸甚至灭门之灾。

历史证明,他的顾虑没有错。

在杨素晚年,炀帝表面功夫做得漂亮,恩宠不断,该是奖赏的一厘不少。

大业二年,杨素“寝疾之日”,炀帝更是表足了君臣情谊。

“每令名医,赐以上药”。

然而,君君臣臣的背后,是每天“密问医人,恒恐不死”。

杨素就是在这种猜疑演变的忌恨中,度过了他的垂暮。

自然,这样的氛围,必然会影响杨玄感。

皇帝本就是一种生性多疑的物种,炀帝尤甚。

“猜忌日盛”的乌压下,让杨玄感自然“内自不安”。

最终,“与诸弟谋作乱”的想法种子很快在其心中生根发芽。

兵变已始,不回头

兵变所需要的不仅是一莽气,时机对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终于,机会来了。

公元609年,炀帝新征吐谷浑,还军大斗拔谷,乘军之不备突袭。

此举是良策,也是通策。

杨玄感同样也看见这一处空隙。

他们火速出击,“欲袭击行宫”,劫持炀帝。

但谁料,一行人被其叔叔杨慎截下。

这一次的兵变也就不了了之。

事实上,就算没有这个插曲,杨玄感同样很难成功。

毕竟一个时机是否恰当,需要合适且精确长远的眼光评判。

当时的隋朝尚是强盛时期。

正所谓,“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炀帝的进取心还没有熄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更何况,整个隋王朝处于开疆扩土的上升期,因而有一批精锐之士。

最终,杨玄感也开始思考这些点。

为了实现他的宏图大业,他开始锐养精兵,窥探时机,并暗下扩大权势。

或许是俗话说的,虎父无犬子。

杨玄感继承了杨氏一家始终都有的聪明和勇猛。

甚至炀帝对于他表现出来的雄心,不吝啬嘉奖。

“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故不虚也。”

而后,炀帝不但没对他设防,还让其“颇预朝政”。

也正因此,杨玄感有了第二次更好的时机。

公元613年,炀帝出征讨辽东。

当时,百姓苦于徭役,对赋税怨声道哉,天下之势盛反乱之际明显。

杨玄感明白,这便是多年蓄势等待的良机。

于是,他立马联合王仲伯、赵怀义等人谨慎密谋,最终打算从军队后备军中下手。

为了使前线“军众饥馁”,“度辽诸将乏力食”,他们故意扰乱运粮路线。

这种方法必定是不道德的。

其直接后果便是置当时奔波前线的士兵于死地。

辽东战役的形势也因这个插曲变得异常险峻。

但这也意味着,杨玄感已经撕破脸皮,开始公然反抗。

面对炀帝催运粮草,杨玄感的对抗态度足以动摇军心。

同年六月,杨玄感率兵在黎阳起兵。

当时i,他以“来护儿反”的名义,发起讨伐,声称是“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

一时,有不少人响应这个号召加入反抗队伍。

最终,军队规模达到十万人。

杨玄感当时采取的是“袭取东都”策略。

即,率领众将士围攻洛阳,达到“号令四方”的场面。

他将当时李密建议的“下策”作为“上策”来使,奇兵易制胜。

与此同时,刘元在江南响应。

最终,朝廷重臣、众将之子四十余人均降。

杨玄感对于这些名臣名将之子丝毫不吝啬地放权,统统委以重任。

如此一来,大得民心。

而与此同时,炀帝作为长期在战场上厮杀的帝王,面对劲敌,巧打智攻。

奈何,杨玄感的叛乱打了炀帝一个措手不及。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炀帝的矛立刻指向杨玄感的十万大军。

他下令引军撤退。

而高丽在隋退兵两日后,派兵追赶,对落于大部队后方的老弱病残军大肆杀虐。

隋炀帝赶赴黎阳,并部署宇文述、屈突通远赴东都,来护儿回京师救援。

杨玄感之弟玄挺在流矢中身亡,队伍在多次对战中亦死伤大半,军队锐气大伤。

加上炀帝追兵而至,樊子盖于东都出城绕后突袭,卫文昇抗西,屈突通战东。

杨玄感三面受敌,大势已去,只能退往关中,实行“拒险守”的“中策”。

但事实上,翻身的机会已然不再。

叛军的下场就是难逃一死。

杨玄感在积善的一剑下挥手西去。

“黎阳兵变”终。

隔山打牛,断龙脉

这次的兵变无疑对当时的隋朝黎民、前线战士来说,是一场分裂统一的、不顾民族安危的叛乱。

炀帝对杨素的态度、对杨玄感的态度在兵变中的影响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

人的复杂性于帝王这个身份上会无限放大。

杨家既无法摆脱帝王的忌惮,又无法放弃求取功名的进取心和可以实现这项事业的家族能力。

这与农民感“民生多艰”遂而举旗反在本质上截然相反。

无论怎么解释,权力的争夺战争在性质上本就是不正当的。

辽东之战对于隋朝来说,成为这场叛乱的超重代价。

杨玄感的兵变除了直接导致炀帝二伐高丽失败。

在当时的社会,更是带来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彼时,炀帝下令对于叛军“不尽加诛,无以惩后”。

为彻底消灭叛的种子,其下令杀了三万余人,枉死者大半,株连甚重。

就连接受杨玄感发放大米的百姓也全部坑杀。

如此一来,民心乱,矛盾激化。

历史的海浪是连续奔涌的,这一次“叛”让辽东战役的失败,让隋失去民心,隔山打到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牛。

高丽未平,致使隋朝频频受扰,隋朝在农民起义下迅速灭亡。

仅仅五年,让隋朝结束了38年的路。

结语

虽然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正义的便是正义的,性质无法涂改。

历史书仅仅记载,作评判的终是百姓。

是活在当下的百姓,亦是受历史影响的百姓。

史书可以润色,史实无法渲染。

回顾隋朝这场蓄谋已久、进展迅速、给了致命一击的“黎阳之乱”。

杨玄感的莽智、隋炀帝疑兵以及闪现,都曾是历史上发生的事。

一言不足以盖之,这也是历史的迷人之处。

因为它厚重且鲜活,所以它值得。

参考文献

《旧唐书》

《隋书·杨素传》

《隋书·杨玄感传》

《资治通鉴·隋纪六》

《全隋文·炀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