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落点:中国股市还有救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了吗! 第二落点:中国股市还有救吗

第二落点:中国股市还有救吗

2024-07-15 2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药方之一:停止新股发行

这一条似乎是目前呼声最响亮的药方,新浪财经的调查显示:97%的网友认为新股发行与股市连续低迷有关系,95%的网友认为新股发行能停,92%的网友认为停发新股能够救市。此外媒体上不少专家学者也建议暂停新股发行。

药理依据:第一,直接有利于股市资金面压力缓解,我们看到周一大跌很多“专家”的解释包括“本周8只新股发行”;第二,释放救市积极信号,提振“信心”;第三,彻底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确保投资者利益和融资者利益平衡后,再次重启新股发行。

评价:饮鸩止渴

毫无疑问,暂停新股发行,减少股票供给,对于市场短线绝对有正面作用。而反对新股停发的一些大道理,比如行政干预的合理性,市场化的必要性等,最近这类“找骂”的文章并不少,我们这里就不说了。

我们单单说新股发行本身,如果大家认为新股圈钱对于市场整体产生负面作用,一个基本的悖论就来了,停发最终还是会发行,市场低位时停发,高位时还会加大力度集中发行,什么时候发新股圈走的钱更少?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悲哀的现实,只有在市场低位时让这些新股发行,圈走的钱才少,累计到市场高位时发行,圈走的钱会大大增加。

真正给市场带来伤害的,是市场泡沫时高位发行的新股,比如千夫所指的中石油,而不是市场极端低迷时发行的新股。

药方之二:新股市场化发行

这一条似乎是和第一条完全相反的一剂药方,呼声一般,但呼声来源代表了部分市场中坚力量,部分普通股民和媒体也开始逐渐接受这一观点。

药理依据:非市场化发行是导致中国股市问题的根本,“审批制”下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质量的背书导致市场价值体系混乱,再垃圾公司在监管层背书下也发的出去,真正好的公司反而要排队慢慢等。

评价:叶公好龙

笔者倒也支持新股市场化发行,取消审批制,新股彻底市场化发行,对于投资者来说,长远是好事,可能多了无数的新选择,价格还会非常便宜。

但是,在今天支持新股市场化发行,也因为笔者是个偏对冲策略的交易者,而不是单边做多被套的股民。空仓的、轻仓的、做空的、对冲的、希望长期出现价值投资机会的投资者,自然希望新股市场化发行,因为不怕放开发行后对市场的冲击,而满仓被套在“或许仍被高估”股票的普通股民,干嘛要跟着起哄呢?

如果彻底放开,每年上万家新股上市,股市有可能继续大跌,随后开展一轮缓慢的、正常的牛市。然而在市场出现暴跌后,无辜的股民会再次指责圈钱过度,同时希望降低发行频率,再次主动要求对发行数量的管制。

药方之三:降低印花税等交易成本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暴跌倍思税,这是一个祖传救市老秘方。

药理依据: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使得市场更活跃,可以减少市场资金损耗,同时具有“信号”作用,有助于提振信心。

评价:隔靴搔痒

印花税降到千分之一,再单边征收,实际上已经“降无可降”,边际效应大幅缩减。何况在历史上,印花税的调整可能有短期作用,但往往在短期剧烈影响过后,并不改变市场运行的基本趋势,比如07年的530。

中国股市的换手率本来就高于成熟市场,历史也证明了,换手高并不能使市场表现更好。

药方之四:强制提高分红比例

这是一个近年来流行的新药方。

药理依据:中国股市重索取轻回报,只有上市公司的回报超过对市场的索取,股市才有投资的价值,最好由监管部门推动,强行把股市的分红比例提高到60%。很多专家认为,只有上市公司分红超过了存款利率,股市才有长期持有投资的价值了。

评价:越俎代庖

作为一个偏价值方向的投资者,笔者对于分红还是有一些偏好的。但是,我希望的是,上市公司自己挣到钱,然后出于回报股东、讨好股东、维护市值的出发点进行分红,而不是监管层推动的强制手段。因为这种监管层推动的分红,让我无法判断分红背后是否体现盈利能力和回馈投资者意愿,还是仅仅满足监管要求谋求再融资等圈钱机会。

此外,在红利税存在的情况下,强行把分红与再融资挂钩,相当于直接抢钱,上市公司圈1亿分1亿,股民的损耗包括“红利税”,投行费用,上市公司养人成本,公关成本等等。

药方之五:国家队大举入市救市

社保基金、养老金、汇金公司等国家队,被很多投资者寄予厚望。

药理依据:国家队救市不仅可以提振信心,还可以直接拉高指数,直接推高股价。

评价:引“狼”入室

国家队任何一次准确的抄底,再在高位相应卖出,看起来对于股市似乎有正面的效果,但实际上对于全体非国家队投资者来说,都是负收益的。

如果你拿的是垃圾,国家队不会救你,如果你拿的是金子,那么把金子低位从你手里买去,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

当然,养老金等政府控制的资金,在相对低位进入市场,成为长线投资者,对于股市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只不过,这又跟短期的“救市”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这些资金是以对自己和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进入市场,也只会在市场低位慢慢买,避免一进场市场就大涨,成本被抬高。

在笔者看来,上面所有的药方,对“救市”来说都没有什么积极意义,或许部分药方长远看有一些疗效,但现实作用极其有限。【我来评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