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乾隆介绍 “含英咀华

“含英咀华

2024-02-19 16: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故宫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宫城,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文化昌盛的镃基。建筑1050座,房屋8750间,藏品186万余件套,每一件藏品,每个建筑构件,甚至一草一木,无不闪烁着熠熠的文明之光,无不承载着深厚而广博的文化之脉。它又是一座博物馆,还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更是一所学术研究重镇。

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推出“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故宫学人将多年的研究成果,付诸于传播,从“物”出发,致广大而尽精微,讲好故宫故事,讲好故宫文化。感知精美文物,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

2022年7月7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林欢作题为“含英咀华——乾隆皇帝的文房之趣”专题讲座。这是“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讲座第一期第二讲。林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工艺杂项类文物的保管、展览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具和清宫史方面,出版有专著《徽墨胡开文研究》等。讲座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研究馆员主持,主持人称乾隆特别喜欢元代蒲道源的诗“耽书是宿缘,得句因新意”,读书是前世的因缘,把时间都耽误在读书上,这是改变不了的。乾隆从小喜好读书,即位后,建造了百余座书屋,遍布宫廷内外,是古代拥有书房最多的人,书房里的文房陈设更是数不胜数,体现乾隆的追求与意趣,创造书房的新境界和新高度。

讲座由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和红旗联合主办。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承办。院内外观众一千余人在线上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嘉宾林欢研究馆员

林欢研究馆员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乾隆皇帝的御墨。他从讲座的题目“含英咀华”的含义谈起,指出宁寿宫的修筑与墨云室的命名,与乾隆皇帝的文房之趣有关。宁寿宫1771年兴建,至1776年建成。乾隆四十一年(1776)元旦,乾隆的重华宫茶宴联句表明:他要在执政60年后退位,而修筑宁寿宫的目的便是为自己寻找一个寄情山水、读书养性的好去处。正像他自己说的“予构筑养性殿于宁寿宫,以为倦勤后寝兴之所。”因此,乾隆皇帝要修筑大量书房,同时要打造书房中的宝贝,其中以“三希堂”和养性殿的“墨云室”最为知名。

宁寿宫养性殿

众所周知,三希堂收藏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法书,象征着“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的儒家准则。养性殿墨云室的命名,仿照了养心殿三希堂的方式。乾隆五十六年(1791),湖广总督毕沅呈进翰林风月墨。乾隆帝在《墨云室记》中说“予构筑养性殿于宁寿宫,以为倦勤后寝兴之所。……兹适得此古墨,即可以‘墨云’名此室。盖‘三希’为内圣外王之依仁,正符养心。‘墨云’为含英咀华之游艺,适合养性……”。表明养性殿墨云室的命名直接与乾隆帝的文房用品相关。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其内涵与儒家对圣王的期望有着紧密的联系。接下来,林欢认为乾隆皇帝以墨名室,还蕴含着对网罗人才的渴望。他在《李廷珪古墨歌》中说:“东坡茶墨曾品论,德操胥同譬良士。”说明墨与茶的异同,恰恰象征着贤者虽然表面存在差异,但在本质上都具有相同的品格。而乾隆皇帝收藏翰林风月墨,并将养性殿的书房命名为墨云室的举动,正是希望网罗天下英才为己所用。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湖广总督毕沅进翰林风月墨

乾隆款李廷珪古墨歌墨之一

紧接着,林欢进一步详细介绍了乾隆皇帝制作的一批以殿名命名的墨,主要有淳化轩记墨、快雪堂记墨、敬胜斋珍藏墨、乾隆咏墨诗墨(有殿名)、宁寿宫藏集锦套墨(有殿名)等,并详细介绍了各个殿名墨在清宫的具体位置。在此基础上,林欢研究馆员对乾隆皇帝在御制墨活动中超越古今的心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是集古今制墨法之大成,特别提倡李廷珪的制墨法。其次是试图从制墨原料上集历代之大成,如“再和墨”的方法,将内庭收藏的金、元以来已碎不全墨彻底打碎,然后重制而塑成新型的墨。再者试图利用前代古墨样式和《方氏墨谱》、《程氏墨苑》等古代各类墨谱,在新制墨品的造型上集历代之大成。总之,乾隆试图用最好的工匠、最精湛的雕刻技艺、最好的原料和配方、最经典的造型和图案,来精心打造自己的御墨。在这一部分林欢研究馆员还简要介绍了制墨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乾隆款李廷珪古墨歌墨之二

宁寿宫藏集锦套墨

宁寿宫藏集锦套墨楠木提匣装

在第二部分,林欢研究馆员详细介绍了乾隆皇帝在各个宫殿中收藏的名砚。主要有淳化轩仿古六砚,养性殿宋文天祥玉带生砚、宋米芾远岫奇峰砚,乐寿堂藏唐石渠砚,宁寿宫藏宋合璧端砚、旧端石海天浴日砚等。进而着重介绍了清宫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松花砚、澄泥砚。他指出,清宫四大名砚有别于唐宋时期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砚(鲁砚)/澄泥砚。

御铭端石霭霭融砚

松花江石“采菊东篱下”桃纹池砚

端石镂空方胜纹铜盒暖砚

其中的松花砚是以松花江这条河流命名,是清代宫廷最重视的砚台,象征国家社稷。皇帝们不仅赐给大臣也作为国礼赐给藩属国家。澄泥砚则主要采用澄清的黄河泥制作。这种材质特别细密易于发墨,主要用来制作仿古名砚。乾隆时期著名的有澄泥仿古六砚、仿汉石渠阁瓦砚等。接着林欢研究馆员讲到秦、汉、魏宫殿砖瓦,主要有未央宫东阁瓦砚、铜雀瓦砚等,质地细腻,适于制砚、研磨。因此乾隆皇帝喜欢此类砚台以发思古之幽情。在这一部分,林欢研究馆员还以研磨器、石砚、陶砚、漆盒石砚、辟雍砚、多足砚、箕形砚、抄手砚为例,简要介绍了砚台制作的方式和形制、功能发展的简史。

澄泥仿古六砚

在第三部分,林欢研究馆员以清宫元旦开笔礼为线索,介绍了仪式中要使用的金质嵌珠石金瓯永固杯、时宪书和万年青毛笔,以及仪式的整个过程。

竹管万年青翠毫笔

乾隆六十二年岁次丁巳时宪书

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

除了“万年青”毛笔之外,林欢还展开,对清宫文房用品中的毛笔进行了详细介绍。紧接着,林欢简要介绍了毛笔的类型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其中在笔料的选择方面,古人主要以宣城山兔毫、羊毫、狼毫、鼠须、猪鬃为主,并详细讲解了各种材质在书写作品时的特点。在笔管的选择上,古人主要以竹管、木管、瓷管、玉管、象牙管、珐琅管为主。林欢研究馆员指出,就一般而言,这些材料除了实用以外,主要在于欣赏以及收藏。而笔管的优劣应当以把持方便,挥运轻松为宜。而从制作类型上看,中国古代毛笔主要有两种:“披柱法”和“散卓法”。魏晋隋唐时期的毛笔制作方法叫做披柱法(缠纸法)。

鸡距笔笔头的 “缠纸” 工艺

特别是在晋唐时期,毛笔的笔头是有笔芯的。由于笔头的主要部位硬度极大,容易损耗磨损。为了节约成本,人们便选择了只换笔头不换笔管的“退笔法”。目前可见具有代表性的这类毛笔有日本正仓院藏天平时期的鸡距笔。另外清代也加以仿古,制成可换笔头的毛笔。鸡距笔的最大问题是存墨不多,难以长时间不间断书写。在造纸技术发展,纸幅增大,要求笔的形制增大以便书写大字的情况下逐渐被淘汰。新时代的人们开始研发“散卓”制笔法。在制作过程中,直接选用较短毛料支撑笔形,没有裹纸,解放了笔心柱,蓄墨量也大大增加,可以达到刚柔相济、挥运自如的功效。明清时期,散卓笔成为主流,尤其抓笔、提笔等大型毛笔多为散卓法。林欢还讲到最为著名的“湖笔”的特点和毛笔所具有的 “尖齐圆健”四德的含义,以及制笔与做人的关系。因为“散卓”笔对笔毫的毛的质量要求很高,需要付出极大的辛苦。一丝一毫的疏忽,都会影响到毛笔的质量。

清代湖州贡笔及其部分包装

木管黑漆描金蝠莲纹翠毫笔

在最后一部分,林欢研究馆员介绍了清代帝王用毛笔书写的部分作品,并由此展开了对清代帝王书写用材——描金银龙戏珠绢的讨论。同时,由此上溯到先秦书画载体帛和绢,继而讲到了纸张的发明。他介绍了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纸为代表的早期古纸,及其纸质较粗,色黄,以破麻布和植物纤维为主要材料的特点。接着又讲到蔡伦总结前人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御用麻纸,拓展造纸原料,改进抄纸技术,研制出适合书画用纸,成为了承前启后的造纸技术革新家。到了魏晋时期,纸作为当时新型的书写材料,与缣帛和简犊比起来,纸洁白平滑,价格低廉。为了写字、作画时不会泅纸,改善纸的性能,晋代已采用施胶技术。在纸浆中掺入淀粉糊剂,抄出之纸即实现纸内施胶。加工纸的白度、平滑度增加,减少透光度,纸表紧密、吸墨性好。

红色描金银龙戏珠纹斗方绢

到了隋唐之后,藤纸的发展达到顶峰,但在唐以后,藤纸逐渐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桑皮纸。宋元时,麻纸开始衰落。此时比麻纸便宜的竹纸在这一时期获得大发展,皮纸也逐渐成为纸业的主流。此时纸的幅面明显变大,经施胶、涂布、加蜡、填料、染色等加工处理的熟纸也有了很高的产量。南唐的澄心堂纸是当时制纸业最高水平的体现。

宋蔡襄《澄心堂纸帖》尺牍

楮皮纸(宋徽宗赵佶《夏日诗》)

明代竹纸的产量超过皮纸居于第一位。明代宣德纸,类似以澄心堂纸为标本的。纸质匀细、厚实,洁白受墨,特别有名。清代以宣纸最具代表性,安徽泾县的宣纸吸取了明代精工细作宣德纸的优点,对浙江、安徽皮纸技术作了改进。此时纸坊以青檀皮、楮皮或稻草混用,造混料纸,但保留了纯料的制作工艺,并名之曰“净皮”、“净料”以示区别。而宫廷中乾隆皇帝曾命人研制各种纸笺宫绢,其中尤以各类仿古粉笺、蜡笺,如澄心堂描金山水纸、描金梅花玉版笺、仿金粟山藏经纸、仿明仁殿纸、描金云龙五色蜡笺等较为知名。这些宫廷用纸追求富丽堂皇的整体气氛,以工艺精美、重于装饰为突出特点。

乾隆粉色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蜡笺

乾隆仿梅花玉版笺

最后林欢研究馆员在总结中讲到,中国古代文具包括笔、墨、纸、砚及其辅助用品。它们不仅是书斋中用于书写、绘画的清雅文具的泛称,而且也指一切可供文人休闲娱乐而案头把玩的陈设雅玩。它们具有种类众多、形制各异、内涵丰富等特点,故有“文房四宝”之誉。自康熙时代以来,国家的强盛与帝王的爱好,使得清宫御用文具的样式愈加丰富。这些御用文具作为独立赏玩的精美工艺品,既可以抒发感情,陶冶性灵,又可以修身养性。清朝乾隆皇帝弘历,崇尚文雅,雅好古风。特别是其对书法艺术的酷爱,导致他对文房四宝情有独钟。我们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简单地回溯历史长河,借助乾隆年间皇帝的新年“开笔”礼,大致回顾了他积极筹备自己心爱的书房,进而写就了他那段近九十年,交织着幸福、痛苦、喜悦、希望、惆怅等各种人生杂味的笔墨故事。

林欢研究馆员报告完成后,王子林研究馆员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林欢老师从宁寿宫养性殿墨云室讲起,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神奇的文房之旅,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意犹未尽。林老师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乾隆时期文房四宝的概况。我们欣赏到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图片,领略到了宫廷文房的博大精深。王子林研究馆员详细梳理了讲座的大致内容,并与林欢研究馆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有观众提问能否详细讲一下毕沅呈进翰林风月墨的问题。林欢老师指出,根据目前的研究,这一块墨从制作、造型、纹饰各个方面来看,它都不是一件唐宋的古墨,而乾隆对此也有认识,但是乾隆并没有指明。这在实际上更说明乾隆皇帝对这件墨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的重视。除此之外,观众还就科技复制文物,文创产品开发、故宫展览计划、书法作品与使用毛笔的关系等问题与林欢研究馆员进行了交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