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阅中国》纪录片第六集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字笔记,分享给需要做摘抄纪录的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简阅中国文字搞 《书简阅中国》纪录片第六集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字笔记,分享给需要做摘抄纪录的人

《书简阅中国》纪录片第六集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字笔记,分享给需要做摘抄纪录的人

2024-07-16 0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寄信人 岳飞

国家曾经蒙受的耻辱,能够遗忘吗?有的人可以在一时的安逸中偷生,而有的人为了信念,一路奋战,慷慨赴死。公元1140年,北宋灭亡后的第13个年头。38岁的岳飞,压抑着满腔的不甘和愤懑,给南宋皇帝赵构写下了这封信。

“微臣观察,金军重兵全部集结在开封府。经过几场败仗,他们锐气骤减,胆寒心惊,根据情报,他们准备放弃辎重逃回黄河以北。如今,天下豪杰与我军一心,各路人马舍命杀敌,可谓天时地利,强弱分明。这样的大好机会失不再来,绝不能轻易放过呀,陛下。”

这个机会,岳飞等待了13年。公元1125年,金军挑起战火,2年后,北宋都城开封陷落,宋徽宗和他的大儿子宋钦宗被俘虏。赵氏皇族和王公大臣3000人,还有超过10万的受难百姓,被金军押往遥远的北方。繁华一时的开封城,人口从几百万骤减到几万人。这一年,岳飞24岁,他的家乡河南汤阴县,就是这场战争的重灾区。目睹山河破碎,尸横遍野,岳飞的报国之心开始燃烧。幸免于难的宋徽宗第9子赵构,在今天的河南商丘称帝,南宋开始。农户出身的岳飞投奔赵构麾下,开始了报国之路。

“陛下,金军素来以为我们软弱,抵挡不住他们,可以趁此麻痹大意之时攻击他们。苟且偷安的想法,会让宏图大志消失殆尽,有愧中原百姓的期望啊。”

这是岳飞24岁时,第一次上书给赵构。此时的岳飞只是一名低级军官,他根本没有资格向皇帝进言,岳飞因僭越之罪被革除军籍。但一心报国的岳飞从不言弃,在抗金的日子,他一次又一次上书皇帝,字里行间永远不变的,是收复山河的拳拳之心。

“中原的土地,一尺一寸都不能抛弃。今日一走,山河即非我所有,他日如想收复,没有数十万战士抛洒热血,是万万拿不回来的。”

公元1130年,金军直入江南,这一次他们要灭亡南宋。岳飞和他组建的岳家军,成为最后一道防线。历经半年的苦战,岳家军重挫金军,金军退回江北,南北对立,相持不下。南方免于战乱之苦的百姓,对岳飞感激涕零,以至于把他的画像供奉在家中,祈求平安。

“我自投军,经历了200多次战斗,虽未能打到边关,踏平金军巢穴,却也算是雪洗了前仇的万分之一,痛快啊!建康之战,一举破敌,只恨没打到他们马都回不去。”

收复建康是一个转折点,岳飞收复失地的北伐计划,终于可以开启了。第一次北伐,收复襄阳六郡,岳飞被擢升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节度使。第二次北伐,他只用了数月时间,就收复了黄河之南的大片土地,这是1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胜利。然而,就在岳飞计划乘胜追击,一举光复河北的时候,赵构却放弃了。身在前线的岳飞,情急之下写信给宰相赵鼎。

“如今河洛之地人心惶惶,如果趁此机会,兴兵北伐,收复中原指日可待,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素闻阁下和我一样,与金军有不共戴天之仇,心怀光复河山之愿,所以请您在陛下面前支持我的北伐计划。”

其实,赵构只有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才需要岳飞,秦桧的主张更和赵构的心意。他向赵构建议,南归南,北归北,划界而治。公元1140年,金军又一次南下,岳飞挺身而出,领兵北伐。岳家军奋勇作战,拼到人为血人,马为血马,金军所向无敌的重骑兵被击溃。开封城就在眼前,岳飞踌躇满志,给皇帝这样上书。

“如今,天下豪杰与我军一行,各路人马舍命杀敌,可谓天时地利,强弱分明,这样的大好机会失不再来,绝不能轻易放过呀,陛下。”

岳飞的奏折,换来的是一天12道班师的诏书,10年之功,毁于一旦。那些为收复失地而死去的将士,白白牺牲了。当地百姓哭声震野,他们恳求岳家军不要再次抛弃他们。岳飞之痛,无以名状。回到都城临安之后,岳飞被捕入狱。

“太上皇的灵柩归来,被掳去的同胞回乡。祖庙再得安宁,百姓重拾欢乐。陛下您,也可以安枕入眠,再无金军威胁,微臣的志向,就实现了。到那时候,微臣请求解甲归田,回到家乡,这就是微臣的平生夙愿。”

公元1142年寒冬,以报国为终生己任的英雄,没有在沙场上马革裹尸,而是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岳飞含冤而死,但其尽忠报国的信念长存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人生自古谁无死——寄信人 文天祥

死亡,对于47岁的文天祥来说并不陌生。父母、夫人、儿子都离开了他,天人永隔,他为之奉献一生的南宋,也在三年前灭亡,他成了天地间孤零零的一人。所有人都在等他投降,而他在等待死亡。

“老人们常说,亲生弟兄们本就是一个人,我和你的生父都是要科举考试而得官的。”

文氏一门三子都是人杰,文天祥和两个弟弟文璧、文璋都考中了进士。这封书信的收信人文环生是二弟文璧的亲生子,后来做了文天祥的义子。

公元1256年,文天祥参加大考,宋理宗看到他的文章兴奋不已,钦点为新科状元,还赐名宋瑞。这个年轻人能给日慕西山的宋廷带来祥瑞吗?

“如若不出什么意外,兄弟们理应相互扶持、爱护,安居而终老。这是人生的常态。不幸的是,家国遭遇灾祸,宗庙倾覆,社稷沦丧。”

公元1235年,北方的元军南下,宋元之间开始了长达40年的战争。宋廷不少官员,怂恿皇帝迁都南逃,当时还只是基层官员的文天祥,上书皇帝怒斥奸佞,请求皇帝任用救世之才力挽狂澜。

“如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稍有闪失,万劫不复。百人的军队都不可轻率择将,再小的城池也不能所托非人,更何况关乎天下的大事啊?”

耿直的文天祥因此得罪了权贵,快40岁的时候,他依然不得重用,在赣州做知府。公元1275年,元军长驱直入,抵达临安城下,宋廷乱作一团,官员纷纷逃窜,征召军队,却不见一兵一卒前来增援。太皇太后写下一封公开信,痛骂那些临阵脱逃的叛臣。

“我大宋立国三百年,对你们这些士人一直以礼相待。如今,我和小皇帝蒙难,竟不见一人出来救国。我们有什么对不起大家吗?你们平日里念的那些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大厦将倾之际,老太后想到了文天祥。文天祥变卖全部家产,充作粮饷军费,几天时间,召集了30000人。临危受命,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成为南宋王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他们和元军在江浙一带血战,几乎全军覆没。由于力量对比太过悬殊,临安城最终陷落。文天祥退守福建、广东一带,继续抵抗。

“我的两个儿子,大的叫道生,小的叫佛生。佛生在战乱中走失,不久就死了。,生随军病死在惠州州府。不孝的最大罪孽,就是没有后嗣,我和你父亲商量,把你过继来做我的嗣子。”

42岁这年,文天祥失去了最后一个儿子,二弟文璧将自己的儿子文环生过继给了文天祥。文璧是哥哥坚实的后盾,他一直驻守在广东惠州,文天祥的抵抗坚持了三年。已经投降的南宋官员向他投来招降书,他都断然回绝。

“朝廷养育了我们300多年,危难之际,却没有为它守节而死的人。可悲呀,可悲。三年没见的老母亲了。元宵节前夕,我从长汀转战到龙岩,悄悄与老母亲见了一面,此刻可以去见先帝了,再无遗憾。”

公元1278年,43岁的文天祥在广东海丰的五岭坡被俘。第二年春天,南宋最后一支军队与元军大战于崖山,崖山海战之后,南宋彻底灭亡。

“我身居要职,受朝廷恩惠多年,理所应当献身。你的生父选择保全自己,以延续文氏的血脉。一个为忠,一个为孝,选择不同,各行其志吧。”

文天祥被囚禁了4年,元世祖忽必烈钦佩他的忠义,让投降了的南宋小皇帝来劝降,文天祥不从,忽必烈亲自来劝降,文天祥也拒绝了。人们不懂,南宋已经灭亡,文天祥还忠于什么呢?

“《礼记》说,狐狸死的时候,一定要把头望向巢穴所在的山丘,我即使死在万里之外,也不会有一时一刻忘记家乡。”

不忘初心,文天祥忠于自己心中的理想。公元1282年的寒冬,文天祥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死亡。临刑前,他向着南宋的都城临安方向行礼跪拜。他跪的是那些舍生取义的勇士,拜的是天地间永存的凛凛正气。

丈夫何处不为家——寄信人 任环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抗倭将领戚继光最为后世传颂。很多人不知道戚继光的一位前辈,并非武将出身,却在艰难时刻挺身而出,谱写出一曲不为人知的英雄之歌。

“我儿啊,你絮絮叨叨,千言万语,却只是请我回苏州养伤,为何如此风云气短,儿女情长?“

公元154年,正在江苏太仓前线与倭寇作战的任环,收到儿子接连不断的家书。此时的任环,身受3处重伤,生命垂危。儿子写信给他,请求他回家养伤。

“倭寇流毒,天下多少百姓不得安宁,为父我如果不能灭尽倭寇,就要像苏武一样卧雪啮毡,同马援一样马革裹尸,这个时候你要我回苏州,和你们在家中抱头痛哭吗?”

倭寇是14-16世纪侵扰中国及朝鲜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嘉靖年间,倭寇日益猖獗,东南沿海民不聊生,他们烧杀抢劫,掳掠妇女儿童,灾祸殃及数百万人,曾经的鱼米之乡苏州一带几近废墟,满目疮痍。当时的明军武备松弛,一时之间竟然束手无策。这时候苏州知府尚维持想到了一个人,与他同年考中进士的任环。

“往后战事,还不知如何发展。如果将来有幸天下安宁,咱们父子俩,可享太平之福。如果战事恶化,只能是臣死忠,妻死节,子死孝,咬紧牙关,大家都要成全自己。”

任环是山西长治人,25岁中进士,先后做过几个县的父母官,以清廉能干著称。公元1551年,32岁的任环调职苏州,做了知府尚维持的助手,尚维持知道任环是个与众不同的书生,少年时代他曾拜师学武,善击剑又善骑射,这在同时代的文人中很少见。国家有难,任环临危受命,领兵抗倭。

当时的明军恐怖心理蔓延,畏战情绪严重,任环大刀阔斧裁撤不称职的指挥官,淘汰老弱病残。他从广西征调士兵1500人,组建了一支以骑军为主的狼兵。在苏州招募兵6000人,发放火铳和弓弩,严加训练。《明史》记载,任环与战士们同寝食共甘苦,从朝廷得到的赏金,他全部分给士卒,自己不留分文。战士们跟着他风餐露宿,毫无怨言。苏州城保卫战之前,任环第一个把姓名写在身上。他告诉自己的手下,战死沙场是我等本分。写上名字,收尸的人就不会混淆,所有士兵都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

“把我的这些话也带给你母亲,我心已定,无需多言,你们哪里懂得人生自有定数,受难自有用处。苦海中翻腾,未尝不是极乐。”

公元1553年,任环与倭寇在上海展开激战。任环一马当先,率先杀敌,全军士气因此高涨。倭寇第一次看到那样的明军,瞬间气馁,纷纷逃窜。任环带兵继续追击,和倭寇近身搏斗,就是在这场战役中,他遭受重伤,性命几乎不保。儿子在后方获得消息,求他回家养伤,他便写下了这封信,与家人诀别。

“孩子们,你们只要认真读书,孝顺母亲,别让为父担心,我们的心就永远在一起。真正的一家人,心在一起,何必非要身在一处啊?”

1558年,抗倭作战第6年,任环旧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40岁。此时抗倭战斗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任环的兄弟和儿子追随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一介书生任环,最好地诠释了大丈夫的概念。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在前线写下的诗句,“昔年走马阴山道,今日驱兵沧海涯,三尺龙泉书万卷,丈夫何处不为家?”

苟利国家生死以——寄信人 林则徐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虎门销烟是英国人发动战争的借口。有一个人身处这场风暴的旋涡,切肤之痛比任何国人都深刻。

“我自从己亥年奔赴广州,就知道这会是一场艰难的战役,所以不敢有丝毫怠慢。”

这是鸦片战争爆发后第二年,林则徐写给两位好友的信,此时的他正在发配新疆的途中,心中的愤懑难抑。林则徐的时代,西方列强横行,而清朝统治者依旧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天朝美梦里。当时的大英帝国,刚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英国人发现自给自足的清王朝并不需要他们的商品。为了改变这种贸易逆差,他们干起了走私鸦片的勾当。

“鸦片,还没有流行的时候,那些吸食者只是戕害自己,用棍棒来惩罚,还可抵罪。一旦鸦片流毒于天下,危害不堪设想,一定要从严治理。如果再不把它当回事,那么几十年后,我国再没有御敌打仗的士兵,也没有可充军饷的白银了。”

这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前,给道光皇帝的上书。来自英国的鸦片,彻底摧毁了中国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就连军队的将士都吸食鸦片。举国之内满目疮痍,家破人亡,老百姓恨透了鸦片,称罂粟为妖花,骂鸦片走私船是鬼船。国库亏空,白银疯狂流进英国人的口袋。

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多次上书,列出禁烟的具体方案,并在湖广地区开始推行。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到了广州,我想扬生发布谕帖,令他们限期上缴鸦片,不出数日,我得到了有关鸦片行情的报告。这些报告中有中文也有洋文,有洋人的画押签字,也有洋人的公司印章。”

鸦片肆虐,官商勾结,鸦片商人用尽各种手段抵制禁烟。林则徐搜罗精通外语的人才,令他们翻译各种英文报刊和书籍。为了解自己的对手,55岁的他甚至自学英语。

林则徐还召集广东的举人、秀才考试,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各地烟馆的名称、数量以及老板的名字”,通过各种方法,他终于获得了全部鸦片商人的名单。英国商人拒绝上缴鸦片,林则徐就切断了洋商与外界的来往,一些顽固分子被林则徐驱逐出境。缴烟行动历时三个月,没收鸦片数量达到20000箱,广州鸦片之泛滥震惊世人。

1839年6月3日清晨,在距离广州城50公里的虎门,两个50米见方的销烟池直通大海,历时23天,20000多箱鸦片在销烟池中沸腾溶解,最终泄入大海。虎门销烟让英国人恼羞成怒,他们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

“在虎门海口销毁鸦片时,周围停泊的有成千上万条外国商船,如果他们当真怨恨,随时可以朝我开炮。现在如此猖獗的他们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不动手?可见鸦片只是借口。”

战争初期,林则徐是前线指挥者。守卫广州期间,林则徐派人到澳门、新加坡采购洋炮,组织翻译西方军事书籍,改装中国战舰。他向清廷疾呼,船炮是海防必须之物,一定要尽早筹划。他相信,当中国拥有一支现代化的水师,就可以和英国人在海上交锋,获得战争的主动权。

“和英国人打仗,不加强船炮和海军,是自取其败,想击败英国人,有八字要诀,那就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首先第一位‘器良’,就是要有精良的大炮,如果没有这个,就算是战神岳飞,也会束手无策呀。”

英军无法攻破林则徐的广东防线,只能驱兵北上,紫禁城危在旦夕,惊慌失措的道光皇帝,派大臣与英国议和。为了平息英国人的愤怒,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发配新疆。

林则徐把自己编写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嘱托他撰写《海国图志》。《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西方的科技去抵御西方侵略,正是林则徐倡导的。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如今,个人的生死福祸早已置之度外,然而国家已被战火漫卷,我身虽放逐,此心怎能不闻不问呐?”

在新疆4年,林则徐行程3万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那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饱受磨难,此生不改的,是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愿得此身长报国——寄信人 陈京莹

2018年9月24日,辽宁省大连市一带的海域,一艘海底沉船重现人间。在17米深的水下,船体一侧木质鎏金的“经远”二字,向世人昭示,这就是100多年前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号战舰。甲板上的炮弹残骸告诉世人,真实的战争远比记载中壮烈。

“我们刚刚收到了李中堂的电报,命令全军明天下午一点开赴朝鲜。没说去干什么,但我已经准备好一死的决心。”

这是公元1894年,北洋水师经远号战舰二副陈京莹写给父亲的家书。

188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建天津水师学堂,年轻的陈京莹怀着报国之心考入首届驾驶班。清政府从西方订购了4艘先进的战舰,其中就包括经远号。李鸿章派遣400名海军精锐远赴欧洲接收战舰,陈京莹就是其中一员。北洋水师组建,28岁的陈京莹擢升为经远舰驾驶二副。

19世纪后半叶,日本一直蓄谋入侵中国。1894年,朝鲜爆发内乱,朝鲜国王求救,清政府决定派兵支援,而日本却想趁此机会占领朝鲜,进而图谋中国,战争一触即发。

“如果是海战,中国只有三成胜算,日本的战舰很多,中国只有北洋水师的几艘战舰可以参战。南洋和各省的官船,不光没有训练,而且船身都跟玻璃一样脆,况且这几年,敌人的军事装备日新月异,战舰快捷灵活,火力猛烈,我们是打不过的。”

像陈京莹这样的普通军官,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清醒人。清政府意识不到潜藏的危机,依旧沉迷于奢靡享乐。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不惜重金修建颐和园,经费不足的时候,她甚至挪用了海军军费。局促的经费使北洋战舰只能使用劣质燃料,也无力采购西洋军械。公元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

“北洋水师的将士们,清楚地知道这些情况。马江海战惨败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大家全都忧心忡忡。但是,一直拿着朝廷俸禄的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准备战死。”

9月17日中午12点50分,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域,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狭路相逢,正面对决。下午3点10分,北洋旗舰定远号被击中,危机时刻,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升起旗舰旗,接替了指挥权。日军炮火向致远号集中发射,20分钟后,致远号沉没,邓世昌和舰上数百名官兵壮烈殉国。

“我从小承蒙国家培养,沐浴的恩泽不可谓不厚,现在国家有难,理应尽忠,这是本分,况且大丈夫战死沙场也是人生幸事。”

下午3点30分,北洋水师只剩下寥寥几艘还在战斗。大多数战舰因受创退出了战列,返回浅水区自救。受创的经远号,本可以返航自救,但是它没有离开,而是选择了继续战斗。

“父亲大人年近古稀,如果我死了,你会格外悲伤。这一点我当然想象得到,但尽忠不能尽孝。虽然说尽忠也是在尽孝,但儿子的不孝,仍然是罪责难免。”

经远号凭一己之力奋勇拦截日本的主力战舰吉野号。下午4点48分,已经服役7年的经远号,和刚刚投入使用的吉野号正面相遇。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对决,吉野号每分钟可以发射102发炮弹,而经远号最多只能还击4发,17分钟后,3艘日本战舰又上前围攻,4艘日军战舰的炮口全部瞄准了经远号。

“我的儿子还小,等他长大还要很多年。好在弟弟们已经长大。可以成家立业,供养父母了,希望二老不要总是思念我。家中上下以和睦为贵,这样九泉之下,我就不用担忧了。”

日军的炮弹如暴风雨一般,倾泻到经远号上,管带林永升被弹片击中阵亡,大副陈策接替指挥阵亡,二副陈京莹接过了指挥权,日军不断示意经远号投降,但没有一个官兵放弃战斗。下午5点30分,经远号舰身沉没,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陈京莹牺牲的时候32岁。

“如果撞上大运,我们获胜了,而且我还活着,一定会再给你们写信,报告喜讯。”

经远号的奋不顾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下午5点45分返修的北洋战舰重回战场,日军意识到不可能全歼北洋水师,退出战斗。经远号的勇猛震慑了敌人,一位日本军官在日志中这样写道,他们始终没有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有国才有家,一个强大的国,其人民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历尽磨难,却生生不息,正是因为这些前仆后继的脊梁,为中华之崛起一路奋战,至死不渝。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