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课堂】历代花鸟画名作4幅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画展标题画法图片高清 【国画课堂】历代花鸟画名作4幅赏析

【国画课堂】历代花鸟画名作4幅赏析

#【国画课堂】历代花鸟画名作4幅赏析|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熙是五代最杰出的花鸟画家,对于花木、禽鱼、蝶、蝉、蔬果,甚至不大为人们所注意的汀花、野竹、浦藻、药苗都是他画里最好的题材。他不附时尚,不专画名卉珍禽,而广泛描写大自然的景物。他作画不重师承,而从实际生活中去找寻他的资料,发挥他的独创性。所以他的题材丰富,不局限于前人法度,而能做到意出古人之外,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

由于徐熙的个性倾向,他运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的画派。据《宣和画谱》记载:“且今之画花者,往往以色晕淡而成,熙独落墨以写枝、叶、花、蕊、萼,然后赋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徐熙独创的“落墨”画法,也即是被后世所盛称的“徐体”的风格面貌。

所谓“落墨”,是把枝、叶、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笔连勾带染地全部把它描绘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地加上一些色彩。它的技法特点是,有双勾的地方,也有不用双勾只用粗笔的地方,有用浓墨或淡墨的地方,也有工细或粗放的地方。整个画面,有的地方只有墨,而有的地方是着色的。所有的描绘,不论在形或神态方面,都表现在“落墨”,即一切以墨来奠定,而着色只是处于辅助地位。徐熙画派当唐末五代水墨画派确立之后,是在着色画,水墨画两种体裁之外,另立了一种着色与水墨混合的新形式。

徐熙是位多产的画家,生平作品很多,单就《宣和画谱》所记录下来的画迹就有259件。然而,到现在就我们所知,徐熙已没有一幅真迹留存下来,我们所看到传为徐熙的作品,恐都是后人摹本。在刘道醇《圣朝名画评》里所列的花竹翎毛门的“神品”四人,徐熙是放在第一位的。并认为黄荃的作品“神而不秒”,赵昌“秒而不神”,只有徐熙才能达到“神妙俱完”的境界。并说:“议花果者,往往宗尚黄荃赵昌之笔,以熙视之,彼有惭德。”米芾说“黄荃画易摹,徐熙画不可摹。”正说明徐熙的表现手法有独到之处。总之,千余年来,徐熙的风格,在中国画坛里有着重要的影响;徐熙的花鸟画,在历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

3、《寒雀图》 北宋 崔白

局部

崔白,字子西,崔白是北宋中期杰出的花鸟画家,在花鸟画方面,崔白打破了北宋以来百余年见黄荃父子独霸画院的局面。

首先,在题材内容方面,崔白的花鸟画与当时盛行的惯于画宫苑中“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的“黄家富贵”体制,大异其趣。崔白的花鸟画,宋代郭若虚说说:“以败荷芦雁得名”,说明他的花鸟画多取材于野外山林中的天然花鸟和景物。《寒雀图》中,画家摄取了日常生活中习见的题材,画面很单纯,在寒冷空旷的背景上,占据整个画面的只是一颗仰伏曲伸的老树和9只活动在枝头的麻雀。画上的9只麻雀,从布局来看可分为3组,这三组麻雀,有多有少,有散有聚,有分有合,有主有从,各具形态,妙趣横生。作者并没有侧重去刻画麻雀冻馁瑟缩的情状,他刻画的是麻雀飞鸣、腾跃、抓痒、憩息、俯仰、窥视等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情,把禽鸟“地偏无人之态”的天然情趣,描绘得活灵活现。看了画,不觉使人想到,在那寒凝大地的自然界里,万物都处在宁静寂灭之中,而画家却别出心裁,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几只活跃跳动的小小麻雀,给荒寒的自然景色增添了生机,赞美了生命力的顽强不息。用那绝妙的构图与构思,通过大自然中平凡的景物,创造了不平凡的意境和感人的艺术形象。宋代董逌《广川画跋》曾谈到:“崔白画蝉雀,近时为绝笔”显示了崔白的功力。

再从笔墨方面技巧方面来讲,崔白的笔墨线条,有粗细劲柔、浓淡干湿、锐利顿挫的变化,能表现出花鸟的质感、量感和运动感。《寒雀图》中,用笔更加舒放。除了雀嘴和尾翎等是用浓淡粗细不同的线勾去轮廓外,其他部位是根据雀的形体结构和毛羽的纹理来用笔。如雀的头部和背部的羽毛,是用稍重的墨笔拂扫而出,雀的腹部却是用稀松柔软的笔调画出后,再用淡墨轻色略加晕染,表现出雀的背羽坚密光滑和腹毛稀松柔软这两种不同的质感。图中的枯树用浓墨枯笔,画出老干苍硬的姿态。整个来说,他用笔格调比较秀挺疏放,有工有写,变化多端,不仅笔墨活脱,而且花鸟的形象也很生动活泼。和黄荃的体制比起来,他笔下的花鸟画更显得清丽潇洒,生趣盎然。

4、《枯木怪石图》 北宋 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不仅诗人、词家、散文家,而且是书法家、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绘画到了北宋,文人画正式成为一种潮流,苏轼正是这股潮流之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从来论述苏轼的绘画,往往与文同并举。苏轼自称墨竹是向文同学习来的,自谦的表示在墨竹方面不如文同,可见他对文同的画竹推崇备至。苏轼绘画作品仅流传有《枯木怪石图》,重意趣而弱于造型,与米芾所论“子瞻作枯木,枝干纠屈无端倪,石皴硬,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大抵吻合。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认为创作画与欣赏画,若以形式为标准,就是赋诗以表面文字下功夫一样,都是幼稚和非艺术的。而艺术作品的标准应是“天工与清新”。前者强调内在、自然和不做作,后者是作品中新的面貌。而后期文人画家片面强调苏轼的不要“形似”是错误的。

苏轼论画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他把绘画看作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他这一主张,集中的表现在对王维的评价上,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几句话已被后世广泛引用,成立评论诗画的专业术语。苏轼在历史上较早地提出“士人画”(又称“士大夫画”“文人画”)的概念,把它与“画工画”“俗士画”对立起来。总之,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在绘画这一艺术领域中提出了自己新颖的见解,对中国文人画潮流的最后形成和扩大它的表现内容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花鸟画名家推介:

莫各伯

《篱篱竹影占墙东》 233×156cm 2018年

《居有竹图》 200×200cm 2017年

《霜欺雪压不弯腰》 180×68cm 2015年

《江岸春晴》 48×138cm 2018年

广东省文联艺术馆首任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副秘书长、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原驻会副秘书长。现为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国画院副院长、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书画评鉴》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州市国画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曾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和国内各城市举办个人书画展七十余次,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出访过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报刊对其艺术创作登载评论报道文章200多篇,出版著作、画册有《诗词写作》《墨竹教程》《莫各伯诗词选》《书法自修指南》《莫各伯书法选》《莫各伯中国画人物选辑》《莫各伯山水画选》《中国画构图》《中国画造型》《兰竹石画法大全》等20余种。美国全美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曾制作、播放其艺术专题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