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写春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家刘晓庆书法价格 书法写春秋

书法写春秋

2024-07-09 12: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3-04-17 14:11:08 来源: 作者:本刊记者 曾平 通讯员 史晓韵

阳春三月,又见张海先生,是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刚刚选举他当选新一届政协常委的时候。

已经70高龄的先生虽然公务与创作十分繁冗,但说起书法艺术,却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念念不忘的还是书法、书法教育、书法的普及和提高等话题……

  张海近影

张海1941年出生在河南偃师首阳山镇香峪村。那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著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有更早的夏代都城。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字写得好就是有文化有教养的象征。张海小时候常见大人们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时,写对联、喜帖、挽幛等,那气韵生动的毛笔字,让他很着迷。上小学后,张海跟着一位郭老师学写大字,一天村里要请一位下乡知识青年给乡亲讲课,需要写几条欢迎标语,可学校会写大字的老师偏偏不在,怎么办?学校让张海写。张海怯生生的几条花花绿绿欢迎标语一写,老师点头称道,父老乡亲啧啧称赞,都说“这娃子中”。张海从此受到激励,开始认真临摹古人笔迹,走上了书法学习的道路。这一走,已经古稀过了。

张海从上世纪70年代即开始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组织工作, 2005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书协主席团主席,2010年蝉联第六届中国书协主席团主席。多年以来,他力主书界要努力推精品,书家要有代表作,当代书坛要力争出经典、出大师。对此有人赞同,有人不解,有人表示异议。

“不管别人怎样看,就我自己而言,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谈到这些问题时,张海坦然答道。

这些年来看到许多书家精品意识的加强,张海非常高兴。他觉得认真打造书法精品,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杰出的当代书法艺术大家,是时代赋予的不可推卸的使命。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书法创作中精益求精,认真打造书法艺术精品,力争多出精品,应成为每位书法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一件艺术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能否载入史册的重要依托。较之成千上万件泛泛之作,创作一件精品所耗费的时间和心血,不知要多出多少倍。”张海说。在创作中即令自己愿意付出,也未必就能写出自己满意、业内和大众都认可的作品。书法创作也绝非是一些人所想象的简单重复劳动的结果。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固然较短,确乎是一挥而就。然而就是这一挥而就,却是长期磨炼和全方位吸纳的结果。这且不说,即便是创作构思,对于态度严肃的艺术家来说,也是艰苦而漫长的。精品力作,既不取决于尺幅大小,也不取决于字数多少。古今书法名作,既有小品,也有巨制,关键在于作品的含金量。精品力作又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慧眼独具,披沙拣金。谁不想出精品,而出一件精品又谈何容易?

张海如此描述自己的创作经过,为了一件作品,他常常茶不思进、食不甘味,有时会达数月之久。常常停掉电话,谢绝社交,斗室自囚,一遍遍地推敲修正,各种审美要素的组合运用,每如旋转魔方,顾此失彼,按倒葫芦又起瓢。直攻不下,只好迂回,或读书,或摄影,或做他事,试图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他慢慢地认识到,书法构思是一组十分复杂、奥妙无穷、很难破解的密码。这组密码乃是多种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破解的钥匙,犹如某一天象奇观,偶尔一现,捕捉到是幸事,捕捉不到,或许再无机会。因此,应该特别珍视一刹那产生的欲望,以及欲望驱使下产生的灵感,要珍视此时此刻铺纸引笔创作的作品,说不定这件作品,就是你朝思暮想的精品力作。

“当然,精品还不一定就等于代表作,但代表作只能从精品中产生。”张海认为,一个成熟的具有鲜明风格的书法家,经过久而久之的努力,创作出一幅或者若干幅达到空前高度、能充分代表其某一阶段艺术水准的精品力作,这一幅或者若干幅作品,即可称为艺术家的代表作。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他们的名字总是和那些著名的代表作联系在一起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

“而到了近现代,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大家,但其代表作却少得可怜,人们只能笼而统之说某人字写得很好,根本不知道那些名扬四海的书法家有哪些代表作。”由于书法家没有代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知名度将会越来越小,其艺术形象会越来越模糊;由于没有代表作,常常使书法批评走入误区;由于没有代表作,使后来者很难找出一个继承前人超越前人的切入点;没有代表作,又常常使一些人虚无主义抬头,产生今不如昔的种种感慨。

这就是张海一再提出强化精品意识、强化代表作意识的原因所在。

“在新形势下,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如何?如何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现在的人越来越少用笔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今中小学生的书法水平越来越低。 我们不无担忧地问先生,这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对此,张海显得非常坦然自信,他说,客观而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这不是决定性的问题。以日本为例,他们的计算机普及率远高于中国,但有调查表明:8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人把书法作为他们的第一爱好。张海认为,或许正是因为电脑的普及,使得人们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去练习书法,喜欢书法的人只会有增无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想中国一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书法艺术当成自己的首选爱好。当然,要求每一个人都爱好书法艺术也不太现实。”

张海认为,书法分实用书法和艺术书法两大类。书法的实用功能可能会越来越弱化,但书法的艺术功能却会更加强化。在新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宣传普及书法艺术,使得书法艺术的受众不断扩大。同时,要和大专院校合作,普及书法艺术;鼓励书家开办书法艺术培训机构;提倡书法对外交流活动;建议教育部门在学校中开设书法课。其实书法与人们的学习、生活联系的十分密切。当孩子提笔写作业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家长都会提醒自己的孩子要把字写好、写端正。而在广大的农村,人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果字写得不好,就等于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如果字写得不好,到了一定时候一定程度就会构成很大的压力。

张海告诉记者,现在书法的艺术功能加强了,实用功能弱化了,所以对书法的前景一点都不悲观。相信很多青年人迟早会回过头来补上书法这一课的。令人欣喜的是,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下,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教育部已经决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这对于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现在的问题是,书法课常被语、数、外等“主课”挤占;没有教材或使用不规范的教材;缺少专业书法师资等等。

张海分析了书法教育在推行过程中遭遇尴尬的原因,书法与考试升学关系不大,它既没有学习奥数、外语的实惠,也没有学习音乐、绘画的风光。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让人们难以认识到书法的艺术文化性。“要从根本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监督、检查和考评机制,方能把书法教育落到实处。”

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书法教育,张海在今年的政协会上提出建议,在中考、高考中增加书法知识的有关试题。他认为,要从根本上引起人们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就必须要确立书法在全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必修的科目。最重要的是要将其纳入升学、中高考的考试内容中。“像体育、美术的优良、合格、不合格那样,学生书写水平也应实行等级达标测试。在中、高考试卷命题中将书法知识作为文化常识考题的一部分,语文也严格规定书写的卷面成绩。”“哪怕只有一分!就这一分的效果都是不可想象的啊!”说到这,张海的眼睛中闪现出异样的光芒。这位多年推行“中国书法环球行”计划,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书法文化而不断积极践行的书法家,多么深切的希望有着4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汉字,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拥有广阔深厚的群众基础。

张海作为一名书法家,同时又是书协的领导人,社会在给予先生许多荣誉的同时也赋予他重大责任。在担任书协领导工作的过程中,虽然挤占了他许多艺术创作的时间,但却一点没有消减这位书法家在艺术创作上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说,从书圣王羲之一直到近代的于右任,都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人,同样都是成功的书法艺术家。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会利用一切可能的空闲时间,坚持创作。一旦秉笔濡墨,面对宣纸的时候,会物我皆忘。理性是创作的潜力,而激情则是创作的张力。张海坚持每天临池,把许多休息的时间都投入到书法创作之中,对他而言,这是最好的积极休息,在这样的休息之中能得到无穷快慰。张海有诗云:“人书俱老对斜晖,检点平生幸不菲。付与后人评得失,仍将余力探几微”。

每一次面对面地采访张海,都使人感觉到震撼和惊异。他关于书法的思考,言不轻出,却每能振聋发聩。他说:书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一个艺术家,一旦艺术探索的步伐停止了,创作的热情消弭了,那么他的艺术生命也就枯竭了。书家一定要沉下去,沉到经典、传统、读书、修养中去,认真、扎实地深入传统,学习古人,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毫无疑问,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艺术当需一代代薪火相传,延至永远。

而作为当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张海无疑是此接力队伍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员。

1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