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纪录片解说词 央视剧评

央视剧评

2024-02-14 1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影集团 > 新影集团 > 新影访谈

央视剧评 | 纪录片《承诺》:脱贫致富的地理叙事和美学法则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6日 11:17 | 来源:央视纪录 | 手机看新闻

万里跨越,星月行走。

扶贫攻坚者追赶时代,纪录片人追赶攻坚者。

作为国家级纪录片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倾心打造的大型脱贫攻坚系列纪录片《承诺》,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完成共同理想的辉煌时刻,让我们共同领略了新时代的风采,让我们一起阅读了亿万人命运被改变的故事华章。

纪录片《承诺》将观众带进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地理空间,也让大家看到,这里曾经还有一些并不富裕甚至挣扎在贫困线下的人们,以及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而呕心沥血、奋勇拼搏的扶贫干部。2020年,全国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党要实现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纪录片《承诺》中,我们看到扶贫干部踊跃投身脱贫攻坚战,忘我工作,理清思路,积极寻找让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出路,坚定不移、一丝不苟地完成那份承诺。

一、原生地理:风景与贫困的孪生

纪录片《承诺》总共五集,每一集都是独立的片子,每集向我们介绍两个村子。这些村子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要么是烟波浩淼的大湖,要么是云雾缭绕的山川,要么是风景独特的高寒地带,要么是大漠孤烟直的戈壁滩,要么是生长红树林的海滩边……还有神山圣湖之畔。这些原本美丽的村落,在纪录片导演的影像表现之下,更是美不胜收,给观众强烈的视觉享受。

然而,这些地方却是国家财政重点帮扶的十四个连片特困地区的缩影。纪录片《承诺》全景式地再现这些贫困村子的地理风貌以及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山水之外》是以这样的画外音开始叙述的:“中华大地的山川湖海地区,依然有一些地方,因为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阻隔着当地百姓通向富裕的进程。”这其实道出了一些老百姓处于贫穷状态的地理原因。

这部纪录片里的村落无一不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不畅。在这些村子中,有些是沙漠地区,有些是南方喀斯特的石漠区,有些地方缺乏土地资源。有些村子由于位置特别偏僻,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也影响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

固日班图拉嘎村发展驼奶产业,但没有稳定的供电,不能为刚挤出的驼奶降温与保鲜。还有一些村子生态脆弱,不能通过扩大种植业来增大老百姓的财富。普兰县岗莎村则在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植被少。总之,这些地方往往是风景美丽,但一些老百姓却很贫困,风景与贫困共生。

二、平行叙事:空间反差及共性原因

纪录片《承诺》中每一集都安排了两个地貌特征迥异的村子进行平行叙事,有意形成艺术反差,并将两个村子所形成的扶贫共性问题呈现出来,给受众留下强烈的印象。

烟波浩淼的大湖与云雾缭绕的山区进行对照。

第一集《山水之外》将洪泽湖上的高湖村与武陵源山区的薛家村进行交错叙事,让受众从差异中看到两者的共性,那就是闭塞的自然环境,使得村民不能脱贫致富。第二集《故土与新家》则是海南的渔村与云南的小山村放在一起比较,形成强烈的叙事反差。第三集《与时代同行》让我们看到两者地貌的差异,也感受到两地在扶贫工作思维的共通性。

第四集《文化家底是个宝》着重凸显了两者的共性,那就是如何在利用和创新传统文化来脱贫致富的同时,又让人们享受传统的馈赠,记住乡愁。

三、脱贫路径:扶贫干部的想法与做法

纪录片《承诺》向受众讲述了扶贫工作者想贫困户之所想,急贫困户之所急,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形,寻找合适的脱贫路径与方法。

扶贫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摸底调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洪泽湖需要退圩还湖,需要动员渔民上岸。自小在优越环境长大的扶贫专干张聪聪第一次下湖调查,惊叹那么破烂的房子竟能住人。通过摸底调查,张聪聪知晓了渔村里贫困户的实际情形及其心态。接下来就是想法子,找路子。

该修路的修路。要想富先修路,成了人们的共识。第一集《山水之外》的薛家村为了把山上古茶树的茶叶卖出去,在志愿者与县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终于打通了往山外的公路。

该搬迁的搬迁。有些生态贫困户,原来的村子不再宜居,于是政府动员搬到平地进行集中安置。《故土与新家》中扶贫工作者针对地理原因所导致的贫困户采取易地安置的方法,为此对天生塘村进行整村搬迁。

产业扶贫被认为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五集纪录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各村脱贫的产业路径。阿拉善的沙漠村,发展驼奶产业。海南海边的小渔村缺乏深海捕鱼与深海养鱼的条件,于是经过多方论证,最后找到养殖跑海鸭的路子,村里成立养殖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养殖跑海鸭脱贫致富。

纪录片中分别有湖南江永的勾蓝瑶寨、贵州丹寨县的石桥村和西藏普兰县的岗莎村,都是利用自身的文化、风景、民族风情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石桥村还成立传统造纸的合作社,一起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创造了产业基础。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进行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导演把教育扶贫的内容放在最后一集进行讲述,并将该集取名《让未来更美好》,成为整个系列纪录片的压台之作,颇具深意。

四、真挚朴实:扶贫路上那些可敬的人

扶贫路上没有一帆风顺,而是各种琐碎的摸底调查,不厌其烦地动员劝说,还有诸多的找路径、找资源、找企业家帮助贫困群众等。纪录片运用跟拍纪实手法,记录了扶贫干部的眼泪、辛酸、苦恼、劳累,不回避矛盾,忠实地呈现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的争吵、冲突情形,显得真实自然,给纪录片带来强劲的叙事张力。

纪录片《承诺》中第四集《文化家底是个宝》扶贫干部做老支书工作时,惹火老支书,老支书在镜头前勃然大怒,丝毫也不给扶贫干部面子。看到这里,观众的心骤然提了起来,不知道后面的事情该怎么收场。这种冲突情节,既真实,又给了受众持续收视的动力。

纪录片《承诺》通过戏剧性的冲突法则进行叙事,塑造一系列真实、鲜活、情感真挚而又朴实的扶贫干部形象。西藏普兰县岗莎村主任久美多吉是一个温和的人,是村里的多面手,是村里第一个自学成才的牧民大学生,后来被推选为村主任,带领大家依靠神山圣湖发展旅游产业而脱贫致富。

然而,旅游业务是一家公司承包的。针对严重的垃圾问题,主人公与公司进行交涉。面对旅游公司的推诿,观众可以从镜头中就看出久美多吉的愤怒,也觉出他的无奈。这场争吵以久美多吉带领村民自发捡拾垃圾、维持神山圣湖旅游环境结束。

在纪录片《承诺》每一集的最后,脱贫致富的老百姓都会由衷地表达他们感激与幸福的心情,向观众呈现出他们不同于此前的全新的精神面貌。

因为有了那个庄严的承诺,因为有了扶贫攻坚者矢志不渝的奋斗,在华夏民族鸟瞰的风景里,才有了永远看不厌看不尽的星辰大海。

(评论员 陈立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