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宿旅居产业发展策略探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旅居产业发展 紫阳民宿旅居产业发展策略探究

紫阳民宿旅居产业发展策略探究

2024-07-12 0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宿旅居产业是农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业态。紫阳县把民宿旅居产业作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不断激发乡村旅游市场动能,助推乡村振兴。

一、民宿旅居产业发展现状和启示

近年来,紫阳依托“山水硒、茶歌道”等独特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民宿旅居产业,促进全域旅游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作为乡村旅游综合性产品,保留地方传统肌理又考虑现代生活需要的乡村民宿,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彰显乡村古朴之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已得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特色民宿25家,在建8家,规划设计5家,总计38家,其中精品民宿14家,床位386张。特别是在传统特色村落和景区周边,建成了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如青中村“花婆婆”民宿、焕姑六舍、九舍、宦姑滩、营梁青檀树、高桥梦紫阳、燎原望山等民宿,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前来休闲体验。

紫阳民宿旅居正从简单的住宿功能逐步向休闲体验和康养、度假等功能延伸,已成为紫阳生态旅游的新业态和新亮点。通过总结分析,有以下收获和启示:

一是发展民宿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转型。以一种更为多元化、个性化接地气的体验形式,充分发挥其“在地元素”,从解决民宿客人的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破解住宿业在城乡发展上不平衡和业态发展上不充分的矛盾,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打破原有景区、城市固有的模式,呈现“景区+民宿”开发模式,打造出新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如城关镇青中村建立起来的“花婆婆”民宿,位于文笔山景区内,年接待游客近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

二是发展民宿产业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乡村民宿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切入点,通过民宿产业发展能促进当地消费,农村资产利用和村民就业,帮助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是发展民宿产业有利于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的发展,契合了现代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寻味乡愁的美好追求,具有撬动乡村旅游的支点作用。民宿体验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相关的业态、促进了经济发展。例如焕古贡茶古镇成功创建六舍、九舍、焕古庄园等一批精品民宿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茶园观光游、乡村采摘游、民俗体验游等乡村旅游产业,又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形成了以民宿旅游带动多业联动、多业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二、民宿旅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认识。一是怀疑心态明显。对民宿产业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对民宿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缺乏把握。同时,因目前相关政策还不配套而产生顾虑。二是“跟风投资”现象普遍。目前,紫阳主要以推进乡村景区精品民宿示范引领为重心,部分人只看到“花婆婆”民宿定价高、旺季的火爆,而忽视了一些低端民宿经营不善、亏损的现象,一些新晋民宿经营者面临着定位失准、客源不稳,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三是对民宿本质理解有偏差。民宿发展特别是乡村民宿发展必须要立足乡村振兴为战略背景。外来民宿占比还不到十分之一,90%的都是本地人,大部分本地民宿主意识还停留在原来农家乐的阶段,有一部分人的意识有转变但是都还不够。大多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和民俗特色的深度挖掘和融合,缺乏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缺乏整体规划。一是全县民宿数量增多,但形式单一,以“农家乐”为依托的民宿仍然占据了主流。经营者零散式发展,导致旅游产品、营销网络、娱乐购物等功能性配套不齐全,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二是全县尚无前瞻性、整体性的民宿发展专项规划,没有形成集聚区,对基础设施道路、综合治理等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有的项目开发忽视对自身乡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设计,缺乏创意和主题;三是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手工制作、亲子游乐、旅居养老等互动性项目较少,产品同质化严重。

(三)缺乏精品民宿。一是个性特色不突出。个性化是民宿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目前,紫阳多数民宿重模仿轻创意,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少民宿活动项目单一、停留在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的层面、缺乏特色、亮点,同质化严重。无论是硬件设施方面,还是食宿服方面都非常相似,缺乏特色,民宿的市场定位模糊,没有针对各类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市场细分。二是文化元素不鲜明。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紫阳现有民宿对本地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紫阳民俗文化、汉水文化、民歌文化、养生文化在民宿开发中运用不够。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紫阳大部分民宿目前以中低端市场为主,还处于“无监管”状态,卫生设施差,没有规范的消毒和疾病防范措施,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中高档精品型民宿短缺。四是精细服务不到位。大部分民宿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缺乏技能训练,大部分还是以当地农民为主,经营设计意识淡薄,精细服务差,缺少特色体验和生活分享,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四)缺乏政策引导。一是协调机制不畅通。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民宿仍处于无监管部门、无特种经营许可证、无法开具发票的“三无”状态,制约了民宿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项目开发的快速推进。尚未制定优惠政策,民宿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二是发展政策不配套。消防、环保、规划、国土等方面存在政策障碍。部分民宿是由农民自行建造,没有房产证的农房,或有房产证但无环评报告,这些民宿都无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没有正规施工单位的民宿,无法提供竣工验收报告和消防安全许可证,导致了部分民宿无法取得经营执照,不能开具发票,无法获得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许可;三是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部分从事民宿旅游的业主和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理念不够新,服务意识较淡薄,服务不够规范,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当前多层次民宿旅游消费者的服务需求。

(五)缺乏营销策略。一是缺乏系统的整体营销策略,宣传渠道局限,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宣传效果有限;二是吸引客流量的方式仍以景区宣传或回头客介绍为主,还属于各民宿单打独斗阶段,绝大部分民宿不能在大型旅游住宿网络平台上查询,也无法线上预定房间和支付费用;三是品牌塑造意识不浓,未形成宣传聚集效应,人气不旺。大多数民宿旅游点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双休日和节假日,淡旺季明显,且多以区内游客为主,客源结构不够合理,经营效益也不够理想。

三、民宿旅居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思想先导,凝聚合力发展。一是凝聚思想共识。把民宿产业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缩小城镇差距的重要支点、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发挥民宿产业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复合叠加功能,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紫阳特色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符合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产业发展路径。将民宿发展与生态旅游统筹协调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好结合文章。在发展精品民宿中,注重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单个项目的引进与集群发展相结合、引进品牌管理与引进投资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实体项目推进与品牌设计推广相结合,提升发展质量。三是构建发展合力。由政府牵头,发改、国土、文旅、环保、住建、林业等部门联合制定民宿用地规划,明确如四方田、汉江沿线等民宿集聚区,以村为本完善基础设施道路的绿化、亮化、美化,综合治理服务等问题。充分发挥村委、社区力量,要以村委、社区为民宿管理重心,做好“属地”管理工作。注重精品民宿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推进精品民宿与家庭作坊、乡村车间、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相融合,促进乡村经济多样化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规划引领,突出品质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全县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资源,明确民宿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和开发重点,并与各类相关产业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避免重复建设。出台相应的民宿发展路线图、项目库、任务单,明确重点发展区域,“点、线、片”相结合,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游客需要,继续深挖当地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集群。二是守牢准入门槛。引入项目预评估机制,建立高端民宿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民宿准入条件,整合盘活农村旧民居、旧厂房等闲置资产,引导有条件的旧房改建民宿,按照紫阳县17个镇的地域自然民俗特色分类分季节性分片区化建造特色精品民宿,体现紫阳民宿发展的生态民俗特色。用精品民宿理念来指导全县各旅游重点镇、示范村的民宿产业开发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民宿旅居体系。不断完善民宿管理标准,统一民宿标识系统和服务规范,提高民宿旅居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三是引导错位经营。根据市场细分的需求,相关部门积极引导民宿业主精准定位,按照“人文情怀,价格美好”的原则和生态、精致、特色、高端、康养的休闲度假方向品牌化发展。实行差异化错位经营,融入本地文化,突出茶旅融合、陕南民俗和民歌文化,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风格、服饰装饰、船帮码头、传统美食等进行深度开发,将传统元素融入民宿和地方特产、旅游商品的开发之中。防止“千宿一面”,打造特色亮点,破除同质化竞争,形成“一村一品牌、一宿一主题”错位发展,挖掘发展民宿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典型案例,引导带动村民参与发展民宿旅游,实现以旅促农、兴旅富农的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宿旅居集聚区。四是突出“四化”发展。首先是注重体验化,要通过“民宿+N”的方式,将生态旅游供给和游客需求建立连接,如通过民宿+采摘、民宿+美食、民宿+运动、民宿+非遗等“民宿+”体验,将自身打造为微度假场景,讲好贡茶“一片叶子”故事,做优紫阳蒸盆子和足浴脚盆子的“两个盆子”产业,来丰富游客民宿体验。其次是形成品牌化,民宿产业发展只有品牌连锁以后,才能整体降低民宿运营成本,保证最基本住宿功能的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随着品牌影响力提升以后,也降低民宿对渠道获客的依赖,通过自身品牌建立起私域客流。再次是构建集群化,民宿集群化发展,是未来融合发展的必然捷径,通过聚集多样的单体主题民宿,能有效防止民宿内卷自耗,通过多元共生,共享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节约经营成本,相互借力抱团经营,形成融合发展,整体提升民宿活力。最后是完善智慧化,加大互联网民宿产业的投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等技术手段,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运营公司,完善紫阳文旅抖音号等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功能,打造全新的互联网民宿平台,积极推进与各大旅游信息平台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出互联网民宿产品和服务,无论是行前预订、行中购买、行后点评在手机移动端迅速完成,扩大民宿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知名度,推动民宿产业和智慧旅游双赢发展。

(三)政策破局,创造多元发展。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催生民宿发展动力。认真抓好中、省文旅产业发展系列文件精神和安康市《关于加快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贯彻落实,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公共服务、市场营销、旅游商品、教育培训等六个方面,对旅游小微企业进行扶持奖励。加强对全县民宿产业发展的指导、激励和督导,筹集民宿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民宿管理办法和有效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民宿。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引导农民、贫困户利用自有闲置资源积极参与民宿经营和服务。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民宿建设,探索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鼓励线下酒店、OTA短租平台、民宿连锁品牌、住宿运营服务商积极布局民宿,推动平台或自营共同发展,打造一站式服务,引导跨界融合。积极推进民宿公司化运营,通过国有参股、农户以房屋作价入股或租赁经营形式,吸纳部分社会资金,组建混合所有制的乡村民宿旅游公司,构建资源整合和融资运作平台,以众筹或会员制形式,打造以中高端消费群体和休闲康养、体育健身、旅居度假、书画摄影等专业群体为目标客户群的特色民宿旅居。三是加大协调力度,破解民宿办证难题。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完善重点村通达道路、步行道、健身路径设施以及停车场、厕所、应急救援、游客信息等服务设施。积极推行点状供地、土地流转等模式,因地制宜制定涉及民宿的公安、消防、环保、林业等方面的管理规定,简化审批手续,破解民宿经营许可审批难题,推进精品民宿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健全考评体系,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将民宿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考评指标体系之中,制定民宿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在生态旅游产业考评体系中实行单列考核。

(四)精准招商,借力跨越发展。一是注重精准招商。通过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参加招商峰会等方式,依托旅游资源重点村,加强项目包装整合,有针对性地引进工商资本和知名民宿品牌来紫阳发展高端民宿。并主动对接本地企业、城乡居民,鼓励各类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人员、家庭茶场主,依托现有住房、集体闲置用房、自家茶园提升茶旅融合,兴建精品民宿。二是完善配套服务。加大民宿发展区域道路、通信、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及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建设户外休闲、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休闲配套设施,提升环境质量和舒适度,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三是全力助推民宿项目建设。做好民宿项目的联系指导服务工作,加快手续办理,及时化解相关矛盾纠纷,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尽快完工投入运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五)宣传营销,开拓市场发展。一是注重整体推介。强化精品民宿品牌意识,积极推行区域品牌运营模式,对紫阳民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推介,以民俗文化的主题立意为核心,同时又突出个体民宿的自身特点,整体设计紫阳汉江宿集形象,打造具有陕南特色的“汉江宿集”品牌。二是创新营销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讲述民宿故事、展示入住体验、客群营销等方式,广泛传播精品民宿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三是推出精品线路。将民宿与周边景区、休闲体验、体育健身、民俗文化、非遗美食等融入一体,打造民宿旅居线路,提升“汉江宿集”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带动力。

(作者单位: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