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九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2024-07-07 17: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月夜》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首散文诗。诗中出现了四个意象:霜风、明月、高树和“我”,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和挺立的高树来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的形象,显示了独立不倚的强大人格,展示了五四时期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时代潮流。使人联想到参与新文化运动的青年,个个都像参天大树,顶天立地,是国家的栋梁。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

  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树:高大。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

  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多媒体播放视频)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向通过这首诗歌向读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以4/6人为以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明确:“树”在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诗文主旨

  在那个时候,具有这种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沈尹默一人,还有很多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具有这样的思想。所以说,《月夜》不仅作者沈尹默具有这种进步思想,也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五、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2.分享一首小诗《自信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同时期的其他新诗,读一读,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2.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 篇二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黑暗、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 篇三

  教学三维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2.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叙事、体味抒情。

  难点:

  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2.背景链接

  《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交流点拨】霜风月光高树,寥寥几笔就把三个意象勾勒出来,又使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交流点拨】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2.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研读。

  1.却没有靠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交流点拨】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

  2.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交流点拨】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课堂小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4.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诗中形象,进入诗中的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提升人文素质。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3.熟读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教材分析】

  《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二、创作背景

  沈尹默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胡适4首,沈尹默3首,刘半农2首),是为中国新诗的滥殇。“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如《月夜》、《三弦》等的白话诗篇,是中国新诗的早倡导者之一。《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三、文学赏析

  1.文学思想

  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2.艺术特色

  这首诗形象鲜明,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从而表现了个性的复苏和自主精神的增长。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命,已经*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封建愚昧、锁闭保守仍旧严重地戕害着我们的民族。因此,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实在是太重要了。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则是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月夜》中表现的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正是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简洁、含蓄的意境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却分明地显示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这是该诗的巧妙处,也是诗人的独到处。沈尹默有较深的家学,谙熟旧体诗词,并善于吸取其高明的艺术表现手法,清新质朴,含而不露;重意境,重气质,于细微中见精神。《月夜》一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3.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夏传才:诗句全用白话,纯熟精练,而并不浅白直露。

  现代诗人康白情: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此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四、《月夜》中“我”的出现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这就是思想的现代性。到任何时候,从“五四”的大背景看来,中国人的思想的现代性的获得,仍得从接受“科学”与“民主”理念说起。“科学”的精神,意味着人类整体与自然的分离,从自然的混沌中觉醒,用客观的眼光打量自然;“民主”的精神,则意味着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中国人有了主体意识。主体性的获得,自然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涵。那么在文学上,主体性诞生的一个为鲜明的标志便是这首《月夜》中“我”的出现。

  中国的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的(除了屈原)。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我”都被消解在“自然”中,这是中国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文学/诗歌中的体现。我们去读一读王维的诗,便不难明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中,人是有的,但都不是主体的人,他们和自然之间没有区别,只能认做“自然”的一个自然性组成部分。再比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是如此。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并与客体形成对立或并列关系,只要一翻开各种各样的新诗集,我们便不难看到“我”在到处张扬着自己。正像《月夜》中的“我”,不再是臣服于任何权威或统治者(“顶高的树”)的无人格的奴隶或奴才,也不是消融于“自然”之中的一个没有独立存在意识的组成部分,而是敢于和任何外在客体比肩而立的存在主体。由于这种主客体的分离与对立,诗歌便呈现出与古典诗歌完全不同的新意境,即以戏剧性的矛盾及其统一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意境。

  五、《月夜》的意义

  作为早发表的白话诗之一的《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因为它在形式上有其特殊的地方。首先,其四个句子的结构方式颇类于从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三句半”,虽然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半”(一般是只有二字或三字)长了一些,但由于该诗第三句特别长,第四句就显得短了。用半个句子收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听起来有某种自然流露的幽默。纯粹由声音是否会产生幽默感,这是一个未见研究过的课题。另外,这种句“半”的形式在中国的词中应用较多,不少词在一阙的后喜欢用三字或四字的半句,如《满江红》。那么《月夜》是否有传统的词的影响,是一个可注意的问题。其次,这首诗的“韵”非常特殊。四句诗的后一字都是“着”,但读起来并不显得重复、拖沓,原因何在?这主要是因为“着”在此作为词的后缀出现,是虚化的。诗的真正的“韵”着落在倒数第二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读起来音调和谐。读者还要注意的是,这两句不仅用了尾韵,也用了头韵,即第二句开头的“月”和第四句的“却”,使音乐效果更加增强。中国诗多用尾韵,用头韵的不多,西方诗则用头韵较多。由此可见新诗在形式上的自由,其实也包括了对各种格律的自由运用与改造,可说是对“自由”的另一层意思的理解。新诗并不完全排斥格律,也不固守格律。

  这首诗虽然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呼呼”、“明明”两个叠音词以及每句末尾的“吹着”、“照着”、“立着”、“靠着”都造成了一种抒情的感叹语气,但总的说来,其主旨不在抒情,而在于其思想,主要着落在后面两句。淡化抒情,追求智性,正是现代诗歌的又一重要特点,我们不可不注意。

5.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原文赏析 篇五

  月夜

  作者: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文学赏析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相关文档推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物理内能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敬业与乐业》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查看无忧考网教案全部文档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