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战车发展史(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九二式机枪 日本陆军战车发展史(一)

日本陆军战车发展史(一)

2023-03-27 1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早期进口战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所有国家都为坦克这种新式兵器所叹服,远在东洋的岛国日本也不例外。在1919-20年间,日本陆军购买了17辆法国FT-17轻型坦克及3辆英国惠比特犬中型坦克。为了使用这些接收到的坦克,1925年5月1日,日军在福冈县久留米市和千叶县的陆军步兵学校分别设立了战车第1联队和步兵学校战车队。

FT-17轻型坦克

1929年,得知雷诺公司制造出了NC系列坦克后,日军便下了10辆的订单。NC系列最大的特点是其较快的车速,公路极速可达18km/h,是当时法国研发的最快的坦克。这些NC-1被雷诺称为NC-27,但在日军中为了与之前购买的雷诺FT-17(日军称ルノー甲型)有所区分,冠上代号ルノー乙型戦車这个名称。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参战士兵在雷诺乙型坦克前留念

但这些新购入的法国坦克性能甚至还不如日军于1928年开始立项,自行研制的八九式轻战车(1935年9月13日再分类为中战车),因此订单数量停滞在了10辆。

二、试制一号战车、八九式重战车,九二式重装甲车

①、试制一号战车

大正六年,日本陆军军用自动车调查委员会的委员之一水谷吉藏被派往英国购买1辆马克IV型坦克,这辆坦克在1918年10月24日到达横滨港。再配合上1918年8月购入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及惠比特犬中型坦克。借助这些引进的坦克,日本于1920年开始探讨自研坦克的各项事宜。不过因为大正末期日本经济衰退,投资高、周期长的自研道路被搁置了下来,转为进口坦克。1925年2月,陆军科学研究所所长绪方胜一前往欧洲与克里斯蒂及维克斯商讨购置坦克的事宜,但购买新式坦克的请求均被拒绝,并表示只有FT-17可以卖。当时的日本陆军技术本部对再次购买FT-17这种过时的坦克表达了强烈反对,认为不如继续自研坦克。在1925年3月提交的设想中,设计组认为应当设计一款16吨重的,适合攻击阵地,适应运动战,在公路上时速要达到20km/h,装备57mm火炮或重机枪为主炮,主要部分装甲16mm,侧面8~10mm的坦克。到了大正十五年,出台了更为详细的设想:主炮为一门57mm火炮及两挺重机枪,全重12t,全长6m,装甲要能在500m距离上抵抗37mm平射步兵炮的射击,引擎采用V型8缸发动机,出力120马力,最大时速25km/h。此外,设计会是多炮塔设计,副炮塔上装入机枪,要求能像战列舰一样在侧身对敌时所有炮塔能向同处开火。

这辆初代自研自产坦克的制造,参与企业众多,可以说是举国之力

技术本部和众多企业紧赶慢赶,最终原型车在1927年2月完成,离3月的最后期限仅差一个月。

试制一号战车在一个全向炮塔内装入一门57mm火炮,称九〇式五糎七戦車砲。该炮于1926年开始设计,最终在八九中战上正式采用。原型车采用软钢制成,因为焊接工艺在当时并不靠谱,该车装甲均由铆接接合。该车采用板簧悬挂,小型负重轮不计前后制动轮共有64枚,是世界上负重轮最多的坦克。不过采用这种悬挂系统的坦克跑的都不快,试制一号战车的公路时速仅为20km/h,使用相似悬挂系统的丘吉尔坦克时速也仅为24km/h。

正在展览的试制一号战车

试制一号战车除主炮塔外,还有一个位于车体前部的小机枪塔,其内装有一挺机枪。在富士演习场进行各项试验时,日军发现试制一号战车表现良好。有日本戦車の父之称的原乙未生中将曾称试制一号战车是“……中型战車の14kmを見慣れた目には、18トンの巨体が20kmをもって地響きをたてて驀進する有様は壮観そのものであって、国防に大威力を加えた信頼感が持たれた”。

日本陆军也觉得这个自产坦克很成功,给了他们继续自研坦克的理由。但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该坦克未能达到陆军的要求,因此并没有量产。但试制一号战车为日本陆军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设计制造的经验被应用于其他坦克上,如后来的八九式中战。

②、八九中战车

在试制一号战车之后,日本陆军按照吨位划分出来轻重两种坦克:10吨左右的为轻战车,20吨左右的是重战车;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坦克战思想,设想在坦克战中将己方坦克分为占主力多数的轻战车及提供支援火力的少数重战车。基于此思想,轻重两种坦克开始了研发。轻型坦克的研制成果是八九式轻战车(后改称八九式中战车),而重型坦克的研制成果是九一式重战车。

八九式中战车参考了之前自主设计的试制一号战车和1927年购入的英制马克C型中型坦克。我们能在八九轻战的车体设计上看出这两台车的影子。

马克C型中型坦克的设计图

八九式中战车的设计还是蛮快的。1928年3月28日八九式轻战车正式立项,由陆军技术本部第四研究所研发,同年4月设计指标就已经完成,同年8月完成设计图,次年4月,第一辆原型车就已经在陆军造兵厂大阪工厂制造完毕了。1929年10月,原型车在东京和青森之间进行了660km的长距离的行进实验,结果良好,同年同月确定了八九式轻戦車的名称。原型车总重9.8吨,但在后续的改进中八九式轻战车最终作战重量达到了11.8吨,超过了10吨的标准。为了与总重不到7吨的九五式轻战车划开界限,1935年9月13日,八九式轻战车正式改称八九式重战車。这款坦克同样有着民营企业的身影,三菱重工、神户制钢所等企业为八九式中战车提供了发动机和装甲板。后续的九七式中战车上有一个名称チハ,因此在八九式中战车量产很久之后,日本陆军也给了八九式中战车起一个名字チイ。チ代表中战车,而イ则是第一的意思。

八九式中战车甲前期型。甲前期型的特点是两段式的前部装甲及炮塔上的小观察塔。

八九式中战车采用上文提到的九〇式五糎七戦車砲,发射的九〇式榴弾内有250克的炸药,九二式徹甲弾内部也装了103克的炸药,因此,九二式徹甲弾应该被归类为穿甲榴弹。该型穿甲弹弹体较薄,结构强度不足,因此穿深也很差。在45米距离上,九二式车甲弾只能打穿30mm的钢板,到了350米的距离上就只有25mm的穿深了。此外,该火炮的弹速也不理想,炮口初速仅355.3m/s。火炮较差的穿深性能是着其定位决定的,当时日军开发这门火炮就是为了获取比37mm平射炮更为优秀的榴弹毁伤效果而已,穿甲效果够用就好。

八九式中战车甲中期型,首上装甲合并为了一片,但还是沿用的旧式炮塔,观察口与机枪口也延续了前期型的设计

在战时改造中,也有车组将主炮换成一挺6.5mm改造三年式机枪;不过从1941年7月开始,技术本部开始考虑起来为八九式中战车换火炮的事宜。当时希望在其炮塔内装入一门75mm口径联队炮,不过该计划无疾而终。而后,技术本部又想要开发一门既能替换八九式中战车上的九〇式五糎七戦車砲,又能替换九七式中战车上的九七式五糎七戦車砲的57mm坦克炮,称試製五十七粍戦車砲,后于1942年2月被装入九七式中战车进行射击实验,不过从来也没有量产。

诺门坎事件中的八九式中战车甲后期型

八九式中战车采用日本制钢所于1924年开发的ニセコ鋼板。这是一种经表面渗碳处理的镍铬钢。钢板之间用铆接接合。前部装甲17mm,上层侧面及车体后部15mm,下层侧面车体12mm,炮塔装甲17mm,可以抵挡37mm口径的11年式平射炮于150米外发射的弹丸。前期生产的八九式中战车采用东京瓦斯电气工业生产的105马力6缸直列水冷汽油发动机(ダ式一〇〇馬力発動機),1934-35年开始,八九式中战车换装三菱生产的120马力6缸直列风冷柴油发动机(三菱A六一二〇VD)。八九式中战车的悬挂系统依旧是板簧悬挂,最大时速25km/h。

八九式中战车在生产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改,现在一般通过瓦斯电和三菱这两种发动机为主要区分点,采用瓦斯电发动机的统称八九式中战车甲型,采用三菱发动机的统称八九式中战车乙型。八九式中战车甲型还分为前中后三种,前期型的特点见前面所述,中期型开始车体前部装甲就变为倾斜的一整片而非角度不同的两片装甲板,在后续的改进中又加装了尾橇以增强跨壕能力。而从后期型开始,八九式中战车采用新型的炮塔。这种炮塔的特点为蘑菇状的观察塔。后期型将机枪手和驾驶员的位置对调,因此观察缝与机枪口的位置也进行了对调,这也是识别后期型的一大特点。

八九式中战车甲后期型

而八九式中战车乙型,在外观上与八九式中战甲后期型基本没有差别,主要的改进就是更换了三菱的柴油发动机,因此车体后部的散热装置等处有一些变动,但除非是俯视图,否则基本看不出区别来。

现存于美国阿伯丁坦克博物馆的八九式中战车甲后期型,与下图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差别不大

一辆现存的八九式中战车乙型

■,其车体侧面的构造暴露了它的真实身份。③、九二式重装甲车

1920年代,除了FT-17坦克外,日军骑兵部队还购置了俄制奥斯丁·普奇洛夫四轮装甲车以及英制卡登·罗伊德超轻型坦克进行对比研究。

俄制奥斯丁·普奇洛夫装甲车

研究结果表明,履带式装甲车更适合日本的需求,因此提出了国产化履带式装甲车的提议。当时的坦克分类还不像现在这么明确,而且坦克就是一种履带式装甲车,骑兵部队本可直接与装甲部队共享武器装备,减轻后勤负担的。但在日军普遍的派系主义影响下,骑兵部队选择自己提出制造要求。在分类上较真是二战前夕各国的通常做法,譬如美国骑兵部队将他们的坦克分类为Combat Car,尽管这些坦克除了用途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1929年,陆军技术本部决定开发履带式装甲车。1931年2月开始,石川岛自动车制造所着手于这个计划,1932年3月完成试制车。石川岛制作所也就是后来的五十铃。原型车在石川岛制作所内被称为スミダTB型九二式軽戦車。原型车在骑兵学校进行了试验并进行修改,最终验收后骑兵部队将其命名为九二式重装甲车。

九二重装采用当时属先进技术的焊接装甲,装甲最大厚度6mm,重量3.2吨

九二式重装甲车在车体装入了一挺九二式車載十三粍機関炮,该炮是哈奇开斯机枪的日本国产化型,口径13.2mm,在500m距离下可以击穿20mm的装甲板。在量产初期九二式机关炮数量不足,因此还有极少数搭载九四式三十七粍戦車砲的版本被生产出来。炮塔上则装入一门九一式車載軽機関銃,口径6.5mm。日本从明治四十年开始将口径大于11mm的机枪称为机炮,这个分类在昭和十二年才被废除,因此才会将口径仅为13.2mm的机枪分类成机炮。九二式重装甲车采用引进自美国M1917轻型坦克的6缸风冷汽油引擎,可提供67马力的动力输出,让九二式重装甲车的公路最高时速达到40km/h。

九二式重装甲车前期型,显著特征是两个一组的小直径负重轮

九二式重装甲车有三人车组,分别为驾驶员、炮手和车长。九二式重装甲车从1933-39年间共制造出167辆,其中包括几辆被称为愛国号,是用日本民众捐助的资金制造的。该款坦克造价低廉,比当时日本的主力八九式重战车要便宜三分之二。

爱国号之一,九二式重装甲车中期型,车身文字:爱国四(静冈)

九二式重装甲车因为悬挂系统的毛病,在制造中曾经替换过几次悬挂。前期型的九二式重装甲车有4对小型橡胶路轮,中期型替换成了6对小型橡胶路轮,后期型换装了更大的橡胶路轮后数量减少回了4对,同时托带轮从3对减少到了1对。

第15师团下属的九二式重装甲车后期型

九二式重装甲车的缺点很明显,其6mm的装甲无法防御中国军队的中正式步枪和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的7.92mm钢芯弹;装甲的焊接技术也不达标,发生过装甲板脱落的事例。此外,该车的悬挂系统有过履带脱落的报告。

因为九二式重装甲车稍显尴尬的定位,该车并没有作为主力战车在战场上出现,参战时间也较短。曾于1932年参与讨伐马占山部,1933参与热河战役。根据热河战役累积的经验和需求,日军后来的量产款轻型坦克,九五式轻战车,开始了研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