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志》《八佰》中的日军履带式运兵车是什么型号?可有历史原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九七式中战车 《军人志》《八佰》中的日军履带式运兵车是什么型号?可有历史原型?

《军人志》《八佰》中的日军履带式运兵车是什么型号?可有历史原型?

2023-03-07 07: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从《集结号》之后,还没有一部纯历史题材战争影片能像《八佰》这样成为热议话题(不要和我扯《战狼》系列,那是虚构的动作片),上映近两周以来票房已经超过20亿,毫无悬念地成为疫情之后暑期档的票房担当,线上线下热度不衰。姑且不论这部影片的质量优劣如何,能够让大众关注这一段历史已经算是一种成功了。作为多年军迷,笔者自然不会错过《八佰》,约上三五好友去久违的影院贡献了100多元的票房。

■电影《八佰》宣传海报,自8月21日上映以来票房已经超过20亿。

观影归来,感触有些复杂,第一印象是本片对于战争场面和历史氛围的营造相当到位,在装备道具的考证方面还算用心,除了枪械、服装、单兵装具等细节外,还对一些比较少见的日军车辆进行了还原,比如日军的军用吉普——九五式小型乘用车。不过,最让笔者感兴趣的还是影片前半段出镜的一款日军履带式运兵车。从影片中看,这款军车采用全履带底盘,动力前置,车首及驾驶室外形酷似老式卡车,车体后部车厢搭有帆布车篷,人员和物资从车尾出入车厢。

■日军九五式小型乘用车,是日本最早的国产四驱汽车。

这款军车笔者在之前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从未见过(也可能在某些抗日神剧中出现,但本人极度排斥神剧),要知道日本在二战前汽车工业相比欧美差距明显,陆军的机械化水平也相当有限,不要说坦克之类的履带式车辆,就是普通卡车的装备量也不多,很多主力师团还大量配备骡马,这种全履带运输车在日军中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那么,日本陆军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装备这种军用车辆?是何型号?有网友称该车是日军九八式6吨牵引车,笔者依据这个线索查找了资料,与影片中的怪车还真有几分相似,仔细研究后却发现并非如此。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下这款罕见的日本军车。

■日军九八式6吨牵引车,被认为是《八佰》片中日军履带式运兵车的历史原型。

1937年,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着手开发取代九二式5吨牵引车的新型火炮牵引车,以提高野战重炮兵部队的战场机动能力,并指示东京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进行试制,原型车于1938年完成,在经过测试后于1939年制式采用,命名为九八式6吨牵引车。此车全长4.3米,宽2.05米,高1.9米,全重6.9吨,采用全履带底盘,其行走装置和悬挂系统借鉴了九七式中型坦克的设计,每侧有6个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采用动力后置布局,以缩短车首长度,为操纵席提供良好的驾驶视野。车体中部的驾驶席和载员舱采用敞开设计,可以搭设帆布车篷,设有三排座位,其中两排为背靠背布局,最多可以搭载7名乘员,相当于一个炮组。

■九八式6吨牵引车采用敞篷设计,最多可以搭乘7人。

■九八式6吨牵引车的侧面照片,其行走机构与九七式中型坦克相似。

九八式6吨牵引车安装一台110马力DD6型水冷柴油机,在牵引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或九六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时,最大速度可达24公里/小时,易于操纵,无惧恶劣路况。比较特别的是该车在车尾还安装有一部动力绞盘,牵引力可达5吨,可以提供额外的拖力,也可用于回收故障车辆。九八式6吨牵引车可以调整变速箱的传动装置,将行驶速度提高到45公里/小时,作为高速机动牵引车使用。日本陆军对于九八式6吨牵引车的性能相当满意,唯一感到遗憾的地方就是生产成本较高,单车造价几乎与九五式轻型坦克相当。不过,日本陆军的野战重炮兵规模有限,需求不高,因此九八式6吨牵引车仅少量制造,在1941年到1943年间生产了149辆,后期生产型换装了百式柴油机,修改了诱导轮的形状。

■从后方拍摄的九八式6吨牵引车,注意车尾的绞盘。

■九八式6吨牵引车的车首细节照片。

《八佰》中的日军履带式运兵车是不是基于九八式6吨牵引车设计的呢?笔者以为两者并无直接联系。首先,影片中的日军运兵车是一款运输车辆,而九八式6吨牵引车是一款炮兵牵引车辆,并不具备大量运输人员的功能;其次,片中的日军运兵车明显带有封闭式驾驶室,与九八式牵引车敞开座舱设计明显有异;最后,日军运兵车的车体后部为带有车篷的车厢,人员由车尾出入,而九八式牵引车为动力后置布局,车体后部安装发动机,就算改装为运输车型,人员物资也不便于从车尾进出。实际上,已有网友爆料称,《八佰》中的日军履带式运兵车其实是利用国产GSL 131爆破扫雷车改装的!所以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既然《八佰》中的日军履带式运兵车是子虚乌有的,那么历史上日本陆军是否装备过类似的车辆呢?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诧异,二战日军确有履带式装甲运兵车。

■九八式6吨牵引车的发动机(左)和动力绞盘(右)。

20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九五式轻坦和九七式中坦的列装,同时受到德军装甲部队的刺激,日本陆军开始考虑建立师级以上的独立装甲部队,同时为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开发相应的机动载具,对此陆军内部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仿效德国陆军开发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另一种观点则是采用越野性能更优的全履带式运兵车。由于两方意见相持不下,最终日本陆军决定同时上马两种车型,均于1941年定型,分别命名为一式装甲运兵车和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由专门从事军用特种车辆制造的日野重工生产。

■一式装甲运兵车原型车的四视线图,载员舱两侧舱壁呈突出状,量产型改为平面。

■一式装甲运兵车的实车照片,驾驶员从窗口探出头。

一式装甲运兵车全长4.8米、宽2.2米、高2.5米,全重6.5吨,其行走机构采用了日本装甲车辆中比较少见的扭杆悬挂装置,使用与九五式轻坦相同的履带,每侧有4个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一式装甲运兵车的动力装置为134马力的百式空冷柴油机,安装在车体前部右侧,变速箱位于发动机后方,拥有八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最大速度可达4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约300公里。一式装甲运兵车的驾驶室设在车体前部左侧,与动力舱并列,正面为带有装甲护板的车窗,左侧设有两扇装甲车门,车组成员1~2人,通常只需1人驾驶。

■一式装甲运兵车的正面和后面照片,注意载员舱两侧设置的长椅。

在驾驶室和动力舱后方为载员舱,在原型车上载员舱两侧舱壁向外突出,而在生产型上改为垂直平面,但这个特征被一式半履带运兵车所保留。载员舱顶部开放,并设有车篷支架,内部左右两侧设长椅,最多可以容纳14名全副武装的步兵,在载员舱前部左右两侧和车尾均设有舱门,供人员出入。除了装载人员外,一式装甲运兵车还可以用于物资运输或拖曳火炮。一式装甲运兵车的防护能力相对低下,车体正面及侧面装甲厚度均为6毫米,仅能防御轻武器射击和破片,通常不会配置自卫武器,但在使用中也能在车顶架设一挺九二式重机枪,由车载步兵操纵射击。除了生产型外,一式装甲运兵车还会将后部载员舱拆除,安装木制货厢,作为货运车辆使用,命名为一式履带货车。

■据说在中国东北某地拍摄的一式装甲运兵车,注意驾驶室上方架设有1挺九二式重机枪。

■采用迷彩涂装的一式装甲运兵车侧视图。

顺便也说说一式装甲运兵车的孪生车型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该车长6.1米、宽2.1米、高2米,重7吨,从外观上看与德军著名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非常相似,其履带式行走装置与一式装甲运兵车很接近,但长度明显缩短,四个负重轮间距较小,只有一个托带轮,且主动轮在前。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发动机与一式装甲运兵车相同,最大速度达5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300公里。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车组乘员为3人,载员舱顶部开放,最多可搭载12名步兵,车尾设有左右对开的大型舱门,供人员出入。一式半履带运兵车的车体正面装甲厚8毫米,两侧厚6毫米,最多可以架设3挺九二式重机枪。与一式装甲运兵车同样,一式半履带运兵车也有安装木制货厢的货运改型。

■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四视线图。

■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实车照片,与德军Sd.Kfz 251装甲运兵车非常相似。

■采用迷彩涂装的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侧视图。

两种一式运兵车均在1941年定型,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工资源主要集中于飞机、舰船和其他攻击性武器,装甲运兵车的生产优先度很低,直到三年后的1944年才开始批量生产,到战争结束时两种车型总共制造了501辆,也资料称大约只有200辆左右。日本陆军计划将装甲运兵车部署到中国东北和菲律宾的战车部队中,由于战争后期美军的海上封锁,相当一部分车辆因运输船沉没而损失,仅有少数车辆运抵菲律宾,配属战车第2师团,参加了吕宋战役,并有被美军俘获的记录。大部分完成的一式装甲运兵车都留在日本国内,装备战车第1联队等部队,准备用于本土决战,投降后均被美军拆解,没有实车存留。

■被美军俘获的一式装甲运兵车,可以观察到车首右侧的排气管和散热口。

■装备作战部队的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但该车几乎没有经历实战。

从技术特征看,《八佰》里的日军履带式运兵车似乎是九八式6吨牵引车和一式装甲运兵车的结合体,然而无论其设计灵感来自于哪一种历史车型,它都不应该出现在1937年的淞沪战场上,因为这两种车型均是1938年之后才列装的,而在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压根就没有装备类似的履带式运兵车,那么剧组硬把这种“怪车”穿越到银幕之上,到底是何用意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