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语文本色,强化素养考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九一八致弟弟书阅读 凸显语文本色,强化素养考查

凸显语文本色,强化素养考查

2023-11-05 09: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凸显语文本色,强化素养考查

 

——评析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兼谈教学备考

        安徽霍邱  陈士同

内容摘要:“双减”政策发布的首次高考,语文乙卷凸显了学科特色,体现了“稳中求变”的高考指导精神。试卷把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和总体方案的相关要求渗透到试题中,从语言材料理解、创设情境感悟和问题解决等角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研究试题,清楚试题样式,吃透命题意图,为教学备考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语文乙卷;稳中求变;学科素养;灵活设题;教学备考

 

认真比较近两年的语文乙卷,不论是体例样式,还是题型,都有了一定变化。随着高考改革向纵深推进,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简称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简称总体方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下简称课程标准)相关精神的贯彻更加精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

就语文而言,教学与考试从“知识技能”经过“三维目标”的过渡,进入“学科素养”时代,语文以德立人、以文化人的化育功能日益突出。鉴于此,试题除了考查学习者必备知识掌握和关键能力训练情况,还要对学习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进行综合检测。2022年乙卷把这种思想很好地渗透到试题之中。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稳中求变,体现学科应有特色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揭示了高考“稳中求变”的特点。稳定中适度创新既立足学科本位,紧扣课程标准,按照总体方案和评价体系的要求,又关联社会的发展。

把2022年乙卷与近两年的试卷进行比较,试卷的总体样式没有发生变化,题量仍为22题,试卷结构依然分为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三个部分,考查的六个能力等级也没有改变;命题语料,采取语段和语篇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设置问题,考查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语文素养。具体而言,试卷的稳定表现在,阅读理解现代文继续使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既有对理性逻辑思维的考查,也有对信息筛选和提炼的检测,还有对感性形象思维的测评。古诗文阅读仍然是经典文言文选段、名家的非经典作品和名句名篇的理解性默写;题型上,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写作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考查内容,除了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还有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

诚然,高考试卷的稳定对复习备考无疑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不过,教育任务在变化,试题也应变化。综合分析乙卷,与去年相比,进行了适度的创新:题型比例分配,客观题由原来的11题减少到8题。增加主观题的比重,一方面增强了对“阅读与鉴赏”素养的考查,一方面强化了对 “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素养的检测。文言文阅读中文化常识变为文言实词的考查,加强对语文必备基础知识的检测,以突显语文工具性价值;阅读理解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由小说变为散文,一封家书饱含姐弟深情;文言文阅读材料从《说苑.贵德》中选取语段,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中“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这种取材世情生活,观照社会人生的语料不仅极富审美情韵,还承载厚重的文化,彰显了语文人文性特点。语言文字运用从延续多年的三道客观题(词语、病句和连贯)和两道主观题(补写句子、压缩语段),变成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成语题,要求根据上下文语境填写恰当的成语,考查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对人称使用次数与变化表达效果的理解,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由“眼中风”衍生出对“打笔仗”的个性化解读,侧重于考查文化理解与传承;病句修改,把辨析与修改有机结合,是对规范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素养的考查。毋庸讳言,语用题的变化,对考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的要求更高。而这种改变也是对语文学习“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的综合检测,是“用语文学科的东西考查语文素养”的基本体现。

 

其次,立足素养,落实《评价体系》精神

高考告别《考试大纲》进入评价体系时代,不论是考查形式,还是考查思想与理念都发生很大变化。语文学科作为最富情味的社会人文学科,因为与生活和社会贴合得最为紧密,决定了考查的内容,除了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对语文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应成为考查的重点,即回到语文学科的本身,用语文的思维解决语文的问题,用语文的素养观照语文。

认真分析乙卷用以命题的语言材料和根据材料命制的试题可以发现,试卷把评价体系提出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高考考查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材料与试题中,通过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语文是语言的学科,语文考试最直观的是考查学生的语言素养。不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语言文字运用,亦或写作,都离不开必备的语言知识和基本的语言素养;一份试卷是由多种类型的语言材料组成的,阐述道理的理性论述,介绍知识的科学说明,饱含情感的感性表达,要准确理解,需要综合调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序》以理性思辨的方式论述了中国叙事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实用类文本阅读,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六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

语文是生活,生活少不了审美。语文考试,对审美素养的考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整体看,选做命题的材料,文体多样,文学类的、论述类的、实用类的;内容丰富,文化写作学、自然科学、人文亲情友情、国家情怀;语言风格,议论的理趣、说明的准确、叙述的细腻、抒情的真挚和描写的形象。毫无疑问,这些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件极富审美情韵的艺术品。具体到试卷中,《“九一八”致弟弟书》一封家信满含深情地表达姐姐对弟弟的关爱,娓娓道来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淌心田,字里行间融入浓郁的情感。而把文章放置到特定的背景下,文本表现的是对弟弟这样的爱国青年满怀希冀,充满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一篇文章,把小家的亲情与大家的爱国情融为一体,人情美与人性美相得益彰;《白下驿饯唐少府》,一首送别诗,虽不是名篇,但也是一首极富审美意蕴的佳作。诗歌本身的审美情趣,送别诗难舍难离的惜别深情,都极富美感。至于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考查,渗透到整套试卷之中。有在思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类文本《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序》,《说苑.贵德》,一篇节选的传统文化的经典,以吴起告诫魏武侯和晏子劝说齐景公为例,理解儒家思想中“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有在特定事件中感悟和传承革命文化的,《“九一八”致弟弟书》,一封写于抗战时期的家书,从一个视角表现了有为青年为国运而勇往直前的精神:“三种文化”精髓渗透的试题语料中,以考查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最后,设题灵活,“双减”导引关联教材

与以往试题相比,2022年乙卷尽管在题量上没有增减,但是题型和考查侧重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改变既体现施行“双减”元年高考的特点,也为2023年的高考做铺垫。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论是命题材料,还是试题都表现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从整套试卷看,命题材料谈及的话题是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内容,涉及的内容有学术的、科普的、政治的、友情的、生活的......命题材料涉及的丰富话题不是远离现实生活,而是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不可否认,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活化不仅开阔了视野,也为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还为灵活命题和答题创造了条件。

因为是“双减”政策发布后的第一次高考,2022年的语文试题更“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有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引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落实这一精神,乙卷的试题不是止于单纯考查学科知识的层面,而是以具体的语言情境为命题依托,问题的指向更精细,问题解决更开放。另外,除了立足材料设题,还恰当地把材料与学习实际相关联。这样不仅拓宽了答题思路,也为学生开放答题创造了条件。像第6题“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该题由两个问题组成,第一个问题针对材料本身,第二个则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该问题的解答,既要结合材料(封闭),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开放);第8、9两题不是宏观性地对文本内容进行考查,而是聚焦文本细节;第15题把课外与课内进行对接,“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比较类阅读,既要熟悉课内所学,也要理解试题文本;第18、20题,把教材学习与生活积累相结合,综合性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关于不同人称的使用和次数多少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不单是内容表达的问题,还有情感用意的问题。由“眼中风”联系到“打笔仗”,解释其含义并分析得名的缘由,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另外,试题的考点较以往也更加灵活,像文言文阅读的第11题,由原来侧重于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文言实词的考查;词语题由客观的选择变为根据上下文语境填写成语。这些“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变化,既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贯彻了“双减”的指导精神。

分析和研究高考试题,除了弄清楚“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更是把脉高考发展的趋势与走向。清楚考查的形式和内容,吃透考查精神,为后期的教学与备考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备考中,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精耕细作。

 

一、关联教材,稔熟教材内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新高考的全面推进,语文教学与考试分离的状况逐渐得以改观。这种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学与考之间慢慢找到了对接点。从2019年高考卷中《理水》第8题到2020年《越野滑雪》中第9题,再到今年诗歌鉴赏的第15题,试题内容与所学教材要么在题面上,要么在题干上进行结合。除了阅读理解开始回归教材,名句名篇的默写也是取自教材。另外,从这几年语文卷发展的趋势看,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也开始在教材中挖掘命题点。而随着新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的《乡土中国》《红楼梦》和《论语》等,在未来高考中都可能成为考查的内容。既然与教材联系愈加紧密,那么精耕课堂教学,重视教材学习应成为未来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

二、精研真题,吃透考查精神

虽然高考试卷在高考结束后已解密,成为公共资源。但是,从高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角度看,高考卷对于教学备考依然具有重要价值。鉴往知今,认真研究近几年的真题,对有效复习备考很有意义。这里的研究是以试题为切入点,分别从语言材料、试题命制、问题设计和答题角度等方面入手,诸如根据语料命制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层级;设计的问题在材料中的对应点,以及材料和问题如何对接;答案在材料中呈现的方式,以及答案的具体样式等。当然,清楚试题考查的内容在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中是如何要求的,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研究真题,不是只关注试题具体形式和内容,而是要挖掘出试题背后隐含的命题意图、考查指向和检测目标,把脉考试可能发展的趋势。

 

三、回归现实,培养情境意识

如果从选做命题材料的语料谈及的内容看,一套试卷就是浓缩版的社会世情风景画。尽管是用以考试的内容,但是谈及的话题都贴合寻常生活、关注俗世人生。叙事学中写作视角选取的表达效果的探讨、六瓣雪花形成的科学原理的探寻、姐弟深情的抒写、治国施政方略的讨论、离情别绪的表达、照相与眼中风生活琐事的叙写等,这些无疑与每个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鉴于此,在教学备考中,专注于教材学习、备考技法指导和试题训练的同时,也要适时把视野投向社会生活,即在学习与生活之间建立二元时空。而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性,即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实现,决定了不论文本学习,还是备考都应强化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下的第一次高考,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创新,把“三种文化”的精神要义融入到语料中,在突出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更强化对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的检测。分析和研究真题,了解试卷特色与试题特点,清楚命题意图与考查指向,为未来的教学与备考积累经验。

(本文刊发于2022年《教学考试》杂志第六期,欢迎订阅,鸣谢!)

作者简介:

陈士同,任职于安徽省霍邱一中城南分校,自93年踏上三尺讲台,这么多年风雨兼程、辗转奔突,终于熬了个中学高级。尽管县级教坛新星和市级骨干教师只是虚名,但也是这些年成长的见证。忝列杏坛,注定书本、学生成为职业和生命中不离不弃的伴侣。没有桃李满天下的灼灼其华的耀眼光环,没有精深渊博的学养,无门无派,率性从教,把不误人子弟作为职业人对职业敬畏的执念和矢志追寻的目标。

踽踽于从教之路,时刻谨记靖节先生“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谆谆告诫。对三尺讲台的虔诚敬畏,尽可能做到荆公警训的“尽吾力而无悔”的箴言。作为新时代的打工人,秉持昌黎先生“术业有专攻”的教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故此,研修学习所操之业成为打发业余时间的主体。钻研教材、研究考试、思考生活、观照世情,以行动践行“我思故我在”的真意,自然就有了思考的成果。虽然有的稍显不合时宜,但只言片语的留存,见证自己还没有完全被大染缸吞噬。专业方面的文字,承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中学语文》《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教学考试》等期刊杂志的抬爱,在宝贵的版面上腾挪出一方安顿文章之地,几篇拙文有幸入编专业性著作。至于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专业论文的评比,除了力不能及于国家级奖项,省级、市级和县级的各种奖项囊括殆尽。看到近百篇职业方面思考的成果转变为铅字,还是多少满足了内心的虚荣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