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乒博馆后记|随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乒乓球馆标志 参观乒博馆后记|随笔

参观乒博馆后记|随笔

2024-07-15 1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红双喜特约

DHS

座落在上海黄浦江西岸世博园区内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以下简称“乒博馆”),是首座落户上海的国际唯一性、永久性社会公共体育文化机构。15000余件国内外稀世藏品展示了乒乓球无比的魅力,吸引着所有关心、热爱、痴迷这项运动的爱好者。在“乒博馆”顾问姚振绪的建议和鼓励下,笔者利用至沪捐赠镇江乒乓资料的机会,由“乒博馆”典藏展览部主任韩鑫引领,走进了这座宏伟建筑的“心脏”,参观了国际馆和中国馆两大展区。

博物馆里展出的“捡球器们”

“乒博馆”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国际馆的8000余件展品均由瑞士洛桑原址搬迁而来。笔者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副长柄网线乒乓球拍,第一只用布面包裹的橡胶球,第一张可以适应大小不同台面、能伸缩调整的分段式球网,第一张申请了专利的餐桌形乒乓球台,最早的捡球器和最初的记分器……

步入二楼中国馆,置身于熟悉的国球人物和国内赛事环境中,一名中国球迷的自豪感更加被激起。这里的许多藏品都让我找到了对乒乓运动的炽热回忆,其中,1995年天津世乒赛囊括7项冠军、男团决赛惊险夺冠的画面,2005年上海世乒赛(单项)包揽5座奖杯、全场欢呼雀跃的场景,2015年苏州世乒赛(单项)再铸辉煌、几乎全胜(混双冠军为中韩跨国组合)的影像,均历历在目,特别亲切。因为这三次世乒赛,我都在现场。我亲眼目睹了比赛的激烈,见证了意外的冷门,采访了慕名已久的球星,收获了乒坛的经典,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在中国馆,有几幅图片深深吸引了我。一张上世纪的黑白图片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夺冠凯旋的中国乒乓球队。另一张彩色图片更鲜艳,那是2011年12月,纪念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晤美国前总统卡特时,两人分别在乒乓球拍上签名留念。习总书记那神情专注、认真书写的姿态,传承了历代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佐证了国球长盛不衰、全民爱乒的真谛。

展开全文

本文作者(右)向乒博馆捐赠镇江乒乓资料

笔者曾参加了苏州世乒赛国际乒联博物馆巡展启动仪式,当时见到了托马斯·维克特捐赠的南京青奥会后被禁用的赛璐珞球;蔡振华捐赠的瑞典邮政局发行的印有其形象的纪念邮票;还有国乒新老领队姚振绪、黄飚,世界冠军王励勤、张怡宁等人捐赠的相关藏品……这次见到的藏品更多更广更新鲜。其中,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邱钟惠、林慧卿、郑敏之、许绍发、梁戈亮、江嘉良等名宿的捐赠品很珍贵,许多都是以前从没见过的。而张继科捐的一双乒乓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双鞋的后跟上,一只缀着三颗金星,另一只缀着一颗金星和两个问号。韩鑫解释说,三颗金星是已经成为一轮“大满贯”,一颗金星和两个问号是他激励自己争创第二轮“大满贯”的意向。可惜,马龙的里约奥运会男单夺冠阻止了“藏獒”的夙愿。

乒博馆里的展品

临近参观结束时,笔者还体验了展厅先进的VR互动游戏,站在屏幕前,挥手做发球、接球动作,屏幕上的对手就与自己“切磋技艺”了。活到70多岁,与乒乓球结缘至今,首次尝到了当今先进科技的魅力,也是另一种乐趣吧。

落笔前,再翻出家中的乒乓收藏,找到与现任国际乒联主席托马斯·维克特、欧亚名将木村兴治、施之皓、蔡振华、波尔、老瓦、佩尔森、罗斯科夫、金择洙、福原爱、伊藤美诚等诸多国内外球星的合影,细看老乡张燮林赠予的中美乒乓外交纪念球套、球拍,总会骄傲国球持久的强盛,庆幸国球带来的快乐,感谢国球增添了朋友,感恩国球给予的健康……

再见,“乒博馆”!有空会再来,重睹您那迷人的风彩!

看更多👇

感谢分享,点亮“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