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揭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幕后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乐曲《梁祝》乐曲表现! 为你揭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幕后故事

为你揭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幕后故事

2024-06-11 2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年轻时的何占豪

1958年秋天,新学期开始了。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迎风飘扬,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发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成绩向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号召。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在校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最好的作品献给祖国,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愿和朝思暮想的话题。当时,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张欣、朱英等六位同学,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的实验小组,目的是在近期创作一批群众欢迎的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雄心勃勃地要早日结束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系领导也要求实验小组鼓足干劲,尽快创作一首较大型的乐曲。

这年的秋末冬初,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管弦系的同学们前往浙江温州农村劳动锻炼,同时进行慰问演出。在开往温州客轮的甲板上,实验小组对创作的选题认真作了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要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但在题材选择上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尤其是情绪容易激动的何占豪,更是滔滔不绝。最后他们确定了三个选题:一个是为了配合解放台湾的全民皆兵,一个是配合三面红旗的大炼钢铁,还有一个就是何占豪提出的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调基础上创作。因为他在越剧团乐队工作多年,许多熟悉旋律就在他的脑子里。

《梁祝》作曲何占豪(右)、陈钢(左)和演奏者俞丽拿(中)

基本思路形成后,大家一致建议,立即写信向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同志汇报此事。信寄走了,大家谁也没有把这太当成一回事,工作、生活、劳动依然依旧。不久,孟波就看到了同学们的信,他认真思考了这三个选题,在“梁祝”上打了勾。他对其他领导说:“何占豪懂越剧,又会拉小提琴,这个选题有希望。”并马上让管弦系党支部书记刘品专程前往温州,向同学们转告他的意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孟波在上海滩当学徒时,就参加了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经常求教于音乐家冼星海。1936年,他任《大众歌声》编辑时,传播优秀革命歌曲。在延安时期,他任中共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校时,孟波分管教务工作,兼任音乐系主任。建国后,他曾任天津市、广州市文化局局长,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到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前,他在中国音乐家协会担任秘书长。这些经历赋予了他卓越的领导艺术创作的能力,是新中国音乐事业的组织家。

孟波是一个清醒的艺术领导者,他之所以选择越剧《梁祝》这个题材,是认为小提琴的性格较为纤细、柔软,难以表现全民皆兵、大炼钢铁这样一类气势雄壮、轰轰烈烈的情景。越剧《梁祝》本来就是一首委婉动人的爱情奏鸣曲,能够提供的音乐素材非常优美,又有浓郁、醇美的民族风格,适宜小提琴性格化的体现。五年前的1953年,由范瑞娟、袁雪芬主演的越剧《梁祝》,被拍成彩色电影舞台艺术片,周恩来总理亲自把影片带到日内瓦,为出席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各国来宾放映,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孟波同志非常看重的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何占豪在进音乐学院前,是浙江越剧团乐队的二胡演奏员,接触了大量的越剧音乐,让艺术家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是一部优秀作品成功的基础。

越剧电影《梁祝》

一天下午,何占豪收工回到宿舍,管弦系党支部书记刘品同志就出现在他的眼帘。刘品同志他从小参加革命,早年入党,在学生时期就当过党支部书记,曾是总政歌舞团一位长笛演奏家,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本科。尽管他比何占豪才年长一岁,但革命阅历和艺术造诣却十分成熟,他提出“要使小提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就必须走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对何占豪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

在此之前的一次学校周末晚会上,何占豪用小提琴演奏了一首笛子曲《喜相逢》,在校园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的人认为,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乐曲,洋不洋、中不中,是在糟蹋高雅艺术,刘品却不这样认为,他赞扬了何占豪的这股闯劲。虽然演出不成功,但刘品鼓励何占豪要为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音乐,进行大胆的探索。刘品传达了孟波的意见,同意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素材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这个决定使得何占豪他们大吃一惊,在何占豪和其他同学的心中,一心要搞全民皆兵或大炼钢铁的题材,《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的。

按照孟波的指示,在刘品的热情鼓励下,何占豪和丁芷诺开始讨论乐曲的构思,准备按照“梁祝”故事情节开展,首先全力写好爱情主旋律。何占豪告诉我,创作《梁祝》的最初动因来自于农民。我们下乡给农民们演出时,农民们很热情,但我们拉的贝多芬、巴赫他们根本听不懂,他们看的多是“越剧和沪剧”。何占豪从越剧中获得了灵感,写了一个四重奏版的小梁祝,这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雏形。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何占豪笑着对我说,最初的“小梁祝”缺乏摄人心魄的动人处,他当时非常苦恼。何占豪想起了越剧名家尹桂芳演出的《红楼梦》,他从尹派那情意绵绵的“妹妹呀”唱腔中提取到了创作素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功后,何占豪专门拜访过尹桂芳,问这样深情的唱腔究竟从何而来?尹桂芳说:“我真爱林黛玉,是情之所致”。毫不夸张地说,尹桂芳的精彩唱腔,成就了《梁祝》深情的主旋律。同时,何占豪采用在浙江越剧团时积累的具有戏曲风格的演奏手法,在小提琴上反复试奏,创作出“梁祝”的爱情主题。比如何占豪写的“同窗三载”小快板主题,这是根据他以前写的越剧折子戏“跑驴”中的一段插曲改编而成的。

越剧《宝玉与黛玉》剧照

实验小组成立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做了分工:何占豪和丁芷诺负责创作,俞丽拿和沈西蒂负责演奏,张欣、朱英负责理论总结。创作这样大型的乐曲,何占豪生平还是第一次,一直有畏难情绪。刘品看出何占豪的顾虑,做了许多思想工作,使何占豪树立了信心。他一鼓作气把越剧《梁祝》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用小提琴进行了实验性演奏。这首当时被称作《小梁祝》的乐曲,使得一些到上海音乐学院参观的外国音乐家惊喜不已。这时,文化部党组书记钱俊瑞来上海音乐学院视察工作,孟波向他汇报了实验小组的情况。钱俊瑞听了“梁祝四重奏”后说,外国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调,这是一条新路,希望年轻人继续探索下去。孟波将钱俊瑞的指示向同学们作了传达。使大家到了极大的鼓舞。何占豪觉得创作的道路一下子变得很宽,思维也更活跃了。

何占豪是小提琴专业一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作曲,虽然有一肚子越剧音乐,但素材并不等于作品。对于这一点孟波同志的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他和副院长、作曲家丁善德教授商量。丁善德教授是1928年上海国立音专建校时,与张曙、冼星海等人是第一批学生,后来去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曾创作多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交响乐作品。丁教授经过认真思考,把作曲系四年级的高才生陈钢介绍给了孟波。

陈钢的父亲陈歌辛是当代著名作曲家。1949年上海刚解放,陈歌辛就送14岁的陈钢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陈钢子承父业,后又师从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于丁善德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就在决定调用陈钢时,措辞激烈的批评意见传到了院党委和孟波的耳里,陈钢父亲有历史问题,这种人怎么可以参加向国庆献礼的重点创作?在学院党委会上,孟波明确表态:“老子不等于儿子,为什么不能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园又传出非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才子佳人戏,向国庆10周年献礼怎么能用这种封建的东西?一时各种议论纷纷。

为了使两位学生的创作情绪不受到影响,孟波亲自找何占豪和陈歌辛谈话,告诉他们:“《梁祝》虽是爱情故事,但宣传的并不是封建迷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争。我们中国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反对封建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反封建的主题是进步的。”听了孟波的这番话,两位年轻人坚定了信念。为了保证作品的顺利产出,“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丁芷诺发扬了风格,自动退出了创作。何占豪说,丁芷诺是我的第一个合作者,至今只要想到她的这一高尚的举动,内心就很不平静。

丁善德教授接受了指导创作《梁祝》的任务。他对陈钢进行了单个教练,逐一讲解各种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并一次次地审读两位学生喷吐出的每一个乐段,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对于其他专家的意见,丁教授帮助两个学生梳理。实际丁善德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总监。

《梁祝》创作过程照片 / 何占豪(左)、陈钢(中)

1959年2月,何占豪和陈钢开始合作,当时乐曲内容已有初步设想,爱情主题和小快板主题也有了,需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曲式来概括。在陈钢建议下,他们对乐曲重新进行构思,即把故事内容和西欧传统的奏鸣曲式有机结合起来。既适应中国百姓艺术欣赏的思维习惯,又符合音乐的陈述规律,这样把原来的构思进一步规范化了。何占豪写出旋律后,即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陈钢提出他的看法和具体的意见。经过讨论确定下来后,陈钢根据旋律写出钢琴伴奏,然后再去请丁善德教授进行指导。陈钢的音乐感觉非常灵敏,每听完一段都会引起他的共鸣。何占豪从他的意见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写得更加完美起来了。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中,何占豪把戏曲那富有民族特色的紧拉慢唱手法融入其中,不但使老百姓听起来更觉亲切,而且使得整首协奏曲更加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何占豪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乐曲由我们两人共同构思的,旋律主要由我写作,乐队由陈钢执笔配器。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最初一稿中,写了相爱、抗婚、投坟这几个段落,尾声是投坟之后第一主题“怀念”的再现。孟波在审读初稿后,把何占豪和陈钢请到办公室,他否定了这样的结束处理,认为怀念是必要的,但不要给人压抑的感觉,音乐一定要有传神的力量。孟波建议尾声增加一段“化蝶”,这即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又是对封建势力强烈的反抗。他向两位学生讲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把两位学生引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1959年,丁善德(左一)、何占豪(左二)、陈钢(右二)、孟波(右一)一起讨论《梁祝》的创作

孟波深深知道,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作品,绝对不可能是校内的自娱自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要走向社会,首先上海这座大城市能否接纳。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梁祝》协奏曲刚定稿,他就组织小提琴和钢琴两种乐器试奏了一遍,然后把录音带送给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征求领导的意见。石部长听完录音后很高兴,对作品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1959年5月4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音学院礼堂举行了首次试演,何占豪担任小提琴独奏,陈钢担任钢琴伴奏。1959年5月27日下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兰心大戏院正式演出,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全体同学参加,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学生乐队协奏,樊承武担任指挥。一部作者都是在校大学生的民族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实验小组试奏新作品

(左起:俞丽拿、沈西蒂、丁芷诺、何占豪、孟波、贺绿汀、丁善德)

何占豪豪迈地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对中国音乐语言的一次很好的表现,反映了一代人振兴民族音乐、攀登世界音乐高峰的强烈愿望,凝聚了当年领导、老师和实验小组同学的许多心血。虽然我当年被认为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的代表人物,又是《梁祝》协奏曲的创意者、爱情主题及其他旋律的主要创作者,但不要忘记当年实验小组为小提琴民族化而奋斗的历史。《梁祝》虽然是我和陈钢的创作,但它的旋律取自于民间,来自于越剧,这是许多琴师、民间艺人共同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戏曲界、中国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

“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灵,云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

作 者 简 介

钟冶平,大学本科,国家一级导演,越剧史学家,《影像越剧馆》CEO。他执导的电视剧、大型综艺晚会和纪录片,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对越剧的突出贡献是:1996年起,在浙江电视台《百花戏苑》栏目中任导演、制片人,连续三次荣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2005年,在30集电视剧《飞花如蝶》中任制片人,该剧荣获“浙江电视剧政府奖·牡丹奖·一等奖”。2000年至2006年,在历经六年创作的10集纪录片《百年越剧》中任总导演。该节目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奖·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摄影奖”;2006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文艺专题一等奖;2006年度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2009年,创意制作生产龙泉青瓷《百年越剧·梅花瓶》,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2010年,出版百年越剧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2010年,在10集纪录片《舞台姐妹》(第一系列)中任总导演。2012年,在10集纪录片《舞台姐妹》(第二系列)中任总导演。2013年,在12集纪录片《浙江戏曲名人》中担任总导演。

— END —

本文由钟冶平老师授权发布

本期编辑:东方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