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孙 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乐安孙姓始祖 52、孙 姓

52、孙 姓

2024-07-15 0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2、孙 姓

 

孙姓鼻祖——惠孙

孙姓始祖——孙武仲

 

孙姓源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武庚叛乱,康叔出兵帮助周公旦平乱有功,被封为怀侯,欲移于卫。康叔死后,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的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即孙氏。尊武仲为始祖,尊惠孙为鼻祖。

 

渊  源

 

孙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蚧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孙姓郡望

 

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5年)将原有的千乘郡改为乐安郡。相当于今山东省高青、博兴、广饶一带地区。

陈留郡。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置,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城。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

富春县。汉置,县治在今浙江富阳,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后属吴郡。

 

孙姓堂号

 

堂号是姓氏中的某些支派用郡望或本姓中人或事的典故,作本支派的称号,或借指本支派。在众多的孙氏堂号中,已知者有“乐安堂"、“东莞堂"、“兵法堂"、“富春堂"、“映雪堂”、“孝友堂”等。

乐安堂。孙氏最早居住的祖籍在乐安,于是借用郡望为堂号。这便成为孙姓族人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堂号,几乎全国有一半孙氏家族通用这个堂号。 孙中山 先生的家族——广东翠亨孙氏堂号乐安堂。其公堂账册被称为《乐安堂仕令号》;其故乡上沙车站茶亭也称乐安亭。

东莞堂。以“东莞”作为堂号,与郡望一样,指今山东境内的古东莞郡,即今山东省莒县。莒县,古莒国所在地;齐国田氏孙姓始祖孙书攻伐之国。其后人以东莞为堂号,实是纪念始祖伐莒得封赐姓之事。

兵法堂。以“兵法”为堂号,显然是纪念“兵家鼻祖”的祖先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尽人皆知,主要见于江西、安徽、湖南、江苏等长江沿岸的孙姓通用的堂号,以使其族的特征更为鲜明突出。

富春堂。以“富春”为堂号的大都是南迁至吴的孙氏后裔。其族中曾出过孙权父兄三人占据江东,为与乐安孙氏区别,便以孙权家族的祖居地富春为堂号。有的以乐安郡富春堂,有的以吴郡富春堂。

映雪堂。典出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据唐李善《文选注》引《孙氏世录》说:孙康少时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读书,常在冬天的雪光下夜读。由于他一生甘于清苦,耐于寂寞,终于学成及第,官拜御史大夫。孙姓人把“映雪”作为堂号,不仅为了纪念孙康,同时为了激励后世子孙奋志读书。

孝友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之一的孙奇逢,在制定《孝友堂家规、家训》中说:“吾家孝友堂,尔师鹿忠节额之,山左刘幼孙字重庆书之,迄今五世矣。”孝友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本义为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孙奇逢家族遂用“孝友”为堂号,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并付以实现。

 

苍南孙姓迁徙

 

孙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孙姓,据各地《孙氏宗谱》记载,基本上确认南宋、矾山、昌禅支派系明洪武四年(1371)为最早入迁的一支,其次是明末清初入迁的江山西河边和龙港黄家蓬支派。今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作考证。

南宋、矾山、昌禅孙姓  始迁祖孙怀表,系孙华海六世孙。孙华海系福建闽东始祖孙平章(讳德崇,字公义)二十三世孙。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福宁府(今霞浦县)之赤岸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三十一都大孙垟(今苍南县昌禅乡大心垟)定居。由于旧谱湮没,其后裔共尊孙怀表为一世祖。配氏木详,生子三:长子孙新礼,字新耕;次子孙新文,字禄耕;三子孙新义,字少耕,分为“天、地、人”三房。繁衍成族,天房居南宋坑底,其后裔孙振暖三兄弟(系孙怀表十世孙)于清道光年间外迁,至今住处不详;地房居矾山孙宅、杉山,其后裔孙景周、孙景祥、孙景远三兄弟(系孙怀表六世孙)于清雍正十年(1732)迁居玉环大古顺,保持血缘亲情,关系密切;人房居昌禅三条溪毛竹脚。天、地、人三房现有部分后裔移居乐清、温州、杭州和北京等地。

龙江江口黄家蓬孙姓  始迁祖孙子颜(1594—1658),字芝繁,于明万历年间由永嘉场横浃(今温州市龙湾区永中镇横浃村)入迁来此定居。配姜氏,生子五:国祥、国礼、国祺、国美、国安。孙国礼,配氏不详,生子二:汝云、汝元。孙汝云,配氏不详,生子孙允昌;孙允昌生子二:廷陞、廷选。孙汝元配氏不详,生子二:月祥、恩弟。孙月祥配氏不详,生子六:廷友、廷源、廷龙、廷全、廷五、廷六。孙国美生子孙汝臣。孙汝臣生子二:宗明、宗亮。孙宗明生子孙西齐。孙宗亮生子孙求贵(孙求贵次子占洪,随母出继咸园上官姓)。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街等地。

项桥林家塔百家湾孙姓  始迁祖孙荣所(1597—1653),约于明崇祯年间由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赤岸入迁来此定居。配洪氏,生子孙友亮。孙友亮配杨氏,生子孙振峰。孙振峰配邓氏,生子七:文岳、文志、文哲(移居玉环县楚门)、文贵、文选、文道、文州。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街,钱库街,灵溪街,括山将军岭脚等地。

江山西河边(江南十五都)孙姓  始迁 祖孙 君祥(1628—1718),系永嘉场四都三里横浃(今温州市龙湾区永中镇横浃村)孙子壹次子。于明末清初由永中镇横浃村入迁平阳县北港严家岙,旋转迁江南十五都西河边定居。尊孙子壹为一世祖。 孙 君祥配陈氏,生子八:文英、文口、文龙(字英龙,出继三垟薛姓)、文德(字元正,出继渔塘严家岙)、文敬、文星、文杰、文仪。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湖里珠明(梅)岭孙姓  始迁祖孙凤发,系孙敬豪长子。于明末清初由何处入迁来此定居不详。尊孙敬豪为一世祖。孙凤发配何氏,生子二:国华(迁居郑家山)、国文。孙国文配氏不详,生子四:应熙、应法、应造、应余。孙应熙元配郑氏,次配陈氏,生子二:毓元、毓第;孙应法配缪氏,生子四:毓福、毓贵、毓富、毓赐;孙应造配氏不详,生子孙毓亮(移居平阳县四板桥杨梅庄);孙应余配氏不详,生子二:家桂、家口。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石砰内岙,湖里倒桥,宜山街,灵溪街等地。

湖里黄泥岙老虎坑孙姓  始迁祖孙凤朗(1710—1783),原名君朗,字光辉,号耀士,系孙敬豪四子。于清乾隆年间由何处入迁来此定居不详。尊孙敬豪为一世祖。配陈氏,生子四:国皋、国登、国名、国榜。孙国登配黄氏,生子二:应礼、应成。孙应礼配廖氏,生子三:圣松、天潜、天尾;孙应成配氏不详,生子二:毓峰、毓传。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湖里倒桥,龙港街和江苏盐城等地。

石砰内岙孙姓  始迁祖孙应余,系孙敬豪曾孙,孙凤发之孙,孙国文四子。于何时由湖里珠明岭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二:家桂(名家嘉)、家口。

白沙七河孙姓  始迁祖孙宜挟,系孙敦乾曾孙,孙庭煌之孙,孙继禄长子。孙继禄生子三:宜挟、宜抱(迁宁村为始祖)、宜揖(迁二河为始祖)。孙宜挟于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二:锡礼、锡顺。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白沙二河孙姓  始迁祖孙宜揖,字子让,系孙敦乾曾孙,孙庭煌之孙,孙继禄三子。于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王氏,生子二:锡伯、锡仲。孙锡伯配王氏,生子三:洪富、洪贵、洪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章良、灵溪街等地。

白沙章良孙姓  始迁祖孙洪富(1768—?),字元贵,号天贶,系孙宜揖之孙,孙锡伯长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二河入迁来此定居。配翁氏,生子二:上斌、上安。孙上斌配陈氏,生子二:大锡、大模;孙上安配张氏,生子二:大嘉、大启。孙大锡配章氏,生子三:文贵、文圣、文开;孙大模元配陈氏,次配姜氏,生子三:文郎、文宝、文才。孙大嘉嗣子孙文铭;孙大启元配黄氏,生子一:文铭(绍伯父嗣);次配林氏,生子二:文森、文平。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塗厂、新美州、云岩鲸头等地。

龙港塗厂新美州孙  姓始迁祖孙胜昌(1869—1919),名步昌,号献文,系孙大锡之孙,孙文贵长子。孙文贵配章氏,生子二:胜昌、胜斗。孙胜昌于清光绪年间由白沙章良入迁来此定居。元配李氏,生子二,次配陈氏生子二:永淳、永体、永钏、永俊。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街等地。

云岩鲸头孙姓  始迁祖孙文森(1896—1925),字诒森,号宝书,系孙宜揖六世孙,孙锡伯玄孙,孙洪富曾孙,孙上安之孙,孙大启之子。于民国年间由白沙章良入迁来此定居。酉己杨氏,生子四:胜高(绍叔父文平嗣)、胜锦、胜春、胜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芦浦林家院孙姓  始迁祖孙得桂,系乐安郡桐江支派孙云淡玄孙,孙子昂曾孙,孙文字之孙,孙继法三子。于何时由瑞安县二十七都桐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三:明保、明龙、明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钱库街,龙港街,白沙象岗,肥艚官岙头,龙沙瓦窑岗和平阳县萧江等地。

金乡阳美(洋尾)孙姓  始迁祖孙明雨,系孙继善之孙,孙得宽长子(孙得宽生子二:明雨、明韬,居桐田)。于何时由瑞安县二十七都昭德里(今桐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陈氏,生子四:希亮、希舜、希霖、希尚。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观美茂竹孙姓  始迁祖孙子显,字其文,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由瑞安县二十七都昭德里(今桐田)入迁来此定居。配施氏,生子允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县城灵溪、观美街和永嘉塘北,福建霞浦平岗、牙城啼鸡,杭州等地。

 

苍南孙姓人口

 

苍南孙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孙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820人,占全县总人口0.38%,分布全县54个乡镇,列表于下:苍南县分乡镇孙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苍南县分乡镇孙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34

平等乡

35

金乡镇

541

昌禅乡

11

灵江镇

9

凤江乡

38

舥艚乡

29

埔坪乡

6

沪山乡

2

云岩乡

39

大渔乡

14

南宋乡

204

凤池乡

2

江山乡

721

石砰乡

123

南堡乡

7

渎浦乡

5

湖前镇

60

新城乡

20

马站镇

3

对务乡

2

钱库镇

33

炎亭镇

8

南坪乡

2

大观乡

5

芦浦镇

429

桥墩镇

8

蒲城乡

1

龙港镇

201

望里镇

8

观美乡

147

云亭乡

7

沿江乡

21

仙居乡

17

南水头乡

10

霞关镇

1

龙江乡

208

新安乡

6

黄檀乡

1

澄海乡

22

白沙乡

79

陈东乡

4

莒溪镇

2

半垟乡

1

海城乡

265

项桥乡

129

碗窑乡

1

中墩乡

2

宜山镇

44

夏口乡

6

矾山镇

160

 

 

铁龙乡

4

括山乡

31

华阳乡

52

 

 

 

苍南县(2005年)孙姓人口

 

2005年,椐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孙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328人,占全县总人口0.35%,每平方公里3.56人,名列全县第52位,分布全县31个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孙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每平方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龙港镇

1961

23.00

江山西河边、湖前西桥、街路、新美洲、白沙二河、白沙七河、白沙象岗、新河、周家车、龙江黄家蓬、龙江上厂

金乡镇

610

14.12

湖里珠梅岭、城内、郊外阳美、湖里倒桥、湖里黄泥岙老虎坑

芦浦镇

386

65.00

林家院

南宋镇

247

11.32

蕉坑底

矾山镇

196

3.74

孙厝、杉山

观美镇

177

4.21

茂竹、街路

钱库镇

169

8.22

林家塔百家湾、街路

灵溪镇

148

1.73

县城

石坪镇

128

12.90

内湖

舥艚镇

65

3.67

炉头、官岙头

宜山镇

48

3.80

街路

霞关镇

31

0.93

澄海陈家坪

云岩乡

30

2.38

鲸头

括山乡

29

1.25

将军岭脚

昌禅乡

15

0.46

三条溪

大渔镇

12

0.81

独立户、妇女嫁入

桥墩镇

10

0.14

茶场(属平水居民区)

仙居乡

10

1.38

独立户、妇女嫁入

望里镇

8

0.25

独立户、妇女嫁入

炎亭镇

8

0.57

独立户、妇女嫁入

沿浦镇

8

0.24

独立户、妇女嫁入

新安乡

6

0.73

独立户、妇女嫁入

莒溪镇

5

0.10

妇女嫁入

马站镇

4

0.11

妇女嫁入

凤池乡

3

0.21

妇女嫁入

龙沙乡

2

0.06

妇女嫁入

岱岭乡

2

0.10

妇女嫁入

五凤乡

2

0.07

妇女嫁入

凤阳乡

1

0.05

妇女嫁入

中墩乡

1

0.10

妇女嫁入

蒲城乡

1

0.11

妇女嫁入

 

附  录

 

一、孙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孙姓是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在渤海湾和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孙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5%,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孙的人至少在15个,总人口大约在1800多万。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5%,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占安徽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这六省的孙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为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8%强,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元、明近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孙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低,近600年中孙姓人口纯增长率只有13%,净增加了1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0.8%)、山东(14.5%)、江苏(13%)、江西(11.9%),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陕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这五省的孙姓又集中了29%。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1.6%。宋、元、明期间,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东部地区迁移,而中原地区孙姓人口萎缩。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鲁苏两大块孙姓人口聚集地区,孙姓聚集重心开始向东移动。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o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ISl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兀、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二、当代孙姓的分布

 

孙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江苏、安徽北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每平方公里的孙姓人口达到5.1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东部,每平方公里的孙姓人一口在10人以上。孙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5.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3%,孙姓人口大约1052万;1.7—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6%,孙姓人口大约527万;不足1.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5.1%,孙姓人口大约269万。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东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2.6%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9%。然后,向西、向南这一比例逐渐地降低,向西到河北河南中部,向南到安徽江苏中部,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95%—2.6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再向西至青海东部、西南到四川北部、南到湖北江西北部、闽浙交界处,此比例在0.65%一1.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9%。其他广阔地区,此比例在0.6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4.6%,其中比例不足O.3%的覆盖面积占了24%。

 

三、孙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史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历史上孙姓名人有:春秋时期有孙书,官齐国大夫;孙武,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孙膑,军事家;孙良夫,卫国穆公大夫。西汉有孙单,封企并侯;孙宝,官尚书仆射。东汉有孙欢,官骑都尉,封吕都亭侯;孙坚,长沙太守,封乌程侯;孙贲,官豫章太守,封都亭侯;孙香,官征南将军;孙程,官奉东都尉,封宜城侯;孙斌,官朔方太守;孙嵩,官青州刺史;孙宾硕,官豫州刺史。三国有著名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领兵建立吴国;孙礼,官并州刺史,封大利亭侯;孙休,孙权第六子,即吴景帝;孙邻,官豫章太守,封都乡侯;孙奂,官江夏太守,封沙羡侯;孙邵,官丞相,封阳羡侯;孙奋,封齐王;孙和,孙权子,立为太子;孙河,官威寇中郎将;孙该,官陈郡太守;孙俊,官武卫中郎将;孙桓,官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孙虑,官镇军大将军,封建昌侯;孙峻,官武卫将军,封都乡侯;孙资,官大书令,封关中侯;孙辅,官平南将军;孙皎,官都护征虏将军;孙琳,官大将军,封永宁侯;孙皓,孙权之孙,即吴末帝;孙瑜,官奋威将军;孙静,官义中郎将;孙韶,官镇北将军,封建德侯;孙霸,孙权子,封鲁王;孙尚香,孙权妹, 刘备 夫人;孙炎,官秘书监,称东州大儒;孙登,孙权长子,立为太子,早卒,谥宣太子;孙亮,孙权少子,吴皇帝,黜为侯;孙翊,官丹阳太守。晋代有孙秀,官骠骑将军,封会稽公;孙旅,官平南将军;孙惠,官安丰内史,封临湘县公;孙秀,官中书令;孙氏,为武 昌侯太 夫人:孙放,官长沙王相;孙泰,官辅国将军;孙恩,官征东将军;孙盛,官佐著作郎,封吴昌县侯;孙弼,官上将军,领尚书左丞:孙楚,官石苞骠骑将军;孙潜,官豫章太守。南北朝有孙小,(北魏)官并州刺史,封中都侯;孙场,(陈)巴州刺史;孙诜,(宋)官御史中丞;孙绍,(北魏)官太府卿;孙康,官御史大夫:孙谦,官零陵太守;孙腾,官尚书左仆射;孙廉,官吴兴太守;孙灵晖,官定州刺史;孙惠蔚,官济州刺史。唐代有孙成,历官信州、苏州、桂州三州刺史;孙会,历官郴州、温州、庐州、官州、常州五州刺史;孙何,官散骑常侍、绵州刺史;孙纬,官吏部侍郎;孙范,官淄青节度使;孙俭,官左羽林大将军、幽州都督;孙革,官监察御史;孙逖,官刑部侍郎;孙铸,官凤翔节度使;孙僵,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衔);孙揆,官刑部侍郎;孙储,官兵部尚书兼京兆尹;孙柴,官中书舍人;孙谠,官蓬州刺史;孙简,官吏部尚书;孙儒,官淮南节度使;孙万登,官金吾上将;孙公器,官信州刺史;孙处玄,官润州刺史;孙处约,官中书侍郎;孙伏伽,状元,官陕州刺史;孙孝哲,官大将军、刑部尚书;孙志直,官龙右节度使;孙荣义,官骠骑大将军;孙思欢,官武州刺史;孙思邈,官国子博学,医学家;孙彦高,官定州刺史;孙惟最,官同平章事(宰相衔);孙平章,讳德崇,字公义,官处州、睦州刺史,擢平章事(宰相);孙景高,官天平节度使;孙德昭,同平章事(宰相衔)、左卫大将军。五代有孙岘,官虔州节度使;孙岙,官颖州、耀州二州知州;孙光宪,官检校秘书监,黄州刺史;孙陟,官杭州刺史,加检校尚书;孙晟,官右仆射、司空;孙朗,官奉节指挥使;孙璋,历官赵州、登州二州刺史;孙隋,官兵部尚书;孙方殊,官殿前钤辖指挥使;孙方谏,官义武军节度使;孙大琪,官大同威武节度使;孙汉韶,官中书令,封安乐郡王;孙彦韬,官密州刺史。宋代有孙升,官天章阁待制知应天府;孙仅,官给事中;孙永,官工部尚书;孙冲,官河东转运使;孙甫,官河北转运使;孙抃,官户部侍郎;孙抗,官广西转运使;孙近,官吏部侍郎;孙沔,官河中知府;孙构,官湖北转运使;孙固,官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孙览,官开封知府、户部侍郎;孙钦,官德州刺史;孙复,官殿中丞;孙奕,官福建转运使;孙洙,官翰林学士;孙祖德,官吏部侍郎;孙起予,官太常少卿;孙景修,官太常少卿;孙节,官西京左藏库副使;孙因,官朝请大夫;孙何,官京东转运副使;孙杓,官太学博士;孙防,官太医;孙益,官福州观察使:孙浦,治家楷模,十世同居;孙邦仁,官观文殿学士;孙附凤,官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宰相衔);孙承睿,官长剑都指挥使;孙铎,官户部尚书;孙即康,官平章政事,封崇国公;孙德渊,官工部尚书;孙觉,官御史中丞;孙载,官朝议大夫;孙逢,官太学博士;孙庸,官左赞善大夫;孙宥,官长溪知县;孙调,官太子太傅;孙翼凤,官御史大夫;孙翔凤,官河南道布政:孙治凤,官节干大夫;孙英凤,官户部左侍郎;孙谔,官太 常 博士;孙觌,官户部尚书;孙傅,官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孙瑜,官工部侍郎;孙楙,官太平知州;孙路,官兵部尚书;孙锡,官提点淮南刑狱;孙毓,官濠梁节度使;孙奭,官兵部侍郎;孙子秀,官浙西提刑兼知常州;孙长卿,官和州知州;孙行友,官加检校太傅、加平章事;孙承祐,官平江军节度使;孙昭先,官太府少卿;孙昭远,官燕山府路转运使;孙思恭,官南京留司御史台;孙逢吉,官吏部侍郎;孙唐卿,仁宗景祐元年状元;孙梦欢,官吏部侍郎;孙嵘叟,官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孙愿质,官工部侍郎。元代有孙抑,官刑部郎中;孙天正,官沂州知州;孙允贤,医学家;孙正通,官汝宁卫指挥使;孙激,官漳州路知事;孙搠,官集贤待制;孙拱,官益都路总管;孙显,官怀孟路总管;孙楫,官浙道廉访佥事;孙公亮,官工部尚书;孙道明,藏书万卷。明代有孙升,官建昌知府;孙仁,官户部左侍郎;孙仁,官宁夏巡抚;孙兰,诗人、画家;孙存,官河南布政使;孙太后,英宗立,尊为皇太后;孙交,官户部尚书;孙安,官都督同知;孙时,官南太常寺卿;孙纮,官广德知州;孙玮,官南京吏部尚书;孙英,官户部尚书;孙杰,官工部尚书,加少保;孙贤,官翰林院事;孙忠,官中军都督佥事,封安国公;孙炎,官华阳知府;孙珂,官潞州知府;孙显,官工部尚书;孙衍,官延平知府;孙恪,官太子太保;孙陞,官礼部尚书;孙泰,官监察御史;孙钱,官吏部尚书;孙浩,官辰州知府;孙铭,官中军都督府;孙遇,官河南左布政使;孙禄,官应天知府;孙瑜,官开封知府;孙直,官巩昌知府;孙需,官南京吏部尚书;孙博,官山西按察佥事;孙鼎,官御史;孙靖,官都督府都事;孙磐,官吏部主事;孙墀,官中书舍人、尚宝司卿;孙镗,官总兵,封怀宁伯;孙鏊,官上林苑丞;孙一奎,医学家;孙枝蔚,官内阁中书;孙学易,官陕西布政使;孙宗彝,官吏部郎中;孙定辽,官湖广提督;孙孟和,官山西巡抚;孙旬,官大理寺少卿;孙枝,官山西右参政;孙毓,官陕西右参政;孙燧,官礼部尚书;孙懋,官广西布政使;孙溶,官平阳知府;孙镀,官南京兵部尚书;孙之獬,官礼部侍郎;孙子良,官山东参政;孙元化。官右佥都御史、登莱巡抚;孙丕扬,历官刑部、吏部尚书:孙必显,官兵部右侍郎;孙光祐,官南京户部侍郎;孙廷铨,官兵、吏二部尚书;孙传庭,官兵部侍郎;孙汝敬,官工部右侍郎;孙兴祖,官天策卫指挥使,封燕山侯;孙如游,官礼部尚书;孙克弘,官汉阳知府;孙体元,官陕西参政;孙庆奎,官户、工二部尚书;孙庆鳌,官南京工部尚书;孙居相,官户部尚书;孙承泽,历官兵、吏二部侍郎;孙承宗,官兵部侍郎;孙皇后,宣宗皇后;孙祖寿,官蓟镇总兵;孙原贞,官兵部尚书;孙逢吉,官陕西布政使;孙继皋,官吏部侍郎;孙伟,官鹤庆知府;孙继鲁,山西巡抚;孙维城,官永平知府;孙慎行,官礼部尚书;孙嘉绩,官东阁大学士。清代有孙淦,官内阁中书;孙士毅,官文渊阁大学士;孙元衡,官东昌知府;孙日秉,官山东布政使:孙玉庭,官协办大学士;孙永清,官广西巡抚;孙在丰,官工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孙达哩,官加太子少傅;孙光祀,官兵部侍郎;孙全谋,官广东水师提督;孙衣言,官太仆寺卿,搜集乡邦文献,刻《永嘉丛书》;孙锵鸣,官侍读学士;孙诒让,官刑部主事,精研甲骨文第一人,朴学大师,建瑞安玉海楼,藏书十刀卷(部);孙诒经,官户部左侍郎;孙国玺,官安徽巡抚;孙岳颁,官礼部侍郎;孙思克,官凉州提督;孙起蛟,官广东提督;孙铭恩,官兵部右侍郎;孙嘉淦,官吏部尚书;孙毓汶,官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孙勃,官大理寺少卿;孙灏,官左副都御史;孙大刚,官海坛镇总兵;孙开华,官福州提督;孙文义,官监察御史,监造榆林版籍;孙可望,官平东将军,封义王;孙尔准,官闽浙总督;孙冯翼,赐官二品候选道;孙蕙,官户部掌印给事中;孙志祖,官刑部主事,监察御史;孙致弥,官侍读学士;孙家鼐,历官工、礼、吏、户四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孙梦逵,官中书舍人;孙清元,官四川提督;孙鼎臣,官翰林侍读;孙福清,官大理寺评事;孙延龄,官广西将军。

 

四、天子序

 

三国孙权

 

予小子权,承予祖鸿绪,得有南土鼎分。因溯先公以上受姓源流,述辅臣等庄奏指予实珍曰:孙氏宫音,原郡乐安,出于尧妻舜两妃,居于沩汭,两姓曰妫。舜传天下于大禹,而商均封国,不尚虚名,没齿无许,以祖父诩声,含愧一十六世,犹恐有玷 于虞 君,故不传世。当殷代中兴,得 虞 君之后虞遂公光,耄年为诸侯,特继商均封国,即虞遂以号称。光生泰,泰生覆,覆生频,频生庸,庸生表,表生环,环生岩,岩生灵,灵生希。希于殷末失国,武王克殷后,得虞遂公希之子日遏父,徵为陶正,悦其能,以元女大姬妻之,此王姬之配主遏父。配姬而生满,封于陈,以奉虞帝舜祀,卒谥胡公。满生申公郡侯,侯生孝公突,突生慎公圉,圉生幽公宁,宁生厘公孝,孝生武公灵,灵生平公申燮,燮生文公幸,幸生厉公陀,陀生完,字敬仲,为陈大夫。及宣公杵臼立,杀其太子,完惧祸及身,奔齐,食采于齐,改姓田氏,懿仲以女妻之。完生稚孟夷,夷生缗孟庄,庄生文子须无,无生桓公无宇,宇生书,字日孙占,为齐大夫,伐莒而功成其大,即以孙占之字受姓孙氏,予大父之所姓,由祖占发始者也,食采乐安,其郡号焉!占生凭,为上卿。凭生武,字长卿,以兵机动吴主阖庐,著书陈策,吴得志焉!武生明,字之元,以父功袭荫,复以孝廉封富春侯,子孙及弟侄等各治业于富之江南,居宅繁盛。独明子膑,仕魏,因庞涓刖足,齐使复载于齐。膑生胜,字国辅,胜生盖,字道光,盖生知,知生念,念生益,字元飞,封东吴侯;益生卿,卿生凭,凭生询,询生骐,骐生琼,琼生覆,覆生仁,仁生皋,皋生通,通生厚,厚生淳,淳生瑶,瑶生邃,邃生倏,倏生国,字元明,为郎。国生耽,国祖与耽祖,父子种德以至生予皇祖,居长讳钟。皇祖性孝,肆闻南北,生予皇考坚。予兄策,予命名日权。予今于己酉岁四月之吉敢袭大帝位,群臣咸集。予受贺外,追尊皇祖钟为孝懿王,追尊皇考为武烈皇帝,兄策为长沙桓王,长子为皇太子。皇祖孝懿王,汉顺帝甲戌生;皇考武烈皇帝,孝桓永寿乙未生;兄策,孝灵熹平乙卯生;予,孝灵光和壬戌生;太子登,建安癸未岁生;太祖皇后、太后、后嫔妃未有尊号,并众子,以俟一统大定,另行追尊实封。凡君臣最亲信,入庙以嗣配享,若周公瑾、鲁子敬、吕子明、陆伯言,百世不更。今将予序示诸葛卿、顾卿、张卿、陈卿、谢景、范慎诸卿,谨选九月,迁都建业,定文渊翰阁之后,付史官录垂玉牒之上。黄龙元年载,新改年号,自序始祖,以表本源之嘉。

注:1、《天子序》是吴大帝孙权为皇族玉牒所撰的序文,计806字。经富阳市历史学会与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联合派员访查,在富阳市场口镇民间和市档案局被发现,为研究孙氏世系提供了新的史料。上海《新民晚报》1997年5月13日予以转载。

2、《天子序》是迄今为止,国内已发现的有关孙权家世的最早记载,距今已1777年,(公元229—2006年)。比北宋欧阳修、宋祁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要早八百余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历来是史学界公认的正史。但对照《天子序》却发现孙武至孙权的世系“琼”后少了“覆”、“仁”、“皋”、“通”;“厚”以下少了“淳”。对照宋·邓名世、邓春撰的《古今姓氏书辩正》,同样也少了这五世,原来孙武至孙权说是22世,现在应该是27世了。

3、孙氏始祖与富春孙武子明的表字也有不同。《新唐书》载:“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其他孙氏宗谱记载也如此。但《天子序》却是:“宇生书,字日孙占,为齐大夫,伐莒而功成其大,即以孙占之字受姓孙氏。”说明齐景公为什么赐“孙”的原因。孙明的字与上述史书不同,原都是“武生明,字景浩……”。而《天子序》为:“武生明,字之元”。

富阳古称富春,境区包括桐庐、建德等县。孙权故里究在何处,历有争议。而《天子序》提供了无可争议的依据。《天子序》在1700多年前就说:“(明)以父功袭荫,复以孝廉封富春侯,子孙及弟侄等各治业于富之江南,居宅繁盛。”可见早于三国,孙氏已在富阳江南卜宅繁衍,瓜瓞绵绵不断。

4、《天子序》中“凡群臣是亲信,入庙以嗣配享”等语。在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悠悠岁月,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惨痛历史,勾践打败吴后杀文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都是屡见不鲜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而独孙权能把跟随自己共创基业功臣名将都“入庙以嗣配享”,“百世不更”。可见孙权胸怀宽阔、尊重人才,有海纳百川之思想境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