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号宇宙实验”:现代孩子可能身处在即将摧毁世界的乌托邦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乌托邦的老鼠实验 “25号宇宙实验”:现代孩子可能身处在即将摧毁世界的乌托邦中

“25号宇宙实验”:现代孩子可能身处在即将摧毁世界的乌托邦中

2024-07-16 1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追求完美是人类骨子里的天性。

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致力于打造一个,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疾病疫情、资源分配均匀的美丽新世界。但当这样的世界真的来临的时候,或许那会是人类真正的灭绝。

科学家们做过不少关于乌托邦世界可行性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25号宇宙实验”。

25号宇宙实验

1968年7月9日,John B. Calhoun将只有48天大的四只雌鼠和四只雄鼠放进了,温度、空气、环境、食物等都非常完美的乌托邦中,他想知道在这样完美的世界里,老鼠能否延续完美?

他预计老鼠数量超过3840只时,窝巢才会短缺;超过6144只时,水资源才会不足;超过9500只时,粮食才会成为问题。

但实际上这些老鼠繁殖到2200只时,数量便达到峰值不再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一,强食弱肉,强鼠更容易找到配偶。

第二,新鼠遭到排挤,社会融入性差。

第三,雄性不再繁殖不再保护领地,攻击性增强。

第四,雌鼠攻击性变强,频繁改换居住地,幼鼠存活率下降。

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先代小鼠的生育能力逐渐消失,新一代小鼠的生育能力还没培养出来,1780天后,25号宇宙实验终结。

完美的乌托邦世界,最终毁灭了。

虽然老鼠的社会并不能完全对照到人类社会,但万变不离其宗,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老鼠社会面临的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困境起了很强的警示作用。

当一定区域内人口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个体无法控制社交的时间和空间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宅男文化、佛系青年、女权崛起、老龄化问题,都是这些年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短期看或许无伤大雅,但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有害无益,这些潮流现象,实际上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改写人类历史。

这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灭绝的恐龙,通俗说法都是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巨大的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因此造成大面积的恐龙死亡,但这也只是推测。

那个时期位处食物链顶端的恐龙是没有天敌的,如果它们的灭绝只是因为陷入和“25号宇宙实验”一样的境遇呢?

那是不是意味着若不主观的介入影响,人类社会也有可能走向相同的结局,灭亡?

上述问题在区域范围内其实已经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只是范围较小不足以造成致命伤害。比如在90后中曾经风靡一时的杀马特文化,本质上就是年轻人生活富足,但又无法融入社会,找不到存在感的结果。

各地报导的从小学到高中大学学生自杀问题,无一不警示着我们应该加强人为的介入,尤其是在新一代培育上。

首当其冲的便是培养新一代的社会能力。

过度社交和零社交都会对人的内在造成极大的损耗,导致行为怪异。但在学会如何控制社交频次密度之前,需要先明白什么是正确的社交。

不少孩子在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很容易和身边的伙伴发生冲突,结交不到朋友。此时宝爸宝妈们就要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社交建设中来。

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孩子被边缘化的可能性极大,一旦边缘化行为模式固定,成年以后将难以融入社会。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

①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选择思维,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给孩子灌输自己解决问题的概念。

②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当孩子有了这两种意识,再通过游戏、对话、角色扮演等,训练孩子对社交的掌控能力。

其次培育新一代正确的财富观念

在“25号宇宙实验”里新一代新鼠由于食物的富足社会职能的短缺,整日无所事事衍生出一系列“沉沦行为”。

对应到人类社会,太过富足的生活的确会让人丧失斗志。

我国当下依旧处于发展中阶段,但是一些父母由于自己童年物质的短缺,他们希望下一代不用承受物质匮乏的负累,所以在物质上会倾其所能的给予,又囿于工作时间原因鲜少陪伴孩子,导致新一代财富观念的偏差。

在对下一代的财商教育上,洛克菲勒家族的教育理念值得所有父母效仿,自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公司以来,洛克菲勒家族已经经历过147年。

他们会和孩子保持精神层面的交流,即便是外出几个月也会和孩子保持通信。

约翰·洛克菲勒的父亲会在平日的陪伴和交流里,以身作则的让孩子明白怎么赚钱?怎么爱惜钱财?培养他们独立的精神。

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教育理念就是言传身教。

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错过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难有效,所以为人父母要紧紧抓住那些能够影响孩子的时光。

最后培育下一代稳定的边界感

在东方社会的文化特质里边界感天然比较模糊,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孩子的一切理所应当由自己决定,互相之间不应该有一点点的空隙,没有越界不越界之说。

所以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几乎和孩子处于一种变态的共生,而这种变态的共生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问题。

其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如果父母不断的想要冲破这种边界,麻烦冲突则会接踵而至。

父母人生最大的课题是学会放手,胎儿从分娩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好分离的准备。

以上个体的问题,看似不会对社会文明形成极大影响。

的确把每一个人放在人类历史的洪流是都很渺小,但每一个体的健康状况又影响着人类的繁衍,如果人类社会不想覆辙“25号宇宙实验”的命运,保证个体的健康以及个体和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

老鼠乌托邦实验

1960年代早期,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在马里兰州普尔斯维尔附近获得了一块农用地。研究所在地皮上兴建了一处设施以开展多项研究,其中就包括了卡尔宏领导的那些研究项目。在此,开展了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实验“老鼠乌托邦”(the mouse universe)。[1]1968年,他将4对老鼠放入实验环境中。该环境底部面积为2.7平方米,四边围栏高1.4米。每一边都有4个直立网状“隧道”,这些隧道通往各个居室箱、食物漏斗及饮用水分配。其中没有任何形式的食物、水源以及住房材料的短缺问题。其中也没有老鼠的捕食者,唯一的不利之处就是生存空间有限。

起初,老鼠的数量迅速增长,只用了55天便实现了数量翻番。在实验开展后的第315天,数量达到了620。此后,数量增长显著放缓,需要145天才会实现一倍的增长。最后一个成活个体是在第600天降生的,此时总数量为2200只老鼠。尽管实验环境的空间设定实际上允许多达3840只老鼠生活。第315天至第600天期间发生了社会结构及正常社会行为的崩溃。在这些异常行为包括:在断奶前将幼体遗弃、伤害幼崽、同性性行为的增加、主宰的雄性个体无法继续维持自己的领地并保护雌性、雌性的攻击性行为、非主宰地位雄性的消极避世、个体间互相攻击且不还手。

实验第600日过后,社会崩溃继续持续,数量下降到了群体灭绝的边缘。期间,雌性停止繁殖,而她们的雄性对象则完全抽身世外了。雄性变得从不求爱、从不争斗,仅仅做一些维持自己生命的事。他们进食、饮水、睡眠并为自己梳毛,所有这些都一个人完成。光滑且健康的皮肤色泽以及一无伤疤的表皮成了这些雄性的特征。他们被卡尔宏称为“美丽的人”。繁殖行为再也没有恢复,老鼠们的行为模式永久性地发生了变化。

这项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当所有可利用空间被占据,所有社会角色被扮演后,个体所体验到的竞争及其带来的压力将导致他们在复杂社会行为上的彻底沉沦,最终导致人口崩溃。

卡尔宏认为在老鼠身上发生的事就像是对人类潜在未来命运的一个隐喻。他将这样的社会崩溃称为“第二次死亡”,出典是圣经启示录第二章第十一节。研究者比尔·柏金斯引用了他的实验数据并警告了人类生活在这个“越来越拥挤且非人的世界”中的危险性。

行为沉沦

行为沉沦(behavioral sink)动物群体由于个体互相仿效而过度拥挤在一个水源或食源区域,不知散开,最终导致皆不能饮、食的现象。严重时可引起群体消亡。动物行为学家卡尔霍恩1966年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实验中,给一笼大鼠提供水源,其位置设在一条很窄、只能容许两只大鼠并行的过道末端。最初,一只大鼠在水源处仅遇见另一只大鼠;不久,当一只大鼠走向过道欲去饮水时,其他大鼠都跟了过来,在过道口挤作一团,结果谁也进不去,最后只好各自回到睡觉的地方休息。这种情况出现多次后,多数大鼠体重大减,甚至因失水而死。在这一实验中,饮或食称一级强化,在水源处遇见同伴是=:级强化,或称习得强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