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陵市义安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义安区新闻联播 关于铜陵市义安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铜陵市义安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07-11 13: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市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围绕“两高三区”的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稳定向好,社会大局稳定,现代化美好义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 位

2022年计划

2022年预计

指标

属性

总量

增长%

总量

增长%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9

200.8

4.1

预期性

二、财政收入

亿元

与经济增长同步

20

预期性

三、规模工业总产值

亿元

20以上

276

8.3

预期性

四、战略新兴产业产值

亿元

30

74

8.3

预期性

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亿元

20以上

83.6

11.4

预期性

六、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

125.2

15

预期性

七、农业总产值

亿元

10

27

5.5

预期性

八、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7.5

83.5

预期性

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以上

52

预期性

十、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以上

2.37

预期性

十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495

预期性

十二、利用内资

亿元

28.5

162

8.5

预期性

十三、城乡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预期性

城镇

9

44980

5.5

预期性

农村

9.5

31300

6.5

预期性

十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聚焦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工业经济稳健运行。制定出台支持工业企业稳产提质加快发展8条政策措施,同步推进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8.7%,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动态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加快实施工业倍增行动,着力提升企业达规申报的“积极性”,推动倍增行动“影响力”,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3家、总数达155家。持续推进“技改双百”工程,完成技改投资30.8亿元,增长36.4%。新兴产业顺势发展,全年新增战新企业13家,55家战新企业完成产值78.3亿元、增长10.7%,高技术制造业完成产值8.5亿元。加快实施高企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2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6.5%。

服务业注入新动能。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9.8亿元、增长7.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亿元。提振消费信心,开展消费券发放活动,累计发放消费券300万元,带动消费2000万元。聚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建项目、创品牌、强宣传、优服务”,2023年,全区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超30亿元。犁桥村入选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省级特色美食村,江南铜谷旅游风景道入选第二批全省旅游风景道,永泉小镇入选省级“后备箱工程基地”,义安区成功获评第二批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义安区获批2023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安徽铜陵义安凤丹栽培系统获批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制定《2023年铜陵市义安区再生稻生产实施方案》,在西联镇组织实施再生稻“省级指挥田”示范片50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1000亩,完成义安区2023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4196亩,总面积达2.7万亩。全区渔业机械化和水产物联网建设等覆盖率达60%以上,新增2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企业,总数达到4家。

(二)聚焦重点领域,内生动力有效激发

创新势能加速提升。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行动,申报安徽多元农业“科技特派员+文旅”示范点,联合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科院组建了义安区健康食品产业(凤丹)科技特派团、铜陵白姜提质增效科技特派团等2个省级科技特派团。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组织旋力赛维拉、凤丹科技等企业参加产学研对接活动5次,解决一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向上申报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全区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6家。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义安区活动3场,成功签约产学研项目11个。持续推动专利工作,新增授权发明专利7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2.5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省“四送一服”平台线上受理,实行分类管理、闭环运作、精准交办、专班对接、清单销号。依托省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收集各类企业问题437件,已办结434件,办结率99.3%。进一步深化举措,强化帮扶政策“执行力”,利用周六共开展43期“亲清有约”助企服务日活动,累计为企解决问题99个。开设“企业专窗”,推出“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及数据共享。用活“纳税信用绿卡”,联合银行等部门,试点推出“财补贷”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发放“4321”政银担6.8亿元,累计办理续贷“过桥”资金3.7亿元。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实施“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落实四大班子领衔督导项目机制,制定区领导包保联系项目清单,开展“周六项目日”活动,完善“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推行“项目管家”数字化调度平台,形成项目攻坚巨大合力。实现区级开工项目82个、竣工项目56个,开工省重点项目46个、竣工44个,分别达年度目标的110%、163%,全年参加省开工动员项目72个。加大向上谋划争取力度,建立“四库”谋划机制,聚焦中央、省、市政策资金支持方向,围绕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6个方面,精准谋划项目337个,争取资金14亿元、增长12%。

园区经济不断壮大。义安经开区进一步对标先进、拉高标杆,全年核心区实现“四上”企业经营销售收入216亿元、增长70%。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21.2亿元、增长39.9%,完成税收11.8亿元、增长68%。荣获全省“一改两为”先进集体,安徽富乐德科技股份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成功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争取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央预算内资金4000万元。食品科技创新基地(一期)全力推进中,食品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新增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新增第三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2家。2023年新启动土地征收报批230.8亩,完成铜草花路、康恒二期项目地块33户房屋拆迁和土地清表。铜草花路、沈桥路、何冲路(南段)启动建设,路网框架进一步拉开。

(三)聚焦区域协同,城市发展能级增强

重要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升税费治理效能,专班推进电子化改革(金税四期)推广工作,选取114户纳税人作为“数电票”首批上线试点,“任务+包保+问题”三单推进改革任务。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三提升,两压缩”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推行“办不成事”、说“不”提级管理制,深化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分类设置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亩均论英雄”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义安经开区入选省级经济开发区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

区域合作推深走实。强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工作纵深发展,大力推动合作协议落地生效,嘉铜金属产业园二期顺利开工建设,新签约开工长三角区域亿元以上项目40个、增长81.8%。科创产业园入围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项目招大引强成效明显,围绕八大产业链条,建立“链长负责+部门联动+驻外招商+载体承接”产业链招商模式,采用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等多种形式,成功签约江玺、严格等亿元以上项目92个,总投资达407亿元。

(四)聚焦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发新颜

城市品质优化提升。提速推进东部城区发展建设,第一批次实施的46个项目中,葛仙洞公园整治、东部城区雨污分流等21个项目已顺利完工。推进城市优质建设,启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400套,新增便民停车位3751个。开展“全国最干净城市”创建和市容环境、市场环境等13项专项提升行动,打造高铁北站等4个“席地而坐”会客厅,主次干道全面施行“四旁三包”责任制管理。改扩建东部城区大货车专用停车场,城区废品回收点实行“红黄线”区域严管。

乡村建设更加宜居。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分2个批次累计完成68户危房改造。持续推进农村饮用水改造提升工程,建立城乡统筹、设施完备的供水工程体系。提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建设7个省级中心村和55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启动犁桥村、金塔村、凤凰山村3个精品示范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活动,全面推行“首厕过关制”,改造提升2244户农村厕所。推深做实“五清一改”,自然村整治率达100%。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走深走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常态化开展入户排查,做到预警早、排查细、识别全,牢牢守住不发生返贫底线。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养护工程78.6公里、安防提升工程66公里。

环境治理坚决有力。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市下达约束性指标,2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完成东联工业集中区、铜勤产业园配套污水管网和污染处理厂站建设工作,做到全收集、全处理、达标排放。水利工程推进更加有力,全面完成顺安联圩顺安站工程建设,并充分发挥排涝效益。加快推进“10+1”工程建设,持续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义安)经济带。

(五)聚焦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力筑牢民生保障。精准实施“暖民心”工程,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建成老年助餐服务点15个,开展安心托幼行动,加快托幼一体化建设,完成新增300个托位。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5232人,“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覆盖率达70%。实施“创业铜都”行动计划,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4258万元,以创业带动项目提质增效,培育创业服务商7家,发布创业项目17个,其中千万以上项目2个。稳妥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全区认定低保对象10495人,特困供养1325人,累计发放低保金6360.8万元。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实施学前教育品质提升工程,2023 年富贵城幼儿园顺利开园,新增公办学位270个。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顺安中心小学书堂校区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顺安中学改扩建工程。开展新一轮布局优化,实施区三中、安平中学、胥坝中学、老洲中学和顺安中学、市六中、新桥中学两个资源整合工作。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统筹城乡教师管理,2023年分流农村教师120人。2023年11月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省级评估。构建“五育并举”新体系,全面实施“五大行动”,区实验小学、区三中获2023年铜陵市“五育并举”示范学校称号。大力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展示、“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域夯实社会治理。深化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机制,获评全省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巩固,持续做好公共服务领域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深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聚焦应急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管,开展安全生产“五个一”活动,全面筑牢安全生产工作基石。药品、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监管,知识产权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能源稳定供应,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财政金融等各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军民融合、拥军优属稳步开展,民族宗教和睦局面进一步巩固,防灾减灾、新闻广电、社会科学、史志档案等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总体上看,2023年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向好,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产业机构亟待优化。工业经济体量较小,多数规模工业体量不大。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尚需加大培育力度。二是项目投资存在短板。招商项目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缺少科技含量高、支撑作用大、辐射带动强的好项目、大项目,落地开工项目看点和亮点不多,项目支撑明显不足。三是发展要素制约明显。城市能级不强,对优质企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较为有限,城市内涵、品牌、活力还需锤炼提升。民生领域仍有短板,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领域风险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针对上述问题,更需要我们提振精气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全力以赴加以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4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围绕长三角产业合作先行区、全省城乡融合示范区、铜陵东向发展门户区“三区”战略定位,进一步树牢“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鲜明导向,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义安建设新篇章。建议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如下: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单 位

2023年计划

指标

属性

总量

增长%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5左右

预期性

二、财政收入

亿元

与经济同步发展

预期性

三、规模工业增加值

亿元

10.5左右

预期性

四、战略新兴产业产值

亿元

15以上

预期性

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亿元

10以上

预期性

六、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左右

预期性

七、农业总产值

亿元

6

预期性

八、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7以上

预期性

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左右

预期性

十、外贸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7以上

预期性

十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8

预期性

十二、利用内资

亿元

8

预期性

十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城镇

8.5

预期性

农村

9

预期性

十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一)坚定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新水平

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升级。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政策落实引导,紧扣全省十大新兴产业布局,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开展要素服务,促进企业尽快达产增效。深化规上企业倍增计划,用好“小升规”综合协调服务机制,积极推动“个转企”“小升规”,抓两头促中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规上工业产值增长30%以上。持续打造“133”先进制造业集群,净增战新企业5家、总数达60家以上,总产值增长10%以上。有序推进富乐德科技公司2024年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作。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个以上,全年完成技改投资增长15%。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紧盯服务业增加值、社消零主要指标,做好指标监测和现状分析,找准制约指标增长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争先进位,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持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启动义安经开区邻里中心建设,支持环天井湖现代服务集聚区争创省级特色商业街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落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421”行动计划,谋划犁桥水镇二期建设,加快推进江南铜谷旅游风景道等建设进度。进一步推进凤凰山景区、梧桐花谷、梦思康百合庄园等景区提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永泉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程,支持犁桥水镇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力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实现3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2亿元。坚持将“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头等大事,扛稳粮食安全完成4200吨稻谷轮换。新增家庭农场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在580个左右,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示范基地2家。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将“五个一批”工程实施作为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主要抓手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引导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做强做优“三个一”农业特色产业。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实行区域化布局,在全区建成一大批区域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

(二)园区平台强势赋能,实现重大项目新突破

强攻项目加速建设。持续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不断完善各项推进项目管理机制,加大分层调度、现场调度和专项调度频次。力争全年新开工国能二期、旋力短流程特厚板等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3个,竣工景昌中宽板、盛控新能源等重点项目40个。密切关注地方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导向,用活用好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抓牢抓实谋划储备争取各环节,争取更多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进入国家及省计划盘子。

持续壮大园区经济。义安经开区重点实施土地征收、报批、平整、供应“4个1000亩”攻坚行动,强力推进节点区域土地征收和报批工作,全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围绕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园中园”在集聚项目上载体作用,进一步加快嘉铜产业园、铜勤产业园等“园中园”后续开发进度。优化“一核三区”产业布局,确保全年“四上”企业经营销售收入、规上工业产值增长高于全区3个百分点。奋力开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聚焦绿色食品加工业,完善食品产业配套体系,推动食品加工业迈向中高端。以食品科技产业园孵化器和加速器为平台载体,做好宸锋食品包装、潼泠白酒、善康粽子月饼食品加工等在谈项目的跟踪对接,吸引更多的前端、后端食品配套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三)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强化区领导包保联系项目制度,落实集中调度、现场调度和分级协调调度,全过程抓好项目服务,精准帮扶重点企业。坚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区四大班子领导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常态化赴各重点企业、项目实地走访,“一对一”提供联系包保服务,跟进企业信息变动情况。推动“材料数据跑”取代“企业办事跑”,全面落实说“不”提级管理,首问责任制,全面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建立健全“好差评”评价系统和反馈整改督查工作机制。

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全力做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工作,扎实推进省、市科技团队申报工作,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充分依托科技服务团载体作用,紧密对接长三角及大院大所,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及高校在铜陵技术转移机构,引导、支持企业开展以项目攻关、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一批创新程度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来义安转化,实施校企合作项目10个以上。持续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建立“一企一档”,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

奋力攻坚招商引资。持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内外合作交流,依托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联盟,结合义安区的产业禀赋和区位优势,推动更多地方特色产品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紧盯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主导产业,加大招引力度,开展靶向招商,同时在产业定位上再聚焦、再细化,强化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互补优势,加快谋划和招引一批强链补链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重大项目,进一步实现延链补链固链强链。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开工招商项目80个以上,实现当年签约转化率达65%以上。

(四)全力夯实发展基础,焕发人居环境新活力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绩效改革,推进医防融合发展,建设“1+3”区域性医疗中心,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大环评“放管服”改革力度,组织实施环评告知承诺、环评豁免管理等服务措施,实施“两证合一”工作,完善排污许可内容。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坚持督政、督学、监测评估一体推进,完善乡镇(办事处)、区直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实施办法,有效开展对乡镇(办事处)、区直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科学规划窗口布局,创建无差别“一窗受理”服务模式。聚力亩均改革实施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推进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深做实“承诺即开工”、“标准地”改革,全年征收房屋10万平方米以上,编制区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年征收土地1000亩以上。

做精城市建设品质。继续锚定铜陵东向发展门户区和城市副中心定位,突出东部新城主城区、新城区战略地位,积极谋划东部城区功能品质提升项目,切实将东部新城打造成“山水之间的园林小城、古今交融的人文名镇、活力宜居的生态家园”。抓好东部城区EPC、文广中心等重点项目征收清零,确保东正大道及顺安河大桥、南海路连接线建成通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分批实施北湖公园品质提升工程、闲置地块改造工程、重点区域路段提档升级工程,全面提升五松城区城市品质和形象。持续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交通+旅游、交通+产业等融合发展,助推义安区东部城区品质提升。谋划实施城市大数据中心项目,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水平,全面深化“五大创建”。

全面提速乡村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重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土地成片开发方案的编制工作,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快推动G236黄浒河特大桥及连接线、G330二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稳妥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常态化开展已建成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有效提升农村户厕管护覆盖面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抓好农村户厕改造提升,全年计划实施农村改厕2100户。科学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统筹推进污水治理、改厕、饮水安全等项目建设。培育建设7个省级中心村和55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扎实推进犁桥村、金塔村、凤凰山村三个精品示范村建设,全力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着力打造“四宜四美”和美乡村。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散煤禁烧长效监管机制,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监督管理,坚持实施“增气减煤”,推进燃煤工业炉窑清洁燃料替代改造和排查整治。以国控、省控断面达标为中心,强化河湖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质动态监管分析工作,确保优良率达标。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强化河湖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质动态监管分析工作。按规定频次开展尾矿库现场检查,督促落实自行监测要求,做好尾矿库环境监管等级动态调整。按照标准不降、要求不松、力度不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清单更新、问题整改、调度通报、验收销号整改工作机制,从严从实推进“1+1+N”问题整改。

(五)不断健全民生保障,打造文明城市新样板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做好重点企业用工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监测工作,持续发挥“三公里”就业圈优势,及时分析研判就业形势,为服务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4200人以上。实施“创业铜都”行动计划,持续加码创业创新发展,不断扩大创业创新影响力,综合运用创业补贴、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强创业示范平台建设,强化创业扶持。以用人单位和职工应保尽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为目标,以未参保和参保率低的企业为突破口,扎实推进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持续深化“社银合作”,提高基层社保经办力量,加速实现线下一窗办、就近办、全域办。

提升高质量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以“政策互通一体化、平台支撑一体化、安全保障一体化”为方向,突出客户思维、用户体验,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智办、愿办”转变。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推广“优质园+”的集团化办园模式,以现有五松、顺安公办示范幼儿园作为龙头,辐射带动中心城区周边公办幼儿园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实施东部城区教育品质提升工程,推进顺安中学改扩建工程。推动学校食堂提档升级,全面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切实推动“双减”落地见效,围绕“巩固成果防反弹、消除盲点找问题、提高水平抓突破”,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走远。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加强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开展“席地而坐”示范区域创建工作,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坚决做到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推深做实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突出抓好事故易发频发领域安全防范,不断强化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森林防火及消防“三合一”场所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继续加大金融风险源头管控和事中监测,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全区大局安全稳定。扎实做好新时代军民融合、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拥军优属、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等工作。发挥好工会、共青团、科协、社科联、文联、红十字等群团作用,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推动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地震气象、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发挥“拼抢实”的工作作风,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两高三区”,建设“四个义安”,在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中挺进全省前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