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评价 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

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

2024-06-28 01: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教学方案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材分析本课包括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一子目“戊戌维新运动”,《马关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一片反对,促成维新思想得到广泛宣传,发展成为“百日维新”。虽然戊戌变法运动未能成功,但是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第二目,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了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义和团运动兴起。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第三目,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国家借镇压义和团的名义,联合侵略中国。八国联军侵华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强迫清朝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第四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主要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过程。四目内容涉及19世纪后半期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时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教学目标1. 通过图片解读、列表比较等方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经济根源是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原料产地和世界市场的需求。2. 通过对《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解读,辩证地看待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及深远的影响。3. 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反应,反思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真正意义在于“中国必须近代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教学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学生清晰地了解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侵华过程以及中国人民为挽救危机所做的努力,既复习前一课的内容,又为本课的学习创设情境。教师也可使用“戊戌变法”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后再讲解新课。过渡: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侵略与反抗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本课开篇就来看看《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人的抗争。【讲授新课】一、戊戌维新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背景(1)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朝野上下一片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帝国主义侵略,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为了赔款,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维新思想的发展和宣传。康有为撰写书籍,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宣传伸民权、设议院,主张君主立宪思想,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2.戊戌维新运动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他们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由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的阻挠,没有成功。但是维新变法运动从此揭开了序幕。(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3)失败:“戊戌政变”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梁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变法期间的其它改革措施均被废止。3.戊戌维新运动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历史地图】戊戌变法时期学堂、学会、报馆分布交互动画”,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合作探究】历史上是否发生了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材料,带领学生分析材料,培养史料实证历史核心素养。材料一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材料二 当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茅海建认为:“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①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点所依据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②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茅海建观点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指出:①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档案史料,史料属于个人回忆录,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记忆有时也不够准确,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真实的历史。材料二,属于口述史史料中的回忆录,研究依据大量的宫廷(官方)档案,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②a.茅海建的观点较为可信。理由:所依据的史料属于可信度很高的档案材料;使用了多种档案材料相互印证,详细统计各阶层上书数量,其结论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b.茅海建的观点仍需进一步证明。理由:他所引用的史料中并没有直接记载康有为是否上书,仅仅依据都察院代奏上书的统计数据,不足以得出结论说康有为没有上书。 【想一想】教师再次出示材料,带领学生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四 变法诏书刚颁布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发布后三道上谕:1898年6月15日上谕: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需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教师总结指出: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材料,探究历史上是否发生了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可选择播放“公车上书”或“百日维新”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本两处知识点。过渡:戊戌变法失败,标志着地主阶级救亡运动探索失败。随着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农民阶层兴起了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教师出示材料就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各地遭受外国侵略 、蹂躏的程度来说,山东的情况似乎更严重。山东……在战后深受列强瓜分之害。德国1897 年强行占领胶州湾后,便开始把山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视为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在山东境内大肆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强占民田民房,破坏水道坟茔,给山东人民尤其是铁路沿线的居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与痛苦。特别是按照中德双方达成的修筑铁路相关协议,明确规定占用当地居民的土地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偿和优待,但在实际上这些被占土地的农民根本得不到补偿,或者得到的补偿非常少,这势必引起被占土地的大量农民强烈不满,引发一系列突发事件。——马勇《义和团是这样“运动”起来的》(2)民教矛盾: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19世纪末,在华传教士多达3000人,大小会堂、教堂近5000处。不可否认,传教士中也有真正的布教者,也有人从事开办医院、学校、译书等文化活动,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作为殖民侵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国传教士倚仗侵略特权,在各地购房置地,网罗教民,干涉词讼,为非作歹,形成了一股富有侵略性的特殊社会势力。一些不法分子入教以后,以洋教为护身符,欺压平民,地方官在处理民教纠纷时,慑于侵略者的淫威,往往“袒教抑民”。同时他们传播的基督教信条,被正统的封建儒教视为异端,也与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各地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层出不穷,酿成了一个又一个教案,最后引发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他们练习拳棒,传授武术,以散布揭帖、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活动参加义和拳的,主要是贫苦农民,还有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随着西方国家侵略的加深,义和拳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后来,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1900年夏,发展到京津地区。由于形势的逼迫,慈禧太后主张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但最终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历史地图】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交互动画”,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合作探究】教师出示材料,与学生一起理解“扶清灭洋”这一口号?(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性: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为主要目的农民运动;局限性:是一场盲目排外的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后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出示材料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不仅使得民族抗争运动达成“一概排外者,此惩于媚外者之愤兵,非救亡存弱之通津也”的共识,而且也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义和团之后,即“国民当自保利权之说,至此遂遍于通国,延及于下流社会矣。无以今日之局,较诸三年以前国家有大得失士大夫皆熟视无睹时,岂不谓之大有进步?”民族主义、爱国情操和休戚与共的同胞感情渐渐在一般人心中滋长。相继而起的抵制美货、争矿运动、收回利权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知道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师生共同分析义和团揭帖,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具有两重性。义和团既展现出朴素的爱国思想,也存在一些盲目排外的思想和行为。解决教学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过渡: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倾向,西方国家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三、八国联军侵华1.八国联军侵华原因(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出示材料1894年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出示材料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团民则沿途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为此,1900年5月,八个国家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1)1900年6月10日,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4)7月14日,天津陷落;(5)8月中旬,北京失陷,烧杀抢掠,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出示地图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出示材料及图片(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锸既毕,即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缘督庐日记》“最近的战斗使北京许多街区毁灭。北京被占领之后头3天公开允许的抢劫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英军的抢劫是相当有制度的,强抢来的东西必须集中放在外交使团的一个地方,以便日后拍卖。拍卖的收入再按照计划在军官中间分配。而且英国军官告诉我,印度士兵( 英军几乎完全由印度士兵组成) 根本不能理解没有劫掠的胜利有什么意义。日本军的战利品必须上交国家,国家肯定收获了可观的数目。在美军,抢劫是被官方禁止的, 但是美国官兵都是些冒险家,禁令被最彻底地 置之不理。俄军的抢劫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东西被扔得乱七八糟。法国在抢劫方面也不落人后。”“颐和园的珍品曾经被在俄占领后被作为官方的战利品运走,普鲁士王室送给清帝的礼品被发现在运往旅顺港( 原文是阿瑟港) 的途中,在霍普纳少将的抗议之下这件礼品被转交给我们。”——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3.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降有关系密切。(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时间线索,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把握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了解清朝政府如何应对。通过东南互保事件,认识到清朝政府的统治根基已严重动摇,为后来学习武昌起义奠定基础。过渡: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荷、比共11国签订《辛丑条约》。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辛丑条约》的签订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又制定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持续很长时间。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荷、比共11国签订《辛丑条约》。教师可播放“《辛丑条约》的赔款问题”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本知识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控制京津至山海关地区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 “国中之国”。《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因此,刘坤一写给张之洞的私信中将《辛丑条约》的签订以“亡国”视之,并指出,“况此次创巨痛深,实与亡国无异。若不刻苦自励,何以上回天意,下协群情。”【知识小结】(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同时还要认识到为了避免清朝灭亡,改革势在必行,为下一课的“新政”学习埋下伏笔。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活动。通过此活动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小结】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开展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一种是以社会上层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代表,展开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但最终被当权的守旧势力镇压;一种是下层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提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却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再次联合。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东南互保”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使其面对困局,开始“新政”进行自救。13 / 13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