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专业市场发展历程、特征及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义乌发展经验和启示 义乌专业市场发展历程、特征及启示

义乌专业市场发展历程、特征及启示

2024-02-12 07: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浙江义乌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一个典型,尤其是其专业市场发展更为各方所称道,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其它区域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义乌专业市场创办三十多年以来,历经自发形成阶段、政府引导阶段和完善提升阶段,形成了极具规模的市场经济。通过“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发挥商品集聚的规模效应,运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依靠政府支持合理控制物业成本、提供市场服务,义乌最终成为了专业市场发展的奇迹和典范。目前浙江义乌有世界最大的袜厂,国内最大的易拉罐生产企业、圆珠笔芯生产企业、清洁球生产企业坐落其间;占世界总量40%的电子钟表,占全国总量70%的饰品、40%的拉链、35%的袜子在这里生产,产品辐射200多个国家。

一、义乌专业市场发展阶段及历程

义乌市场创办三十多年来,可以说是“边争论、边繁荣、边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的经济运行政策还处在计划经济控制之中,义乌市场得不到国家任何政策的支持,义乌市场能否生存下去,是人们争论的主要话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都曾预言,义乌市场由于技术含量较低,市场形态简单容易复制,不出十年,其优势将完全丧失,义乌市场发展会很困难。但是种种的预言和担心都没能阻止义乌市场的繁荣发展,其历经了自发形成阶段、政府引导阶段和完善提升阶段,最终形成了极具规模的十多个专业市场。

1、自发形成阶段。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除了菜市场和农民自产自销的少许农副产品以外,自由市场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义乌县义东区一些老百姓,由于有传统的“鸡毛换糖”经历,于是偷偷地外出购进钮扣、针头线脑等小百货,然后批发给小商贩,通过“鸡毛换糖”的方式,走村穿巷做点零卖。1979年初,来自义东区、福田公社的十多副货郎担,首先在义乌县稠城镇的县前街结集了,他们设摊出售一些针线、纽扣、小玩具、板刷、鸡毛帚等商品,半年后货郎担增加到100多副。1980年,义乌县工商局开始对个体经济实行有限度开放,恢复颁发“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至1981年底的一年多时间,共发放临时许可证12000余份。同年,为解决县前街交通堵塞问题,义乌县工商部门把县前街的自发小商品摊点迁到北门街北段。义东区公所也协调了廿三里大队,利用一块靠公路边的晒场,搭起200余个摊位,由区工商所实施管理,收取每人每天一元的管理费,由税务所收取每人每月30元的定额税收。至此,两个具备有市场主体,形成一定的市场形态,由当地政府部门参与管理的小商品市场就这样诞生了。

2、政府引导阶段。这一阶段义乌市场的发展,已由上一阶段的政府默许转为政府的支持和鼓励。1981年,为解决市场经营者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义乌县信用联社在廿三里公社,试行向860户个体经商户发放了贷款,打破了“信用社贷款只贷种田农民,不贷经商者”的陈规。1982年,义乌县政府专门就个体摊贩数量、农民经商对象、商贩进城范围、小百货批发和自由市场等事项进行研究,对小百货市场进行全面管理,一是登记,二是发放临时执照,三是建立组织,四是按营业额征税,五是成立市场整顿临时机构。市场商品除本地生产之外,65%以上来自河北、江苏、福建、上海、天津、广东等地。在商品相对紧缺的年代,义乌市场很快就吸引了甘肃、宁夏、黑龙江、陕西、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江西等省客商前来采购,摊位迅速爆满。由于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至1982年底义乌市场摊位已增至750多个,每日参加交易的人数有3000余人,当年交易额392万元。1983年底,市场摊位达到1050个,每日参加交易人数近万人。

3、完善提升阶段。主要包括市场软硬件设施的提升和完善:

(1)开放联托运。1985年,义乌联托运市场的第一条线路———义乌至南京浦口铁路代办点,公开对外营运。通过浦口的火车把货物转运到北方各地,极大地方便了义乌市场货物的运输,对义乌市场商品的集聚和辐射,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义乌联托运线路,最多时达到1300多条。

(2)完善市场设施。自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开放后,义乌市场建设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分别于1984年、1986年、1992年、1995年、2002年、2004年、2008年,先后建成了新马路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一期、二期、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期、三期等市场,总建筑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米。其他各类专业市场10多个,包括服装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装饰材料市场、家具市场、灯具市场、物资市场、副食品市场、农贸市场、家电市场、数码市场、汽车城、木材市场等。形成了行业齐全、布局合理的义乌市场城。

(3)规范管理和服务。市场内设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工商、财税、银行、公安、邮电、交通、党(团)总支、妇联、劳动服务、个体劳协、法律事务所等管理服务机构。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遵循“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实现了市场管理规范化。如工商部门坚持“三证”(执照、摊位证、纳税登记证)齐,凭证经营,建立商品质量管理信誉卡制度,从严处理无证经营和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强买强卖等坑害顾客不法行为,保护市场声誉,确保市场秩序井然

二、义乌专业市场经营方式及发展特征

义乌专业市场在经营方式、资源配置、政府支持等方面,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义乌市场具有极具特色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家庭作坊”和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个体经营户达成合作意向,由义乌本地和周边分散的小规模家庭作坊源源不断地向市场里的经营户提供价格低廉的成品,由此促进了义乌市场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同时,市场的扩张又给小规模家庭工业带来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使其不断扩大生产,直至其发展为颇具生产规模的家庭工厂时,这些小规模的散户便成为了义乌市场上可以独当一面的批发经营户。这些经营户在市场上接到单后,便通过其家庭工厂进行生产,这样不但保证了货源,而且减少了中间成本,掌握了自主定价权。

2、商品集聚的规模效应。店多成街,货多成市。义乌市场经过3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巨大的商品规模和信息规模。据义乌市相关部门研究统计,义乌市场总经营商品有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单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日用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义乌市场由于集聚了巨量的商品和商品信息,不仅采购商慕名而来,生产企业也争先恐后地入驻义乌市场。这种大规模的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形成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1)采购商品选择余地大。在义乌市场上,不怕你买不到,就怕你想不到。(2)采购商品安全程度高。包括商品的质量、商品的价格、商品的性价比、商品的流行趋势,都能够比较安全地采购,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3)市场配套服务齐全。包括市场监管、交易服务、商品运输等。(4)获取市场信息便捷。便捷的信息可以为正确指导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5)寻找合作伙伴方便。生产企业、商业企业通过义乌市场,都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合适的生产经营伙伴。

3、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义乌市场所经营的商品,多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普通消费品。商品的消费档次不高、价廉物美。对于这样一个大类别、大需求量、中低档次的商品,其目标客户群可以说非常大,全世界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义乌市场的目标客户。同样的商品、同样的品质,哪里价廉物美哪里就有市场,义乌市场商品的需求弹性十分大。正因如此,无数客商由于义乌市场商品的“价廉物美”,都加入了义乌市场的队伍。而义乌市场之所以能够实现“薄利多销”,一是目标客户群大,需求弹性效应明显。二是中间环节少,义乌市场上的商品绝大多数都是厂家直销商品、厂家直接代理商品、订单生产商品,中间环节少、中间成本少。三是资金周转快,现金现货交易,资金回笼直接,组织再生产能力强。因此,义乌市场商品,以“天天低价”、“物美价廉”、“性价比高”而誉满全球。

4、市场资源的政府支持。义乌市场的发展,是先有“市”再有“场”,先培育经营主体,再按“市”的资源多少规划市场规模。在建成第一代义乌市场后,义乌政府部门就开始通过建设专业街的措施,有序地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对未能进入义乌市场的经商户,允许其自发地组织同行们在某一街区经营,政府核发营业执照。待专业街发展具有一定的行业规模和优势时,再由政府统一规划集聚到专业市场上去。这种“分散经营→自发形成专业街→政府帮助集聚到专业市场”的过程,是义乌市场发展的一种特定模式。这种模式也非常有利于市场的繁荣。凡是进入到义乌市场经营的商户,都是有几年的专业街经营经验,经营渠道通畅,经营经验丰富。作为政府部门,通过专业街建设,掌握义乌市场的经营主体,从而有效地掌控义乌市场的发展规模。这就是义乌市场为什么能够持续繁荣的原因所在。

三、义乌专业市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义乌专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包括转变思想观念、政府与市场关系、工贸关系等方面,尤其是在发挥专业市场对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方面,更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剖析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特征、发展要素及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及实现全面小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政府解放思想,及时转变观念鼓励发展市场经济。义乌这个地方原来很穷,农业自然条件不好,很多农民只好外出经商,摇拨浪鼓卖糖。义乌政府在当地老百姓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在很多地方都在驱赶“马路市场”的时候,只能考虑接纳他们使之能够生存下来。不敢说义乌市领导有先见之名,当时只是出于一种本能:为了扶持农民,为了发展经济。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在全国率先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开放城乡市场。放开手脚经商的农民如鱼得水,纷纷加入经商队伍。这期间,部分经营户通过经商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买进机器办起加工厂,形成了“前店后厂”工商一体的家庭经营模式。义乌政府的慷慨接纳使当地老百姓的生存条件改善了,从政府角度讲,税收增加了,城市发展就更有底气了。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市场一经形成,流通量大了之后,商人们就蜂拥而至。一时间,金华、永康等地方的小商品都集中到了义乌,义乌市场逐渐强大,最终形成了一个集散中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即把市场经济的一般做法和民情、县情、市情充分地结合起来,不因小而不为,不因土怕人笑而不做,不因向人学习而可耻,从而形成了义乌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

2、政府调控市场资源,确保了市场导向战略的成功实施。义乌市场经济的象征——小商品市场的产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手中。义乌小商品市场最佳摊位每5年使用权的实际含金量可高达100万元,而义乌市政府却有能力把价格定在5万元,有效控制了盲目的高价炒作,从而不使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活水被挡在过高的门槛之外。地方政府调控了市场资源,就可以大量引进外来的交易对象,就可较快、较稳地确保建设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市场。引进外来交易对象是关键,因为这样就引进了地缘关系,就可以快速建构商业社会存在的基础——地缘社会,从而有利于形成建立商业社会所需的契约社会,这对乡土社区迈进市场经济是最重要的一步,于是就可以比较快速地复制温州模式。可惜,知道这一点的地方政府不多,知道这一点而又能做到的地方政府更不多,否则,义乌市场经济的象征——小商品市场就不可能这么快、这么容易地做到今天这种水平和规模,因为那样义乌就会面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