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写出不朽名著《聊斋志异》,为何却考不上一个举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考试总考不过别人 蒲松龄写出不朽名著《聊斋志异》,为何却考不上一个举人?

蒲松龄写出不朽名著《聊斋志异》,为何却考不上一个举人?

2024-07-09 1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只是开始。然而,对于蒲松龄而言,开始即高峰,在此后的岁月,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崴泥前行,始终迈不开步子。取得秀才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屡屡落第,蒲松龄或许也能动摇过。但作为读书人,要动摇科举这个念头实在是太难了。此后,蒲松龄又多次尝试考试,但都无一高中。粗略统计,40多年间,蒲松龄参加了至少有十几次考试。当时,科考每3年一次,他几乎从未拉下。足见,他内心的渴望。

经年累月的失利让蒲松龄的人生变得暗淡无光起来。但好在上天最后垂幸与他。72岁时,蒲松龄终于“论资排辈”排上了贡生,离举人还有半步之遥,并且得到了一个“儒学训导”的虚衔。蒲松龄的内心或许有一丝安慰。

蒲松龄能够写出不朽名著《聊斋志异》,证明其确实有才,为何却考不上一个功名?其实,我们从蒲松龄中秀才的最后一场考试就可以看出端倪。当时,蒲松龄另辟蹊径,用文学手法来抨击社会现实,深得主考官施闰章的喜爱。施闰章喜好诗文,自然对蒲松龄的文章极为感冒。某种程度上,蒲松龄中秀才是一次意外。

接下来的各种“意外”,让他错失各种机遇。一次,他在考场上突发急症,无法继续参加考试;还有一次,他得到了官员举荐,本应胜券在握,但在做题时,他文采飞扬,超越了固定的格式,最后被取消考试资格……

蒲松龄的落地,说是几个意外,如果多个意外发生,就会有其必然性。古代科举考试,考生成绩如何,全靠考官的评判。这些考官什么人呢?多半熟读儒家经典,奉法律规章以及八股文为圭臬,给人以刻板、腐朽的形象。他们所好者如此,科举得高分的人也多半如此。

有人说,蒲松龄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奔赴科举考场;二是从事文学创作。前者,是他的世俗;后者是他的生命。他一样都不能放下。一定程度上讲,这两件事是自相矛盾的。比较诡异的是,这两件事蒲松龄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艰苦的环境下一边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蒲松龄虽然仕途不通,但好在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留世。在《聊斋志异》里,蒲松龄将对科举爱恨交加的感情借他人之事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更深入洞悉社会的阴暗面,从而对科举进行无情的嘲讽和批判。

这是蒲松龄个人的不幸,却是后世文学的大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