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只因少了这2把钥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现在春晚不好看了 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只因少了这2把钥匙

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只因少了这2把钥匙

2024-07-10 15: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春晚小品的接力棒,几年前就交到了沈腾和马丽手中。

但他俩的小品,近几年一言难尽。个人感觉最好的,大概还是《扶不扶》。

不只是马丽沈腾,其他新生代的春晚小品,质量也不咋地。

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只因缺少2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格局

小品演什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但春晚小品演什么,却是大有讲究。

大受欢迎的春晚小品,经常有两个特点。

① 娱乐全民,不搞“针对”。

春节联欢晚会,是送给全球华人的视听盛宴,它的受众群体,至少是全国人民。

春晚小品,应考虑到各个阶层和年龄段。

以早期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为例。

他俩合作的小品,如《吃面条》、《烤羊肉串》、《主角与配角》等,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老少青三代人坐在一起,总有一个笑点,能够戳中你。

尤其是陈佩斯朱时茂的《胡椒粉》,别出心裁,采用哑剧的方式演绎小品。

哪怕是稚子幼童、耄耋老人都毫无观赏障碍,笑得牙花子都出来了!

然而,近几年的春晚小品,

格局越来越小,始终绕不开男女那点子事:

夫妻矛盾、父母催婚、黄昏之恋……

婚恋情感确是人生大事,

但一个小品以其为内容,等于主动抛弃了大部分的观众,只“针对”适婚中青年。

你不能指望小朋友对夫妻吵嘴、家长里短感兴趣,也别指望单身狗看到租个女友过年会心一笑。

对于无心情爱搞事业的人来说,这类小品和他们的生活格格不入,拿什么去共鸣呢?

② 紧跟热点,拒绝煽情

除夕夜辞旧迎新,春晚是对旧年的一份“期末总结”。

这份总结应该呈现时代变化,紧跟社会热点。

而紧跟热点,一向是春晚小品的特色。

像今年马丽、沈腾的《寒舍不寒》,就选取了时下最热的直播卖货。

令人扼腕的是,小品内容“热辣滚烫”,但依然落入情爱窠臼,依然走起煽情路线。

不由怀念故去的赵丽蓉老师。

她与巩汉林合作的春晚小品《打工奇遇》,至今仍有回响。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同样是反映热点:洋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入侵,虚假宣传对社会的危害。

小品以赵丽蓉怒而解约结尾。

没有氛围烘托下的煽情,没有热泪盈眶的说教,却犹如一记重拳,狠狠砸在观众的心头。

每当看到本国语言文字系统被西方侵蚀,国人不重传统节日,反而把圣诞节过得隆重异常,就会想起这则讽刺小品。

而以情感人的《寒舍不寒》,它的影响力,能持续多少年呢?

第二把钥匙:内涵

看小品,就是图一乐,但“乐”也有段位。

就像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梗”,它们让人发笑,但仅仅是发笑。

新鲜感一旦过去,就被遗忘在犄角旮旯。

为什么?因为没有内涵。

能上春晚的,不该是毫无内涵的东西。

这也是很多观众反感“科目三”舞蹈上卫视春晚的原因。

一台出色的春晚小品,向来字字珠玑,句句内涵,直击社会痛点。

哪怕时隔多年拎出来重看,依旧不会过时,甚至感慨它的前瞻性。

以赵本山与宋丹丹合作的小品《策划》为例。

小品从头至尾,每处情节都有“言下之意”。

开头就狠狠讽刺了某些媒体工作者为博眼球,浪费公众资源的事实。

(现今热搜前三,不也常被明星的芝麻琐事霸占?唱歌找不着调热搜,领奖忘脱毛衣热搜)

牛策划没有见证公鸡下蛋,却拍板决定炒作。

(妥妥的炒流量,像极未知真假,积极转载,跟风支持的部分网络大v)

并引导老两口编出“公鸡下蛋”的全过程,最经典的台词莫过于:

狗仔一出动,全县的鸡鸭鹅都知道了。

一瞧,它是在练签名呢!

(前者暗讽挖人隐私的狗仔恶行,如今是愈演愈烈;

后者影射名人不思进取,反而沉迷享乐,圈钱吸金。)

牛策划接着让黑土编造公鸡蛋的特殊功效。

(正对虚假广告宣传,尤其是近些年夸大其辞的养生食材)

黑土不配合,故意演了个“吃蛋前行走如常,吃蛋后原地瘫痪”,却被白云大妈来了句“把这段倒过来放”。

(太熟悉了,对不对?恶意剪辑、掐头去尾、歪曲事实、引导舆论,是现今很多媒体的拿手绝活)

然后是最负盛名的台词: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欧耶!

(一个人踏实努力,多少年都难出头,另一个包装虚假人设,营销有争议的卖点,一夜之间青云直上,获得大量财富资源喜,可不是“欧耶”)

小品结尾,牛策划依然不肯放弃炖熟了的公鸡,对着摄像机声称:吃了下蛋公鸡肉,人变聪明了!

(忽然联想到,坚持核污染水无害,当着摄像头作秀喝水的那位日本大臣)

16分钟的小品,全场爆笑27次,找不出一句多余废话。

这哪是那种“听到第一句台词,就能猜出教育意义”的小品所能相提并论的?

1000位观众看《策划》,就有1000种理解。

你可以说它在讽刺娱乐圈,但仅仅是娱乐圈吗?

说到小品的“多义性”,不得不提蔡明、郭达的《机器人趣话》。

故事很简单:

大龄男子给自己买了一款伴侣机器人,本欲享受她的善解人意,最后却被折磨得几近崩溃……

小品在观众们的笑声中结束,但它的主题是什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可以理解成人性的虚伪,人心的贪婪;

可以理解成夫妻应互相包容,改变伴侣不如改变自我;

也可以理解成人类与机器人的矛盾冲突;

甚至可以理解成不可崇洋媚外,迷信进口货……

哪怕是小娃娃,看完后也可能会告诉你:机器人当老婆,不好!

蔡明后来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小品,但《机器人趣话》的黑色幽默尤为突出。

翻了翻,原来编剧之一是冯小刚。这位拍讽刺喜剧可是一把好手。

那么,怎样创作出内涵丰富的春晚小品?

肯定需要创作者的深度思考。

思考如何丰富主题,思考如何给小品穿上幽默的外衣。

这样的作品搬上舞台,才能哄堂大笑。

看懂的人在笑,笑这辛辣讽刺;不懂的人也在笑,笑这妙语连珠。

结语:

格局和内涵,春晚小品的两把金钥匙。

在条条框框的创作限制下,有的人巧妙出击,针砭时弊;有的人按部就班,沿袭老路。

春晚小品的不好笑,缺的是笑料吗?

恐怕是创作者们出走的胆魄和勇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