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为什么受欢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叫野生动物 大熊猫为什么受欢迎?

大熊猫为什么受欢迎?

2024-07-17 06: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半岁左右的大熊猫幼崽在草地上玩耍。摄影/李传有

“熊猫热”经久不衰背后

“白熊”“花熊”“白老熊”“竹熊”……对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人们来说,最早的时候,大熊猫并不叫“大熊猫”,在它生活的山区里,人们根据它的外形赋予了它不同的名称。由于大熊猫主要以高山里生长的竹子为食物,而竹林茂密、竹枝包围紧实,很难寻找到它的踪迹,再加上它一般不捕食动物的特性,人们又送了它一个雅号——竹林隐士。

虽然大熊猫看上去极其低调,但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都梦想着拥有一只大熊猫。“熊猫热”迅速掀起而又经久不衰,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只为一睹大熊猫的风采。因为大熊猫实在是太招人喜欢了:极具美感的身形,憨态可掬的神态,优雅的“内八字”步伐……生物学家、美学家、史学家、诗人,都用最美和最高等级的赞誉来评价它。

大熊猫可爱的形象被全世界人们喜爱。摄影/吕文化

20世纪60年代,英国伦敦掀起了“熊猫热潮”。时值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旨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刚刚成立。选择什么样的图案作为标志,才能打破国界、族别限制,吸引和号召全世界的人都行动起来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呢?彼时,这是困扰基金会的一大难题。而引起伦敦万人空巷场面的大熊猫带来的灵感破解了难题,基金会决定选择大熊猫作为会徽。因为仅分布在中国、数量稀少又濒临灭绝的它可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唤起公众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竹子开花枯死,大熊猫食物匮乏,全球的人们都为拯救大熊猫而积极捐款捐物。而时至今日,大熊猫早已经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影响广泛而深刻。

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模式,历经60多年风雨兼程,经过许多人的努力,今天,大熊猫已经成功从动物保护等级中的“濒危”降为“易危”。而大熊猫也不再神秘,以迁地保护模式开展人工繁育圈养的大熊猫满足了人们近距离观看中国国宝的愿望。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为什么让大熊猫脱离濒临灭绝的困境用了60多年?大熊猫为什么一般只哺育一只幼仔?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都是青少年和许多熊猫粉丝关心的话题。

为了更多了解大熊猫,青少年们往往会通过有限的关于大熊猫的书籍来了解我们的国宝,而有的粉丝则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或者有圈养大熊猫的地方,守候在圈舍外细致观察,有的粉丝通过电话、官媒等方式多渠道询问。

因为喜爱大熊猫,人们关注它的一举一动,关心它的冷暖,关切它的全部。更多时候,大熊猫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的家人,哪怕有些猜想和行为不符合它的生态习性,并非它所愿,也不能阻挡人们心甘情愿付出温情与热爱。但事实上,只有了解它,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2017年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八喜”。摄影/李传有

国宝的“ 青团”透露更多秘密

“课桌上的盘子里有一块黄绿色纺锤状的物体,纹理上有点像被嚼碎的甘蔗杆儿。”六七个孩子围着课桌,正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周杨戴着手套,用镊子将这团“纺锤”轻轻拨开,淡淡的竹子味儿由此散开。孩子们的眼神随着镊子转动,生怕错过一丁点儿……

这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在开展的大熊猫科普教育课堂上的一幕。这堂课的名字叫“探秘国宝的‘青团’”。

科普老师周杨对同学们说:“我们把大熊猫的粪便称作‘青团’,这些黄黄绿绿的‘青团’可以和我们说悄悄话,比如颜色和气味能告诉我们这只大熊猫它今天吃了什么,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它几岁了,等等。大熊猫‘青团’在大熊猫保护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人们根据大熊猫粪便就能统计出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对人们了解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和保护生态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节“探秘国宝的‘青团’”科普教育课上,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从大熊猫粪便中获取重要信息,再在信息指引下去认识这位“拉臭臭”的大熊猫是什么样子,让孩子们既科学地认识了大熊猫,又生动地理解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的意义所在,拉近了人们与可爱又神秘的国宝大熊猫之间的距离。

大熊猫故事走进校园,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摄影/李传有

未来,大熊猫科普教育将更专业

从1978年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创建全球第一个野生大熊猫生态观测站追踪监测野生大熊猫到建设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1983年建成开始正式运行到攻克“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圈养大熊猫繁殖“三大难关”,从偏居四川卧龙一隅的大熊猫保护研究机构成为大熊猫保护研究“国家队”,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圆满完成了成立之初国家赋予的保存大熊猫种源、建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使命任务,同时积累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关于大熊猫的信息。这些信息揭开了笼罩在大熊猫身上的神秘面纱,让国宝的世界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双胞胎大熊猫。摄影/李传有

怎样将这些信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普及,让青少年和众多喜爱大熊猫的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真正深入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更好地保护它、爱它,助推大熊猫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包括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内的大熊猫保护研究机构一直在努力。

40多年来,大熊猫科普教育总是紧跟大熊猫保护研究步伐,每一项攻关克难和每一次新发现,都通过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专题讲座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大众进行科学普及,让人们在见证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还获得了许多大熊猫知识。

但这些似乎远远还不够。作为保存至今的古老的珍稀孑遗物种,从古至今、从小到大,大熊猫的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讲述,值得让喜爱它的人们知晓。虽然关于大熊猫的信息并非乏善可陈,但众说纷纭、观点交错,在系统性和专业性上还有待提升,也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依靠长期保护和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研发了30套大熊猫科普教育规范化课程,为大熊猫科普教育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性标准,填补了大熊猫科普教育在规范化指南上的空白。课程以目前全面、先端的大熊猫科普知识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地分类,根据受众人群的不同年龄和不同认知,将大熊猫知识内容进行分支分类并在每套课程中辅以形式多样的互动实践环节,让参与者既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论性收获,又能有丰富有趣的参与性体验,从而使大熊猫科普教育的每一个知识点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能得到有效传播。

从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到成长日记,从认识竹子到生态环境与地理分布,从大熊猫的骨骼认知到学习大熊猫圈舍丰容…… 随着 30 套大熊猫 科普教育课程的应用,如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科普教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而 30 套课程仅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打造系统化科普课程的开始。未来,还将有更多专业又生动、标准又有趣的课程诞生并应用,为广大青少年和喜爱大熊猫的人们提供可爱、暖心的熊猫“福利”。

好奇张望的野生大熊猫 摄影/张强

唤起大熊猫爱好者对大熊猫研究的思想认同

2021年9月,在第九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上,“生态中国·熊猫e家”科普教育项目荣获三星优秀奖。 该项目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展大熊猫科普教育的有力抓手,通过线上线下开设熊猫课堂的方式,推动大熊猫科普教育迈上了新台阶。40余人组成的 大熊猫志愿宣讲团是主导力量。

近年来,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各基地参与大熊猫公众教育的超过1000万人次,其中包括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塞内加尔等多国政要。

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要,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还与央视网“熊猫频道”开展合作,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通过架设摄像头,以24小时直播的方式,向全球网友展示大熊猫的生态和生活习性。这样的方式,让全球喜欢大熊猫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大熊猫的一举一动,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仅2022年,点击量就超过了5.5亿人次。

今天,大熊猫科普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建设世界权威大熊猫保护研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大熊猫志愿宣讲团成员周强所说,“作为大熊猫科研工作者,论文不只写在实验室里,还要写在大地上,写进人们的心里、思想认同里。”让全社会的人都科学、正确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这也是全体从事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工作者的心愿。因为,我们都爱大熊猫!

本文摘编自《森林与人类》杂志2023年第3期“中国大熊猫”专刊。了解更多请点击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